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肠道传染病防控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日常工作中,涉及的主要肠道传染病包括霍乱、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伤寒和副伤寒、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等。这些传染病的主要特征为人群普遍易感、起病急、传染性强,容易形成聚集性或暴发疫情。因此,日常工作以高危人群监测与疫情早期处置为主。
一、工作职责
1.规划肠道传染病监测工作内容、方法,编写肠道传染病疫情处置预案。
2.于每年的霍乱流行季在辖区内开设肠道门诊,对有肠道传染病症状的病例进行病原学监测、记录个案信息,以利于及时发现霍乱病人并尽早采取防控措施。
3.在集体单位、中小学校、托幼园所开展肠道传染病聚集、暴发疫情监测,通过多部门协作、相关人员培训等方式提高疫情监测的敏感度。对可能的疫情进行病原学监测,确定疫情性质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二、实践目标
1.掌握常见肠道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传染病学理论。
2.掌握辖区内常见各类肠道传染病疫情处置的法规、条例、部门文件等。
3.熟悉常见肠道传染病疫情处置流程,协调多部门合作采取防控措施。
三、工作内容
(一)霍乱病例与疫情监测
肠道门诊开诊前培训,分别针对临床工作人员与检验人员(检验人员培训见微生物检验)。培训内容:肠道门诊设置标准、发现霍乱病例的报告流程、霍乱病例的诊断标准、霍乱病例的采样要求、霍乱病例治疗与隔离方法、霍乱病例密切接触者的隔离要求等(详见案例)。
(二)细菌性痢疾防控
细菌性痢疾防控主要针对部分职业人群的散发病例访视,例如餐饮服务、食品加工、水源相关从业人员、14岁以下儿童和托幼机构保健教育人员等。病例资料的获得主要依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病例访视的内容包括核实诊断、填写流行病学调查表、指导消毒和健康教育等。部分病例还要根据最长潜伏期进行复访,复访内容包括疾病转归、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及有无续发情况等。
(三)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疫情
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疫情处置,当前主要以病毒性腹泻病疫情防控为主。病毒性腹泻病监测重点人群为托幼机构儿童与工作人员、集体单位工作人员等,监测依赖于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监测症状与标准、工作制度等(详见案例)。
常见的病毒性腹泻病聚集性疫情的病原有诺如病毒和札如病毒,不常见但是也偶有发生的还有轮状病毒感染的聚集性疫情。
(四)手足口病疫情防控
手足口病是由一组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最常见,多发生于10岁以下的儿童和婴幼儿,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少数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脊髓膜炎、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者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监测重点为重症病例与聚集、暴发疫情。重症病例监测需要建立相应的诊断标准、报告制度、流行病学调查制度等。手足口病聚集、暴发疫情的早期识别与处置与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疫情类似(详见情景再现)。
(五)伤寒和副伤寒、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监测
伤寒和副伤寒、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属于法定传染病,日常监测依赖于临床医院的诊断与报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数据的汇总与分析,其中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需要在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等集体单位、游泳池相关行业人员提高监测敏感性。
四、工作流程
图2-2 肠道传染病工作流程图
五、情景再现
案例一 ××小学一起人传人引起的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暴发调查
诺如病毒是全球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的主要致病原。诺如病毒感染发病的主要表现为腹泻和(或)呕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常被称为“冬季呕吐病”,尤其是2014年冬季以来,诺如病毒暴发疫情大幅增加,显著高于历年水平。
(一)疫情的发现与报告
12月8日16:00,××区疾控中心接××卫生服务中心保健科医生电话报告:该中心辖区××小学多名学生自12月6日起陆续出现呕吐症状。××区疾控中心要求社区流调队员立即前往学校调查核实。
12月9日,社区流调队员现场核实报告:该起疫情发病人数较多,涉及多个班级。根据某区聚集性呕吐/腹泻疫情分级处置原则,某区疾控中心流调队员立即前往学校,与社区流调队员一同开展调查处置工作。
问题1:接报时应注意收集哪些信息?
