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论治肾系疾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肾系病证的常见临床症状、证候表现及其发生机制

第一节 中医肾系病证的临床症状及其发生机制

在肾系疾病发生发展时,临床中常会出现一些与疾病相应的、紧密相关的病理状态,这些状态即叫病证、症象或症状。这些状态是以患者的自我感觉及医护者的检查发现为见证,认识这些病证的发生发展机制,对中医的辨证、立法、施治、组方、用药都是必不可缺少的。肾系疾病的症状,多为肾脏与膀胱生理功能、直接或间接的遭到损伤后,或减退下降时,所出现的常见而特有的临床表现或病证,包括如下:水肿、腰痛、尿浊、尿血、尿少、尿闭、癃闭、关格、多尿、遗尿、尿失禁、尿频、尿急、尿痛、淋证、肾虚、肾痨、血虚、头眩、耳鸣、耳聋、阳痿、滑精、不孕、遗精、早泄等。

一、水肿症发生的原因及机制

水肿之病证,涉及脏腑较多,中医亦称肿胀症、水肿症。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而引发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水肿,病重时即可出现胸、腹、饮证(胸腹水)。

《灵枢·水胀》说:“水与肤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景岳全书·水肿论治》叙:“凡水肿等症,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传入于脾而肌肉浮肿…而三脏各有所主,然合而言之,则总由阴盛之害,而病本皆归于肾”。

中医病因病机:水肿一症,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而诱发的一种表现,但涉及脏腑较多。如果是肾脏病之水肿症,病位重在肾脏、膀胱,其发病原因多由外感六淫或内生湿、热、痰、饮及血凝之邪直中肾络,或由他脏他络传至肾络,致使肾的气化功能失常。当气化功能失调后,肾中阳气的蒸化功能下降,水不能化气,聚而成水,而使气不能升,水不可降,使水液在体内的升降出入、布散利用与排泄失常,聚于肌肤或皮肉之间形成水肿。再则,如肾的气化功能失常下降后,使浊液不能下注膀胱为尿液,使降浊功能下降。另外,肾主三焦水道,运行水液,协调肺、脾、肝等脏腑的功能同样下降。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因下焦水液废浊之物,不能疏泄下行,水液糟粕不能排出体外,而留聚于体内形成水肿。

二、尿浊症(蛋白尿、尿糖)发生原因及机制

尿浊症是指用肉眼观察,尿液混浊而不清晰的表现。或是有尿液中大量泡沫长久不消,或有沉淀物,包括西医学中蛋白尿、糖尿、泌尿系感染、碱性结晶尿等引起的表现。蛋白尿是通过检验手段而确定的尿液中含有蛋白的成分。蛋白尿是由多种肾脏疾病而引发的一种临床表现,同时又是诊断肾脏疾病的一项重要指标。

中医的病因病机主要为外感六淫、内生五邪或外伤等因素,致使肾脏受损,而肾络瘀阻气机不利,或时有他脏有疾,久而传至伤及肾脏,均可引发尿液浑浊之症。因肾主蒸腾气化、主津液功能失常而引起,当肾脏损伤之后,肾的升清降浊功能失调,肾气蒸化功能下降,不能将体内的精微有营养的物质(蛋白质、糖)经三焦输送,升腾于肺,布散全身利用而下泄。再则肾中经络损伤,气机虚损,不能固摄而下泄膀胱,津液连同浊物、浊液排出体外。由于肾络损伤而致肾脏升清降浊功能失常,清浊不分,而清浊混合经膀胱排出体外形成尿浊症。

三、尿血症发生的原因及机制

尿血症是指尿液中出现红细胞,肉眼观察尿液色为肉水样、高粱水样血红色。临床包括镜下及肉眼血尿。血尿是由多种因素、多处病位、多种病理引起的。因此在临床中要严格细致相鉴别、分析。血尿来之何部位?何种原因?在此主要研析肾本脏患病而引发血尿。因肾脏有丰富的脉络分布,其血尿的原因、病机也是多种多样,多见以下几类:

(一)血伏有热邪,迫血妄行而尿血(血热尿血)

