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发展编年史及主要会议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Conrad Röntgen,1845—1923,图1-1)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偶然发现了X线,并为他太太的手部摄下了有史以来第一张X线照片(图1-2),开创了放射诊断学的新纪元,奠定了医学影像的基础。12月28日,伦琴以《一种新的射线:初步报告》为题在维尔茨堡物理学医学学会上宣布他发现了X射线,阐述这种射线具有直线传播、穿透力强、不随磁场偏转等性质。
图1-1 伦琴像
图1-2 伦琴太太手部X线照片
1896年1月4日,德国柏林物理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展览会上展出X射线照片。次日,奥地利维也纳《新闻报》抢先作了报道,立刻轰动了全世界;1月23日,伦琴作了第一次关于X射线的报告,并用X射线拍摄了维尔茨堡大学著名解剖学教授克利克尔一只手的照片,克利克尔建议将这种射线命名为伦琴射线(Roentgen Ray)。
1896年,美国医生莫尔登(William J.Morton)和汉莫尔(Edw.W.Hammer)合撰的The X-Ray or Photography of the Invisible and Its Value in Surgery一书在美国纽约出版,副标题“X Ray:Or,Photography of the Invisible and Its Value in Surgery”意为“不可见光的照片和它在手术中的价值”,这是世界上第一部X射线医学专著。
1896年3月,上海出版的《万国公报》第86册上的“泰西新政备考光学新奇”一文中首次向国人介绍了X射线这一发现,当时仅把伦琴译为“朗得根”,还没有对X线进行中文命名。8月19日,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1873—1929),在上海主持的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杂志《时务报》第2册刊登了译自日本《西字捷报》7月18日发表的“照相新法”一文(图1-3),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涉及X射线中文命名的报道,文中的“牢忒”是汉语中第一个出现的X射线词族词语。同年即清光绪二十二年(农历丙申年),为了介绍西学,提倡变法维新,梁启超写成并刊印出版《西学书目表》,著录译书约300种,分西学、西政、杂类三大部分,书后附“读西学书法”一文(图1-4),介绍各书之长短及某书宜先读、某书宜缓读等读书方法,以指导治学门径。文中述及:“西人之学日以求新为主,故新法亦日出而不穷,其未经译出新书汗牛充栋,伺可胜道邪?去年新创电光照骨之法,三月之间而举国医士已尽弃旧法而用之,西人舍己从人真不可及矣”。此为中文书籍论述X射线放射医学新技术之先声,梁启超亦堪为中国推介放射影像医学第一人。
图1-3 《时务报》“照相新法”
图1-4 《西学书目表》“读西学书法”
1896年6月,晚清重臣、洋务派首领李鸿章(1823—1901)以大清国全权特使身份出访欧美。此前的1895年,赴日本议和的李鸿章曾遭遇日本浪人行刺,一颗子弹击中李鸿章左眼下方,并嵌入面颊部(图1-5)。访问德国期间,李鸿章在德国前首相俾斯麦(图1-6)的建议下前往柏林医院接受X光检查,在他左眼下方能清楚见到这颗子弹。万分惊奇的李鸿章提出要为大清国买一台这种“能透骨”的机器,柏林医院院长表示,为了中德友谊,愿意无偿奉送一台。因此,李鸿章不仅是我国首个接受X光检查的患者,也是首位把X光机引进中国的人。
图1-5 李鸿章遇刺后照片,左面颊部软组织仍显肿胀
图1-6 李鸿章在德国汉堡与德“铁血宰相”俾斯麦会面并题词
1897年12月,上海出版的当时中国最大报纸《申报》附送的新闻画报《点石斋画报》刊载了一则“宝镜新奇”的新闻(图1-7),称苏州博习医院(现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从美国购得一种宝镜(即X光机),可以“照人肺腑”。被认为是我国最早引进X光机并付诸医学应用的宣传文献。1899年,博习医院拥有医疗检测的专业X光机。1917年,博习医院完成成套装备的X光设备(图1-8)。
图1-7 《点石斋画报》“宝镜新奇”的新闻
图1-8 1917年博习医院完成成套装备的X光设备
1898年,《光学揭要》第二版由上海美华书馆刊印(图1-9)。美国人赫士(Watson Mcmillan Hayes,1857—1944,图1-10)于1882年受北美长老会派遣来华传教,1883—1901年任山东登州府(今山东蓬莱)登州文会馆(又叫登郡文会馆,1886年获美国长老会认可为大学,冠名Tengchow College,系中国首座现代高等学府)教习、馆主。赫士为文会馆编译多种教材,其中《光学揭要》一书初版于1894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即公元1896年,赫士与朱葆琛合作重加修订,增加五节“然根光”,用5~6页的篇幅介绍了伦琴发现X射线的事迹,X射线的一些性质和用途,并简述了阴极射线管的结构。提到“若有金类藏于皮袋木箱之中,虽隔数层,亦能悉见。但其理甚奥,无人能解,故西国又名X线(X即爱革斯)。因X字本西国代数学中用以代未知几何之首字也,兹取此为名,即表明不解为何光也(钍即昔之铝也)”,出现了“X线”的字样,这是目前已知的国内首见的“X线”用例,也是汉语典型字母词中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用例。《光学揭要》中列举的光学仪器种类很多,所附原理图和外形图也相当准确、直观。书中的人名术语中英对照表、章节后面的练习题和对一些重要定律的推导等内容,都反映了该书作为教材所具有的特色。外界评价再版《光学揭要》“述西人光学新理日出不穷,然大致皆备于此,后附论‘然根光’,即近年所创照骨之法,此书所说,犹未完具”。1898年版《光学揭要》首次用中文科学专业地介绍了X线及其成像原理,同时也开了X线放射影像内容进入教材的先河。
