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针刀的模式与改进
针刀,原名小针刀;亦有称作微创针刀、微型针刀、微型刀、小刀、小金刀或平刃针、刃针等名称的。
针刀发明者朱汉章老师在《小针刀疗法》一书中说,“小针刀是将针刺疗法的针和手术疗法的刀融为一体”而产生的。
1.针刀的形态
针刀是以针灸针(毫针)为体(杆),以手术刀的部分刀刃为用(即针体前端的刀刃),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再加一个柄,化合成一种新型的微型手术器械——针刀。针刀是由杆为载体,承载着刀刃和刀柄共同组成。
针刀的体,是一个直径为1mm的不锈钢杆。它的前端是0.8~1mm宽的刀刃。应用不同长度的杆为载体,将0.8~1mm的刀刃送达体内某些部位进行手术治疗操作。
原设计将针刀分为三型:Ⅰ、Ⅱ、Ⅲ型。每型的区别在于针刀体的粗细和长短。而每型中又按针刀的长短而分成若干不同的型号(表1-1)。
2.器械改进
同世界上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一样,针刀也不会不随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而发展和改进。在医疗实践中,感到原设计尚有不足:
(1)对Ⅰ型设计,除了弥补了原设计的不足(使针刀的长短呈等差级数排列)适应不同需求。又将号的顺序有所改动,即长度由短到长,号数由小到大,随着长度的增加号数增大,这是一般的概念。同时在制造工艺上也予改革,将不锈钢金属柄,改为耐高温尼龙柄,可以减少制造工艺的麻烦,也降低了造价,为一次性使用的针刀创造条件。
(2)对Ⅱ型和Ⅲ型的设计,较原型有较大改动:其一,改变了直径的大小,增加了Φ 2mm的一型,称之为Ⅱ型。对于软组织来说,可减少损伤,其刀体的刚度也可适应需要。其二,同时保留了Φ 3mm的针刀。这是因为确有需要这型针刀的手术,由于粘连、瘢痕较重,直径小的针刀在操作时会弯,所以保留下来。由于这型针刀的柄太小,握持困难,操作费力,故将刀柄变长,这样就可适于不同病情的需要。它既可做软组织的剥离,亦可做骨减压之用。
(3)增加Ⅳ型横柄Φ 3mm形刀,其长度加大。目的是用于骨减压,尤其是股骨头的减压。由于体胖的病人,病变部位相对较深,过去的刀不够长,钻进去费力,拔出时更费力,故改为横柄,操作更方便。
(4)增加Ⅴ型凹刃刀,刀以Ⅰ型1号针刀长度,以Φ 1.3~1.5mm做成凹刃形刀,为狭窄性腱鞘炎、异常纤维带等疾病的治疗增加了手术器械,使操作更简易,治疗效果更好。此凹刃刀,出厂时是直的,在使用中可弯成适当的曲度,将更加方便。
(5)针刀是否可以改革?这个问题是不言而喻的,当然可以改进。但改进应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能脱离原来的基本形态和功能。我对针刀的改进完全是为了临床的应用,是为解决某些问题有针对性的改进。
3.认识针刀
针刀虽然是一种要切开皮肤进入体内的手术刀,但因切口很小,仅为0.8~1mm,犹如9#针头刺入人体一样,出刀后则不见切口裂隙;所以,也无须像外科手术那样进行缝合。
如果把切口须做缝合的手术称为“开放型”手术的话,那么,应用针刀所做的手术就可以称之为“闭合型”手术。
它的突出特点是:手术切口微小无需缝合,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用一句话就可以描绘出小针刀的本质,那就是:形似针,实为刀。
从结构特点来观察针刀,针刀的刀体,是一个长杆,刀体的前端有一刀刃,在形态上相似于中医针灸器械中的毫针或斜刃刀。同时,针刀的柄、体、刃也都相似于西医外科的有柄手术刀,针刀的刀刃则主要取之于现代外科手术刀。
从手术操作上来探讨针刀,它所做的各种手术操作都是在现代医学——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力学、外科手术学和麻醉学以及中医整体观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确实是汲取了中、西医学的长处。可以这样说,针刀是中西医结合的典范,针刀闭合性手术与外科疗法有着不解之缘。
朱汉章老师在《小针刀疗法》一书中说,“闭合性手术疗法是在切开手术疗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小针刀这种医疗器械的问世,使闭合性手术成为现实。”
针刀是工具,是实施闭合性手术的医疗器械。这一认识很重要。有人以为有了针刀,就能医治百病;也有人并未认真、刻苦地钻研针刀技术,而是靠注射激素等药物来取得暂时的疗效。
这恰恰证明了,工具是靠人来操纵的,能否真正发挥工具的作用关键在于使用它的人。
针刀是一个崭新的微型手术器械,是在中国诞生的微型手术刀,是中西医学结合的典范。
(庞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