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选释
《中藏经》
托名汉·华佗撰著,亦名 《华氏中藏经》,后之学者疑是华氏弟子录辑或六朝人手笔。本书将 《灵》《素》脏腑脉证系统归纳,为中医中药古典著作之一。“中”,有内、里之义;“藏”,有储藏、脏器之义;“经”,有常规、原则之义,又是载—事—艺的专书。脏腑是人体最宝贵的脏器,藏于胸腹之内,本书主要论述脏腑的生理、病理及辨治,故名 《中藏经》。如 《中国医籍考》云:“是书名中藏者,取保而藏之之义……中藏,犹内藏也。”又唐晋时期,佛教盛行,佛教经典有 《大藏经》。本书是论述祖国医学第一部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里的脏腑学说,次于 《内经》,犹如次于 《大藏经》,故取名 “中藏经”,一语双关。
(《中医研究》2010年第8期)
《千金要方》
唐·孙思邈撰著,全称 《备急千金要方》,简称 《千金方》。本书广泛汇辑唐代以前各科医学成就,为理法方药俱备的医学巨著。孙氏精岐黄,融三教 (儒、道、释),重医德,善养生。其书名含义有三:一是人命之重,贵于千金,千金易得,而性命千金难买;二是书中所载之方,皆是价值千金的救急宝要方;三是用书中之方,救死扶伤,则 “厚德过于千金”。如孙氏序中云:“人命之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又孙氏晚年为弥补 《千金要方》之不足,“复掇集遗轶,以羽翼其书”,编著 《千金翼方》,取与 《千金要方》“相济,比翼双飞”之意。
(《中医研究》2010年第5期)
《普济本事方》
宋·许叔微撰述,简称 《本事方》。本书是以医话形式写成的方书,书中方简治详,语确识精,对后世影响很大,乃方书中之佳作。“普”,有普遍、推广之义;“济”,有拯救、救助之义;“本”,有根据、本源之义;“事”,有事实、实践之义。唐代孟棨,曾分条记述诗人作诗的事实原委,并录所作之诗,编辑 《本事诗》一卷。许氏仿其例,将自己平生临床实践之效方验案,据实辑录,欲推广经验,以救世济民,故名 《普济本事方》。如其序中云:“漫集已试之方,及所得新意,录以传远,题为 ‘普济本事方’。孟棨有 《本事诗》、杨元素有 《本事曲》,皆有当时事实,庶几观者见其曲折也。予既以救物之心,予而不求其报,则是方也,焉得不与众共之。”
(《中医研究》2010年第5期)
《卫生宝鉴》
元·罗天益撰著。本书是一部理宗 《内》《难》,学承东垣,旁参诸说,结合个人经验编辑而成的临床治疗著作。“卫生”,即保护生命,防护邪侵;“宝鉴”,原指珍贵的镜子,此处尚有借鉴、明察之义。书中由四部分组成:一曰药误永鉴,“知前车之覆,恐后人蹈之也”;二曰名方类集,“古今之方,择之已精,详而录之,使后人有所据依也”;三曰药类法象,“气味厚薄,各有所用,证治增损,欲后人信之也”;四曰医验记述,“遇如是病,用如是药,获如是效,使后人慎之也”。是书理法方药俱备,犹如一面宝镜,明察秋毫。医者得之,疑辨惑解;病家持之,羸安寿延。真乃卫生之宝鉴也。正如杨荣序云:“世之为医者,得此书,诚如鉴之烛物,一举了然在目,必不至于差谬;凡有疾者,观于此书,诚足以卫生不至于危殆。然此书之传,其功不亦博乎!”