图1-9 1898年版《光学揭要》
图1-10 美国传教士赫士(Watson Mcmillan Hayes)
1899年,美国莫尔登等编著的X-ray一书由英国籍学者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口述,王季烈笔译成中文稿,书名《通物电光》,由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刻本刊行(图1-11)。全书分为四卷,卷一解释各种电学名词及欧洲物理学界对阴极射线和气体放电的研究;卷二论上述研究有关的各种实验器具,如玻璃灯泡、显光器、照相器;卷三论X射线的产生和观察,包括仪器的制作原理、零件加工、电路联接等;卷四主要对该射线的性质和在医学上的应用做了较详细的介绍。这是第一本中文译本X射线专著。
图1-11 《通物电光》
1899年底,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Erich Paulun)为其在上海筹建的同济医院(后改名为宝隆医院,现址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从德国带来并安装了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X线光机(图1-12),这是上海首台医用X线光机安装记录。
图1-12 上海同济医院1899年底安装的德国西门子公司X线光机
1900年,北京紫禁城内的清皇室也安装了X光机并开始应用。末代皇帝溥仪曾使用当时的飞利浦X光机进行了胸部检查。
1901年12月10日,伦琴因发现X射线而获得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8年2月16日(清光绪三十四年正月十五)起,上海《申报》开始连续刊登广告“洞穿脏腑之奇光”(图1-13)。从这时起的近半个世纪里,X线在中国都被正式地称为“爱克司光”。
图1-13 1908年上海《申报》刊登的广告“洞穿脏腑之奇光”
1910年,中华医学传教会(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创办的《博医会报》(The China Medical Journal)有X光医学诊断及相关问题的报道。《博医会报》是基督教国家以外的第一份医学传教杂志。
1911年,英国籍医师康特(H.B.Kent)分别向河北省中华医院(今开滦总医院)、杭州广济医院(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捐赠了一部X光机,这种X光机X线管为冷阴极式三极管,高压裸露。两家医院在国内较早建立了X光室,由康特指导拍摄工作。
1915年,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使用德国Snook Renötgen X射线机,为上海中国人办西医医院较早使用的X射线机之一。同年,美国医生霍奇斯(Paul C.Hodges,1893—1988)(图1-14),首度来到中国,在上海哈佛医学院主讲生理学,几周后接管X光实验室的工作;同时,在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参与X光机的修复和使用工作。一年后,由于上海哈佛医学院停办,霍奇斯回到美国就读于圣路易斯(St.Louis)的华盛顿大学医学院(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Louis)。
图1-14 美国医生霍奇斯(Paul C.Hodges)晚年照
1915年,中华医学会成立,并于1916年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大会。
1916年,美国医生霍奇斯亲自走访安徽庐州府李鸿章祠堂,并在展品中见到除照片、文件、有关宗卷外,还有李鸿章当年受枪伤时血染的官服和带回的头颅的X光相板。1976年撰文对此做了详细描述,从而确认李鸿章作为接受X光检查第一个中国患者的史实。
1918年,浙江慈溪县保黎医院(今浙江省宁波市保黎医院)院长吴莲艇集资向上海美国商行慎昌洋行订购一台GE的X光诊断机,包括税收和运费共花费4386元9角6分8厘。由于当时慈溪还没有通电,医院不得不自置发电机,将前有五间平屋改作爱克司光室、发电室、汽锅室、药栈房、仆役卧室。最终,这台X光诊断机在1919年才安装完毕后投入使用(图1-15)。当年的保黎医院专门制作了一块《爱司光题名记》曰:“自爱克司光镜发明,而人体骨骼纤末可察,泰官照肝,无比玲容,越入洞垣,逊其明了,生人之所托命,医家以为导师。”这应该是国内已知最早的临床X光检查部门介绍;同年,浙江省绍兴福康医院(今绍兴第二人民医院)也配置了X光机,当年使用过的X光机球管至今仍保存在今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
