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基础理论
第一章 肾系结构与生理功能
第一节 中医对肾系解剖部位的认识
中医学对于肾脏在机体的部位及形态早有观察、论述和记载,它主要包括肾脏、膀胱、肾脏与膀胱络属中的经络三部分。
一、肾脏部位
我国古代医家在不同历史阶段对肾脏的解剖部位,都有论述记载,早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就有“腰者,肾之府”的论述。故腰为肾隐藏的部位,而为肾之府。又如《难经·四十二难》说:“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已经很清楚地说明人体有两个肾脏,而且确定了每个肾脏的重量。其所说之肾即指西医学所论述之肾脏。如《难经·三十六难》说:“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明代医家张介宾,描述更为具体:“肾有两枚,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黄脂包裹,各有带两条……”据以上各大家所论,中医学所说的肾脏的部位、形态、重量均与现代解剖学肾脏基本相同。
二、膀胱部位
膀胱又名脬,位于下腹部,属于下焦区域,为囊性器官。在五脏六腑器官中,它的位置最低,是机体津液代谢所剩余之浊液汇聚之所。古代医家对膀胱的形态及部位已有详细论述,在《难经·四十二难》中说:“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医宗必读》中说:“膀胱当十九椎,居肾之下”。从古人对膀胱的论述来看,与西医学解剖学之膀胱基本是一致。
三、肾与膀胱的经络循行关系
在中医藏象学说中,肾与膀胱相表里,即肾与膀胱通过经络相互络属,构成了相互依存的表里关系,两脏腑一阴一阳,直接或间接地共同管理着津液的升降、输布、循环代谢。
(一)肾经的循行部位
《灵枢·经脉》说:“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以上是说,足少阴肾经,起始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出内踝前,大骨的然谷穴下,沿内踝骨的后面转入足跟,由此上行经小腿内侧后缘,再沿大腿内侧后缘,贯穿脊柱连属肾脏,联络与本脏相表里的膀胱。
(二)膀胱经的循行部位
《灵枢·经脉》说:“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上意是足太阳膀胱经,起始于眼内角,上行额部,交会于头顶,它的支脉从头顶到耳上角,直行的经脉则从头顶入内络脑,回出下行项部,沿着肩胛骨内侧夹行于脊柱两旁,到达腰部,沿着脊旁肌肉深层行走,联络与本经相表里的肾脏而连属膀胱。
上述经文描述了肾与膀胱经的循行路线、络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