因外感温热邪气,热邪潜伏于肾血;或内生热邪,内火炽盛而入血分;或外感风寒邪气,入里化热;或五志过极,郁久化热,皆能导致血分热盛伤及肾络。因血得热则行。这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病因病机。血分有热,一是可煎灼血中津液,又可使肾脏脉络灼伤而血行脉外,下注膀胱而尿血。故血热尿血,在临床的表现既有热象,又有耗血伤津伤阴及动血出血的特征,可见身热以夜间为甚,口干不欲饮,心烦与躁扰,舌质红绛,脉细数,腰困尿血等。

(二)肾脏脉络被血瘀阻而尿血(血瘀尿血)

是指血液循行迟缓,或瘀滞血流不畅,重者血液凝固成块,阻滞脉络的病理状态。其病因多由内热炽盛,外感热毒煎灼血津而成瘀块;或寒邪入血而寒凝血滞成块;或痰浊阻塞脉道,血行不畅。以上三种情况最常见于肾病血尿。血瘀不畅常伴随各种肾病的全过程,是肾病常存在的一种病理表现。瘀血之病机主要是血行瘀滞而不畅;或凝结成块瘀阻肾脏脉络而不通,瘀血溢行脉道之外,随尿液下行膀胱排出体外而成血尿,因血液瘀阻不通而肾府腰部疼痛,重者唇舌紫黯等症状。

(三)肾脾气虚,统摄无权,则血液外溢下注膀胱而尿血(气虚尿血)

气对血有温煦、推动、化生、统摄作用;血对气则有濡养和运载作用,所以气的虚衰或升降出入失常,则必然影响血的正常运行和血的浓稠稀薄正常的质量。如果气虚则血无以化生,血必然因之虚少。气虚则推动、温煦血液功能减弱,血不因之循行,滞涩而不畅。气虚则统摄无权而失职,则血必因之离经外溢而出血。在肾的本脏受损时,不论外因或内因而致病,一般是在久治、失治、误治等情况下,病期过久未愈阶段,或在发展致虚劳、关格等轻、严重阶段时,因脾肾两虚,统摄血液循行的功能减退,而血不循经溢出于脉外,从而导致肾的脉络出血,渗注膀胱排出体外,是血尿的一种病理状态。此种血尿多与肾脏久病、伤及脾气,脾虚而反客于肾,肾气虚损加重,气虚而下陷,血从下溢,离经随尿溢于脉外而尿血。

四、腰部困痛、胀痛、绞痛症发生原因及机制

在临床中肾病时常可见腰部疼痛症,由于病理机制的不同,所以疼痛表现也不一样,如果肾气虚损腰部酸痛;邪毒伤及肾脏为腰部胀痛;如果血瘀、石阻肾络而呈绞痛或刺痛。其病因病机如下:关于肾的解剖形态及在体内的位置,早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腰者肾之府”,明确指出了肾位于腰部。又如明代医家张介宾详细具体地阐明:“肾有两枚,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外有黄脂包裹,各有带两条”。中医学肾的解剖位置与西医学解剖部位基本相同。为何肾本脏病损后多有疼痛,而疼痛性质有异呢?其病理机制是:当致病因素使肾脏精气虚损时,骨肉失养,腰脊不能伸举,则腰部酸困无力,多表现为腰部酸困疼痛;如果风热邪等邪毒内侵于肾,肾的经络灼伤郁滞不畅通,致使肾府腰部胀痛;如肾被寒湿邪毒损及肾脏,致使肾的经络遇寒而凝滞不畅,症见腰部肾区畏风寒而胀痛;如果肾及尿管被砂石、血块、积聚阻塞,而使肾的气机不畅通,不通则痛,症见绞痛,而临床多见恶心、呕吐、大汗等。在考虑肾病腰痛时,必须排除肾外周由其他因素引发的腰痛。

五、尿少癃闭症发生原因及机制

中医所指尿少癃闭症主要是尿液潴留于膀胱内,不能排出体外或只可少量排出,在膀胱内聚积而少腹隆起,而谓少尿癃闭症。其病位在膀胱尿路两部位。其病因病机多有寒热虚实之别。当外邪外伤损及膀胱经络,久治不愈而气机失约无能,不能逼尿外出;因败精、瘀血、石淋、癥瘕阻塞尿路引发尿少癃闭;因湿热邪毒移注下焦,蕴结、瘀阻尿路而引起尿少癃闭症;或因寒湿凝滞瘀阻尿路而小便闭而不出,时有胎孕阻压尿路而尿闭不通等。以上症见,虽说病位在膀胱、尿路之处,但都与肾的气机升降出入不利有很大关系。

