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心理评估总论
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 assessment)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收集当事人或病人的某种心理现象的有关信息,并进行评价和鉴定的过程。这些方法包括调查法、观察法、晤谈法和心理测验法(psychological test method)等(有关调查法、观察法和晤谈法,绪论中已做过详细介绍,本章主要介绍心理测验法),通过这些方法来进行病史的采集和精神状况检查,用于评定当事人心理属性的水平是否正常。由于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和疾病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加之所要评定的心理特性无法直接度量,只能间接地测量当事人或病人的心理状态。因此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时必须全面,不能以偏概全,在解释时需持慎重态度。
在医学心理学中有时用“心理诊断”(psychological diagnosis)的概念,心理诊断与医学临床诊断是有区别的。心理诊断是对当事人的人格特征、尚保存的和损害的心理功能加以评估,主要是对心理特点做诊断,又称“心理特点诊断”。医学临床诊断是指归于某种或某类疾病分类单元。心理诊断与医学临床诊断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特点诊断对医学临床诊断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心理评估涵盖心理诊断,且涉及范围更加广泛。
心理评估的理念和应用由来已久。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关于评定人格、能力等心理品质的详细记载。如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性相近,习相远”,这是对人的人格差异的认识。《孟子》中写道:“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指出了心理特征的可知性和可预测性。我国在3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授予官职,这一制度早于古希腊。在1860年以前,我国就有七巧板(“益智图”)、九连环套玩具等测验和训练智力的工具,早于世界上任何一种七巧板。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已有关于心理评估方面的精辟论述和非常丰富的实用技巧及方法,因此有人认为心理测验的故乡在中国。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心理评估,是以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心理测验这个名词,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Cattell RB)最早提出的。国外开展心理测验工作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首开现代心理统计和教育心理测量之先河者是英国的高尔顿(Galton F)。1905年,法国的比奈与西蒙成功编制了比奈-西蒙量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测量智力的工具。后来又陆续出现了韦克斯勒系列智力量表、洛夏墨迹测验、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艾森克人格问卷、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以及一系列神经心理测验等。
我国近代心理测验的发展几乎与西方同步,1924年陆志韦将“比奈-西蒙测验”(1916年版本)修订成中文本,适用于江浙儿童;1936年又与吴天敏作了第二次修订,用于北方儿童。后来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心理测验的工作遭受了重大挫折。可喜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心理测验工作像其他心理学分支一样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先后引进和修订了一系列智力、人格、神经心理等方面的量表,并编制了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心理测验(表4-1)。龚耀先、张厚璨等老一辈心理学家们对于推动我国心理测验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心理评估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医学、人力资源、军事、司法等领域,用于临床医学时称作临床心理评估。在我国,临床心理评估主要应用于病人心理资料的收集、心理或医学诊断、心理障碍的防治措施的制定、疗效判断等方面。根据当事人的情况,心理评估主要有以下目的:①进行医学和心理学研究;②进行临床干预前为医生和临床心理学家提供基础信息;③单独或协同做出心理方面的评估(一般由医生、临床心理学家或当事人本人提出);④预测当事人未来的成就;⑤对当事人的责任能力做出鉴定或司法鉴定等。
由于心理评估的对象是具有复杂心理活动的人,因此要做好心理评估,对心理评估者的业务素质、心理素质与职业道德的要求都比较高。
掌握评估目标(如智力、记忆、情绪、人格等)的规律和表现形式以及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等有关知识;熟练掌握心理评估的理论和施测技术;掌握与各种年龄、教育水平、职业性质、社会地位的人以及各种疾病的人交往的经验与技巧。
