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己百临床经验辑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心脑系病证

第一讲 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血管神经性头痛是各种头痛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其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阵发性头痛,开始则游走不定,可遍及整个头部,日久则多固定于某一部位,多为跳痛、钝痛、锥刺样痛,多伴有头昏、闷胀、烘热、眼眶发胀等不适症状。现代医学借助脑电图或脑血流图、颅脑计算机断层成像(CT)等仪器检查,排除脑占位性病变及眼、耳、鼻等器官的局部病变所引起的头痛外,即可作出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可包括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高血压性头痛、颈椎性疼痛、神经性头痛、外伤性头痛等;由于它们都具有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的特点,因此,临床上常常将其归于一类。这类病证常反复发作,病程缠绵,西医治疗方法众多,但收效不甚理想,且副作用多。而中医药治疗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大量临床报道证实其近期和远期疗效都非常肯定。于己百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对这类头痛的辨治收到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一)病因病机

血管神经性头痛主要症状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头痛,于己百认为其属于中医“头痛”“头风”“偏头痛”等范畴。

中医对头痛的认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疾首”的记载。在《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并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及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及厥阴病头痛的见症,如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李东垣之《东垣十书》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并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头痛》中还记载了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并提出头痛“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细辛,厥阴吴茱萸”,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部分医著中还记载有“头风”一名。王肯堂《证治准绳·头痛》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清代医家王清任则大倡瘀血之说。《医林改错·头痛》论述血府逐瘀汤证时说:“查患头痛者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痰饮等证,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剂而愈。”至此,对头痛的认识也日趋丰富。

中医认为,头为“清阳之府”“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和足厥阴肝经均上行于头部,督脉与脑府直接相连,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脏腑安康,气血调畅,脑海清灵,则神清气爽、不发头痛。而外感六淫邪气或各种内伤因素都能导致头部的血管、神经等功能失常,以致气血不畅、脉络不通或髓窍失养等而出现头痛。

于己百认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多属内伤引起的头痛,多见于情志郁闷或性情急躁之人,且以女性患者居多,所以多因肝失疏泄、郁久化火、阴虚阳亢而发病。头位于机体最高处,有巅顶之称,故有“巅顶之上,唯风可到”之说,因而头痛的发生多与风邪密切相关。风有外风和内风,内外相搏,故头痛多有发止迅速的特点。病机十九条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刚脏,体阴用阳,郁怒则伤肝;肝主疏泻,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失条达,而不养肝,阴不制阳,肝阳随之偏亢,肝经风火循经上窜,上扰清空,发而为头痛,且头痛甚剧。同时本病多病程较长,并且较为顽固,具有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之特点,故有“久病入络”“久病必瘀”“不通则痛”之说。头痛之因虽众,但究其病理变化主要为瘀血和邪风阻窍。

(二)辨证论治

据此临床实际,于己百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即立疏肝解郁、平肝潜阳、祛风活血之法,选方则以川芎茶调散为主加减化裁。

基本处方:荆芥 10g,防风 10g,羌活 12g,白芷 12g,细辛 10g,川芎 12g,菊花12g,蔓荆子 12g,茺蔚子 12g,延胡索 12g,炙甘草 6g,全蝎 6g,蜈蚣 2 条,枳实10g。日1剂,水煎分服,每日3次。

方义:川芎茶调散主治风邪头痛。于己百以该方为主,减去散邪作用较强的薄荷,加菊花、蔓荆子及茺蔚子疏肝解郁、平肝潜阳,菊花配炙草尚能养阴血、补肝脏(如《本草纲目拾遗》曰:菊花“入血分,养血润容”;《用药法象》载:甘草“养阴血”);加全蝎、蜈蚣或僵蚕搜风剔络、息风止痉,通络止痛,又因虫类之物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滞之处皆能开之。延胡索并川芎,疏肝行气、活血散瘀;川芎载药上行、直达穹窿,与通腑降气的枳实合用,又可调理气机、和畅气血。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养血、平肝潜阳、祛风散邪、活血通络之功,所以血管神经性头痛服之有效。

临床常见加减:风寒头痛,去茺蔚子、全蝎、蜈蚣,加僵蚕10g;风热头痛,去全蝎、蜈蚣、细辛,加桑叶10g、柴胡10g。寒厥头痛,去茺蔚子,加吴茱萸6g、半夏10g。肝阳头痛,去细辛,加天麻10g、钩藤12g。血瘀头痛,加桃仁10g、红花10g。

(三)案例举要

唐某,女,35岁。1997年7月17日初诊。自述头痛反复发作10余年,多次住院检查治疗,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曾先后服用多种中药、西药,疗效不显。近来头痛发作频繁,1个月发作1~2次。平素头痛头晕、倦怠乏力、性情急躁、胁肋胀满、夜卧不安、口苦便干。若遇感受风寒、精神刺激、情志不遂、劳累失眠等则病情即会加重,痛苦难言。

刻诊:头胀昏闷、右颞侧搏动性疼痛,伴颈项僵硬、恶心欲呕、急躁易怒、口苦便干,舌红苔薄白、脉沉弦。

于己百诊为偏头痛,证属肝失疏泄、郁而化火、肝阳上亢,外感风寒、邪郁窍阻。治宜疏风散寒、平肝潜阳、化瘀通络,方用川芎茶调散(汤)加味治之。

处方:荆芥 10g,防风 10g,羌活 12g,白芷 12g,细辛 10g,川芎 12g,炙草 10g,菊花12g,蔓荆子12g,茺蔚子12g,延胡索12g,全蝎6g,蜈蚣2条,枳实10g。 水煎2次分服。

服4剂后,头痛减半,颈项僵硬、口苦便干缓解。效不更方,再进7剂,诸症基本消失。因胃纳欠佳,原方去全蝎、蜈蚣,加陈皮10g、砂仁6g、僵蚕10g,并将汤改为丸(丸重9g,一次1丸,一日3次,饭后服用),继续治疗。服丸药1个月,诸证皆消。随访半年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