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盆底结构与功能
骨盆底(pelvic floor)由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封闭骨盆出口,前方为耻骨联合下缘,后方为尾骨尖,两侧为耻骨降支、坐骨升支及坐骨结节,尿道、阴道和直肠贯穿其中。盆底肌肉群、筋膜、韧带及其神经构成了复杂的盆底支持系统,维持子宫、膀胱和直肠等脏器的正常生理位置。若盆底组织结构和功能缺陷,可导致盆腔脏器膨出、脱垂或引起分娩障碍;而分娩处理不当,亦可损伤骨盆底组织或影响其功能。
骨盆底由外向内分为3层,外层即浅层筋膜与肌肉,中层即泌尿生殖膈,内层即盆膈。
由会阴浅筋膜及其深面的球海绵体肌、坐骨海绵体肌、会阴浅横肌与肛门外括约肌组成。
位于阴道两侧,起源于会阴中心腱和尿生殖膈下筋膜,覆盖前庭大腺和其外侧部,向后与肛门外括约肌互相交叉混合,向前经阴道两侧附于阴蒂海绵体根部。此肌收缩时能紧缩阴道又称阴道括约肌。
起于坐骨结节内侧,沿坐骨升支内侧与耻骨降支前行向上,止于阴蒂海绵体(阴蒂脚处)。
自两侧坐骨结节内侧面中线汇合于中心腱。
为环形肌束,围绕肛门,前端汇合于中心腱。
既往称为泌尿生殖膈。由上、下两层坚韧筋膜与其间的会阴深横肌、尿道括约肌组成,覆盖于骨盆出口前部三角形平面上,又称三角韧带。其中有尿道与阴道穿过。会阴深横肌较薄弱,自坐骨结节的内侧面伸展至中心腱处;尿道括约肌环绕尿道,控制排尿。目前认为此膈是一层厚的膜性纤维片,称为会阴隔膜(perineal membrane,PM)。
即盆膈(pelvic diaphragm),由肛提肌、尾骨肌及其内、外筋膜组成,有尿道、阴道及直肠贯通其中,为骨盆底最里层且最坚韧的组织。
是一对称分布的三角形肌肉,起源于骨盆侧壁,纤维呈漏斗状,斜向内下方走行,在中线处两侧肌纤维交汇,止于尾骨、肛尾韧带和会阴中心腱,将盆底封闭,增强盆底的承托力。肛提肌收缩时可括约直肠与阴道,并可上提肛门,是组成盆底最主要的一对肌肉。每侧肛提肌分为四部分:耻骨阴道肌、耻骨直肠肌、耻尾肌、髂尾肌。肛提肌发育因人而异,有人肌束粗大密集,有人薄弱稀疏。在直肠后方,左、右肛提肌的部分肌纤维会合形成“U”形肌束,环绕直肠和阴道后壁,参与形成肛门直肠环。每侧肛提肌由前内向后外由4部分组成:
是肛提肌中最靠前内侧的部分,肌纤维从耻骨降支内面沿阴道、直肠向后,终止于骶尾骨和肛尾韧带,经产妇的此层组织易受损伤而导致膀胱、直肠膨出。
位于前内侧,肌纤维沿尿道、阴道两侧排列,与尿道壁、阴道壁肌互相交织,并与对侧肌纤维构成“U”形袢围绕阴道、尿道,可协助缩小阴道。
位于中间部,是肛提肌中最强大的部分。自耻骨体后面和尿生殖膈,肌纤维向后止于肛管的侧壁、后壁和会阴中心腱。该肌束较发达,绕直肠肛管移行处周围,是肛直肠环的主要组成部分。
位于后外侧部,宽而薄,有时该肌大部分纤维化成半透明的膜状。通常认为该肌起于坐骨棘盆面及肛提肌腱弓的全长,向中间及向后走行,与耻尾肌会合,再经肛门两侧至尾骨。
又名坐骨尾骨肌,为靠外后方的肌束,为成对的混有腱纤维的薄弱三角形肌,起自两侧坐骨棘盆面及骶棘韧带,肌纤维呈扇形扩展,至尾骨与骶骨。该肌协助肛提肌封闭骨盆底,承托盆内脏器。
盆底韧带、盆底和会阴肌肉以及软组织共同组成一个坚实的盆底支持结构,一旦发生损伤或减弱,在腹压增加时就会出现盆腔脏器的脱垂和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
会阴(perineum)由许多支持结构组成。广义的会阴是指封闭骨盆出口的所有软组织。而临床上,狭义上的会阴是指阴道口与肛门之间的肛提肌中缝,厚3~4cm,由外向内逐渐变窄呈楔状,表面为皮肤及皮下脂肪,内层为会阴中心腱,为会阴提供支撑作用,又称会阴体(perineal body)。妊娠期会阴组织变软,伸展性增加;分娩时,其厚度可由非孕期的3~4cm延展变成薄膜状,利于分娩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