报告人、报告时间、事件大致信息(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发病人数、主要症状、学校联系人、联系方式等)、报告人的联系方式。
问题:接报后应开展哪些工作?
初步核实疫情:要求学校所在地社区流调队员尽快前往学校,现场核实疫情。
上报疫情信息:根据首问负责制,接报人员编辑接报疫情信息上报中心内部相关负责人员,由相关负责人员审核后报送上级相关部门(市疾控中心和区卫计委),并将疫情信息横转至教育部门。
对疫情的性质大致判断:考虑疫情发生季节,结合学生主要症状,冬季学校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聚集性疫情多由病毒性感染引起,因接报时××市正处于诺如病毒聚集性疫情高发期,初步怀疑该校有可能发生诺如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当疫情性质无法判断时,怀疑食源引起时,应要求报告单位将疫情信息同时报告食药监部门,同步开展调查工作。
问题:如何初步区分诺如病毒感染和食物中毒?见表2-1。
表2-1 诺如病毒感染与食物中毒区别
问题:现场调查需要准备什么?
1.人员组织
(1)疾控专业人员:
考虑病毒性腹泻病原体引起聚集性疫情可能性大,××区疾控中心流病科专业人员准备前往调查。根据对疫情规模初步评估,派出2名调查人员前往现场调查。
(2)社区流调队员:
至少1名了解学校基本情况及疫情相关信息的社区流调队员。
2.物资准备
(1)调查工具:
聚集性呕吐/腹泻疫情病例一览表及个案调查表。
(2)采样用品:
便盒、病毒采样管、食品采样袋、病例标本采集登记一览表、环境标本采集登记一览表、医疗废物袋。
(3)个人防护装备:
帽子、口罩、手套、白大衣。
(4)其他:
笔、白纸、通信设备、工作证等。
(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疫情发生单位基本情况
该小学为公办小学。该校共有××个年级共××个班级,学生总数为850人,共有47名教职工,其中含1名专职校医。
该校无食堂,由××食堂负责送餐(仅午餐),供教职工和学生食用。学生和教职工饮用水为经直饮水机净化处理的市政水。学校公共区域卫生及消毒工作外包给保洁公司,由4名专职保洁员负责,班级内清洁和消毒工作由各班班主任负责。学校无校车,设有音乐、美术、科学、劳技等公共教室。
2.发病情况
病例定义(疑似病例):自12月2日起,××小学24h内出现排便≥3次且有性状改变(呈稀水样便),和(或)出现呕吐者。
本次发病学生分布在7个班级,截至12月9日17:00,共发现53名病例。发病班级的学生和教师共计278人,罹患率:19.1%。
53名病例96.2%有呕吐症状,18.9%有腹泻症状,64.2%的病例有恶心,详见表2-2。其中有12名病例前往医疗机构就诊,10例诊断为胃肠炎。
表2-2 53名病例临床症状一览表
问题:初步调查时病例定义制定的关键点是什么?
调查初始阶段,制定的病例定义要有较高的敏感性,病例定义要简洁,具有可操作性,要能较为准确的描述疫情分布特征,需要注意的是病例定义不同于临床诊断标准,不可混为一谈。
问题:如何开展病例搜索?
病例搜索的目的是尽可能找到符合病例定义的所有病例,实际工作应采用回顾搜索和前瞻性监测报告相互结合的方式,利用多种信息来源例如医疗机构记录、病例访谈等,本例因发生在学校,查阅缺课记录、晨午检记录是进行病例搜索的重要途径。
3.流行病学调查
(1)首发病例:
患者,女,10岁,A班学生。该病例于12月6日11:50在班级中就餐时出现呕吐,呕吐物喷溅至前排两名同学头发和衣物,自行清理呕吐物,未消毒,随后离校,居家休息,未就诊,12月7日病例无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到校上课。据病例家长述,近期家庭成员无类似症状者,患者未接触过类似症状者,病例曾于12月4日下午购买食用汉堡。
(2)初步调查病例分布
1)时间分布:
53名病例发病日期分布在12月6日-12月9日,其中12月6日2例,12月7日11例,12月8日32例,12月9日8例。见图2-3和图2-4。
图2-3 病例时间分布图
图2-4 发病时间图
2)班级分布:
发病学生分布在7个班级,其他班级学生及教职工未出现病例。
3)年龄、性别分布:
53名病例中男性24人,女性29人,年龄均数为10岁。
问题:首发病例或指示病例的调查重点是什么?
