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论治肾系疾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笫五节 中医精、气、血、津液、阴阳与肾

一、精

中医学所称之“精”,有“精华”之意,即精微物质。这些精微物质是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它包括核糖核酸,蛋白质,脂类,糖类,维生素,微量元素,酶类,激素类等,是构成小到每个细胞,大到人体脏腑器官组织、经络的必需物质。同时又是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而发挥着重要作用。故古人谓:“人有三奇,精、气、神,生生之本也。精伤无以生气,气伤无以生神”,“精生而气旺,气旺而神昌”,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的来源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由父母所赋予,即先天之精与生俱来,受于父母生殖之精“精子与卵子”的结合而成,它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精微物质“遗传因子”,并具有生殖繁衍后代的原始基本功能。先天之精还生成了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经络,并包括这些器官组织所分泌的垂体激素、甲状腺素、性激素、胸腺素、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前列腺素等激素;免疫器官组织生成的肾上腺激素、血细胞、免疫球蛋白、补体、各种细胞因子等;消化系统分泌的各种酶,神经系统的介质等等。第二方面来源于后天,它是在人体出生以后,通过从饮食物中摄取而来,如果、蔬、肉、蛋、水等食品,经脾胃等器官的运化、吸收补充于机体,这些食物中含有蛋白质、葡萄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水等精微物质,谓“后天之精”。以上两方面的精相互为用,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繁衍后代、生长发育、保证机体功能活动、新陈代谢、抵抗疾病,使机体保持内环境平衡稳定的物质基础,即中医所讲之“精”。

二、气

气,广义讲“万物之生皆由气”。气是构成宇宙间各种物质的本源和基础。一切物质都由气“元素”运动变化而成,故在《论衡·自然》明确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的理论。

这种认识渗透到中医学领域,提示人体也是由“气”构成的,同时气也是生理功能活动的一种体现,并能直接感悟到的。气的本源是由机体的“精而化生”,故又称“精气”。组成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和在生命运动中所产生激素抗体、细胞因子及各种酶等精微物质产生的功能作用,谓之“先天之气”。由后天所吸入的氧气、蛋白质、糖、脂、水、微量元素、维生素所产生发挥的功能作用,谓“后天之气”。先天之气又称“元气,真气”。元气是与生俱来的功能作用,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也是人体中最重要的“气”。以上两类“精气”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先天生后天”相互利用,相互化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平衡。气的作用在不同部位称谓不同,在上焦心肺之气称“宗气”;在中焦脾胃之气称“中气”;在下焦肾肝之气称“元气”;在血中为“营气”;在肌肤为“卫气”等等。

气有六种功能作用:

(一)气的推动作用

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经络等一切生理功能,如生长发育、血液运行、津液的输布都依赖气的激发和推动,方能维持机体的正常平衡。如元气、真气有激发和推动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使其功能生生不息,不断化生新的气血津液,以供生命活动之消耗。气的推动作用与神经的调节,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能量代谢,生殖、生长、发育等功能紧密相关,这与丘脑-垂体-内分泌系统特殊的联系,调节激素的释放而维持稳态,保持生命活动,通过器官推动血液运行,与“元气”“真气”由肾而藏,由肾而生是相吻合的。

(二)气的温煦作用

人体温度的恒定,主要靠气的调节和温煦,如阳气虚衰,温煦作用减弱,则畏寒肢冷,四肢不温。若肌肤皮毛开阖失司,开多阳气外泄过多而畏寒,若合多而阳气闭郁体温升高。这与体温调节中枢及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皮质激素、甲状腺素、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促进新陈代谢相吻合。另外,食入的蛋白质、糖、脂等增强热能代谢来保持机体体温的恒定和调节与气的温煦作用有紧密的联系。

(三)气的防御作用

气能卫护肌表和孔窍,通过肌表和孔窍的正气,防御外邪入侵。一方面,当外邪侵入机体内时,可通过正气与邪气的相搏抗争,正气可将邪气通过肌肤、孔窍驱除出去。皮肤黏膜为自然的防护屏障,可以防护各种有害的微生物毒素的内侵;另一方面加之体表内外的血细胞、免疫球蛋白、激素、细胞因子等,抵御消除有害物质对机体侵害破坏。综上所述,中西医机体防御功能作用基本相符,这与中医所说正气的防御功能作用基本一致。

