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淑清临床经验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生平简介

生平事迹

一、女承父业 立志从医

傅淑清(下称傅师),女,祖籍江西清江(今樟树),1944年7月25日,出生于杏林世家。其父傅思义先生(下称傅老)是旴江医学流派的重要传承人。傅老从事中医事业58年,临床疗效显著,在旴江流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对旴江医学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傅老自幼酷爱医业,初习举子业,后与伯父傅少霖先生一起随祖父习医。1925年,祖父去世,傅老17岁便独自行医于永修县涂家埠近仁堂药店。1939年,日寇窜扰赣江流域,曾举家避难至吉安,悬壶于乡间。1945年,为躲避日寇侵华战乱,傅老带着一家老小从樟树移居抚州,在抚州市穆堂路106号开设中医诊所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因其医德高尚、医术精湛,不久便在抚州城郊声名远播,且深受抚州百姓爱戴。抚州解放后受政府所托,先后担任抚州市联合中医院第一分院副院长、抚州市原市立医院(现抚州市临川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傅老一生只生育了4个女儿,而傅师的三个姐姐均无意从医,傅老便对傅师从小就耳提面命,希望傅师能继承衣钵,弘扬祖国传统医学。于是傅师自懂事起就侍诊于侧,多年的耳濡目染,父亲与患者交谈时的言行举止、辨证思索时的全神贯注、处方书写的苍劲有力以及患者对父亲表露的赞美感激之情,都让傅师立下了问道中医、探求真理的伟大志向。

二、孜孜以求 声名鹊起

1962年,经历了十二年寒窗苦读,闻着中药味长大的傅师如愿以偿考入江西中医学院。在校期间,傅师广泛涉猎中医知识,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除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傅师还经常利用寒暑假到其父诊室见习,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傅师谨记其父叮嘱,在南昌实习西医半年后,紧接着回抚跟随傅老临床实习半年多。实习期间,傅老倾心教诲,傅师则潜心侍诊,为即将独立工作夯实了基础。

1968年,傅师毕业分配到宜黄县谭坊卫生院工作。艰苦而简陋的医疗条件、纷杂而变化多端的疾病,让傅师倍感压力,但“医者父母心”的责任感又促使傅师不断地充实医学知识,虚心向同事请教。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立即翻找书本寻找答案,同时也努力回忆或翻阅其父的诊治方法。实在碰上疑难病证或积累记录下一些难题后,就抓机会坐便车(多数是货车或拖拉机)回家向父亲请教解惑。傅老晚年患有肺结核、肺气肿、肺心病等多种慢性疾病,在党的中医政策鼓舞下,不顾年迈体弱一直忘我地工作,甚至于咯血在家静脉输液时,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在病榻上为群众看病。傅师因父亲之病,特向组织上申请平时的节假日不休,只要父亲病重咯血时,就请假回家为父亲取药打针。此时若碰上患者登门求治,傅师主动先写好病历、捋清思路、拟好方药,然后由父亲纠正指点。这对傅师慢慢领悟父亲的学术思想,更好地辨证论治大有帮助。

傅师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也”(韩愈《师说》),因此,除家传所学,她还常常虚心向同道甚至群众质疑求教。在宜黄基层工作时,傅师注意收集民间单方、验方,总结群众防病治病经验的同时,集众之所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治疗风格。比如针对急性腮腺炎的治疗,不仅强调以清瘟败毒饮或凉膈散加减辨证内服,还要通过鸭蛋清调青黛辨证外敷,如此则可迅速缓解患者腮部不适,药到而病除。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傅师在总结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医学的精髓,业务水平逐年提高。在基层卫生院工作期间傅师不仅会用中医看病,还会打针、静滴、洗胃等常规护理技术,甚至连一些外伤小缝合等都能处理。一年后,傅师在当地影响迅速扩大。1970年,宜黄县政府决定在县城创建凤冈公社卫生院,时方26岁的傅师调往筹办,被任命为卫生院业务负责人,经过十余年的临床历练,傅师在宜黄县医疗界声名大噪,特别是她用中医药治疗麻疹病得心应手,成了远近闻名的“女郎中”。1981年,宜黄县政府决定创办宜黄县中医院,傅师又被调往筹办并被任命为首任副院长主持工作。依靠傅师的“名医效应”,卫生院和中医院的业务都得到飞速提升,多次被地区卫生局评为全区的先进单位。随后傅师还兼任宜黄县首届政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1984年,傅师被提拔为宜黄县卫生局局长。

三、建校育人 矢志不渝

1986年初,傅师被组织提名为宜黄县副县长候选人,但是创办抚州中医学校(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前身)的消息改变了傅师的人生轨迹。抚州地区卫生局领导找傅师谈话,地区政府拟新建抚州中医学校,殷切地希望她能担任首任校长,傅师想都没想便答应下来。当时得知消息的朋友和同事都来好心劝阻,甚至开玩笑说傅师是“吃错了药,不当县长当校长,何况是连学校影子都没有的学校校长”,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也好心挽留,但傅师都一一谢绝,说她太热爱中医,愿为中医事业培养更多的人才尽力。1986年7月7日,接到地委组织部调令,傅师克服家中的诸多困难,次日就只身前来报到,开始了她的第三次更为艰苦的创业。

