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当代名老中医诊治慢性胃病临证经验选介
第1节 张泽生诊治慢性胃病临证经验
张泽生(1896—1985),丹阳荆林上寨村人。少年时,天资颖悟,勤奋好学。稍长,专攻医学。初从名医张伯卿,继从师孟河派名中医贺季衡。1919年在丹阳城内开业行医,声誉日隆。后人整理有《张泽生医案医话集》等。
善甘温,不壅补,益胃阴,不滋腻,是张泽生治脾胃的学术特点。
脾以健运为常,胃以通降为顺,脾德敦厚,不运则壅,张老认为:调治脾胃的目的在于恢复脾胃的纳运机能,脾虚宜补,然壅补则有碍脾气升发,反致虚不受补,再则,中虚旋运无力可见气滞,中虚运化不及可生痰湿,久病中虚,水谷不充,营虚脉涩可使中虚血滞。故张老调治脾胃时注意补而兼通,补而不壅,通而不耗。在使用甘温之味参、术、草的同时,常佐陈皮、木香、佛手、香橼皮等行气之品。尤其是木香,张老认为此药平稳,能调诸经之气,便溏者,煨熟用之尤宜。对中虚运迟,饮食不化,气滞痰凝而致的脘痞,腹胀,大便溏泄或不爽者,常以枳术丸加减治之。张老云:白术健脾,兼去痰湿,枳实苦降,消痞除积,更有荷叶芳香醒胃,引清气上升,增强运化之能,见呕者常加苏梗、生姜,脘胀者,益香砂,苔厚腻时以苍术易白术,夹表湿,用茅术;嗜酒者常佐枳椇子、葛花,解酒化湿。对中虚营弱,脉涩血滞者投以归芍六君子汤,当归为血中气药,芍药和阴止痛,共奏益气调营,柔肝安脾之功,若见中虚证兼脘胀刺痛,舌紫者常佐五灵脂、九香虫,行气祛瘀,补中兼通,补而不滞。
重视脾运,当重脾胃升降,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若为湿浊内阻,清阳不升,水谷并趋,泄泻如水,张老多以四苓散加荷叶、防风,葛根,升举清阳,分利湿浊,祛风胜湿,水泄自已。若久病脾虚气陷,久泄,久痢,或兼虚胀,腹部气坠,或为脱肛,内脏脱垂,每以补中益气汤加葛根或升阳益胃汤升举中气。张老云:脾虚气馁,中气下陷,若纯用参、术、草守补而致中焦气滞,以升补兼施,使脾复正位,清气一升,浊气下降,旋运自复。如于某,男,38岁。下利二载,时发时止,甚至三五日利下一次,便夹白色泡沫,肛门下坠,腹痛隐隐,舌质暗红,脉沉细,从久痢伤中,脾虚气陷,余邪留滞肠腑治之。方以太子参、白芍、焦楂炭、石榴皮、炒白术各9g,青升麻、炮姜炭、煨木香、乌梅炭、炙甘草各3g,广陈皮5g,益气升清,兼清余蕴,五剂药后痢止,再以调理脾胃巩固而愈。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或为久病,胃阴受损,或为热病后期,津液受灼,胃阴不足,濡润失司,则见胃脘隐痛或灼痛,嘈杂似饥,口干便结,舌红少苔,脉象细数。张老常以沙参麦冬汤、益胃汤加减治之,选用沙参、麦冬、石斛、生地等甘凉流通之品。口渴者加芦根、天花粉清养生津;舌红无苔,虚气上逆,食入作恶,益荷叶、陈仓米、生熟谷芽,另用冬瓜火腿汤煨服,养胃阴,调中气,降虚逆。久病胃阴枯槁,胃脘灼痛,不思食,或食入即吐,大肉瘦削,舌红无苔,以梨、藕、麦冬、荸荠、甘蔗、芦根汁及牛乳频频呷服,濡之润之,若见气阴两伤,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舌暗红少苔者,常施以太子参、生白术、生山药、扁豆、穞豆衣等甘温而不燥,柔养而不腻之味。
脾胃阴虚,气机郁滞,肝木侮土,或嗳或胀或泄,甘凉之味常配乌梅、白芍、木瓜、甘草,酸甘化阴,查胃酸不足者亦常用之。张老云:“肝为刚脏,非柔不克,酸能入肝,以酸柔肝,甘缓中,木土俱安”。胃阴不足,气机失调,脘胀或虚痞者常佐绿萼梅、佛手片、玫瑰花等理气不温燥之味,见两胁胀痛,肝气横逆,当用柴胡疏散者,因其阴液不足,张老常以桑叶、丹皮、瓦楞子相伍,取其清肝和络之能。如周某,女,32岁。胃脘灼痛一年,频频吸气,头昏脘痞,入夜少寐,大便干结,舌红苔净,脉象细弦,证属阴血不足,中州失濡,肝木犯胃,胃气失和,以养胃柔肝法治之,药用南沙参、麦冬、白芍、乌梅、白蒺藜、穞豆衣、柏子仁各10g,竹茹6g,绿萼梅5g,五剂药后症减,停药胃脘复胀,原方去竹茹加甘草再服五剂而愈。
