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加强无菌观念
无菌操作是以预防术后感染为主,是一切外科操作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方法,如各种手术、穿刺、注射、插管、换药等。无菌操作贯穿于整个治疗的过程中,术前的无菌准备(如清洁手术部位或预先消毒)、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及配合、术后创口的妥善处理(如无菌包扎)等。与毫针针刺相比,针刀治疗的针孔相对较大,更容易感染,另外针刀治疗操作大部分在深层肌肉、肌起止点、韧带、关节囊处,甚至进入关节腔等重要组织器官内,一旦感染可能造成局部肿胀、全身发热、疼痛加重,甚至终生残疾。所以针刀操作必须严格地执行无菌操作。
针刀治疗室有特殊要求。与外科手术相比,针刀操作伤口较小,操作时间较短,受到空气污染相对于开放型手术来说要小得多,因此对针刀治疗室的要求相对较低,大致相当于门诊手术室。
1.治疗室的基本要求
(1)手术室应是无尘的房间,易于清洁的地面,如瓷砖或水磨石等。
(2)有紫外线消毒灯,按时消毒空气。
(3)器械柜一个、观片灯一台以及氧气瓶等。
(4)应备全抢救晕厥、药物过敏等病人所急需的器械和药品。
(5)针刀、注射器、手套、针头、药品等均应摆放有序,使用方便。
(6)出入房间应更换拖鞋,以保证卫生要求。
(7)室内应设空调器,通风除尘设备。
(8)针刀器械的灭菌要求高压蒸气灭菌,最好选用规范合格的一次性针刀器械。
2.患者皮肤术前准备
(1)术前宜洗澡,清洁全身,因为针刀术后三天内针刀创口部不宜沾水。
(2)头、颈、项部针刀手术要求术前理短头发,女病人应剪除手术部位的头发,达到不影响针刀手术操作的要求。
(3)会阴部针刀手术应备皮。
(4)皮肤如有膏药、橡皮膏或其他贴敷物的痕迹应用松节油、乙醚等擦去粘敷物。
3.治疗部位要严格消毒
一般来说,施术面积较小、不进入关节腔和骨质内的针刀手术的消毒要求较低。
(1)定点周围10cm的范围,要用2%碘酊消毒2次,再用75%的酒精脱碘。
(2)其消毒程序为由内向外,不可重复,不能留有任何间隙。
(3)或者由中心线起平行方式消毒,仍然不可留有间隙。
(4)酒精脱碘也要认真操作,不得小于碘酊消毒的面积。
(5)消毒棉球应当相对较大一些,一个棉球应能完成一个治疗部位面积的消毒过程。如果施术面积较大,如腰骶部,或者需进入关节腔的消毒要求较高,首先腰骶部经常涉及椎间管外口、关节突关节等深部组织,所以要求在定点处以外15cm处为消毒范围;其次,关节处及针刀定点范围广的部位,以及糖尿病的病人,或在夏季术前一定严格消毒。
4.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要求
(1)进入针刀治疗室的医务人员应佩戴手术室中的专用帽子和口罩、专用大衣,并应保持整洁。
(2)必须戴无菌手套做针刀操作,目前大多使用一次性无菌乳胶手套。
患者施术部位消毒后,最好还要铺无菌洞巾,目的是保证施术部位充分暴露,又要与相邻部位的皮肤严格隔离,以防施术部位被污染。无菌巾的洞应大小合适,一定要小于消毒面积,且铺后的洞巾不得移动,以保证创口不被污染。有的部位,消毒面积足够,可不铺洞巾。有的部位却必须铺无菌巾,如项部针刀操作,由于头发不可能全部剔掉,也不可能全部用消毒液清洗,所以必须用尼龙扣带将头发固定,然后再覆盖无菌巾,既达到无菌的目的,又可随时调整头部姿态,以便于针刀的操作。
以前有人主张针刀治疗后要常规使用抗生素3天,笔者认为一般没有必要使用,因为防止针刀治疗后感染的关键不是抗生素的大量应用,而是依赖于严格的无菌操作。据统计中国人均抗生素的用量是美国的十倍,在国外抗生素的使用受到严格的限制,而我国在这方面几乎是失控的,因此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十分普遍。大量使用抗生素会带来较强毒副作用,直接伤害身体,尤其是对听力。目前我国有200多种抗生素,研究表明,每种抗生素对人体均有不同程度的伤害。比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可引起眩晕、耳鸣、耳聋;庆大霉素、卡那霉素、万古霉素可损害肾脏等。耳朵对抗生素的副作用最为敏感,比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最易影响耳朵毛细胞,而使听力下降。孩子和老人的抵抗力比较弱,更容易产生药物性耳聋。抗生素用多了还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使抗生素药物效果变差,甚至无效。细菌的这种耐药性也是可以相互传播的,细菌对某种抗生素耐药,同时亦可对其他抗生素耐药,而且耐药性还可以在不同的细菌、人体正常菌群的细菌与致病菌之间,通过耐药基因相互传播,使细菌耐药性复杂化。人体肠道的细菌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长期或大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可以引起一些维生素的缺乏,使身体抵抗力下降。
(张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