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药,雄起!
在重庆举办足球大赛,每到关键时刻,全场球迷就会不约而同的高喊:“雄起!雄起!”随着这充满激情的鼓励,场上的球员劲头倍增,更加自信,跑得更快,踢得更准,还会出现精彩的射门!
当今的中医药事业,正处于关键时期,要深入继承,要勇于创新,首先就要充满自信,发扬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亿万中华民众就是我们坚强的后盾。“中医药,雄起!”这就是父老乡亲的呼声!
民众热爱中医的激情,鼓励我在“2006全国中医院发展对策研讨会”上,不禁大声疾呼:继承发扬国宝,一定要“三个到位,三条举措”。
回顾中医药发展的几千年,可说是几多辉煌,几多磨难。面对当今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我们究竟应当怎么办?倘能博采众议,集思广益,七嘴八舌出真招,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医药事业就一定能重振雄威,中医院的发展就一定能生机盎然!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千方百计去努力,力争做到“三个到位”:认识到位、感情到位、举措到位。
一、认识到位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毛泽东主席这个英明的论断,不仅要成为全国中医药界的共识,而且要力争成为全国各级党政领导的共识,成为全国亿万父老乡亲的共识。
我们这个“国宝”究竟宝贵在哪里?为什么称之为“伟大的”?这是因为中国医药学是智慧之学,是灵验之术,是文化之花。
在中医药界内部,许多老、中、青的有识之士都有坚定的信念。然而,也确有一些圈内人士,面对当今现实的种种困难,已经失去“自信”,这是极大的危险,自己都不相信,又怎能让人相信?
知难而进,不屈不挠,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也是圣人先贤的优良传统,神农、黄帝、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都是我们的典范。居里夫人有句名言,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她说:“我的最高原则,对任何困难决不屈服。”加强咱们中医药界自身的信心,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知难而进,这是当今亟待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认识问题。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当然要靠党的坚强领导,当然要靠政府的大力扶持。然而,还有极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自己争气”,决不做扶不起的“阿斗”,而要做响当当硬邦邦的“创新型铁杆中医”。
怎样看待继承与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又一个重要的认识问题。不要纠缠于继承与创新究竟谁更重要的争论,“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论断早已定论,我们急需要做的事情是怎样深入地去发掘,去继承,怎样与时俱进地去提高,去创新。否定中医药的民族虚无主义危害极大,不思进取的复古主义也是好心办错事,只能帮倒忙。
继承不拘古,创新不离根。对于中医院的生存与发展,最根本的一条,当然是姓“中”,这是中医院的生存之根,发展之本。如果不姓“中”,怎么能叫“中医院”呢?不如干脆就叫“某某第二人民医院”。所谓姓“中”,就是一定要坚持以中医药为主,突出中医药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而且要创造出新的特色,发挥出新的优势。
然而,坚持姓“中”,决不是坚决拒“西”。前贤提出“衷中参西”,这个“衷”字用得好,衷心坚持中医药为主,务必抓住这个根本。这个“参”字也很妙,对于西方先进的东西,要参考,要借鉴。换句话说,就是要“衷中吸西”、“衷中兼西”。说得再白一点,就是要“衷中用西”,对现代西方科学的东西,包括西方医学的东西,都要采取“拿来主义”,为我所用,为我服务。这样一来,我们的中医院,既有中医这条腿,又借用西医这条腿,两条腿走路,当然走得更稳,必然走得更快。开动脑筋花力气,做好“衷中用西”这篇大文章,这是大战略,这是大手笔,只要决心下得大,措施又得力,这种“衷中用西”的中医院,不仅可以优于单一的中医院,还可超越单一的西医院。这种与时俱进的好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也不必耗费过多的精力去纠缠,事实胜于雄辩。“中国中医研究院”正式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一锤定音,说明党和政府坚决果断,我们中医药界深受鼓舞,更重要的是要付诸“自强不息”的实际行动。思想指导行动,思路决定出路,当前对“三个硬道理”要特别加以强调:千方百计提高临床疗效是硬道理,千方百计提高学术水平是硬道理,千方百计提高民众对中医药的信任度是硬道理。
