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理 哲理 文理 科理
医理、文理、哲理、科理,密切相关。通文理,是明医理的基石;明哲理,是精医理的捷径;知科理,是通医理的向导。
万丈高楼从地起,要想建立医学知识的大厦,也必须从打好文化基础做起。正如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所说:“凡为医师,当先读书”,“文理不通,动成窒碍”。
文理不通,不仅对深研医学妨碍极大,即使做一个普通的医生,也难合格。俗话说:“文墨不通,难作医工。”文墨不通,虽读医书亦难明理,临证之际,思路不清,识证不真,每每致误。不通文理,是庸医通病。龚信在《庸医箴》中说:“今之庸医,炫奇立异。不学经书,不通字义。”陈自明在《外科精要·自序》中也说,那些使患者“轻者重,重者死”的庸医,“多是庸俗不通文理之人,一见文繁,即便厌弃”。沈金鳌在《沈氏尊生书·自序》中还强调指出:“庸医读书而不通其义,虽浅近之语亦谬解讹传,吾见其治一病必杀一人。”
与此相反,历代名医,都是明医,即深明医理之医。而之所以深明医理,首先就在于有深厚的文理之基。古之文理,寓于儒理,欲通医理,先明儒理。所以自古以来就强调:“儒与医岂可轻哉!儒与医岂可分哉!”(《古今医统大全》)在精通儒理的基础上,再深钻医理,临证之际,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所以,陈实功在《医家十要》中首先就强调:“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或内或外,勤读先古明医确论之书,须旦夕手不释卷,一一参明融化机变,印之在心,慧之于目,凡临证时自无差谬矣。”
毫无疑问,欲明医理,必须先知文理。然而,只靠文理,并不一定就能深明医理,就能成为高明的医家。所谓“秀才学郎中,等于拾根葱”、“秀才行医,罩内捉鸡”,都是言过其实。须知医学是门应用科学,最重实践,而且没有临床的实际体验,许多医理也难彻底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甚至有人又从另一个侧面强调:“熟读王叔和,不如临症多”。
过分强调哪一个侧面,均属片面,知行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哲学的基本观点。古代名医,深明此理。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说:“昔称太医,今曰儒医。太医者,读书穷理,本之身心,验之事物。”《小儿卫生总微方论·医工论》也说,为医者,既要“广收方论,博通义理,明运气,晓阴阳”,又要“善诊切,精察视,辨真伪,分寒热,审标本,识轻重”。龚信还专门写了一篇《明医箴》,他强调说:“今之明医,心存仁义,博览群书,精通道艺。”博览群书以明医理,要“洞晓阴阳,明知运气”;精通道艺,则要“辨药温凉,脉分表里;治用补泻,病审虚实;因病治方,对证投剂;妙法在心,活变不滞”。
历代名医成才的妙诀,除了心存仁义、医德高尚之外,无非就是两条:一是博览群书,穷究医理,达到博通义理的境界;二是本之身心,验之事物,达到精通道艺的境地。这两条,是历代名医治学之道的精髓,也是今日中医成才的两大要素。
读书穷理,临床验证,都离不开哲学的指导。不通哲理,难明医理;思维片面,临床难验。前贤强调医者先通儒理,这儒理之中,除文理之外,也包括哲理。而中医理论奠基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哲学对医学的渗透简直到了难解难分的程度。《内经》之中几乎无处不闪烁着哲理的光辉。整体恒动观,天人相应观,形神合一论,邪正标本论,特别是“自然-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至今令人赞叹不已。古今名医,不仅重视医理、文理,而且十分强调哲理。唐代孙思邈说,“不读诸子”、“不读老庄”,观察事物就不能得到深刻的认识,也不能适应自然变化的规律。所以,古今名医无不博览诸子百家以明哲理。例如,晋代葛洪读书,“上自正经诸史百家之言,下至短杂文章,近万卷”。
一般认为,医理、文理、哲理,三位一体,是中医学术的一大特色。精医理,通文理,明哲理,也是一个中医必具的基本知识结构。然而一个高明的医家,还必须具备更为广博的多学科知识。《黄帝内经》提出习医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习业》中说得更为具体。他认为,一个合乎标准的医家,不仅要学好医经、经方、脉学、本草学、针灸学等中医专业知识,而且要懂得文学、史学、哲学、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例如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除了精研医书之外,对文学、史学、哲学、语言学、音韵学、农学、天文学、历法,乃至诗歌小说,无不浏览。倘不如此,他也绝不可能完成古代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
由此可见,自古就要求医者不仅要精医理、通文理、明哲理,而且要知科理。时至今日,这医、文、哲、科,仍然是中医人才必备的知识结构。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这四方面的内涵已远非昔日可比。所以,习医者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既善于吸取古代精华,又善于融会当代新知。就文理而言,既通古文,又通今文,还通外文。就哲理而言,既要深入研究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更要吸收当代的哲学观。就医理而言,既要深究历代医家之理,尤其要重视当代中医之理。就科理而言,既要学习古代多学科知识,尤其要努力吸收当代日新月异的多学科知识。
继承历代精华,吸收当代新知,是古今明医的本质特征。既不可厚今薄古,又不可厚古薄今。陈实功在《医家十要》中说得好:“古今前贤书籍,及近时明公新刊医理词说,必寻参看以资学问,此诚为医家之本务也。”
不仅对医理要古今互参,对于文理、哲理、科理,也应寻古索今,互相参看。医界同道,倘能齐心合力,努力继承,锐意创新,何患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当代名医,必将成千上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