首发病例或指示病例应进行重点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发病和就诊情况,重点要调查发病前的暴露史以及发病后的活动情况。
问题:初步调查的目的是什么?
初步调查目的在于核实诊断、确定疫情规模、提出病因假设、尽快采取控制措施,因此初步调查非常强调时效性,接报后要尽可能早到达疫情现场,开展调查工作。
(3)采样及实验室检测情况
12月9日,采集7名病例及4名非病例肛拭子标本,共计11件标本送至××区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诺如病毒检测。
12月9日17:00,实验室回报,7名病例及2名非病例肛拭子标本检测结果为诺如病毒GⅡ型阳性,其他2件非病例肛拭子标本诺如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
问题:如何选择采集样本的类型?
采集样本前必须对疫情性质有基本的判断,要结合临床表现和流行调查情况对疫情初步定性。此例根据病例临床表现大致判断为消化道传染病,首选粪便标本,结合流行病学特征,判断病毒性腹泻引起聚集性疫情可能性较高,考虑短时间很难收集到足够数量粪便标本,为尽快定性,故退而求其次采集病例的肛拭子标本,使用病毒采样管保存送检。
问题:如何选择采样对象?
根据初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应该尽量采集重点人群的标本,如首发病例、指示病例、发病的餐饮从业人员以及其他重点岗位的病例的标本。
问题:是否确定此次聚集性呕吐疫情为诺如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
根据《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5版)》相关标准,此次聚集性呕吐疫情可以定性为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
(三)事件现场处置
此次疫情定性为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相关处置措施可参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发的《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5版)》。
1.病例管理 出现胃肠道症状的学生和教职工第一时间离校,居家隔离休息至胃肠道等症状消失3日后方可返校。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缺勤登记及原因追访制度,确保第一时间发现新发病例,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2.环境消毒 要求学校做好全校特别是发病班级、公共卫生间、楼梯等重点区域消毒工作,确保消毒液配置浓度、消毒作用时间等达到相关要求,并做好消毒记录。
3.要求学校近期避免组织大型聚集性活动,避免使用公共教室。
4.食品安全管理 要求学校注意饮食安全,加强送餐人员管理。送餐人员出现腹泻、呕吐等胃肠不适症状的,必须暂时脱离工作岗位。
5.健康教育 要求学校对教职工开展诺如病毒等胃肠道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进行防病知识和消毒技能培训。向家长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开展病例隔离观察、减少在外就餐及家庭内消毒等工作。家长与学校配合教导学生注意个人卫生,餐前便后勤洗手,不吃生冷食品和未煮熟煮透的食物,不饮用生水或不洁净水。
6.要求学校加强疫情报告工作,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发热、腹泻、呕吐、皮疹等关联性聚集性症状,及时上报地段保健科。
问题:何时提出控制措施?
开始调查的同时,就应该采取控制措施,边调查边控制,根据调查的进展情况,随时调整控制措施。
问题:如果没有可供参考工作方案,应该如何提出控制措施?
应尽可能做到未雨绸缪,平时关注相关部门的疫情通报,特别是本地区和邻近地区高发疾病,做好储备,如果到达疫情现场根据初步调查情况无法定性,应该根据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提出较为严格的控制措施,根据后续调查进展情况再随时进行调整。
问题:如何判定疫情终止?
