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当今中医药学模式陷入的困境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数千年来,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健康袪病之本,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也是中国文化最璀璨的明珠。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优越性和科学性。我国中医药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保障人民的健康水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与世界中医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却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恶劣影响
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极端负面影响,导致人们普遍轻视中医。西医进入中国后,不少人产生片面认识,贬低、怀疑甚至否定中医。清末维新运动时,有人开始否定中医。国民党政府曾两次正式取消中医,因民众反对而未执行。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中医药常被视为 “落后” “不科学”而受到批判。20世纪50年代,卫生部一官员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学,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消灭。毛泽东提出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论断,党中央明确保护中医药的方针之后,国内再无人公开否定中医了。尽管如此,60多年来,中医始终处于被质疑的境地。一些怀疑中医的人士,总是借 “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科学化”之名,试图用西医改造中医。这种思想和做法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医疗卫生系统甚至普通大众。
对东方文化颇有研究的德国慕尼黑大学东亚系波克特教授,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没有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没有从对人类的福利出发给予人道主义的关注,所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这样做的不是外人,而是中国的医务人员。他们不承认在中国本土上的宝藏,为了追求时髦,用西方的术语胡乱消灭和模糊中医的信息。”
二、中医药界自身的诸多问题
最严重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中医药界在许多方面丢失了传统、自贬了身价、屈就了西医和盲从了时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中医传统文化、特别是其赖以产生和成长的文化精髓,学习继承严重不够,领会、发挥严重不足。
二是中医研究,包括医哲原理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盲目地模仿西医模式的倾向。
三是中医医院的建设和管理,一半因为政策的偏颇,一半因为一些中医从业者临床思维的变化和经济利益的诱惑,也存在盲目的西医化的倾向。
四是中医药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主要是传统中医药的某些固有特点不大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如中医的秘方秘术深藏民间,私密性强,目前的知识产权保护办法难以对之奏效,造成普及困难;中医经典语言难读、理论深奥,现代人因缺乏传统文化教育而难以掌握;中医师徒传承重个人重亲情,与现代公众普教方式有差别,若不将此两者结合,不重视临床实践与言传身教,难以培养较多的中医人才。中医个性化治疗虽然代表着未来的医学方向,但与占领市场份额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要求不相符合。受现实利益驱使,人们往往看重西医,看轻中医。
三、以西医的观念方法评判中医药
用西医的观点、技术来看待、评判中医中药。比如,现在中医院校的大学生、研究生们都要学习英语,并且还要通过四、六级考试;研究生们大多做动物实验,做到细胞、分子水平才算先进,而对于中医四大经典课程的学习,已经退居后列。
又比如,以解剖为标准衡量中医理论的脏腑概念,这就是一个最大的思想障碍。中医的脏腑理论是以人体器官解剖为原型而建立的一个虚拟化的理论模型。原型与模型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建立模型就是为了执简驭繁,进行概括性的一种简单描述。模型可以描述原型的结构,比如沙盘;也可以描述原型的运动形态,比如氢原子的电子云图;也可以描述原型之间的联系,比如天体星系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是描述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模型。
人关于脏腑上、中、下三焦分布的概念,就是一个结构模型;十二经脉循行,则既有结构模型的意味,也有事物联系模型的特点。气是模型,阴阳也是模型,五行更是模型,虚实寒热表里、六经辨证、卫气营血理论,无一不是模型方法,为的是以简明易了的方式,说明变化复杂的人体。不了解古人以模型说事的方法,生搬硬套对应西方医学的解剖概念,就是一种误导。中医科学化走向了西化,而这些都是强加给中医的 “裹脚布”,限制了中医的创新和发展,阻碍了中医学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