六、尿少关格症发病原因及机制

中医指尿少关格症主因病位在肾,丧失气化功能,水液不能下降,肾的气机不畅,浊液不能下注膀胱。需与尿蓄膀胱,闭而不能排出体外相鉴别。其病因病机有:其一,因病而呕吐泄泻,不能纳饮,外伤失血,高热大汗等耗伤津液阴血而津少液枯,或阴阳皆有虚损,气血津液不能上承于肺,而肺脏无液输布下注肾脏而少尿、无尿。其二,因燥热、寒湿邪毒、药毒等邪气伤及肾络,气机阻塞,升降失常,丧失泌浊功能,使浊尿不能下注于膀胱而尿少尿闭。其三,因肾病失治、误治或久治不愈,渐渐加重,使肾络瘀阻,气机不利,水液不能升降出入,因而浊水瘀阻中焦脾胃,阻碍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而呕吐,浊水溢于肌肉而水肿,浊水不能排出体外而聚积体内,口腔呼气呈尿臭味,尿少、尿闭、升降出入失常,脾胃之气应降不降,脾胃之清阳应升不升,使三焦之正气关格于中而气机被阻滞,谓之关格。此症多为氮质血症。

七、尿多、遗尿、尿失禁症的发病原因及机制

是指排尿不受意志控制,尿液不由自主地排出体外,或小便频数量多而清。病位多在膀胱及尿道、肾脏。临床多表现神疲、腰膝酸软,站立、负重、咳嗽、喜笑时尿液失控而外流,或夜间睡觉不知而遗尿,或一日尿量超出正常时的数倍。其主要原因肾气虚损、肾气不固而致以上病症。病机辨析,多由年老体衰、肾气虚亏;或年幼肾气不充;或因他脏有病,传至伤及肾脏;或肾病久治不愈;或劳损而伤及肾、膀胱及尿道,以致肾气亏损,膀胱尿道失约,封藏固摄失职所致。因肾虚不固,膀胱失约,故小便频数而清,夜尿多而遗尿。肾脏气机不利,升清降浊功能失约而清营不能上升,浊水不可下降,或清营浊水不分,肾脏关闭不利而混合排出体外。

八、尿频、尿急、尿痛症病因及病机

正常健康者排尿次数白日4~6次,夜间0~2次,超出此次数者为尿频。尿急是指有尿意时必须很快排尿,不能过长控制。尿痛症是指在排尿时前尿道或时有少腹烧灼疼痛,排尿不畅,有涩痛感。这三种症状同时存在,为一组独特的综合症状,也称为膀胱刺激征。其病位多发于肾、输尿管、膀胱、前尿道。其病因病机有三,病理证型多呈热证、实证,但也可见到阴虚阳亢的虚性证型,由湿热下注,热邪上行或久病伤阴津而致肾脏。其一,是因为肾脏本病或他脏有病久治不愈耗伤阴津,而致肾脏阴液过虚,阴虚不能制阳,阳气过盛,阴阳失衡。反之阳盛耗伤津液更多,而致膀胱、尿道干涩滞阻不畅而疼痛。再则肾阴虚而不滋阳,阳气虚关合不利则急。其二,多由湿热下注,蕴结膀胱、前阴尿道,使之气化开合障碍或热盛煎熬尿液沉积成石,阻塞尿路。湿、热、石交蒸互动而尿频、尿急、尿痛。其三,由于湿热邪毒,从前后二阴上行侵入尿道、膀胱、肾络。其病证病机表现与湿热下注病证相似,临床多见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前列腺炎及结石合并感染和创伤尿血者。

