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拔罐发泡疗法”治病机制的研究
“拔罐发泡疗法”的治病机制是通过拔罐,疏经通络,祛风除湿,行气活血,最终的目的是直接将病邪(水湿、痰饮、瘀血、沫)从有病的穴位发泡排出体外。
笔者结合37年的临床治病经验,将“拔罐发泡疗法”的作用机制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①镇痛:从临床实践资料来看,“拔罐发泡疗法”对常见的头痛、胁痛、胃痛、腹痛、腰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痛风、痛经等,都有迅速镇痛作用。②对人体各系统器官和组织具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可以使偏盛偏衰或失调紊乱的脏腑功能恢复常态。③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
1.拔罐发泡疗法对消化功能的作用
对食管运动的影响:针刺某些穴位,能引起食管运动的增强。笔者对6例已确诊的食管癌患者进行“针刺拔罐发泡疗法”治疗,观察针刺能否缓解患者的吞咽困难,结果表明有效率达81.4%,而且多数患者吞咽困难的改善都是“一次见效”。用钡餐透视摄片,比较治疗前后食管运动情况,发现治疗后食管增宽,肿瘤部位上下段的食管蠕动增强。钡剂通过肿瘤狭窄部位时速度加快。运用“拔罐发泡疗法”取穴膻中、三阴交、巨阙、心俞、膈俞、足三里、上脘、中脘、日月、梁门、合谷(只按摩不拔)、天突,也可使钡剂下移加快,短时间内见食管运动明显改变。这充分说明以上诸穴相配合,对食管运动功能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特效性。
对胃功能的影响:在病理情况下,胃的运动功能发生障碍,可出现胃痉挛、呕吐、胃下垂等各种病症,“拔罐发泡疗法”不仅能解除胃痉挛,防止呕吐,而且对胃下垂也有相当的疗效,有效率在98%。如采用X线透视、拍片或超声波检查,可以看出“拔罐发泡疗法”对胃下垂患者的张力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即时性效应尤为显著。由于胃的张力降低或胃扩张等引起的胃排空功能障碍、幽门痉挛患者,“拔罐发泡疗法”可解除幽门痉挛,改变胃-十二指肠间的压力,加速胃内滞留液的排空。
对胃液分泌的影响:具有良性调整作用。如慢性胃炎患者胃液酸度下降时,“拔罐发泡疗法”可使胃液分泌增加,酸度增高;胃酸过高者,可使其降低。溃疡病患者,选择以上诸穴进行“拔罐发泡疗法”,可使胃液及胃酸的分泌恢复正常。“拔罐发泡疗法”对胃酸分泌过高者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对分泌过低者有兴奋作用。
2.“拔罐发泡疗法”对肝、胆、胰腺功能的作用
治疗某些肝脏疾病有一定疗效,并且可以改善肝功及临床症状和体征。例如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采用“拔罐发泡疗法”治疗,临床治愈率在85%以上。就黄疸指数、血清谷丙转氨酶的恢复时间和症状的改善程度来看,均优于药物治疗,不但近期疗效显著,而且远期疗效亦很稳定。取穴膈俞、肝俞、脾俞、期门、足三里,对急慢性肝炎病人自觉症状的改善和“护肝”有一定作用。较长时间的临床事实证明得出,“拔罐发泡疗法”对肝血流量有影响:取穴肺俞、中府可使肝血流量明显增加;取期门、肝俞时,则使血流量明显减少。
3.“拔罐发泡疗法”具有利胆作用
可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取穴胆囊,发现用“拔罐发泡疗法”治疗30分钟,胆道造瘘患者胆汁流量即明显增加,作用高峰在治疗50分钟左右。应用X线观察或超声波探测可看到,选好穴位用“拔罐发泡疗法”治疗后,大部分受试者的胆囊或胆囊平段有不同程度的缩小,说明该疗法可促进胆囊运动和排空。
4.“拔罐发泡疗法”对肠功能的作用
大量临床案例证明“拔罐发泡疗法”对高张力、运动亢进的肠管具有抑制作用,可使肠管病理性痉挛获得解除;而对低张力肠管则有兴奋的作用,可促进肠管的运动。
5.“拔罐发泡疗法”对阑尾功能的作用
对阑尾功能的影响有二:一是促进阑尾运动和阑尾腔内潴留物的排空;二是促进防卫功能。经X线片的动态变化情况可以看出:经使用“拔罐发泡疗法”治疗后,阑尾蠕动明显增强,不少阑尾张力增高,管腔变小,阑尾弧度变化增大,分节气泡移动加快。
6.“拔罐发泡疗法”对呼吸功能的作用
如两侧呼吸不平衡时,针刺膈俞,可使患侧受限的呼吸功能增强,使健侧因代偿而增强的呼吸功能降低,使两侧不平衡的呼吸运动达到平衡。选用大杼、肺俞穴、可使肺通气增加,从而有利于支气管痉挛的解除,支气管黏膜血管收缩、水肿减轻,通气功能改善。
7.“拔罐发泡疗法”对泌尿功能的作用
临床观察表明,“拔罐发泡疗法”对肾功能有影响。治疗肾炎病人时,选取肾俞、气海、照海、列缺、太溪、飞扬、大椎、合谷,可使患者泌尿功能明显增强,酚红排出量增多,尿蛋白减少,高血压也下降。
不同经脉、穴位和手法所产生的效应不完全相同。如健康人在水负荷下,取照海表现为利尿作用,取肾俞、复溜则表现为抗利尿作用,取足三里、解溪则效果较差。
“拔罐发泡疗法”对膀胱储尿排尿功能的影响:由于调节功能障碍造成的尿潴留、尿失禁(遗尿)或尿频严重者,疗效显著。如按温补脾肾之法取关元、三阴交、肾俞、脾俞治疗遗尿症(即尿失禁),有效率达96%,用于治疗神经性尿频,有效率达95%。