事实上,新建一所学校谈何容易。站在“新学校”门口,眼见四周用竹篱笆围着,其上写着“基建重地,禁止放牛”字样的一片荒山坟地、一栋空空如也的三层高办公楼,想着如此种种却还必须在9月开学时接受350名新生的报到,傅师一下子从头凉到脚。当时离开学只剩2个月时间,傅师没有也不能退缩,办法总比困难多。她和学校领导班子一起发挥各自的优势,齐心协力积极筹划,兵分几路,没日没夜地工作。一方面租借原抚州军分区军营作为临时校舍,一方面四处奔波筹集建校资金,一方面率领从医学分院划分过来的76名教职工参与学校建设,再一方面组织人员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和相关规章制度。地方政府只拨给50万元的筹办经费,为了用好每一分钱,傅师想尽一切办法从简办学,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傅师和她的团队既是学校图书室的搬运工,又是为书桌上漆的油漆工,还是制作办公室窗帘的缝纫工。外单位的人都说,现在都八十年代了,怎么还能做到这样的工作作风?但就是靠着这种顽强的拼搏精神,抚州中医学校终于在1986年9月20日迎来首批学子350人。在开学典礼上,傅师发出了豪言壮语:“我们要艰苦奋斗、勤俭办学,把我校建成全国一流的中医学校,让中医文化精髓永远传承下去!”

1989年初,傅师因劳累过度,颈部包块迅速长大,一经检查,发现患有甲状腺癌。为了不影响工作,傅师特意安排春节假期前往上海接受手术治疗。手术后的住院恢复期间,傅师都还记挂学校事务,不时通过电话了解和指导学校工作。缝合线刚拆,傅师就匆忙出院回抚州返校上班。1991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同志专程前来中医学校视察工作,在听闻傅师关于建校情况的汇报后深受感动,高度赞扬了傅师及学校领导班子勤俭办学、艰苦创业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

傅师和学校领导班子一起带领全校教职工齐心协力、脚踏实地地一方面抓理论教学,一方面抓临床实践,把握每一次的办学评估机会,以评估促发展、以评估促建设,学校一步一个脚印上台阶。十几年间,抚州中医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合格中专学校、江西省重点中专学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专学校,并于1996年6月更名为江西省中医药学校。2004年4月,江西省中医药学校升格为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成为了江西省当年唯一一所从中专升格为大专的学校,跻身全国5所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之一,自此,学校建设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迈向了高等院校的建设行列。当教育部专家宣布这一结果时,自诩“女汉子”的傅师五味杂陈,第一次流下了欢喜的眼泪,因为这次学校的升格得来太不容易,这里面融入了傅师太多的困惑、艰辛、喜悦和骄傲。

四、仁心仁术 大医精诚

2004年10月,傅师因为年龄原因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市政府续任她为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名誉校长。按理来说,她可以清闲下来,可是她没有。她选择了门诊临床,为病患解除病痛,直到2008年才正式退休。虽然退休后,傅师得到了全国各地医疗机构的高薪邀请,但她热爱生她养她育她的这块热土,于是不改初衷,选择留了下来,担任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特聘专家,继续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传道授业等工作。

虽然傅师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升,但她对病人的热情和忠诚却始终如一。她离不开她的病人,也离不开她的诊室。无论是当院长、局长还是校长,她都坚持抽调时间在诊室为慕名前来的患者诊治疾病。即使当年担任宜黄县卫生局局长时,她还曾专门开辟“局长接诊日”,每周三上午在县医院为群众义诊。时至今日,傅师遥想自己几十年的中医生涯时,常说:“我的生活很简单,除了看病我也不会别的。”她用“圆满”二字总结自己几十载对中医事业的不懈追求,感慨道:“我这半辈子就像一个圆圈,最早从做医生开始,经过几十年的辗转,现在又重新当起了专职医生,我的人生圆满了,我也不再有任何遗憾。”

傅师一生都非常推崇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之语,她在诊室高挂一块题有“大医精诚”的匾额,目的就是为了时时提醒自己医术要过硬、医德修为要高。傅师不但将古人精诚为医的精髓熟稔于心,而且将其践行于每一次诊治过程中。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政府高官,只要是她的患者,她都和颜悦色以待。耐心询问患者的病症,认真向患者解释病因。开具处方时,她一贯遵循“在治好病的前提下,尽量用便宜药”的原则,拒绝任何“搭车药”。所以经常会听到有病友感叹:这药钱还比不上挂号费!2013年12月,傅师光荣入选“中国好人榜”,被群众高票评选为“全国敬业奉献类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