图1-15 早期美国进口的30mA X光机
1919年7月,美国医生霍奇斯再次来到中国,在北京协和医院制作了一个头颅固定支架,1923年经美国麦迪逊大学生理系实验室修改,又经芝加哥大学医学院修改后成为商品,最终形成商业化的X光球管座架,即经典X光教材中所称的Franklin tube stand。霍奇斯于1939年将其写成论文发表于美国《伦琴学》期刊,这是以我国放射科为基地的第一项商业专利。
1920年,北京协和医院购置了浅层X线治疗机,一般用于治疗当时在中国流行的头癣等皮肤疾病,兼或治疗少许皮肤癌。
1921年,蒋士焘(1890—1968),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学院学习放射学,1923年回国,是我国医师出国学成放射学的第一人。同年,霍奇斯被选为美国伦琴射线学会(American Roentgen Ray Society,ARRS)会员,成为第一位在中国工作的该学会会员,成立于1900年的美国伦琴射线学会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放射学组织,也是美国放射学精英的顶尖学术交流平台,又被译作美国放射学会。霍奇斯还得到中华医学基金会的资助,开始自制适应中国条件的X光机。
1921年,上海广慈医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购置X射线诊断机及治疗机各一台,均系法国C.G.R公司(Compagnie Générale de Radiologie)产品,摄有照片刊登于《震旦杂志》及《震旦医刊》(广慈医院为天主教创办的震旦医学院附属医院)。
1922年,霍奇斯从美国圣路易市医院格雷厄姆(Evarts Graham)教授那里学习了含碘对比剂的应用,在协和医院实施了中国第一例静脉注射胆囊摄影术。应美国Rockefeller基金会聘请霍奇斯任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任期为1923—1927年。期间,共招收50名各地医师参加培训,这是我国首个放射专业的培训班。鉴于霍奇斯在华期间为协和医学院、医院建立了规范的放射科工作制度,帮助中国各地医疗机构检修、装配、研制X光设备及从事放射专业人员培养,实施放射治疗等一系列开创性工作,被后世业内尊为放射成像技术传入中国进程中居功至伟的“达摩祖师”。随后霍奇斯提携、协助中国放射学奠基人谢志光(1899—1967)主持协和医院放射科,从此,我国有了自己的放射学专业。霍奇斯1927年返回美国后长期工作在芝加哥大学,依然关注中国的放射学发展。1955—1956年任美国伦琴射线学会会长,1978年获得大学放射学家协会(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Radiologists)金质奖章。
1922年,《齐鲁医刊》第2卷发表了艾礼士、孟合理的译文“X光之应用”,这是目前检索到的最早的中国医学杂志中的X线译名。
1923年,俞凤宾(1884—1930)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爱克司光检查肺病之研究”,这是国内刊物最先发表的放射学论文。俞氏是1920—1922年的中华医学会会长。同年,蒋士焘在《美国放射学杂志》(现称AJR)发表论文“皮肤放射治疗的省时装置”。此乃国人在国外发表的第一篇放射学论文,也是第一篇放射治疗学论文。
1925年,谢志光赴美国密执根大学医学院进修放射学1年,并获美国放射学会会员资格。
1927年,谢志光接任北平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放射科主任。在职期间,谢志光先后培养了吴静、荣独山、吴清源、汪绍训、张去病、邱焕扬、杨济、杜持礼、许建良、张秉彝、徐宪明及余贻倜等一大批后来成为各地放射学的开拓者。此外,谢志光还添置了放射治疗设备,还聘用了美籍放射物理师,我国第一次有了专业的放射物理师。
1930年,北京大学医学学院的梁铎(1895—1966)赴德国进修放射学期间,曾在居里夫人亲自指导下工作,回国后于1934年任北大医院放射科主任。
1931年,荣独山(1901—1988)在协和医院工作期间与美国著名胸外科专家C.M.Van Allen教授合作,研究课题是“Postoperative Atelectasis and Collateral Respiration”,在美国第14届胸外科会议上宣读,1931年发表于美国胸外科杂志,这是国人首次与国外学者合作并有成果。
1932年9月29日—10月5日,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大会(是中华医学会与中国博医会合并后的首次大会)在上海举行。学术会议分内科、外科、公共卫生、病理学、眼耳鼻喉科、妇产科、皮肤科、放射学等组进行,宣读论文共150余篇。放射医学首次以独立学科亮相中国医学界。
1933年3月,由英国籍医生苏达立医学博士(Stephen.Douglas.Sturton.M.D,1896—1970)与傅维德医师合编的《X光线引阶》一书由中华医学会、上海广学书局出版,为我国第一本公开出版的放射学专著(图1-16)。同年4月,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大会在上海市举行,放射学界仍以组的形式参会。