一般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是传播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发病水平恢复至基线水平。本例考虑为一起人传人引起的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聚集性疫情,根据《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5版)》,判定疫情终止的标准为最后一例病例隔离起72 h后未再发现新的诺如病毒感染病例。
问题:为什么要开展分析性研究?开展分析性研究有哪些前提条件?
开展分析性研究的目的为了验证病因假设,进一步查明暴发疫情传播途径及危险因素,可采用病例—对照或回顾性队列研究。开展分析性研究必须要有病因假设,同时还要充分的考虑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例如以本起疫情为例,如果发生在托幼机构,就不适宜开展分析研究,因为病例年龄较小,收集的资料较为困难,且出现偏倚的可能性很高。
(四)分析性研究
本次诺如病毒感染疫情为暴发疫情,各部门高度重视,××区疾控中心人员再次派出流调人员对此次疫情的病例数量、传播危险因素、卫生学情况进行了补充调查,对整个疫情进行了深入分析。
1.制定完善病例定义
①疑似病例:自12月2日起,××小学部24h内出现排便≥3次且有性状改变(呈稀水样便),和(或)出现呕吐者。②临床诊断病例:满足疑似病例定义,且与实验室诊断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病例。③实验室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中,粪便、肛拭子或呕吐物标本经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者。④无症状感染者:粪便或肛拭子标本经诺如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但无临床症状/体征者。
2.病例搜索
通过查阅晨午检和缺勤登记,访谈教职工和学生收集学生和教职工发病情况。12月3~18日期间与共发现87名符合病例定义者,包括11名确诊病例和76名疑似病例。其中学生罹患率为10.0%(86/859),教职工罹患率为2.0%(1/51)。
病例临床表现以呕吐为主(93.1%),50.6%有恶心症状,腹痛(37.9%)、发热(32.2%)、腹泻(19.5%)比例较低,详见表2-3。
表2-3 87名病例临床症状一览表
3.描述分布特征
(1)首发病例调查:
首发病例在班级呕吐时恰好是班级午餐时间,首发病例的呕吐物污染了同桌的饭菜,同桌食用被污染的饭菜后发病。因为食用被污染饭菜这种暴露方式接触的病毒量大,导致其潜伏期短,成为该起疫情第二例病例,发病时间早于其他二代病例。首发病例呕吐物喷溅至前排两名同学头发和衣物,两名同学因此先后发病,成为第三和第四例病例。首发病例以及被首发病例呕吐物污染的前排同学在楼层卫生间清理呕吐物,导致公共卫生间被污染,使用该卫生间的其他3个班级随即开始出现病例,疫情随即进一步扩散。
首发病例发病前一天曾购买并食用某品牌汉堡,该汉堡原材料包括三文鱼,该暴露史符合诺如病毒感染高危暴露史。
(2)病例发病时间分布:
流行曲线提示为人传人增殖模式。首发病例12月6日发病,发病高峰为12月8日,末例病例12月15日发病。见图2-5和图2-6。
图2-5 87名病例发病时间分布图
图2-6 病例发病时间推移图
(3)病例楼层及班级分布:
首发病例所在楼层(4层)罹患率高于其他楼层,各楼层详细罹患率见表2-4。
表2-4 各楼层罹患率
首发病例班级罹患率高于其他班级,与首发班级共用卫生间的班级罹患率高于其他班级,且首例病例出现时间早于其他班级,各班级详细罹患率及首例病例发病时间见图2-7。
图2-7 87名病例班级分布图
(4)病例年龄性别分布:
87名病例男性46名,女性41名,男性和女性罹患率无差异,年龄中位数为11岁。
4.开展病例—对照研究验证暴露危险因素
在4个病例集中的班级随机抽取50名病例作为病例组,随机选择50名无任何临床症状者为对照组。采取自填问卷方式,收集病例组和对照组暴露于呕吐物、接触病例、使用学校卫生间和个人卫生情况,比较分析其与发病的关联性。
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暴露于呕吐物1米内(OR:8.4,95%CI:2.0~35.4),与病例密切接触(OR:3.2,95%CI:1.1~9.1),高频次(≥4次/天)使用学校公共卫生间(OR:3.7,95%CI:1.3~10.0),有吃手习惯(OR:3.8,95%CI:1.2~12.2)是此次暴发的危险因素。见表2-5。
表2-5 暴发影响因素分析
5.卫生学调查
病例发病后未及时隔离,呕吐物未及时规范处理;发病班级教室内人员密集,通风不畅;教室内消毒仅周末开展1次,学校消毒使用的消毒剂未标注生产日期,不能出示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报告备案证明;保洁人员不清楚呕吐物的规范处理流程。学校曾于12月7日组织全校学生在校体检。
问题:卫生学调查的重点是什么?
