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诊治慢性胃病临证经验选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8节 邓铁涛诊治慢性胃病临证经验

邓铁涛,1916年10月生,广东省开平市人,中医学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7月被评定为“国医大师”,重视脾胃,提出了五脏相关学说。

一、临证经验

在治疗慢性胃炎时,采用肝脾同调的方法,从而使肝的疏泄和脾的运化保持正常协调状态。

1.疏肝气以和胃

“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主藏血,在五脏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疏泄功能不仅可以调畅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而且还与胆汁分泌有关。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主降,与脾相表里。只有肝的疏泄调畅,才能保证脾胃受纳、腐熟和运化功能的正常。

2.活肝血以治胃

慢性胃炎久病多夹瘀,脾胃失和,升降失常,气血逆乱,血循不畅,必生瘀血。忧思恼怒导致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当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气血壅滞,则络脉阻而成瘀。由于本病病势缠绵,反复难愈。久病入络,气血运行受阻,或久病致虚,营血运动无力,均可产生瘀血。正如叶天士所说:“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血瘀也能影响气机的运行,阻碍肝疏泄的正常,进一步出现肝郁之证。所以肝郁和血瘀在慢性胃炎中是两个紧密相关的病理过程。

3.养肝阴以润胃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胃为阳腑,喜润恶燥。大多慢性胃炎患者经常出现胃阴不足的表现。究其阴虚之原因:一方面,胃痛日久,化热伤阴;另一方面,肝郁化火伤阴,胃阴亏虚不能濡养胃体;同时,也不能制约肝木的阳刚之性,导致肝火旺盛。所以治疗胃炎应该柔肝养阴。

4.健脾气以养肝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肝得脾所转输之饮食精微的滋养,则肝气条达。黄坤载谓:“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

二、经验方
1.治萎缩性胃炎方

太子参、麦芽、鳖甲各30g,云苓、淮山药、石斛、小环钗、丹参各12g,田七末3g,甘草5g。亦治浅表性胃炎。据兼证加减,如脾胃气虚加黄芪、白术或参须;湿浊偏重加扁豆、鸡蛋花、薏苡仁;肝气郁结加素馨花、合欢皮、郁金;疼痛明显加木香、延胡索、佛手;嗳气频作加代赭石、旋覆花;大便干结加火麻仁、郁李仁等。

2.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方

党参18g,白术12g,云苓、柴胡各9g,佛手5g,煅海螵蛸15g,甘草5g。亦治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3.治胆汁反流性胃炎方

吴茱萸1~ 3g,川黄连3~ 5g,太子参30g,白术、云苓、威灵仙各15g,桔梗10g,枳壳、甘草各5g。亦治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窦炎。

主要参考文献

[1]徐升,刘友章,宋雅芳.运用肝脾相关理论治疗慢性胃炎浅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27.

[2]洪文旭.邓铁涛教授辨治胃肠病经验摭拾[J].中医药学刊,2003,21(10):1617-1618.

[3]张忠德,张北平.邓铁涛教授调治慢性胃炎验案[J].吉林中医药,2004,25(1):45.

[4]陈树东.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学说”初探[J].光明中医,2010,25(4):585-586.

[5]杨国栋.邓铁涛教授辨证论治学术思想撷萃[J].甘肃中医,2009,22(8):23-25.

[6]刘小斌,邱仕君,郑洪,等.邓铁涛“五脏相关”理论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20-22.

[7]邓铁涛,郑洪.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从五行到五脏相关[J].中国工程科学,2008,10(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