(四)气的固摄作用

中医所讲“固摄”即控制统摄之意。固摄作用主要体现在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孔、膀胱及肛门的开合,使汗、尿、粪便有节制的排出体外;固摄肾精,使其不妄泄损伤;摄纳肾气,维持呼吸的深度及清浊之气的正常交换;提固维系脏腑器官在正常部位,使之不易虚陷下垂。气的固摄作用和推动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双方必须相互协调。如气对血的作用,一方面推动血的循行,一方面又能统摄血的运行。营气不推动则血流滞缓或瘀阻脉道;若营气失于统摄,则血行失制,不循其经,溢出脉外而妄行。又如尿和粪便的排泄,如气统摄不利,则大小便随时下泄不止;若推动不利,可尿闭、便秘或结而不下。所以只有气的推动与固摄作用相互协调,血液在脉管内运行和大小便才能规律有节制的循行和排泄。

(五)气的气化作用

“气化”是气的功能之一,即指体内的各种物质化生与转化。气化的第一种含义是指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化生,即西医学所讲的“人体中各种物质的相互转化”。物质代谢又称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进行各种化学反应过程的总称,表达了各种生命现象和各种生理功能的化学基础,即中医“气化作用”。

人体中新陈代谢是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矛盾统一。如生物体不断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有些物质首先经过消化成小分子化合物,如多糖、脂肪、蛋白质,分别水解成各自的基本单位,如单糖、脂肪酸、甘油、氨基酸而被吸收入人体内,然后在机体内合成为机体特有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合成代谢,保证了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另一方面生物体内的各种物质经历分解代谢过程,转变为代谢废物,代谢废物再经各种排泄器官通过一定的途径排出体外,返归环境。伴随物质代谢过程发生的能量吸收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称能量代谢,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紧密偶联在一起的。这与中医所讲的气化作用和过程有紧密的关系。

中医讲气化作用第二种含义,包括脏器的某种功能活动。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里的气化仅指膀胱的储存尿液和收缩排尿的功能作用。又如《黄帝内经》说“肾主水”即指肾对水液的蒸腾气化,气化正常则开合有度。开则代谢的水液和废物得以排出体外;合则机体所需的水分和需用物质得以保存。这种功能证明肾的气化作用在水液及其他物质代谢过程中贯彻始终周流不息的。这又说明中医所讲的气化作用类似于西医学所讲肾小球滤过作用和肾小管分泌转运再吸收作用,致使机体中的水分及体内所需物质循环代谢保持较恒定的稳定状态。膀胱贮存尿液经神经调节而定时开放排出体外,这与中医所讲脏腑气化功能和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一系列过程和表现是相一致的。

(六)气的营养作用

人体是由“精气”组成的,同时气对人体也有营养作用,它不仅能“肥腠理”“荣四肢”,而且可内注五脏六腑,营养人体的内外上下,脉里脉外。气化生于脾,位于心,藏受于肝,肃布于肺,施泻于肾,灌注于全身。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中医所讲气的营养作用与西医学理论是相吻合的,如生物体不断从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类、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类等,经过消化、吸收、代谢保证了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致使生命活动保持旺盛。

综上所述,气的基本物质是多种多样的。气即是组成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物质,又是机体功能活动基本体现。气的生理功能作用表现在上述六个方面,虽说各不相同,但不是孤立运行的,都是彼此相互协调转化、相互为用、相互协调统一的。

三、血

血循行于脉管内,又称血液。血液由津液营气及其他精微物质而组成,是营养机体、脏腑、组织器官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之一。

血液的生成有三:其一精血互生。“肾藏精,主骨生髓,髓生血”。精是化生血液的物质之一,肾精充而不泄,归精于肝而化生新血,而血又是化生肾精的物质之一。其二由后天脾胃化生而成。主要依靠水谷精微经中焦脾胃的运化摄取而来,如《灵枢·决气》之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其三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此即说明水谷精微转化成血液,除中焦脾胃和肾精的重要作用外,还须经过肺的化生作用,才能完成血液的更新化生过程。