卫生学调查是根据前期流行病学调查,获得具有一定指向性的危险因素后,进一步调查食品或水的污染源、污染环节,导致疫情传播的危险因素,进一步验证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本次疫情怀疑为人传人引起,因此调查重点为:学校环境被病例粪便、呕吐物污染情况;教室、食堂、厕所等场所及周边环境通风和清洁卫生现况;洗手液或肥皂、洗手设施等配备及使用情况;近期是否有大型集体活动,病例在公共教室等场所的活动情况;污染场所清洁消毒情况(包括清洁消毒范围、频次,污染物处理方式,是否专人进行及其培训情况)等;病例的手卫生习惯;病例发病后隔离情况等。
6.实验室检测
采集病例肛拭子/便标本,以及环境涂抹标本进行诺如病毒核酸RT-PCR检测。
病例肛拭子/便标本检出GⅡ.2诺如病毒阳性标本,阳性率为78.6%(11/14)。环境涂抹也检出阳性标本,阳性率为42.9%(3/7),阳性标本为卫生间洗手池水龙头、教室门把手和卫生间拖把清洗池池壁。
(五)综合评价与小结
根据病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本次事件是一起人传人引起的GⅡ型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
本次事件调查,查明了暴发的原因和危险因素,采取了针对性的控制措施,调查发现的危险因素,对于进一步完善诺如病毒暴发疫情防控措施具有一定的意义,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本次疫情中病例呕吐物均未规范处理,卫生部门需联合教育部门针对学校和托幼机构开展呕吐物处置技能进行多轮次、有针对性的培训;二是病例未及时严格隔离,病例隔离是传染病防控最关键的措施,目前诺如病毒感染散发病例管理最大的问题是无法进行明确诊断,基于疫情高发态势,需针对腹泻和呕吐症状进行管理,即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凡是出现呕吐或腹泻症状者,不考虑临床诊断,均隔离休息至症状消失3d后;三是必须高度重视消毒液的选择、消毒剂的配比浓度,从而保证消毒工作落到实处,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学校消毒工作监督管理;四是学生手卫生健康教育:目前学校对于六步洗手法培训力度较大,但由于多数学校洗手设施并非感应式或脚踏式,因此下一步手卫生健康教育中如何避免洗手后直接用清洁的手关水龙头需要高度重视。
案例二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聚集性疫情的调查处置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EVA71)、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等肠道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为我国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之一,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肠道病毒感染亦可引起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疱疹性咽峡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痛、咽喉部疱疹和溃疡。由于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和手足口病相同,两者在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特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部分手足口病患者发病初期以疱疹性咽峡炎为首发症状,随后可在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皮疹,致使两种疾病在诊断上易出现混淆,给手足口病的疫情处置工作增加了难度。
(一)事件的发现与报告
案例背景:
1.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聚集性疫情
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以上,但不足10例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病例;或同一自然村/居委会发生3例及以上,但不足5例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病例。
2.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暴发疫情
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病例;或同一自然村/居委会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病例。
2017年11月29日9:00,C区疾控中心接S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电话报告,辖区××中学××班自28日期陆续出现5例手足口病例和7例疱疹性咽峡炎病例。11月30日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流调人员前往现场针对学校疫情进行调查处理。