民众是我们中医的衣食父母,我们既要以“效廉简便”的中医医术服务大众,我们还要以中医哲理、中医文化、中医养生、中医康复服务大众。以哲理引领人生,以文化哺育心灵,以养生维护健康,以疗效取信天下,以康复服务万民。
事业要发展,思想要先行,认识要到位。思路决定出路,认识决定行动。面对当今现实,大家都来开动脑筋,究竟还有哪些重要认识必须尽快到位。
二、感情到位
人类是万物之灵,人类最富感情。“爱”的感情,是人类感情的至大至诚至真,母爱最伟大,友爱最忠诚,情爱最纯真。不管你出身中医、出身西医、出身于其他专业,既然已经进入中医战线,就都是中医人,既然已经“嫁”给了中医,就不要轻言“分手”,更不要随便“离婚”,而要热爱中医,投入真情。古往今来,凡是为中医药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他们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热爱中医,感情至深。开拓中医药事业,推进中医院发展,关键就在“中医人”,尤其是“中医人”的“中医情”。值得忧虑的是,有些中医,认识不到位,感情更不到位,对中医缺乏热情,何以言继承,又怎能奢谈创新?还有一个值得忧虑的是,某些出身于中医或引进中医界的“执政人”,他们很辛苦,但对中医的感情不够深,为中医抗争缺勇气,为中医办事缺干劲。
全国中医界,谈起吕炳奎,谈起崔月犁,谈起全国各地一批曾经奋斗和现在正在奋斗的“中医执政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发自内心对他们表示尊敬,就是因为他们对中医药事业的那份真诚,那份真情。
面对当今中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只要全国的“中医执政人”和全国的“中医学界人”亲密团结一条心,多出高招,多出实力,这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热诚真情就一定会打动全国各级党政领导的心,就一定会赢得亿万民众的心,中医医院何愁不发展?中医药事业何愁不振兴?
至于最近网上那些贬低中医的“无知人”,个别心怀鬼胎反对中医的“恶心人”,我们理当拍案而起,痛加反击。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代表党和政府加以驳斥。我们中医药界对个别策划者的险恶用心必须高度警惕;对少数中华民族的“不孝子孙”应以民族大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那些因为不了解中医而产生误解的人,则应宽容耐心,用事实说话,用道理谈心,世界各国都在努力研究中医药,广泛使用中医药,咱们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一定要更加加深与自己血肉相连的“中医情”。
作为中医人,只有认识到位,感情到位,办起中医的事情来才会开动脑筋出智慧,不辞辛劳出干劲,再难办的事情,也就会力争去办成。
三、举措到位
认识到位,感情到位,还必须举措到位。以往一些中医的事情,之所以没办成,没办好,就是得当的举措没到位。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吼得凶,抓得松,一到落实一场空。”我们应当做到:“吼得精,抓得紧,件件落实见脚印。”本着这个精神,我们要深入调查,认真研究,狠抓落实,特别强调以下三条举措。
第一,要大力加强宣传。
我们要大声为中医吆喝,也就是放开喉咙大声吼,而且要吼得精炼,吼得精彩,吼出精神,尤其要吼出精品来。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面对广大民众,更要大声吆喝,要让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第二,要抓龙头。
要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要尽力解决“高位截瘫”的问题。上面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而下面一些省市却没有建立,就很难全面上下贯通,举措落实。四川省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在各市县都建立起中医药管理局,上下贯通,效果很好,值得全国借鉴学习。
第三,要加快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先后出台,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已经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由于只是法规和政府的指导意见,而不是国家的法律,力度不够。所以,加大推动中医立法的力度和加快速度,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一定要明白:只要出台,就是胜利,越快越好。为此要求大同,存小异,只要对最重要、最关键、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有明确的规定,就是成功,如果过分求全求细,就会久拖不决,贻误时机。
总而言之,真理在我们手中,党委重视我们,政府扶植我们,人民大众是我们的坚强后盾,只要全国中医药界自信自强,团结奋斗,中医药事业就一定能大发展,一定会大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