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索继承创新之路
振兴中医,是人民的需要,历史的必然。振兴中医,是为了发展中医。要发展,首先就要继承,不立足于继承,没有认真的、扎实的继承,所谓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空中楼阁而已。然而,又绝非为继承而继承,而且世界上从来也没有孤立的继承,继承的目的就是为了创新,继承之中就孕育着创新。因此,不必争论重在继承或重在创新,而应着重研究怎样继承、怎样创新,探讨继承之道,开拓创新之路。
以中言中 发展创新
遵循中医自身发展的轨迹,向前推进中医,“就中医言中医”,即用中医传统的研究方法去继承、整理、创新、提高中医药学术。就中医言中医的继承创新,医圣仲景早已垂范,他在《伤寒论·序》中强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就是要求努力继承先辈理论和各家经验。他又特别批评“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就是要求我们要开拓创新。这种“就中医言中医”的研究方法,容易体现中医特色,而且不需要特殊的设备和条件,只要对古今文献进行系统的综合整理,并结合现代中医临床实践的新经验,就能发现新的规律,为中医学术增加新的内容,这当然是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和创新。特别是这种研究方法,适合于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其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的了。
运用这种“就中医言中医”的传统研究方法,固然要注意研究经典著作,但又绝不能迷信经典著作,将其视为句句皆金玉,字字是珠玑。而应紧密联系后世各家学说,联系当代医家的见解,在发展和比较中去研究。明代陈实功说得好:“古今前贤书籍,及近时明公新刊医理词说,必寻参看以资学问,此诚为医家之本务也。”参看古今的目的,全在于择善而从,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运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尤其要注意医理结合临床,切忌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医理是否正确,全在于能否指导临床。
运用传统的研究方法,还应特别注意总结当代中医的新经验、活经验。这些经验更加切合当今实际,尤为宝贵。这些经验的取得,既有对前人精华的继承,又有自己的独创,是活生生的继承和创新。所以,1986年我和丛林、李庆升联合推出《中医精华浅说》,力求荟萃当今老中青三代中医的学术精华,特别注重独到见解和独特经验。许多老一辈的中医名家邓铁涛、干祖望、万友生、李聪甫、周凤梧、刘渡舟、江育仁、祝谌予、黄星垣、周仲瑛等,畅抒高见,传授经验。一大批后起之秀张奇文、张之文、王洪图、王庆其、高德、朱文锋、李兴培、柴中元、董汉良、戚广崇等也各抒心得,介绍经验。我们把多达175名学者的精华以浅显的语言推出,尽管这只是一种初步的尝试,仍然受到同道的欢迎。昆明市中医院马显忠来信说:“本书最大优点是:文章短小,文笔流畅,深入浅出,结合实际,切于实用。读之,爱不释手,用之,效果显著。其辨证立法,尤能启迪思路,开拓视野,扩大、丰富辨证论治的运用法则,有巨大的指导价值和临床意义,实是当前不多见的好书。”此书传到台湾也很受欢迎。台湾知音出版社又以繁体字出版,向海外发行。
总结古今医家的经验,不能只报喜不报忧,既要总结正面的经验,也要总结反面的教训,特别是对致误原因的分析,对如何避免失误的探讨,也是宝贵的遗产,也是古今医家独特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与郑家本、冯涤尘、熊永厚、包明儒、马有煜真诚合作,在反复涵咏《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的基础上,著成《医中百误歌浅说》,不仅予以“今注”、“语译”,更着重深入“浅说”之。谈古论今,讲医理、举案例,分析致误之因,探讨防误之道,关键就是讲究医德,深研医术。我们大声疾呼:德为术之首,术为医之基。医德高尚,医术精良,随时可以助人、救人;医德低劣,医术平庸,随时可以误人、害人。《医中百误歌浅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后,很受欢迎,又再次重印,时隔二十余年该书新版又编入《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第六辑。由此可见,《医中百误歌浅说》的存在价值。
笔者采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在治则、治法和方药方面也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中医的治疗原则,富于哲理,对于立法、选方、用药,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历代医家虽有不少论述,但大多散见于各家著述之中,进行系统整理的为数甚少,而且见仁见智,所以至今对于中医究竟有哪些治疗原则,仍无定论。有鉴于此,我便在继承的基础上,将中医治则归结为八条:整体调治、扶正祛邪、标本论治、阶段分治、治有峻缓、三因制宜、证病合参、治养结合。
中医治法,上承辨证、治则,下启方剂、药物,是辨证论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历代医家无不重视治法,清代程钟龄对“医门八法”的论述,尤为精当。但时至今日,又应有所发展。对此我提出三点看法:第一,对于八法及由此而衍生的“百法”,皆可用祛邪、扶正统之:汗、吐、下、清、消统属祛邪;补、温统属扶正;和法则属扶正祛邪。第二,鉴于现代对吐法已很少使用,而固护正气之涩法应用甚广,故宜将涩法补入八法之中,作为常用的扶正方法之一,而将吐法从八法中调出,只列为备用的一种特殊祛邪法。第三,随着八法按祛邪、扶正分类,又可按以法统方、统药的原则,将相应的方剂、药物重新归类。八法经过这样的归类和调整之后,不仅与八纲辨证配合得更为紧密,而且使论治的这三个组成部分环环紧扣,从而更加有利于掌握和运用理法方药这一独特的诊疗体系。
古往今来的许多名医,遵循中医传统,按照中医自身发展的规律,在中医学术上不断创立新的学说,在医疗技术上不断开拓新技术、新方法,推动中医中药与时俱进,代有创新。毫无疑问,“就中医言中医”的传统研究方法,是继承创新中医学的一条重要道路。
西为中用 发展创新
