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象源流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自然辩证法名词解释[M].郑州: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1985:94.

[2]鞠宝兆.《内经》有关脾藏象发生的文字文化基础[C].北京: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2009:277-280.

[3]叶其容.甲骨文手类汉字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4]孟庆云.孟庆云讲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18.

[5]王宏利.五藏之“脾”文字发生浅谈[C]//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四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太原: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2014:3.

[6]段石羽.汉字中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163.

[7]楚山孤.常见别字辨析手册[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5:19.

[8]万献初.《说文》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61.

[9]张章.说文解字(上)[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39-140.

[10]李土生.土生说字[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300-301.

[11]李磊.中医文化史话[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5.

[12]梁永宣.中国医学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13]张宇鹏.中医五藏理论起源探讨[C]//“情绪与健康和疾病及其中医药干预”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青岛:中华中医药学会,2007:491-492.

[14]吕爱平,谷峰,张冰冰,等.肾藏精的中国古代哲学基础[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5):945-946.

[15]李硕,鞠宝兆,傅海燕.《黄帝内经》木火土金水首见词义辨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7):97-98.

[16]郑洪新,吉文辉.中医药文化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32,202,162.

[17]何敏,张继.医易会通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3-4,24.

[18]玉昆子.阴阳五行里的奥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51.

[19]肖东发.文化主体: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28.

[20]翟明.国学知识全知道:全民阅读提升版[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5:90.

[21]王琦.中医藏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54-357.

[22]贾成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48.

[23]刘青.从卜辞“立中”到《易传》的中道思想[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1,3(3):58-64.

[24]隗庆麟.易卦化成机制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137,143.

[25]张焱.黄帝内经史话[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3:24.

[26]杨洁,邓子鲲.中国传统医药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50.

[27]江楠.二十四节气知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10.

[28]寇晓忱.从整体史观剖析《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的形成[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

[29]郑洪新.肾藏精藏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49.

[30]烟建华.中医生理学归真——烟建华《黄帝内经》藏象讲稿[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