汪红对《张泽生医案医话集》中有关脾胃病用药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张氏脾胃病用药特点为:
病位在胃者处方中用药79味,其中温性药物32味,寒性药物28味,平性药物19味,与传统认为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用药宜施凉润的习惯不同。张老认为胃气系人之生生之气,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是气血生化之本,胃气旺盛则化生气血,充养五脏六腑,脾胃亦得以自养。若胃气不足,脾胃功能衰减,则纳运失常,生化乏源,气机不得舒畅,久则脉络自痹,气血受阻,胃病则起。胃气之所以虚者,或为劳倦所伤,或思虑过度,或药食过偏,或久病中焦困乏,或年高脾胃之气渐衰所致,对胃气虚弱患者,常针对病情投以甘温之品,即所谓“脾胃属土,惟火能生”;病位在肠者处方中用药149味,其中温性药物64味,寒性药物59味,平性药物26味。
脾胃病部分使用解表药物8味,其中桂枝、生姜用于温运中土,且使用频率甚高,分别达31次及15次之多;柴胡用于疏肝达郁,亦有11次;葛根使用7次、升麻使用6次,仅见于泄泻、痢疾案中,乃升提举陷之为;防风、荆芥分别使用4次和1次,投于泄泻初起,疏表之外,更有逆流挽舟、升腾胃气之意。
脾胃病部分共使用理气类药物16种,兼有理气作用的药物15种,计31种,处方中使用达406次之多。但其中乌药、小茴香、大腹皮、香附、青木香、乳香、没药、延胡索、藿香、佩兰10味仅用于病位在肠者案中,而病位在胃者案中不用;与此相反,苏梗、代代花、川朴花3味药仅用于病位在胃者案中,而病位在肠者案中未见使用。其他理气药物则互有兼用。
脾胃病部分对于病久虚损之证或少数虚实夹杂之证共使用补虚类中药31味,其中人参、杜仲、川断、紫河车、鳖甲5味仅用于膏方之中,实际常用补虚药物仅26种。然无论补气、养血,还是益阴、助阳,皆以清淡味薄者为常,质重味厚者较少使用。其中补气药白术(98次)、党参(55次)、甘草(44次),养血药白芍(97次)、当归(44次)、龙眼肉(7次),益阴药沙参(17次),麦冬(10次)、石斛(5次),助阳药肉苁蓉(8次)、杜仲(3次)、续断(2次)的使用频率分列各项的前3位。
[1]张泽生,单兆伟.胃痛治验[J].江苏医药,1975,(6):40.
[2]江杨清.学习名老中医张泽生调治脾胃的学术经验[J].新中医,1981,(11):6-9.
[3]张继泽,单兆伟,江杨清.张泽生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J].中医杂志,1982,(8):13-15.
[4]邵荣世.张泽生教授学术经验简介[J].新中医,1983,(11):13-15.
[5]张继泽,吴勉华,方克勤,等.《张泽生教授脾胃病诊疗与教学应用软件》临床500例小结[J].江苏中医杂志,1984,(3):14-15.
[6]王兴华.张泽生教授调理脾胃病证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1986,(3):16-18.
[7]陈趾麟.张泽生教授临床经验拾零[J].江苏中医,1989,10(3):1-4.
[8]汪红.张泽生教授脾胃病用药特点剖析[J].江苏中医,1995,16(6):43-45.
[9]张晓东,姚映芷,张继泽.张泽生治疗脾胃病用药经验[J].江西中医药,2011,42(7):25-26.
[10]陆喜荣,徐进康,许邹华,等.孟河医派张泽生教授治疗脾胃病用药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8):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