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篇 错骨缝
第一章 错骨缝概论
第一节 中医学伤科文献中有关错骨缝的论述
在浩瀚的医学典籍和文献中,骨伤科专著所占比例甚微。其中,常可散见既非骨折、又非脱位、也非伤筋的所谓“骨缝开错”“骨缝参差”“骨缝裂开”以及“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等记述。“错骨缝”是“错”和“骨缝”的组合,“错”指不正确、不对、与事实不符;“骨缝”源自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骨伤科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凡左右损处,只相度骨缝,仔细捻捺,忖度便见大概。”骨缝是关节间隙,泛指关节面间相对位置。据此,不正确的关节面间相对位置即“错骨缝”。与“关节微小移位”“关节解剖位置紊乱”名异实同。
比较有代表性的论述如下:
一、《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相关论述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其中有“凡左右损处,只相度骨缝,仔细捻捺,忖度便见大概”的记载。可知,“骨缝”泛指关节间隙,使用这一名称至少始于唐代;同时,它强调伤后要重视对“骨缝”(亦即关节面间相互位置)的检查。
二、《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相关论述
1.错骨缝概念的提出 比较确切提出错骨缝一症的,大概应该首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里的一段文字:“若肿痛已除,伤痕已愈,其中又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是伤虽平,而气血之流行未畅,不宜接、整、端、提等法,惟宜推拿以通经络气血也。”
分析这段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
(1)骨缝是由外伤引起,包括其他损伤合并错骨缝,只治疗其他损伤,而遗有错骨缝的情况。
(2)病变的部位在“骨节间”,即所谓的骨缝处。病理改变是“错落不合缝”“气血循行不畅”。其特点是“微有”,即病变轻微。
(3)由于病变轻微,不必用“将已断之骨合拢一处,复归于旧”的接、整、端、提等法,仅用“以手推之,使还旧处也”的推法和“两手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的拿法即可。
(4)手法的目的是使错开的骨缝复位吻合,“以通经络气血”,消肿止痛、恢复功能。
2.“或因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其患可愈”。认为错骨缝的临床表现是肿胀和疼痛,治疗宜用按法(“谓以手往下抑之也”)和摩法(“谓徐徐揉摩之也”)通气散瘀。当然,必须是在手法复位之后,按摩方可奏效。此外,按法和摩法也有矫正骨缝开错的治疗作用。
3.“若脊椎筋隆起,骨缝必错,则不可能俯仰”“若脊筋隆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形”,都认为脊椎骨错骨缝的症状和体征是:身体前屈位,俯仰受限,局部可摸到异常隆起的筋肉。
4.“胯骨,即髋骨也,又名髁骨。若素受风寒湿气,再遇跌打损伤骨错者,臀努斜行,宜手法推按胯骨复位。”认为原有风、寒、湿痹的人,稍遇外伤就容易发生髋关节的错骨缝,其体态是撅着臀部、拧着身躯行走。提示素受风、寒、湿气,是造成错骨缝的一个潜在因素,当然还需要有跌打损伤为诱因。此外,臀努斜行的姿势颇似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姿。
5.“髃骨者,肩端之骨若被跌伤,手必屈转向后,骨缝裂开,不能抬举,亦不能向前,惟扭于肋后而已宜将突出之骨向后推入合缝,再将臑筋向内拨转,则臑、肘、臂、腕皆得复位矣。”认为肩关节错骨缝的一种类型是肱骨头移位于肩关节盂之前方,患肢置于旋前后伸位,不能抬举及活动,患肢扭于肋后,不能向前,需用手法推顶合缝并理顺筋肉。提示错骨缝与筋离位可以同时发生,治疗前要诊断明确。
三、《伤科汇纂》相关论述
“脊背腰梁节节生,原无脱髎亦无倾,腰因挫闪身难动,背或伛偻骨不平。大抵脊筋离出位,至于骨缝裂开崩,将筋按捺归原处,筋若宽舒病体轻。”分析这段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由于脊椎结构特点,脱位的可能性较小,临床上大多是挫闪伤筋。伤筋(即软组织损伤)包括离位(即解剖位置紊乱)都可能导致骨缝裂开,当治疗了伤筋和(或)理筋回复原位,裂开的骨缝随之自行复位或仍需推、拿手法复位,这样治疗后,症状缓解,肢体即感轻松舒适。
四、《伤科补要》相关论述
1.“若坠车马手掌着地,只能伤腕,若手指着地,其指翻贴于臂者,腕缝必开以两手捉其手背,轻轻回翻之,令其复位。仍按摩其筋,必合调顺,内服人参紫金丹,外敷混元膏”。认为跌仆时腕关节背伸位手掌触地,大多使腕关节软组织扭伤;而当手指极度背伸位触地时,腕骨之间可以发生骨缝错开,复位手法是牵引中轻轻回翻掌屈患腕,复位后还要按摩舒筋并内服“人参紫金丹”以及外敷“混元膏”等药物。
2.“跗者,足背也,其受伤不一,轻者仅伤筋肉易治,重则骨缝参差难治。先以手轻轻搓摩,令其骨合筋舒,洗八仙逍遥汤,贴万灵膏,内服健步虎潜丸及补筋丸可也。”认为错骨缝较伤损筋肉严重而且难治,应先用手法舒筋合骨;继而,外洗和外敷活血散瘀之剂;并适时内服强筋补气、舒筋止痛的药物。
3.“若骨缝叠出,俯仰不能,疼痛难忍,腰筋僵硬。”书中介绍的治法是:“使患者两手攀索,两足踏砖上,足下叠砖三块踏定,将后腰拿住,各抽去砖一块,令病人直身,又各去一块,如是再三,其足著地,使气舒淤散,陷者能起,曲者可直。”这种错骨缝,极似脊椎的后关节紊乱或滑膜嵌顿。所用方法,即是利用身体重力进行牵引的一种牵引方法。
应该特别提出,经口传心授沿袭至今的传统中医正骨医生和民间捏骨师,都有“错骨缝”之说,虽没有见诸于文字图形,但有相应的推、拉、捻、拽等复位手法,治法简便常,获立竿见影、手到病除之效,千百年来深令广大伤者倾倒叫绝。正是因为他们,“错骨缝”这一源远流长、确具显效的古老疗法得以传承。
五、《时氏家传正骨术》相关论述
1.“上膊错缝,无特异之形状,臂不能上举,旋转而生疼痛。令病者坐椅上,或傍几侧立,用圆针拨点肩端上下左右之筋,并臂全部各处之筋,令气血流动,端平其臂,置医者肩上,以两手大指紧托腋下上方之臂骨,余指共扣肩上,意外拽向内托举,再略向前胸扣合,托臂高举(高举时,令臂略向胸部举之)则错缝自合。”
2.“错位者错在何处,何处即现高凸形,起剧疼且发炎,审定脱在何处,或上推下推,左右推,再以手指按错处上下,或前后左右扣合,余指扣腿屈处,挑动令屈而又伸之可,但未施术前,须先行圆针拨点法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