名老中医诊治慢性胃病临证经验选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节 黄一峰诊治慢性胃病临证经验

黄一峰(1902—1990),江苏苏州人。早年自学中医,后师从陈秋孚、程文卿。1928年开业行医,临床以肝、胆、脾胃病为其专长。黄一峰为江苏省名老中医,苏州市中医医院第一任院长,中医内科主任医师。

一、学术思想(观点)概述

黄一峰对中医学中的“脏腑升降出入”、“气化功能”非常重视,他常常说:阴平阳秘,则气化正常,而万物生长;阴阳失调,则气化反常,而万物消亡。人与天地之气息息相关,一切生老病死都有赖于气机的转化正常与否。“脏腑升降出入”的理论,更是具体地指导着临床实践。故黄一峰治疗胃肠疾病,主要通过调和气机、升清降浊的途径,促使脏腑升降气化功能恢复平衡。

1.气化升降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营卫运行,经络贯通,胃肠出入,都体现了升降的活动形态。升和降都是脏腑气化的运动,换句话说,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在生理方面,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无非是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摄其所需,排其所弃。升降出入是机体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必然过程。盖自然界一切生物,无不赖气化升降运动而化生成长。升降运动在正常的生理活动中,虽然和各脏腑都有关系,但主要的活动枢纽在于脾胃。脏腑升降的轴心在于脾胃,脾胃为人体精气生化之源,“脾胃为后天之本”。当然,在完成机体升降出入全过程中,还需依赖其他脏腑气化功能的配合,如肝之升发,肺之肃降,心火下降,肾水上升,等等。这些过程也无不配合脾胃来完成升降运动。若没有脾胃的升降运动,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废浊之物亦不能排出。只有脾胃健运,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升降运动。所有这些,都是升降出入、气化功能在生理活动中的表现。

2.升降失常和胃肠疾病的关系

疾病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升降运动的障碍有关。就胃肠疾病而言,黄一峰认为现代医学所称的慢性胃炎(包括萎缩性胃炎、胃窦炎),还有溃疡病和慢性结肠炎的致病因素,其内因,主要是由于气化升降斡旋的失调。而外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精神因素,如忧思郁怒或抑郁不舒引起肝气郁结,横逆侵犯脾胃,致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气机不利,升降失常。黄一峰常说:胃脘痛中医俗称“肝胃气痛”,这个病名很有意思,它指出该病与肝、胃相关,而“气”又为病因病机的关键所在。《医学正传》论胃脘痛亦曾指出:“未有不由诸痰食积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之所致焉,是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肝木之邪得以乘机侵侮而为病矣”。可见,胃气之所以失于通降,是与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息息相关的,同时与肺气的肃降亦有一定关系。说明气郁每能导致食积、痰浊、郁火和瘀血等病理变化。

致病因素的另一方面是劳倦内伤,饮食不节,饥饱无度,外邪侵入等,从而损伤脾胃;或是脾胃本身功能虚弱,加之饮食生冷腻滞食物而致受损。李东垣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饮食不节,先伤及胃,胃伤而后脾病”;“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而病焉”;“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无物不入”,“若风寒暑湿燥一气偏胜,亦能伤害脾胃,观症用药者宜详审焉”。这些记载说明了除精神因素外,还有饮食、劳倦、外邪等因素,均可导致气机升降的失常,产生多种病理现象。如气滞郁久,久痛伤络,脉络破损,或为出血,或为瘀血阻滞,而成为血瘀证候;如肝郁气滞,郁久化火,耗伤胃阴,出现胃阴不足之证;如中气不足,寒邪内侵,中阳虚寒证等。究属偏虚、偏实、属寒、属热、夹痰、夹瘀者尚须分析辨明。

另外,现代医学所称的慢性结肠炎,黄一峰说该病中医常称“脾泄”或“泄泻”。概言之,此证其本为脾虚,其标系寒、湿、食滞等为患;亦因脾胃运化不调,小肠受盛和大肠传导升降失常所致。

3.气化升降在治疗胃肠疾病中的运用

从黄一峰对胃肠病用药的特点来看,是调动机体各方面积极因素,促使脏腑之间生理功能协调。临床应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疏肝气能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

黄一峰治疗胃病,比较重视疏调肝气,注意七情因素。肝主疏泄,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与调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木郁就是肝气郁结,这就是说胃脘痛常由肝气郁结、肝气横逆而发。叶天士曾说,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故黄一峰临诊用药常常着眼于气机的调理,因气行则气血痰火湿食等邪皆能消散。如在治疗慢性胃炎或溃疡病时,症见胃脘痛,嗳气,嘈杂,吞酸,口苦,胸闷,舌红苔薄,脉细弦者,常用轻量川连(或龙胆草)、吴萸,一苦一辛,苦辛通降,借以泄木;用绿萼梅(或旋覆花)、青陈皮、白檀香、川楝子等疏肝气,降胃气;痛甚兼胃寒者用沉香末、肉桂末、良附丸之属。