图1-16 《X光线引阶》版权页
1933年4月,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1906—1974)在江西乐安县谷冈村参加会议时遭敌机轰炸,身负重伤。急需X机检查确定弹片位置进行手术。几个月后上海地下党把从德国搞到的一台小型X光机装进棺材里,扮作出殡突破蒋介石“围剿”封锁运到中央苏区瑞金,成为人民军队史上第一台X光机。不仅及时为王稼祥找到体内的弹片,而且为大批红军伤病员透视检查,使他们得到对症的治疗,恢复健康,重返前线,被广大军民形象地称为“照病机”。随后,这部长21cm,宽8cm,重23 850g的X光机跟着红军长征辗转来到今天的云南省威信县扎西镇一带,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实现长征中的战略转变。其中一条就是对中央红军进行精简缩编,红军第一台X光机因此留在了当地。如今作为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完好保存在扎西会议纪念馆供人瞻仰(图1-17)。
图1-17 扎西会议纪念馆收藏的红军第一台X光机
1935年11月1—8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大会在广州市召开。大会分10个组举行专科会议,共报告论文199篇,包括放射学组的28篇。会后,《中华医学杂志》出版第二十一卷第十一期“三届大会专号”(自1932年中华医学会与中国博医会合并后的首次大会起算为第三届全国大会)结集发表参会论文,收录放射学组的6篇(图1-18)。这是国内医学学术期刊首次集中刊载放射学论文,为后来的中国放射学专业杂志之先导。
图1-18 《中华医学杂志》“三届大会专号”及标有“放射学组(6篇)”的目次
1937年4月1—8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大会在上海中山医院召开,放射学组会议期间,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成立(图1-19)。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是中华医学会下属的从事放射学科研和临床治疗的、非为利的全国性社会团体,其宗旨是团结全国从事放射学的医学科技工作者,积极推动我国放射学的发展。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组成人员为:会长谢志光,副会长瓦斯立阿达斯(G.Vasiliadis),秘书丁果,委员苏达立、荣独山。
图1-19 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大会放射学组交流论文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八一三”淞沪会战相继发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红十字总会积极整合社会医疗资源,投入平津战场、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的战地救护,派遣救护队奔赴前线,广设医院,救治受伤官兵。时任南京中央医院放射科主任的荣独山参加了红十字会组织的救护大队。他一面制定捐购X线机的计划,一面主持训练X线技师,还亲自至各医院为伤员作透视和摄片检查,直至南京沦陷前夕方随部队撤离。同年,任职英国人在杭州创办的西医医院:广济医院(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前身)院长兼该院X光室负责人的苏达立积极救治从淞沪战场上撤退下来的伤兵,救护逃难至杭州的难民。1942年11月苏达立被日军逮捕,关押在上海的日军集中营,后被转移到北京丰台的集中营,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才被释放,因其对中国人民的一系列善举,被后世誉为“杭州的拉贝”。
1938年6月,专负战时军事救护之责的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总队正式成立。放射界杰出代表荣独山任X光队队长,后任医务股主任及代理总队长等职(图1-20)。中国医疗界全面投入抗战。当年夏,救护总队在长沙曾组织4个医疗队携带医疗用品和器材,包括轻便X线机,分赴陕北和山西工作。其中,由荣独山培养并派遣的姚浩然技师携带一台小型X射线机奔赴延安支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抗战。救护总队部还拨给新四军不少药品器材,并为白求恩在陕北设立的和平医院运送器材。
图1-20 荣独山在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总队时检查X线设备
1938年,李绍裳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发表“低投照条件下冷藏增感屏的应用”,这是我国作者首次在国内刊物发表投照技术方面的论文。
1939年2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迁至贵阳图云关。胜利后经统计,从1938年1月—1945年9月,救护总队进行了大量医护工作,其中X光照相5631起,X光透视52 798起。
