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物学因素
我们可以从既往病史、家族史、药物使用情况、物质滥用史、实验室资料、相关的影像学资料、相关的神经病学资料评估主要影响精神健康的生物学因素。了解到精神障碍的发病与遗传、感染、躯体疾病、创伤、营养不良、毒物等因素有关。首先,从生物学因素的分析资料中判断精神障碍是否是由躯体疾病或者脑器质性疾病所致,如果有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疾病,那么通过病史、体格检查或者实验室检查可能发现某些器质性的依据,从而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判断;根据性别、年龄因素考虑患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如焦虑症、抑郁症女性发病高于男性,70%~8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在35岁之前发病,60岁以后发病的患者首先要排除脑器质性疾病症状。根据症状的筛查进行鉴别诊断,幻视常见于脑器质性疾病,因此,对于幻视的患者要考虑脑器质疾病的可能。物质滥用虽然也可能出现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但是病前社会功能、情感和行为的相对正常的表现都提示需要了解是否有物质滥用的情况。
(一)遗传因素
家族成员的精神障碍史,可作为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因为家系调查的结果发现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孤独症、儿童多动症、焦虑症、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症、阿尔茨海默病等都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精神分裂症同卵双生子同病率接近50%,即具有相同基因的双生子中的一个患精神分裂症时,另一个患精神分裂症的概率可能是50%。这提醒我们遗传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也说明遗传因素尽管可能不能改变,通过环境因素的调控却可能达到预防精神分裂症的目的。另外,千万要消除有遗传倾向,精神障碍就一定会发生的误解。阳性家族史只是说明与没有家族史相比,患病的风险性增加了。即使有较高的遗传度,是否发病还与环境因素有关。而有遗传家族史是预示患者预后较差的指标。
精神障碍是复杂疾病,是多个基因相互作用,使患病风险性增加,加上环境因素的作用,从而导致了疾病的发生。不能用单基因遗传来解释精神障碍的发病,单个基因所起作用可能是微小的,是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某一个体是否患病。环境因素可能会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使个体不断进化来适应社会、创造社会。这种经过环境的影响而能够适应环境的良好素质的建立也是会遗传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表观遗传对于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创伤、躯体疾病、营养不良、毒性物质等
在未满18岁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成熟之前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创伤、躯体疾病、营养不良、毒性物质侵害等,可能会导致精神发育迟滞;这类影响因素也可能通过影响个体早期的神经系统发育,导致成年以后精神障碍的发生。例如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障碍假说认为这些因素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导致在青少年后期或青年早期出现明显的精神分裂症的表现。这些因素还可能会引起明显的脑器质性的改变,从而使个体立即出现明显的精神异常,如脑器质性因素所致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这些精神障碍在临床各科并不少见,应特别引起关注。例如梅毒螺旋体是最早记载的能导致精神损害的病原体,麻痹性痴呆就是由梅毒螺旋体侵犯大脑引起的一种晚期梅毒的临床表现,以神经麻痹、进行性痴呆及人格障碍为特点,近年来有发病增多的趋势,因此,在临床上应予关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也被证实能产生进行性的认知行为损害,从而出现精神异常。通常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都可能得到某些确切的依据。但这些病因往往容易被忽视,从而被误诊或者漏诊。
可能会导致大脑缺血、缺氧、代谢异常的躯体疾病如肺心病、冠心病、肝肾衰竭等均可引发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以意识障碍为主,并且精神症状与躯体疾病的发生有时间上的联系,精神症状也随躯体疾病的变化而变化。一氧化碳、莨菪碱等中毒也可引发明显的精神症状,但是应有确切的依据支持诊断。类固醇类药物也可能会引起某些精神异常,在年轻人当中这类药物引起抑郁症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要严防自杀行为;但是在老年人当中这类药物导致意识障碍为多见,要加以注意。同样,药物导致的精神障碍不仅两者有时间上的联系,而且也会随着药物的减少而精神症状会减轻。
酒、大麻、海洛因、可卡因等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的精神障碍越来越常见,危害也越来越大,且隐匿不易发现,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本书中专门有一章节来阐述这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