血可营养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血中的营气卫外又可抵御外邪侵入,又是气和神的精微物质基础。“神为血气之性”,气充血旺则神志清晰,精力充沛,体健不易染病,此证明精、气、神、血是相互为用、相互依存的。

西医学对血的阐述:血液内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细胞又分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三类。血浆中90%为水分,6.5%~8%是蛋白质,而其余2%为一些低分子量的物质,如电解质及其他微量元素及某些营养物质等。血液的主要功能有运输功能,免疫防御和防止出血,保持内环境的稳态。

血液中的成分有的来自消化道,从饮食物中摄取而来,如蛋白质、糖、脂类、维生素、水、其他电解质和微量元素。有些是来自组织细胞释放的代谢中间产物,如非蛋白含氮类的化合物、尿素、尿酸、肌酐、氨基酸、多肽、氨和胆红素等物质,以上物质是人体新陈代谢、脏腑组成和发挥功能作用必需的物质基础。这与中医所讲由后天脾胃从水谷精微化生而来是完全一致的。

红细胞是在红骨髓中生成的,以蛋白质和铁为重要成分,而且还需要肾脏分泌的能促使红细胞成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气体(O2、CO2),将O2输送至全身各组织细胞应用。这与中医所讲肾主骨生髓,化血,营养机体是一致的。

白细胞产生于骨髓与胸腺,并产生免疫球蛋白,它具有非特异性和特异性的免疫功能,它的主要功能作用是吞噬由体外侵入的微生物和机体本身各种坏死细胞,从而起到护内防外的免疫功能。同时,还产生免疫球蛋白而起到特异的免疫功能,这与中医理论血的生成由先天之精化为“营卫”之气,有护内卫外的防御功能作用是一致的。

血小板可促进血液的凝固而加速止血,由骨髓生成,血管破损出血,可使创口栓塞而止血。这与中医的“营气”的固摄作用,使血不易溢于脉外的机制相同。

四、津液

津液泛指人体内水液而言,是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之一,同时也是生命运动的物质基础。津液也包括机体组织所化生的液体,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腔液等。一般讲质地清稀者为津,质地浓厚者为液。

津液的生成与输布:津液主要是依赖水谷精微而生,通过脏腑的气化作用而形成,依赖脾的传输、肺的宣降、三焦的通调水道,尤其是肾的气化升清降浊作用而完成。正如《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又如《素问·经脉别论》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总之,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由许多脏器组织相互协调配合的结果,其中以肺、脾、肾三脏为主。因此,任何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气化失常均可影响到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如津液生成不足,或因损失过多,如大汗、多尿、大吐、泄泻,则会出现津伤液脱之证。如果脏腑功能气化不足,输布排泄失常,水湿停滞,则气聚而生成痰饮、水肿等证。而津液的病同样也会影响到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如肾阳不足,不能温化水液,水邪泛滥上逆致使肺失肃降,而呼吸气促作喘等。

津液的生理作用,中医理论归纳为充盈血液,调节体温,滋润孔窍、骨节,滋养脏腑器官、肌肤、经络组织,使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保持机体阴阳平衡运行。

西医学对体液的论述:体液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体液是由水和无机盐组成的。人体的无机盐已知的有:钠、钾、氯、钙、磷、铁、镁、碘、铜、钴、氟等,种类繁多,功能各异。无机盐并不是供给机体能量的物质,有的需要量也很少,但却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物质。

体内的液体是一种溶解有多种无机盐和有机物(如糖、蛋白质等)的水溶液,称为“体液”。在体液中无机盐和一些有机物(如蛋白质)以离子状态下存在,故又称“电解质”。当机体失去电解质时,常伴水的丢失;反之,体内某些电解质的聚积,也会伴有水的潴留,可见水与电解质的关系极为密切。人体内体液的分布、组成、容量三方面保持动态平衡,对于生理功能正常运行十分重要。

体液的分布以细胞膜为界,把液体分为两大部分,即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分为血浆和细胞间液两部分。细胞间液又称组织间液(其中包括淋巴液)。体液占正常成人体重的60%,其中细胞外液20%(血浆占5%,细胞间质15%),细胞内液占40%。

