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蜘 蛛 痣
一、概述
蜘蛛痣是一种特殊的毛细血管扩张症,也称蜘蛛状毛细血管扩张症,形态似蜘蛛,痣体旁有放射状分布的毛细血管扩张。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蜘蛛痣的产生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关。 蜘蛛痣多见于肝功能受损、肝硬化患者,妊娠妇女也可出现,分娩后自然消退。 提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机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关。 雌激素主要在肝内降解,降解产物大部分经肾小球滤过或经肾小管分泌到尿中,1/4 的代谢产物形成肠肝循环,小部分从粪便排出。 肝功能减退时,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能力降低,导致雌激素水平增高,雌激素在体内蓄积,引起小动脉扩张,形成蜘蛛痣。
蜘蛛痣在无肝脏损伤的正常儿童中亦不少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蜘蛛痣的几率增加,但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区别。 此发病机制仍不甚明了。
三、临床表现
蜘蛛痣好发于躯干以上部位,多分布于上腔静脉回流的部位,成人以面、颈和手部多见,在儿童,多出现在手和手指的背部,可一个或多个,直径大小不一,一般在2mm 以下,大者可达1.5cm。 中央的痣体隆起皮面,玻片压诊可见搏动,肉眼可见痣体周围的毛细血管扩张,呈放射状排列。 若用铅笔尖压迫中心部,蜘蛛痣就会消失,因为蜘蛛痣的血流方向是从中心点流向周围毛细血管分支,若中心部受压则血流阻断,蜘蛛痣因缺血而消失,此特征可与皮下出血相鉴别。 后者压迫皮下出血点后,皮下瘀斑不会消失。
四、诊断
蜘蛛痣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体征之一,直径较大的蜘蛛痣可能更常见于肝脏疾病的儿童。 出现蜘蛛痣的肝硬化儿童可伴有肝掌、腹水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时,可出现腹壁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 但蜘蛛痣并非肝病所特有的体征,无肝脏损害的儿童亦常伴有蜘蛛痣,其以后发生肝病损害的风险亦不会增高,可能仅仅对容貌有影响。
典型的蜘蛛痣容易诊断,但需要和血管瘤、蚊虫叮咬等鉴别。 蜘蛛痣常常提示肝功能损害的存在,所以诊断蜘蛛痣时应该对其可能的病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梁奇峰 温哲)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陈庭槐.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邝贺玲,胡品津.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陈文彬,潘样林.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6.张金哲.张金哲小儿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7.董蒨.小儿肝胆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8.S M Finn,M Rowland,F Lawlor.The significance of cutaneous spider naevi in children.Arch Dis Child.2006,91:604-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