1944年,荣独山关于X线的论文“横膈膜之爱克司光研究”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图1-21)。
续图
图1-21 荣独山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上的论文及封面目录
1945年,日军投降后大批医学专家由大后方回到上海,荣独山任职国防医学院及陆军总医院。当时上海医学院医院由苏言真主持,在上海空军医院有刘承志、徐钧;邱焕扬受聘于中国红十字总医院(今华山医院)。
1947年夏,被国民政府抗战胜利后接管的上海公济医院(最初为法国天主教会1864年3月1日在外滩洋泾浜附近创立的上海第二家综合性西医医院Shanghai General Hospital,1877年迁址、并定中文名为公济医院而成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西医医院,也是全国建院最早的西医综合性医院之一,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前身)通过筹措资金购买卡车后经过相关改造,创建国内第一支流动医院车队,方便前往偏远地区巡诊,此举被认为是我国特有的送医送药下乡“巡回医疗”工作的发轫。流动医院首发上海郊区大场镇,每星期出诊一次,随车医师至少达15人。后出诊线路扩展至闵行,鼎盛期远及周边省市南京、杭州、苏州、常熟、海宁等地。流动医院车辆上最占位的就是自动发电机和X光机,到达工作现场拉上车窗黑色窗帘车厢即成X光室(图1-22),且能当场洗冲X光胶片。
图1-22 标明车厢X光室的公济医院流动医院布置图
1950年8月24日,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大会重新组建了放射学分会筹备委员会。苏达立、徐行敏著《X光学手册》由新医书局出版发行(图1-23),是新中国最早出版的放射学著作。
图1-23 《X光学手册》
1950年,上海放射学会、上海放射技术学会(图1-24)分别成立,是全国范围内最早建立的地方放射学术团体。
图1-24 1951年上海放射技术学会成立一周年大会全体会员合影
1951年1月,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在北京市举行,会议决议:医学会及所属内科、外科、放射科等15个专科学会集体加入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为团体会员。大会期间改选了放射学分会委员会。3月23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重新成立。名誉主任委员谢志光,主任委员汪绍训,副主任委员梁铎、余贻倜。
1951年,北京大学医学院受卫生部委托招收放射科医师训练班,学员以培训各医学院校放射科从业医师为主,培训1年,后称之谓师资班者,为各院校及省市的放射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951年,我国最早的放射学教科书《X光诊断学》(图1-25)、最早的放射技术译著——陈章辛译,N.Davis(英)和U.Isenburg(英)原著《标准X光摄影位置》(英)分别由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教育处出版科编辑出版,东北医学图书出版社发行。
图1-25 《X光诊断学》
1951年起,上海精密医疗器械厂前身华东工业部器械二厂严家莹工程师等首先试制200mA四管全波整流型X线机,1952年9月25日在上海医学院放射学教研室主任兼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主任荣独山协助下,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200mA医用X射线机,正式交付中山医院试用,定名为“国庆号”,在第二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期间作为向国庆3周年献礼的重要成果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展出。1953年起以“建设牌”命名,批量生产。
1952年6月,G.W.Holmes和L.L.Robbins原著,裘敏芗译《X射线诊断学》由龙门联合书局出版。这是新中国公开出版的第一部放射诊断学译著(图1-26)。
图1-26 裘敏芗译《X射线诊断学》
1952年12月14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收到放射学论文19篇,其中4篇在放射分组会上宣读。
1953年,《中华放射学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成立,主要成员为名誉总编辑谢志光,总编辑汪绍训。9月10日,《中华放射学杂志》在北京创刊,正式发行第1号,谢志光写了发刊词(图1-27)。杂志第79页刊登附录,题为“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对放射学工作者保健问题的初步建议”,对X射线和镭工作者防护提出了具体建议。随后,上海放射学会还制定了X线诊断及治疗常规、结核病诊断标准,讨论放射工作者的劳动保护问题、放射器械设备及防护设备的情况,成立了《中华放射学杂志》在沪编辑投稿协助委员会,负责有关投稿工作,并负责答复上海市卫生局转交有关的医疗纠纷和外地医院会诊讨论事宜。