体液和无机盐的来源与生成有三:即饮水、食物所含的水和体内生物氧化产生的水。饮水和食物所含的水、无机盐是维持人体内水和无机盐的主要来源。体内由脂肪、糖、蛋白氧化产生的水不多,但较恒定,每日约为300ml。

体液的生理功能:

水可调节体温:人体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热,体液中的水可以吸收产生的热,可使体温不易升高。另外,还可通过体液交换和血液循环,体液中的水可将代谢产生的热运输到体表,散发到环境中去。也有使全身各部位的温度较为均匀的作用,蒸发少量的汗就能散发大量的热。

水能运输物质:水是良好的溶剂,很多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主要是溶解于血浆及细胞间液的水中运输的。

水能促进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由于水的溶解力强,体内许多物质能溶于水。溶解及分散的物质容易起化学反应。

水液有润滑作用:如关节腔内的滑液,能减少活动时的摩擦,唾液可帮助食团的吞咽等。体内的水除一部分以自由状态存在外,大部分水与胶体物质结合,形成胶体状态,这部分又称结合水。由于结合水的存在,体内某些组织含水量虽多(如心脏含水量约为79%),但仍具有一定形态、硬度和弹性。

以上中西医两套理论对津液或水液的论述,如组成来源、代谢和对生命运动的功能作用是相一致的,但西医学阐述的更为确切和详细。

五、阴阳与肾生理本质的研究和解悟

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位置,究其本质是什么,近年来许多学者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方法,来研究探讨阴阳的本质,以期发现阴阳所具有的物质基础。如用生物学(酶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功能形态学、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微量元素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手段等,对阴阳本质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初步证实了中医肾阳、肾阴虚证,具有现代病理生理学基础,并部分地阐释了其中医理论的某些细节及其科学性,对阴阳虚证进行了客观指标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阴阳与自主神经关系

人体内的大多数器官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神经支配,而这两类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又往往是相互拮抗的,即当交感神经的活动增强时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受到抑制;反之当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时,则交感神经受到抑制;双类神经维持着对立统一、相互协调的关系。因此,对器官的活动可以进行精确地调节,始终保持着正常生理性的对立统一平衡状态。交感神经可促进脏腑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活动属阳气。副交感神经的活动与交感神经相反,它总是比较局限,并在安静时活动较强,而拮抗交感神经的活动属于中医所讲的阴精(气),二者的阴阳功能是相反相成的,即对立统一的。

在病理情况下,患者自主神经系统多表现在一定程度的功能紊乱。当交感神经兴奋性偏亢时,表现精神兴奋、潮热、失眠、盗汗、面红耳赤、口干舌燥等“阴虚内热”的证候。当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偏亢时,内脏功能活动相对受到抑制,腺体分泌减少,代谢减慢,临床表现畏寒肢冷,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的“阳虚生寒”的证候。即交感神经活动兴奋偏亢则为“阴虚不可制阳而阳亢”。副交感神经兴奋偏亢时则为“阳虚不能温化阴寒而阴盛”。而在临床中应用益肾滋阴潜阳或温补脾肾阳气方药治疗均可恢复阴阳失调的证候。这说明肾脏阴阳平衡与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抑制调节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阴阳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关系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是调节机体各种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两大信息传递系统。

神经系统是依靠内外感受器接受刺激通过神经纤维,主要是以神经冲动(电位变化)的形式传递信息,比较迅速精确地调节各器官组织的活动。

内分泌系统则以各种激素(化学物质)的形式传递信息,通过体液的途径,比较广泛缓慢持久地调节各组织细胞的代谢过程。

以上两个系统对机体的功能作用,根据两系统的特点,比较相对而论,神经系统属阳,内分泌系统属阴。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而又是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平衡的。

内分泌系统是由全身不同部位的多种内分泌腺及其他一些散在的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组织和细胞组成。人体的主要分泌腺有:脑垂体(腺垂体和神经垂体)、肾上腺(皮质和髓质)、甲状腺、甲状旁腺和性腺等,皆有分泌激素的功能。

