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医(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医药学会是我家

1979年春天,突然接到北京来电,说是我的论文《保津养阴》已通过评审,可以参加全国中华中医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大会,我真是喜出望外,激动不已,充满期待。

1979年夏初,我作为全国中华中医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最年轻的几位代表之一,赴京参会,从此与中医药学会结下良缘。

从北京返回重庆,就满腔热情地投入学会工作,在重庆市中医学会老前辈宦世安、陶克文、黄星垣的领导下,开动脑筋想办法、踏踏实实做事情,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行。从内科专委会秘书做起,继而连续四届被选为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会长。

在此期间,广大会员的热情支持,各位理事的亲密合作,令我感动,深受鼓舞。我与广大会员真诚交友,与各位专兼职干部辛勤耕耘,团结奋斗,重庆市中医药学会连续四届被市科协评为最高等级的明星学会,被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评为先进学会。

特别值得高兴的是,接替我出任新一届会长的周天寒,团结新一届学会集体,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以优异的成绩,使学会荣获重庆市社会团体最高等级的5A级称号。

时间过得真快,从1979年参加全国中医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至今已过三十六年,一幕幕往事,历历在目,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中医学会是我家!”

为了把这个家建设得更加繁荣,更加丰富多彩,亟待在全国中医药界展开深入的研讨,结合自己从事学会工作几十年的感悟,特提出繁荣中医药学会的“十要”。

一要大力加强思想建设,弘扬精诚、和谐、奋进、实干的精神,加强内部凝聚力,扩大对外影响力,不断提高对社会的贡献率。

二要切实抓好组织建设,坚持民办学会,民主办会,会员做主,理事当家,把学会建成精诚大医的学者之家,团结奋进的会员之家。

三要特别注意理论建设。在总结全国和各地中医药学会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筹备编著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学会学》。

四要重点突出业务建设。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和促进人才成长是中医药学会业务建设的两个重点。在推动学术发展方面,提高学术活动的质量是当务之急,宁肯少一些,但要好一些。在促进人才成长方面,培养跨世纪的学术带头人也是当务之急,要抓住老一辈学术专家还健在的历史机遇,切实抓好老中青三结合的学术梯队建设。

五要广泛开展海峡两岸和国际交流。除了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之外,还要特别注意发挥中医药学术著作和中医药杂志、中医药科普期刊的作用,扩大国际交流的覆盖面,提高国际交流的质量。

六要高举科学旗帜,加强科普工作。中医药学扎根于大众,也必须服务于大众,不仅要面向国内的大众,而且要面向海外的大众,尤其要注意渗入中小学教材。面对社会上封建迷信有泛滥之势,近百名科学院院士呼吁“高举科学旗帜,做好科普工作”,实为高瞻远瞩,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七要适应市场需要,加强经济实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医药学会要推动中医药学术界稳住基础研究这一头,放开面向市场经济的开发应用研究这一片。也只有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才能增强学会的经济实力,保证学会工作的顺利开展。

八要筹建中医药奖励基金会。基金的来源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例如国内外社会团体和企业集团的资助,国外名誉会员、国内会员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捐赠等。筹建基金会,不仅可以增强中医药学会的经济实力,而且可以增强学会在国内的凝聚力,并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

九要爱护和奖励学会干部,造就密切配合的专职和兼职的两支学会工作专家队伍。既要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开展工作的实际困难,又要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大力表彰奖励。

十要主动争取党政和科协的领导,从理论的高度,用生动的事实,向各级党政领导和科协汇报中医药学会是中医药事业的一大支柱,是振兴中华的一个重要战略阵地,争取政策上的扶持,经费上的支持,工作上的指导。

以上“十要”,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的“两手抓”:一手抓思想建设,一手抓组织建设;一手抓理论建设,一手抓业务建设;一手抓科学研究,一手抓科学普及;一手抓人才培养,一手抓适应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