在探讨上述“拔罐发泡疗法”效应的机制时,发现对膀胱张力有影响。如“拔罐发泡疗法”取膀胱神经支配正常的曲骨、中极、关元、膀胱俞、期门、足三里等穴,引起膀胱收缩,内压升高,罐子取下时,膀胱变为松弛,内压下降。因神经系统疾患而伴有膀胱功能障碍的病人,取中极、曲骨、膀胱俞、肾俞、关元、三阴交、脾俞,“拔罐发泡疗法”可使大部分膀胱肌张力下降,少数松弛性膀胱。取中脘、阴郄进行“拔罐发泡疗法”也有同样效应。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拔罐发泡疗法”对膀胱储尿、排尿功能的影响可能是通过神经反射途径实现的。由于“拔罐发泡疗法”改变了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对膀胱逼尿肌和内括约肌的影响,从而使膀胱的储尿、排尿功能得到调整。
8.“拔罐发泡疗法”对血液循环功能的作用
在疾病情况下,“拔罐发泡疗法”对心率的影响效应特别明显,一般规律是,治疗前心率较快者,经治疗后大多心率迅速减慢,而治疗前心率越快,治疗后减慢越明显。效应的出现十分迅速,常常伴随着针感的出现,心率即开始减慢,在治疗约30分钟时效应最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临床上用于治疗心律失常、阵发性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见效迅速。取双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穴位,神藏、膺窗、神封、乳根、膻中,“拔罐发泡疗法”常用治疗3~5分钟,心率即可由40~60次/分增至70~80次/分。不同手法和刺激方法,对针效也有影响,补法多引起心率减慢,而泻法则引起心率加快。
对血管、淋巴管功能的影响:根据不同的病症,选取不同的穴位,用一定的手法针刺,可使病人脑、上下肢血流图和指端容积脉搏发生变化,显示“拔罐发泡疗法”可降低血管的紧张性,改善动脉血管弹性,提高搏动性血流供应强度。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微循环,使微动脉和微静脉扩张,血流速度和泥沙状流改善。对脑出血患者有促进脑出血的吸收,使血肿减少至消失作用。对颈动脉的剧烈扩张所引起的血管性头痛,应用此法治疗100例,痊愈率达72%,总有效率达97%。病人经“拔罐发泡疗法”治疗后,脑血流图有明显改善,说明有改善血管弹性,增加血流量,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及早建立的作用。
对血压的影响:对治疗高血压、低血压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对继发性高血压病人血压下降明显,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对继发性低血压病人血压上升也明显,临床症状迅速改善。
9.“拔罐发泡疗法”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取双侧合谷、廉泉穴按摩,天突和双侧人迎穴“拔罐发泡疗法”,可使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甲状腺体缩小,症状消失,基础代谢明显降低。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有效率达95%,治疗后颈围缩小,症状减轻或消失,尿中排碘量明显降低,甲状腺对碘的吸聚和利用能力提高。
10.“拔罐发泡疗法”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对外周围神经功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对各种病因使周围神经病损导致感觉、运动或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时,此法治疗收效迅速,特别是对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周围神经损伤、视神经萎缩、聋哑和内耳眩晕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
11.“拔罐发泡疗法”治疗各部位骨质增生时发挥的作用
有很多骨质增生病人没有临床症状,但经X线检查确诊为骨质增生病变,被很多人忽视了治疗,一旦出现了临床症状,病情很难痊愈。有些病人临床症状很严重,但经X线检查无增生性改变,如不按增生病、按其他病治疗,则久治无效,甚或导致病情加重。因此,笔者把X线片检查只作为临床参考,只要有临床症状就需按照增生病治疗。“拔罐发泡疗法”治疗痹证及疑难病,特别是骨质增生,是标本同治的有效方法,可疏通脉络、止痛止麻,解除增生处肌肉痉挛,以减轻神经根及突出物的充血水肿,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减轻其对神经根的压迫,纠正椎体滑脱。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减少椎间盘的压迫,有利于已经突出的纤维组织消肿或回缩,消除临床症状。
“拔罐发泡疗法”治疗肢体瘫痪,可以减轻肌肉萎缩,改善血液循环,使瘫痪时间短的肢体恢复正常,使瘫痪时间长的肢体防止关节僵直和关节畸形,减轻钩椎关节骨刺对神经根及椎动脉的刺激,达到恢复瘫痪肢体的目的。治疗各部位骨质增生病变,只要患病局部拔得上火罐并且能拔出水泡,骨质增生压迫周围血管神经产生的各种临床症状就会消失。在治疗中只要水湿、痰饮、瘀血、沫拔尽了,治愈后不易复发。“拔罐发泡疗法”可以减少增生组织对周围血管神经的刺激和压迫,减少颈脊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和食管的压迫,使颈椎恢复内外平衡,改善颈部肌群,使颈椎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