体内激素的分泌种类很多,作用广泛而复杂,大致可归纳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调节蛋白质、糖、脂肪、水、盐等的物质代谢;第二,促进细胞的分裂与分化,促进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成熟,并影响衰老过程,如促生长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等都是促进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须的;第三,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包括受精、怀孕和泌乳在内的生殖过程及性行为;第四,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发育及活动,与学习、记忆和行为有关;第五,与神经系统密切配合,使机体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等。

激素作为一种“刺激物”去调控机体靶细胞内原有代谢过程,使其加速或减慢,它不能发动细胞原来没有的新过程,也不能作为营养物质提供能量。因此,从本质上讲:激素仅起着“信使”的作用,传递信息而已。

综上所述,各种激素均与阴阳两种属性有紧密关系。当分泌过多时,即可使代谢加快,而有阳气过亢的临床表现。当分泌减少时,可使代谢减慢而临床表现阳虚阴盛的证候。

1.阴阳与甲状腺素的关系

甲状腺功能主要受丘脑与垂体的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三个水平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构成了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此外,甲状腺还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自身调节,即甲状腺组织本身为阴,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为阳,阴阳互相作用。

在病理情况下,当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或其他慢性疾病引发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多表现为“肾阴虚阳亢”证候,如心悸、烦热、多汗、善饥多食、情绪亢奋等亢盛表现,并有T3、T4升高,通过反馈作用而使促甲状腺素下降。当甲状腺功能作用减退时,多表现为“肾阳虚阴盛”之证候。T3、T4下降,由于产热少,氧消耗量和CO2的产生也少,不能适应冷环境,故临床表现畏寒、肢冷、食少、乏力等。以上充分说明与中医所讲的阴阳失调表现的阳虚、阴虚证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同时,也说明甲状腺与分泌的甲状腺素为阴阳的物质基础。

2.阴阳与性腺素的关系

性腺(睾丸、卵巢)功能的调节,主要由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节。睾酮的分泌调节,由下丘脑接受神经系统其他部位传来的信息,经单胺神经元汇集于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神经元,引起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的释放,由垂体门脉系统运送至腺垂体,促进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的释放,然后作用于曲细精管,促使精子生成。LH刺激睾丸间质细胞的发育,并分泌睾酮。腺垂体促性腺素的分泌,也必须受到睾丸素的直接作用,精子才能产生和成熟。血浆中睾酮增多,LH的浓度下降。同时,睾酮对垂体也有负反馈作用。

卵巢分泌的雌酮、黄体酮同样是在LH和FSH作用下生成的。

在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失调的情况下,可出现阴阳失衡的“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的证候。有学者研究发现,在性腺轴功能紊乱时,肾气虚损男性患者,性腺轴系各种激素含量有改变,表现为血清或血浆中睾酮(T)含量下降,雌二醇(E2)、E2/T值升高;而女性肾虚证候常表现为血清或血浆雌二醇(E2)、E2/T值下降。男性阳痿患者“肾阳虚”“肾阴虚”血浆E2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血浆睾酮明显低于正常人,经中医填精益气、滋阴益肾、温补肾阳治疗后可恢复正常。

研究发现,性早熟的女童,均有不同程度的肾虚火旺证候,卵巢轴功能测定结果,患者血清FSH、LH及E2显著高于同龄儿童,经滋阴降火治疗后症状体征改善,上述指标水平明显下降,这说明丘脑-垂体-卵巢轴系提前发动,功能亢进,很可能是早熟女童阴虚火旺的物质基础。

据上可以看出,当性激素分泌功能下降时,皆可出现肾气虚、肾阳虚等功能衰减的证候;当性激素分泌上升时,即可出现功能亢奋阳亢的证候。这充分说明阴阳的盛衰与性腺轴功能有紧密关系。

3.阴阳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关系

肾上腺皮质可分泌二类皮质激素,即盐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皮质醇、皮质酮、皮质素等)。盐皮质激素主要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故称盐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较强,故称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还可分泌性激素,主要为雄激素,少量雌激素。

盐皮质激素的分泌调节主要与循环血量及血钠、血钾水平有关。这些因素的改变可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皮质功能进行调节。血钠与血钾的增减也可以直接影响球状带改变醛固酮的分泌水平。