(2)宣肺气能展舒脾胃的气化

黄一峰治胃病不仅是善疏肝气、降胃气,同时又重视宣肺气。他说:治肺以展气化,因肺主一身之气,气舒则脾运得健,胃气和降。宣泄肺气,伸其治节,是调升降、运枢机的一个方面。所以黄一峰在治疗胃肠疾病时,常用紫菀、桔梗等宣泄肺气之品。

(3)升脾气能助一身气机之斡旋

东垣在《脾胃论》一书中,早立了“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的专论。故黄一峰在治疗胃肠疾病中,也比较注重升发脾胃之阳的一面。认为只有脾气升发,谷气上升,元气才能充沛,生机才能旺盛,阴火得以潜降。反之,则脾气下陷,元气耗伤,生机式微,清气不升,浊阴不降而成病。常见的有胃下垂,子宫脱垂,痔垂脱肛等症。方中常用升麻,乃宗东垣升发脾胃阳气,以助一身气机之斡旋,达到升降并举,相辅相成,促使阴阳和调,气化正常。

二、胃脘痛辨治六法
1.宣肃肺气法

胃脘痛以气滞表现为突出,故临证时当考虑到脏腑相关的诸多因素,在使用常规理气和胃之剂的同时,合用宣肃肺气之品。常用药物为桔梗配紫菀,或前胡合牛蒡,一宣一降,以改善肺气宣肃功能。特别是对于有胸闷不适,胸脘痞闷症状者,用之疗效更佳。

2.疏肝理气法

由于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证见肝胃不和,当以疏肝理气为先。常用方药以柴胡疏肝饮化裁。另外,肝气郁结患者,多与情绪波动有关,这就涉及“心理治疗”问题,而单纯依靠药物是不够的。因此,必须设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解除其“隐曲”,以配合药物增进疗效。

3.升清降浊法

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其临床表现可以有脘腹胀满、胀痛,大便干结或大便溏泻,临圊腹痛,便后痛减。这主要由肠道积滞,胃气不得升降而停滞所致。治宜调整中焦气机,以升麻升清气,促使中焦气机之斡旋;以木香槟榔丸降浊阴,荡涤肠道积滞。积滞一除,则浊阴得降,清阳得升,气机复常而疾病向愈。在临床上,有时胃脘痛久治不愈,并没有明显的肠道积滞,而仅仅有痢疾史或慢性肠炎史,对此如能抓住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这一病机,投以升清降浊之品,往往一药豁然,大功告成。

4.辛开苦降法

气郁化热亦为临床常见,表现为口苦、嘈杂等。对此若纯用苦寒,直折其热,常难奏效,当用辛开苦降法,如取淡吴萸之辛以开泄气机之郁;用龙胆草(小剂量)之苦以降泄内蕴之热。气畅而热无以生,热清而气自平。

5.活血化瘀法

以活血化瘀法治疗胃脘痛之关键,在于准确把握辨证要点及化瘀药物之选择。由于胃属六腑,因而其脉络瘀阻之病理不容易在舌象上反映出来,而需根据胃脘局部症状、病程来加以判断。凡症见胃脘隐痛或刺痛,病程长者,便可使用此法。药物可选择失笑散、延胡索、制乳没、参三七、刺猬片、铁树叶等。

6.润肠降气法

临床上常有以气滞为主要表现而兼见大便干结,数日不解者,此乃胃失和降,肠道传化失司之故。因为胃气停滞可以继发肠道传化失司;肠道传化失司又可阻碍胃气之通降,二者常互为因果。此证因非阳明腑实证,故使用峻下之剂必克伐脾胃,反增其病;而当用润肠降气法,以代赭石降胃气,当归、瓜蒌仁润肠道,如此一降一润,则肠道润畅,升降之职得以复常。

主要参考文献

[1]朱雄雄.胃炎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1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药学报,1997,12(4):20-22.

[2]何焕荣,蔡景高.黄一峰老中医对胃肠疾病的治疗经验[J].新医药学杂志,1979,(5):3-8.

[3]黄一峰,马振华,黄继峰,等.胃脘痛辨治六法[J].江苏中医,1986,(10):17.

[4]黄穗平.脾虚证胃动力障碍的ICC特征及健脾中药干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