(《中医研究》2010年第5期)
《兰台轨范》
清·徐灵胎编著。本书是以内科杂病证治为主的综合性方书。“兰台”,又称外台,乃皇宫藏书之处。 《中国医籍考》引 《魏志》云:“以公事移兰台,兰台自以台也,而秘书署耳……兰台为外台,秘书为内阁,台阁一也。”“轨范”,即法度、准则。徐氏此书的命名,与其崇经尊古治学思想有关。他认为秦汉医籍,论病遣药 “千变万化之中,实有一定不移之法,即或有加减出入而纪律井然”,自仲景以后 “此道渐微”。故其按证分门,撷取 《内》《难》《金匮》《伤寒》 《巢源》《千金》《外台》诸书精义,选录古方,阐明要点;“庶几古圣治病之法,尚可复睹,使学者有所持循”。取 “兰台轨范”为名,喻其书若皇宫秘藏之典范珍籍,读之,“病者医者,对症寻方,互相考证,则是非立辨,不致以性命轻掷,未始非卫生之一助云”。
(《中医研究》2010年第5期)
《针灸甲乙经》
晋·皇甫谧辑著。全称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 《甲乙经》。本书是皇甫氏将古代著名的 《灵枢》《素问》与 《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医学著作纂集起来,加以综合比较,“删其浮辞,除去重复,论其精要”,并结合临床经验编撰而成。因原书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为卷目次第,故取名 “甲乙”。暗示书中内容是经过井然有序的系统整理,查阅翻检十分方便。如 《中国医籍考》云:“玄晏原书,以十干列,故以甲乙命名。”“经”既有常规、原则之义,又是载一事一艺的专书。故张景岳云:“经者,载道之书。”此书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为后世针灸学建立了规范,称“针灸甲乙经”,名副其实。
(《中医研究》2010年第5期)
《外台秘要》
《外台秘要》为唐·王焘编撰,亦名 《外台秘要方》,为汇集唐代以前经验方的巨著。关于此书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谓王氏原为皇家图书馆 “弘文阁”的官员,后 “以婚姻之故,贬守房陵”,当时称作 “外台”之职,其取数十年搜集视为 “秘密枢要”的医方编成是书,故题名 “外台秘要”;一谓宫中藏书之处,本名兰台,亦称外台。王氏曾在文阁二十年,由是 “睹奥升堂,皆探其秘要”,非出守于外之谓也。然观王氏宦海浮沉与编是书的动机,则以上两义皆有之。故孙兆序云:“夫外台者,刺史之任也;秘要者,秘密枢要之谓也。唐王焘台阁二十余年,久弘文馆,得古今方,上自神农,下及唐世,无不采摭,集成经方四十卷,皆诸方秘密枢要也。以出守于外,故号曰 ‘外台秘要方’。”
(《中医研究》2010年第5期)
《格致余论》
元·朱丹溪撰著。本书是朱氏的医学论文集,亦是他的经验结晶和代表作。此书的命名,与朱氏的哲学和医学思想有关。“格致”是 “格物致知”的简称。“格物致知”是古代认识论的命题,意谓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格者,至也;物,犹事也。此语原出自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我国宋元明时期,程朱理学盛行,丹溪生活在那个时代,深受其熏陶。其云:“古人以医学为吾儒格物致知一事,故目其篇曰 《格致余论》,未知其果是否耶?”他的意思是,我用理学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探讨医药学术,现将自己的体会 “陈于编册”,传之后世,不知能否达到表彰 《素问》,推广 《金匮》,纠编 《局方》的效果。赵清理教授在讲到该书的命名时,曾风趣而通俗地解释说:“我 (丹溪)主要是研究理学的,此书是研究理学之余,探讨医药学术一些心得体会。”
(《中医研究生》1988年第1期)
《赤水玄珠》
《赤水玄珠》为明·孙一奎著述,乃 《孙氏医书三种》之一,全称 《赤水玄珠全集》,辑刊 《赤水玄珠》 《医旨绪余》及 《孙氏医案》三种。“赤水”是古代传说中南方的水名,“赤者,南方明色”,“水出昆仑山下”;“玄珠”即玄妙的珠宝,此处 “喻道也”。典故出自 《庄子·外篇·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孙氏以 “赤水玄珠”作为书名,寻其源,揆其义有二:一是他治学极博,经三十年,荟萃三教,融贯素难,广采诸家,自谓 “横竖钩贯,得其要领”,犹如象罔所得之玄珠。若罗浮道人序云:“今生之所纂者,率皆阐幽发微,会悟之中而得其解。昔黄帝求道,多方索之不得,而象罔得之于赤水,若生所注,信有本也。名之曰 ‘赤水玄珠’,不亦宜乎!”二是 “玄珠”这样的宝物 “未可以知识、言语、形象求也,而得之必以象罔”。像玄珠一样的岐黄之道,亦是 “非人不传,而非人之至者,尤不得其传”也。如沈氏序云:“予笑谓,君玄珠之得也以象罔,览君所持论,则几留如诅盟,其为知亦大矣。象罔其可以得之乎?君曰,不然,本证以著方,为寒为热,为虚为实,书之所可载也;察脉观色,时寒时热,时虚时实,而明之存乎其人焉,虽吾亦不能言也,不象罔其可以得之乎?”
(《中医研究》2010年第5期)
《理瀹骈文》
清·吴师机撰著。原名 《外治医说》,本书是以骈体文写成的以膏药为主的一部外治专著。“骈”,原指两马驾一车,引申为并列、对称之义。“骈文”,即骈体文,是一种每句四字或六字相对偶的文体。柳宗元云:“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形容这种文体的构思和文辞,象锦绣那样精细美丽,读之朗朗上口。“理”,有道理、规律、原则之义,此处指医理;“瀹”,有疏通之义,此处指药用。昔子华子有言:“医者理也,理者意也;药者瀹也,瀹者养也。”概括指出医者临证,须精辨详审,理明意得。然后遣用相应药物,疏滞宣壅,使邪去正安。吴氏借 “理瀹”为书名,旨在说明 “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两者在医理和药性,并无二致。特别是外治之法,禁制甚少,尤能补内治之不及。写成骈文,言简意赅,别具一格,既便于诵读,又利于推广。
(《中医研究》201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