糖皮质激素的调节分泌主要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调节,促使糖皮质激素分泌;反之,糖皮质激素对下丘脑腺垂体也有负反馈作用。如在医疗中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可抑制腺垂体分泌功能,导致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长期减少,因而使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糖皮质激素在机体代谢中有多种功能作用,可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可降低人体对各种刺激的病理性反应,以减轻人体所受损害。具体作用有以下几种:其一,糖皮质激素有抗过敏作用。这是因为某些致过敏因素进入机体后,通过抗体抗原反应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而糖皮质激素可以通过抑制淋巴组织减少抗体生成过程,从而减轻了过敏反应。其二,抗炎作用。糖皮质激素可降低毛细血管和细胞膜的通透性,使炎症细胞渗出减少,又可使各种毒素不易进入细胞内而减少对细胞的损害。其三,糖皮质激素调节血细胞,可促进淋巴组织萎缩,使血液中淋巴细胞减少。临床中常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淋巴肉瘤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糖皮质激素还能促进单核细胞吞噬,分解嗜酸性粒细胞,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患者的血中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可增加。其四,糖皮质激素可促使脂肪代谢,可使四肢贮存的脂肪减少,而面部、胸腹部贮存的脂肪增多,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可出现“向心性肥胖”。其五,糖皮质激素具有保钠排钾作用而引起钠水潴留,可致血流量增加,血压增高,血钾降低。其六,糖皮质激素对物质代谢的作用,可使肌肉、结缔组织等“外周”组织细胞内的蛋白质分解增多,又能抑制血浆中氨基酸进入这些细胞的运转过程,以致这些细胞内的蛋白质减少。因此,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肌肉萎缩,软弱无力。结缔组织中胶原纤维和黏蛋白减少,创伤口不易愈合。糖皮质激素能促进氨基酸进入肝细胞。“外周”组织蛋白质分解所产生的氨基酸即被肝脏大量摄取,在肝内主要转变为葡萄糖和糖原(即糖异生增多),同时也生成大量尿素。糖皮质激素还能抑制葡萄糖的氧化,使糖的利用率下降。所以糖皮质激素可促使血糖增高,甚至可引起肾上腺皮质性糖尿。因此,糖尿病患者不宜使用糖皮质激素。其七,糖皮质激素能解除小动脉痉挛,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微循环,为此有抗休克作用。其八,糖皮质激素有抗毒素作用,可提高机体对有害物质刺激反应,减轻细菌内毒素对机体的损害,缓解毒血症症状。也能减少内热原的释放,对感染毒血症高热有退热作用。

当肾上腺皮质功能失调时,或在某种病理情况下,或因应用糖皮质激素疗程过长,用量过多时,临床常可有“阴虚阳亢”和“阳虚寒盛”的证候表现。有学者研究发现,肾阳虚的患者血中17-羟皮质类固醇的含量降低,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显著低于正常者。按中医“温补肾阳”的法则治疗后,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的含量及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反应均恢复正常。这就提示“肾阳虚”与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功能有关。再则,如临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患者,常岀现“阴虚阳亢”的证候,出现烦躁,亢奋,失眠,潮热或五心烦热等证候者,应用中医“滋阴潜阳”法则治疗,常可使其“阴虚阳亢”证候得到消失和改善,这可以加深对中医“阴阳学说”的认识,也充分说明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的失调与中医“阴阳”密切相关。

4.阴阳与生长激素关系

脑垂体分泌七种激素,其中有四种是调节其他内分泌腺功能的,即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两种促性激素—卵泡刺激素(FSH)与黄体生成素(LH),这四种激素,又总称促激素,主要作用于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束带、性腺靶腺。促激素不仅调节靶腺相应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而且也维持这些靶腺的正常发育生长。如缺乏某种促激素时,相应的靶腺即可萎缩。