图1-27 《中华放射学杂志》创刊号封面及发刊词
1953年4月,徐国安编《X射线技术入门》由东北医学图书出版社出版(图1-28);同年,李松年、汤慧编著的《X射线实用技术》由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后勤部卫生部出版。这是国内最早出版的放射技术专著。
图1-28 徐国安编《X射线技术入门》
1954年,上海市复旦大学在实验室艰苦的条件下试制成功第一只固定阳极X射线管。
1954年,《中华放射学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进行调整,主要成员为总编辑汪绍训,副总编辑梁铎。
1955年《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会再次调整,增补副总编辑徐海超、兰宝森、张益瑛,总编辑助理钟毓斌。
1954年,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宏仁医院(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的前身)的郭德文自主设计了国内第一台人工型快速换片机,用这台换片机成功地进行了第一例经静脉快速注射造影剂的心血管造影,使心脏内部结构显示。
1956年7月23—29日,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大会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大会的放射学代表共5人,列席17人。24—25日,举行放射学分会第一次学术会议,收到学术论文31篇,经讨论审查送交医学会大会宣读3篇,在本学科会议上发言交流12篇。这是放射学界最后一次在中华医学会全国大会期间举行学术会议,也是唯一一次在中华医学会全国大会期间举行放射学全国年会(图1-29)。放射学术会由谢志光致开幕词,执行主席由蒋士焘、谢志光、黎光煦、张秉彝、杨济和余贻倜等担任。会议期间成立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1956—1963年),名誉主任委员谢志光,主任委员汪绍训,副主任委员荣独山、胡懋华。
图1-29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大会专刊及内附参会代表合影和包含放射科部分内容的论文摘要油印本
1956年8月,荣独山、汪绍训、胡懋华代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出席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五届国际放射线生物学会议。
1957年5月24日,中华医学会召开第十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第九次会议,同意《中华放射学杂志》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同时,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汪绍训主持制定的我国第一套矽肺诊断标准出台。
1957年以后,山东省立医院放射科主任连世海则先后对“胆道蛔虫”、“整复肠套叠”、“食道癌”、“胃底贲门癌”、“膈肌食道裂孔疝”的X射线诊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58年,连世海发表论文报道在X光透视下诊断胆道蛔虫,并通过十二指肠镜钳取胆道蛔虫成功,开创了我国放射介入治疗先河。
1958年1月17日,中华医学会召开第十届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撤销“右派分子”在各杂志的任职。《中华放射学杂志》副总编辑为梁铎、胡懋华、徐海超、张益瑛。
1958年底起,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即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放射科刘玉清着手总结自己所做的1000例支气管造影材料和经验,编著《支气管造影术》一书交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959年12月出版。这是中国放射学界第一部个人研究专著(图1-30)。
图1-30 刘玉清编著《支气管造影术》
1960年,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在刘玉清主持下举办全国首届心血管造影讲习班,讲习班系统介绍了心血管造影的技术和诊断应用(图1-31)。同年12月,卫生部举办放射防辐射高级进修班。
图1-31 全国首届心血管造影讲习班人员合影
1960年8月,《中华放射学杂志》由于经费和纸张困难而停刊。
1961年,荣独山、汪绍训、胡懋华主编的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X线诊断学》和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书供医疗儿科及卫生专业用《X线诊断学照相插图》,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是首套放射学全国统编教材(图1-32)。