九、头眩、耳鸣症的发病原因及机制

头眩耳鸣症是肾脏病证中最常见一种临床征象,多见于肾病高血压。中医理论证候辨析中多归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其表现在头,而病位在肾。据现在肾病临床辨析证型、病性、寒热虚实,皆可致头眩耳鸣症。在肾病引发的头眩、耳鸣、耳聋症,一般规律是在发病初期,多以邪实证为主,以虚为辅。发病中期,邪实正虚并存。发病晚期,以正虚证为主,邪实证为辅。肾病引发眩晕耳鸣症,在发病全过程中,只有主次的并证变化,未有单纯虚证或实证存在的特点。另一最主要特点是先有肾脏病证的发生,然后渐有或同时发生眩晕、耳鸣、耳聋表现,其年龄多较年轻,以青中年常见。原发性眩晕耳鸣症,多有家族史,以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型的正虚为主表现。肾性眩晕症有以下几种病因病机及表现:

(一)肝肾阴虚

水不涵木而肝阳上亢眩晕耳鸣,其病因病机证候辨析,因肾病日久,或过用燥热之品,过久耗伤阴精,肾阴耗损而及肝阴,因肝肾二阴虚损而水不涵木,或阴不制阳,阳气亢盛,上窜脑髓,阳扰神灵而头晕耳鸣,此谓阴虚阳亢证。

(二)肾病初期(湿热证)

因外感热邪,或内生湿热,或寒湿内滞,郁久化热,湿热之邪气循行上窜心脑之髓,觉扰心脑心神,故眩晕、目花、耳鸣,此为湿热上扰证。

(三)肾病未祛(湿浊凝阻脑窍)

肾病未祛,使之及脾,肾脾双虚,致水湿不化,清阳不能上升上焦,湿浊瘀阻脑之脉络,脑窍不得清阳营荣,脑窍失养而头眩耳鸣。再则,脾肾气虚,不能推动营血循行脑窍,加重眩晕、耳鸣、耳聋症,此为湿浊凝阻脑窍脉络证。

(四)寒凝血滞脑窍证

其病因病机辨析,由于肾病久治不愈或误治,使肾病发展致肾痨关格症,阳气极度虚损,或阴阳皆虚,湿寒浊阴过盛,使脑的脉络循行不畅,蒙蔽脑窍而发眩晕、耳鸣、耳聋、头重头痛等。加之由于阳气虚损,不能推动营血循行,不能温煦营血脑络而寒凝血瘀,可使阳气营血虚损,脑髓神窍失于濡养,可致眩晕、耳鸣、耳聋、头重头痛,为寒凝血滞脑窍病证。

十、血虚证的发病原因及机制(肾性贫血)

在中医学各类文献中未有贫血病名称的诊断。中医文献中只有“血虚”“血枯”“虚劳”“出血”等诊断与贫血有关。血虚及虚劳证,临床所指范围比较广泛,涉及脏腑病位比较多,临床表现的证候多种多样,其发病因素来自多方面,血虚程度轻重不一,但关于肾性贫血在中医肾脏生理中指出“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当肾脏患病久治不愈时,或在肾病初中期,临床自我感觉良好时,往往偶尔体检才探知已患肾脏病证引发的血虚征象。中医肾病血虚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多表现如下:

(一)肾精虚亏而致血虚证

由于肾本脏久病未治、医治不当、久治不愈致肾气不固,精微下泄,肾精亏虚严重,而精亏化血无源致血虚,此符合中医因病而虚,因虚而损的虚劳证候机制。这是肾性血虚(虚劳)的主要因素及机制,特点是肾脏患病在先,而贫血血虚在后。

(二)湿毒内蕴,瘀血阻滞而血虚证

肾脏久病,肾气虚损,因肾气虚损,水的升降出入功能失常,浊毒内蕴于肾络,浊液不能排出体外。肾络瘀阻浊毒,气血循行不畅,又使血滞于肾络,病中加病,浊血共合瘀阻肾络,肾的气机不畅,气虚更加严重,肾气虚损生血不能而血虚。

(三)肾脾虚弱气机不利血虚

肾病久之,碍伤中焦脾胃之气,主因是肾脏虚劳,气化功能下降,升清降浊无能,浊阴恶阻中焦脾胃,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失调,引发纳呆、呕吐,食纳精微饮食甚少而不能化赤为血,而致血虚、虚劳。肾病血虚虚劳证,主要病因是肾本脏久治不愈,或误治而引发精微过多虚亏,精微虚亏不能化赤为血所致。但在临床证候表现是多样的,如心肾气血双虚证、肾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浊湿瘀阻证等临床表现,但仍以本虚为主、邪实为辅,在临床辨析治疗中,应以补益肾的精气为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