垂体分泌的另外三种激素是生长激素(GH)、催乳素和间部分泌的黑色细胞刺激素(MSH)。生长激素能促进全身的生长发育,这是因为生长激素能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软骨和骨的生长。生长激素能使核糖核酸合成增多,也加速氨基酸进入细胞。这些作用可能是它促进蛋白质合成的原因。生长激素又可加速贮存脂肪水解,使血浆中脂肪酸增多,也使脂肪酸的氧化增加,生成酮体增多。生长激素还可抑制糖的分解利用,也使进入细胞的葡萄糖减少,因而使血糖升高。如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则生长发育缓慢,体材矮小,称侏儒症。若在幼年期分泌过多,全身各部位都过度发育生长,四肢长度更为突出,称巨人症。若在成年期发生生长激素分泌过度的疾病,由于长骨已不能再增长,只能促进短骨和内脏器官生长,以致形成手大指粗,鼻高,下颌突出现象,称为肢端肥大症。

生长激素(GH)是体内非常重要的激素之一。经学者研究发现,肾阳虚患者GH睡眠值和对生长激素释放激素(CRF)的反应性均降低,它可能是老年人易发生肾虚的生化基础和病理机制之一,与中医肾阳虚证关系密切相联。

(三)阴阳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1.阴阳与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功能紊乱的关系

垂体-肾上腺-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该系统与免疫系统所构成的机体调节网络的主要下行通道。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末梢的效应激素作用于免疫系统。如淋巴糖皮质激素受体是神经内分泌系统向免疫系统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窗口。经学者研究,老龄人肾阳虚者,淋巴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明显低于青年人,这提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在老化过程中其内部的联络调节,整合能力有所削弱。通过补肾气、补阳气、填肾精的治疗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老化有明显的改善恢复作用。提高肾上腺皮质受体储备能力,对于增强机体抗有害因子侵袭能力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这也说明中医填精调阴阳治疗使其机体阴阳平衡稳定物质基础有紧密关系。

2.阴阳与细胞免疫功能关系

有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是肾虚的共性。肾阳虚者细胞免疫功能状态较肾阴虚者更低。老年期最主要的特点是免疫功能不断丧失,尤其是T细胞功能欠佳。老年人肾虚证周围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正常人显著降低,且肾阳虚较肾阴虚明显。因此推测肾虚证的老年人T细胞改变对免疫功能失调可能是衰老的肾虚本质之一。王氏还发现慢性支气管炎肾阳虚型患者,淋巴细胞转化率也降低,NK细胞活性明显低于健康人。NK细胞活性低下是多种疾病肾虚证共同表现之一。

3.阴阳与体液免疫功能的关系

肾虚患者体液免疫功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紊乱,肾阳虚证可表现为血清免疫球蛋白IgG下降,抗病能力较差。肾阴虚证主要表现IgM升高,尿中IgG、IgA也升高,易于发生感染。尿毒症肾阳虚患者血中IgG明显下降,肾阴虚者有所升高但不明显,而肾阴虚者IgM显著升高与肾阳虚者有明显差别,血清内IgM升高,提示有近期感染。尿毒症肾阴虚者IgM高,慢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肝肾阴虚者,血清IgM较高提示病情在发展。至于尿中IgG、IgA升高可能是由于肾阴虚型肾炎机体受损程度重于肾气虚型之故。脾肾气虚者血清IgG、IgM明显低于肝肾阴虚者。脾肾气虚者尿中IgA、IgG也明显低于肝肾阴虚者。

综上所述,复杂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的功能紊乱与肾阴虚、肾阳虚证候有密切相关。一些细胞因子、肽类、激素和神经递质以及它们的受体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共同使用的生物学语言。免疫系统通过免疫调解因子,如白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轴而影响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状态。神经系统可通过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免疫器官这一多级途径,调节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功能。而内分泌系统可通过激素,调控神经和免疫系统的活动。这三个系统之间不仅存在大的回路,而且彼此之间进行着直接的双向交流。对机体在不同条件下稳态的维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应用填精益肾,温补肾阳,滋补肾阴治疗后,多轴功能紊乱皆有显著的恢复,而临床证候明显改善或恢复。故推论肾虚证或肾阳虚证的主要发病环节与下丘脑的调节功能紊乱关系密切。更进一步说明丘脑是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的整合中心,通过益肾,调和阴阳可改善下丘脑功能紊乱。这说明阴阳与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免疫系统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