(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流调人员前往医院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基本情况
××小学共有37个教学班,1200名学生,教职工100名,其中食堂员工30人。发病班级位于学校教学楼一层,共有学生37名。校内卫生状况较好,每日晨检及校内各种卫生制度齐全、校内学生缺勤追访登记记录较详细,使用紫外线照射及健之素进行消毒,现场询问消毒方法掌握较好。每日班级内由学生负责打扫,公共区域由专门的保洁公司每周进行消毒。
2.发病情况
截至11月30日上午10:00,该班共有6名学生诊断为手足口病,8名学生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手、足、口腔疱疹为主(表2-6),无重症患者。目前患者均居家隔离治疗,病情平稳,部分患者已经痊愈。
表2-6 14名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病例主要临床表现
(三)流行病学调查
1.发病时间分布
见图2-8。
图2-8 患者发病的时间分布图
2.性别、年龄分布
14名患者中男孩10名、女孩4名;年龄中位数6岁。
3.流行病学史
现场调查发现,首发病例窦某,11月22日发病,11月23日到校上课,24日请假,于26日在××医院确诊为手足口病。
4.采样及检测情况
现场根据缺勤登记表和晨午检记录,除6名手足口病例和8名疱疹性咽峡炎病例外,另外搜索出2名疑似病例。
11月29日至11月30日,共采集6名手足口病例的1件肛拭子标本和5件咽拭子标本、8名疱疹性咽峡炎病例的4件咽拭子标本和3件肛拭子标本、2名疑似病例的肛拭子标本,送至××区疾控中心进行病毒类型检测。
11月31日,实验室反馈结果显示,6名手足口病例标本5件检测为Cox A6阳性,1件检测为其他肠道病毒核酸阳性(已除外EV71和Cox A16);7件疱疹性咽峡炎病例和2件疑似病例的检测结果均为Cox A6阳性。
(四)事件的现场处置
S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月27日和28日先后两次前往××中学进行疫情防控督导。11月30日,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前往现场进行疫情指导,提出以下防控建议:
1.根据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反馈结果,6名手足口病例、8名疱疹性咽峡炎病例和2名疑似病例均按照手足口病进行防控管理,自发病之日起隔离14d后持复课证明方可复课。
2.该班自11月29日起进行停课十天,12月8日方可复课。
3.学校保健医每日对该班学生进行电话追访,要求登记在案,询问病情变化及治疗情况,了解有无续发病例及学生健康状况。
4.全校内做好消毒工作。对所有教室(尤其是发病班级)及走廊、卫生间、门把手、水龙头、物体表面进行彻底消毒,教室注意开窗通风。
5.在校内的宣传栏张贴手足口防病知识,要求保健医对各班老师进行手足口病知识培训。
6.近期避免组织集体活动。
7.及时进行防病宣传,培养学生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
(五)后续进展
截至12月11日,该班已停班10日,停班期间,该班无新发病例报告,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此起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疫情结案。
问题:接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接报记录的填写内容:报告人、报告时间、报告的主要内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大致情况、联系人、联系方式等)、报告人的联系方式
问题:现场流调时病例搜索的主要方法?
根据学校的晨午检记录和缺勤登记表,搜索可疑病例,流调时要重点关注有发热、口腔出疹等症状的疑似病例
问题:疱疹性咽峡炎参考手足口病管理的重要性?
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和手足口病相同,两者在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特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部分手足口病患者发病初期以疱疹性咽峡炎为首发症状,随后可在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皮疹,致使两种疾病在诊断上易出现混淆,给手足口病的疫情处置工作增加了难度。自2016年起,××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市××区教育委员会联合发文,要求疱疹性咽峡炎病例严格按照手足口病防控要求隔离管理。
问题:病例隔离和停班的时间判断标准?
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病例的隔离期限是自发病之日起隔离14d。停班时间起始判断标准为最后一例病例脱离接触之日起,停班10d。
(李 倩、齐 啸、付凌姣、张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