“就中医言中医”的科学研究,是发展创新中医药的重要途径,理应高度重视,探讨规律,发挥效益。然而,只是依靠传统的中医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医理论和临床,也有局限,所以还应尽可能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来开展研究,其中也包括对中西医理论和临床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这同样能够给中医学术增添新的内容,也是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和创新。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促使传统的中医学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逐渐趋于同步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它对于振兴发展中医学术,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必须特别强调指出,这种现代研究,也必须坚持以中为本,衷中参西,西为中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有益于中医药学术发展和疗效提高的成果。如果违背了中医的思维,丢弃了中医特色,即使投入极大的人力财力,即使采用最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也很难取得真正发展创新中医药的成果。中医的经络学说,原本是从活人的肌体上观察到的经络现象为基础,却偏偏要在死人的尸体上去寻找解剖组织形态的物质基础,几十年来采用解剖学、组织学等各种方法开展研究。从器官、组织、细胞一直深入到分子水平,结果至今还是一无所获。中医的阴阳学说,原本是借用哲理来说明生理,分析病理,辨识病证,归纳治则、治法和方药。如果不按东方思辨的中医思维,却按西方原子论、机械论思维去寻找阴元素、阳元素,希望找到阴阳的特定物质基础,可谓用心良苦,多年艰辛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但对于说明中医的生理病理,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并未产生实际的效果。
笔者认为,中医药科研应当着重放在临床研究上来,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以最能体现中医特色的中医复方为对象,同时采用传统的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探讨。以补中益气汤为例,就从方剂源流、临床应用、药理分析三个方面加以论证。
1.古今医家不仅对本方的方义各有发挥,临床应用各有心得,而且在其组方规律的启发下,还创制了一些新方。张锡纯的“升陷汤”和近年新创的“升脏灵”,皆源于补中益气汤而又不拘于该方,增删化裁,加以发展,疗效益彰,可谓深得东垣心法,并为中医方剂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2.补中益气汤除按传统的适应证使用之外,其应用范围,日益广泛。不仅有针对中医之证的报道,而且有结合西医之病的报道,既有个案总结,又有系统的临床观察。其中包括胃下垂、胃黏膜脱垂、子宫脱垂等多种病证。而且对现代新的疾病,如放射性直肠反应,也有疗效。事实证明,补中益气汤不愧为一首有效名方,而且具有新的生命力。
3.复方药理研究表明,补中益气汤对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的兴奋作用,能增强子宫收缩并加强子宫周围组织的张力。而对于小肠的作用,当肠蠕动亢进时呈抑制作用,当张力下降时则有兴奋作用。这一结果,与本方“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能颇相吻合。实验还证明,在有升麻、柴胡的制剂中,以上作用明显;当去掉这两味药物时,则作用减弱,且不持久。这提示升麻、柴胡与方中其他的药物具有协同作用,说明本方的配伍是合理的,古人的经验是宝贵的。实验还表明,当本方加入益母草和枳壳之后,其作用更为明显,这又为本方的加减变化,提供了药理依据。
经过几年的积累,我将古代名方和现代验方的药理探讨和临床研究汇成一册,取名为《医方新解》。后因限于篇幅,只好遵照出版社的意见删去方剂源流,对传统方解从略,而以现代药理研究解释为主,并着重研究方剂的临床应用。这是一种尝试,并不成熟,但因其新颖、实用,仍然得到专家的好评,受到读者的欢迎。在国内虽己重印仍然脱销。在国外,一位斯里兰卡医生还来信要求协助翻译此书;日本神户中医研究会编著的《中医处方解说》也将本书作为第一本中国原著参考书。
1980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医方新解》在29年之后,又以名家临证医著重刊。新版发行再次说明,继承创新,生命力强,很受欢迎。
笔者认为,中医临床科研既要针对疑难病,也要针对常见病,特别要放在中医药疗效显著的优势病种。我先后开展了辛凉清解冲剂治疗外感高热,加味龙胆泻肝汤治疗湿热内蕴、外兼风热的皮肤病、复方枣仁胶囊治疗失眠症,麻芩止咳糖浆治疗寒包火咳等多项临床科研和新药开发,均取得良好效果。
事实证明,中医临床科研和新药开发,关键就在于深入继承,勇于创新,用疗效说话。既要看辨证治疗的疗效,也要看辨病治疗的疗效。而且是采用较大的样本,且有对照组对比,疗效判断更加客观,更加可信。这种临床科研,这种新药开发,始终坚持中医思维这个根本,又借用西医药理试验、辨病施治和大样本对照观察,终于得到既有中医特色又适合现代需求的新成果。这也再一次证明“以中为根”、“西为中用”的科研之路,确实是发展创新中医药学的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无论“以中言中”的科研,或是“西为中用”的科研,都要始终坚持中医思维这个根本,但又必须大胆创新,充分借用现代科技,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就是一句话:科研创新中为根。
毫无疑问,振兴中医,既要继承,更要创新。当然,对于年轻的中医学子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刻苦学习,扎实继承,一定要沉下心来,精读古书,研究今著,特别要结合中医临床,遵循中医的思维,学好中医的思路,为今后的创新奠定深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