人格健全,善于交往,乐于助人,尊重当事人,耐心细致,有接纳和共情的能力;能与当事人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使心理评估能够顺利实施;善于管理心理评估工具;严肃认真、客观慎重地对待心理评估工作,确保其科学性与公正性;保护被评估者的利益,尊重其人格,保护其隐私(如果对其自身或第三者构成危害时,应采取适当措施加以干预),杜绝因其他不必要的原因增加病人或当事人的痛苦和损失。
心理测验的数目很多,据统计已经出版的心理测验达五千余种,而且还在不断增加。根据不同的标准,心理测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大致可从理论和临床角度分类。
(1)按测验材料的性质分类,可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①文字测验要求受试者具有一定的言语能力,所用测验材料是文字或语言,受试者用文字或语言回答。此种测验实施方便,大多数心理测验都属于此类,缺点是易受受试者文化程度的影响;②非文字测验又叫操作性测验,所用测验材料是图画或图案,受试者用手势或操作来答题。适用于有言语功能障碍或对测验的语言材料不熟悉的受试者。优点是不受受试者文化程度的影响,缺点是只能个别操作,时间上不经济。
(2)按测验材料的意义是否肯定和回答有无限制分类,可分为常规测验和投射测验:①常规测验,测验材料完整,意义肯定,回答有一定的范围,有一致的评分标准和供解释的常模。其优点是测验的操作技术容易掌握,测验结果容易分析;其缺点是测验的目的明显,受试者在回答涉及社会评价的问题时,可能因掩饰而失真;②投射测验,测验材料意义含糊,可有多种理解,回答无限制,无严格的评分标准。其优点是测验目的隐蔽,回答难以掩饰,结果较真实;缺点是测验结果分析起来比较困难,主试要有丰富的使用该测验的经验。
(3)按施测方式分类,可分为团体测验和个别测验:①团体测验是在同一时间内由一位主试对多个受试者施测。其优点是这种方式可用于大样本的研究,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资料,省时经济。缺点是受试者的行为不易控制,易产生误差;②个别测验是一个主试对一个受试者面对面地进行施测,大多数心理测验采用此种方式,有的个别测验也可作为团体测验使用。个别测验的优点在于主试对受试者的行为有较多观察与控制的机会。缺点是测验手续复杂,无法在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资料,费时不经济,要求主试有良好的训练与较高的素养。
(4)按受试者的年龄特点分类,可分为婴幼儿测验、成人测验、老年测验:①婴幼儿测验着重于不同年龄阶段发展趋势的比较;②成人测验主要测验人的能力、成就及人格等,使用时应根据测验目的(选拔、安置、鉴定、诊断)来选用;③老年测验较注重衰老的指标、各种能力的减退及人格的变化。
(5)按测验的用途分类,可分为临床测验、职业测验和教育测验:临床测验用于医学部门;职业测验用于人员选拔;教育测验在教育领域中应用最广泛。
目前在临床工作中常用的心理测验不过百余种,按测验的目的和功能可分为能力测验、人格测验、神经心理测验、临床评定量表和职业咨询测验等。
这是心理测验中的一大类别,包括智力测验、心理发展量表、适应行为量表及特殊能力测验等。
此类测验数量众多,主要用于测量自我概念、气质、性格、兴趣、态度等人格特点。有的测验包括了人格特点的几个或全部内容。有的测验只针对某一人格特点进行测量,如自我概念测验、气质测验、兴趣测验等。有的用于测查一般人群的人格特征,如艾森克人格问卷、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等。有的用于测验个体的病理性人格特点,如MMPI等。
用于评估正常人和脑损伤病人的脑功能状态,在脑功能的诊断和脑损伤的康复与疗效评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对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他人行为的客观观察进行量化描述的方法。此类测验的种类和数目繁多,最早始于精神科临床,以后推广到其他广泛的临床和研究领域。
常用的有性向测验、职业兴趣问卷和特殊能力测验等,这些测验常与智力和人格测验联用,使评估结果更为全面。
在心理咨询门诊中,医生多采用心理测验来了解就诊对象的某些心理特点及潜在的心理困扰,以便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
应用于精神疾病临床及脑功能障碍方面,如婴幼儿的发展是否迟缓、老年人功能衰退的情况等,均可采用心理测验协助诊断。
通过心理测验的方式识别、选拔和安置人才,可以极大地提高人才选拔的效率,节约大量时间及经济上的成本。
主要用于搜集资料,建立或检验假说。心理学中的许多理论都是建立在测验资料的基础上,并且通过测验来进行检验的。如卡特尔对人格提出16种因素,吉尔福特(Guilford JR)的智力结构理论等,都是靠心理测验得到充实与发展的。
可见心理测验在充实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不仅推动了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而且使心理学能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标准化是心理测验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并非所有的心理测验都是标准化测验。只有通过一套标准程序确立测验内容、制定评分标准、固定实施方法,且具备主要的心理测量学技术指标并达到了国际上公认的水平,才能称之为标准化心理测验。
标准化心理测验应具备以下主要技术指标:
即标准化常模样本。为了保证常模样本的代表性,一般而言,取样时要考虑到影响测验结果的各种主要因素,如样本的年龄范围、性别、受教育程度、民族、地区、职业等,再根据人口资料中这些因素的构成比状况,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获得常模样本。如果样本是代表全国的,可制定全国常模;如果样本是代表某一地区的,则制定区域性常模。区域性常模虽然适用范围有限,但对相同区域受试者比全国常模更准确。如果是临床评定量表,在常模样本取样时还应考虑疾病诊断、病程及治疗等情况。
是指某种心理测验在某一人群中测查结果的标准量数,即可以用来做比较的标准。常模是解释测验分数的依据,受试者心理测验的结果只有与这一标准相比较,才能确定其测验结果的实际意义。而这一结果是否准确,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常模样本的代表性。只有在代表性好的样本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常模。
常模的形式有多种,可以定量的有均数(包括标准差)常模、标准分常模(如T分、IQ)等;定性的有划界分常模,此外,还有百分位常模。按常模样本的代表性来分有全国常模和区域性常模,还有年龄常模、年级常模等。
是指一个测验或量表的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或一致性。这里的一致性既包括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也包括内容、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一致性越高,说明该测验的信度越高。信度的高低取决于测验或量表的条目用语是否表达明确;指导语是否讲明了方法但并未给予回答者正性或负性的暗示;记分标准是否明确,不致误判等。能达到上述要求的测验信度就高。一般说来,一个测验在标准化时样本数较大,只要其信度系数在0.8以上,就可认为该测验是一个相当可靠的测验。通常智力测验的信度要求在0.80以上,人格测验的信度要求在0.70以上。常用的信度有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和评分者信度等。
是指一个测验可以测量到所要测量的对象品质的程度,即该测验结果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如智力测验时,其测验结果是否真正代表了所测个体的智力水平。效度高时信度也高,但信度高时效度不一定高。常用的效度有:效标效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等。
实施心理测验,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得到有效的测验结果。这些条件包括测验前的准备、施测场所的布置、严格遵循心理测验实施的原则等。
针对受试者的测验项目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测验工具。测验前应对测验工具进行检查和测试,以保证测验工具的良好工作状态。如果是团体测验,应事先检查好测验题目纸、答题纸、测试仪器等,以免施测时忙中出错。
要熟悉测验的指导语,充分掌握测验方法,熟悉测验的实施步骤等,以保证测验的有序进行。
1.心理测验施测场所一般是心理测验室、医院治疗室。团体测验则可在专门的团体测验室、教室或会议室进行。施测场所最重要的是不要有外界干扰,使受试者感到安全。
2.测验室应尽可能地使受试者感到舒服,室内采光、通风、室温、物品都很适宜。
3.施测场所的设施和布置应简洁明了。正式测验时,放在测验台上的物体只有受试者当次使用的材料,测验器材放在测验者随手拿得到的地方,不应让受试者翻阅或玩弄非当次使用的测验材料,以免分散其注意力。
1.在施测过程中要自始自终尊重受试者,以平等地位对待受试者,绝对不能有损受试者的自尊心。
2.尽快与受试者建立协调合作关系,保持友好的测验情境。必要时主试应给予恰当的鼓励,使受试者感到有兴趣、有意义。
3.严格按照测验的操作规定实施测验,包括正确地安排测验材料,给予指导语和提问,记录回答和记分,并及时观察受试者在实施中的行为,准确地、有针对性地书写测验报告等。
面对种类繁多的心理测验,临床工作者在选用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根据评估的目的,如心理诊断、协助疾病诊断、疗效比较、预后评价、心理能力鉴定等,选择相应的测验种类,或组合多种测验来达到不同的心理评估目的。
2.选择常模样本能代表受试者情况的测验,如受试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心理特点、居住区域等必须符合该测验常模样本的要求。
3.优先选用公认的标准化程度高的测验。
4.选用主试熟悉和具有使用经验的测验。
5.选用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测验。
6.选用国外引进的测验时,应尽可能选择经过我国修订和再标准化的测验。
为了使心理测验在应用中发挥最大的效用,合理使用心理测验应注意如下几点:
心理测验的方法至今尚未达到完美的程度,只有在临床诊断、治疗或做出决策方面有需要时,才可进行心理测验。
在尚未建立良好协调的关系时,暂时不宜进行测查。
阅读心理测验报告的临床工作者也应学习一些心理学和心理测验知识,以提高自身综合分析受试者有关资料的能力,从而对心理测验结果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判断。
问题与思考
心理测验的产生和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对心理特征和个体心理差异的客观研究。尤其在临床心理学领域,心理测验对心理特征的客观定量评估作用至今尚无一种方法能完全替代。但是在肯定心理测验的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它的局限性。
试分析心理测验有哪些局限性,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心理测验和测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