图1-32 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X线诊断学》和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供医疗儿科及卫生专业用《X线诊断学照相插图》
1961年10月7日,法国医学代表团访华,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派代表参加中华医学会接待活动(图1-33)。
图1-33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儿科学分会与应邀来访的法国医学代表团座谈
1962年3月,国内放射技术知名学者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邹仲与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放射科曹厚德合作编写的国内放射技术方面第一部大型工具书《X线检查技术》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图1-34)。
图1-34 《X线检查技术》
1962年7月,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今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放射科吴恩惠编著的《颅脑X线诊断学》由人民卫生社出版(图1-35),这是国内第一部神经放射学专著。被评为1949—1977年天津市重大科研成果。
图1-35 吴恩惠编著《颅脑X线诊断学》
1962年9月20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召开食管裂孔疝问题研讨会。讨论当时对食管裂孔疝有争议的放射诊断问题,这是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办的第一个专题学术会议。
1963年1月2日,全国科协发出“关于1963年自然科学专门学术刊复刊与创刊安排的通知”,批准中华医学会等四个学会呈请复刊的11种杂志(含《中华放射学杂志》)复刊。1月15日,中华医学会致函上海分会,请其考虑将《中华放射学杂志》放在上海复刊。5月17日,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呈报《中华放射学杂志》放在上海复刊的相关意见。
1963年9月4—12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二次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图1-36),这是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分会首次单独举办全国学术年会。出席会议代表共80人,大会共收到论文432篇,其中诊断与技术365篇,治疗与防护67篇,有62篇论文在大会宣读。同时,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分会第四届委员会(1963—1981年)成立。名誉主任委员谢志光,主任委员汪绍训,副主任委员李果珍、荣独山、胡懋华。我国放射学的奠基人、开拓者谢志光、荣独山、汪绍训、蒋士焘、徐宪明、邹仲、黎光煦、张去病、吴恒兴、张秉彝、胡懋华、沈成武、左立梁教授等都参加了会议(图1-37)。
图1-36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二次学术会议会场
图1-37 参加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二次学术会议全体代表合影
1964年4月,由于国内经济境况好转,《中华放射学杂志》复刊。当年出5期,仍为双月刊。同年,由河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室出版的《医学文摘第十六分册:放射学》创刊,为季刊。1965年改为双月刊,并改名为《医学文摘第十六分册:临床放射学》,分册主编吴恩惠。
1964年,经卫生部批准,天津医学院举办了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吴恩惠为主要授课人的首次颅脑X线诊断的学习班,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约40余人(图1-38)。
图1-38 首次颅脑X线诊断学习班学员合影
1965年4月26日,由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吴恩惠筹办,在天津科学宫组织一次全国地区性小型颅脑X线诊断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有北京解毓章姜宗衡、上海刘德华、西安郭庆林、苏州钱铭辉、长沙徐北栋和天津的吴恩惠、廉宗澄等八人,代表我国早年从事神经放射专家的首次聚会(图1-39)。
图1-39 颅脑X线诊断座谈会代表合影,前左起李培荣、钱铭辉、吴恩惠、刘德华、钟观林;后左起郭庆林、姜宗衡、徐兆栋、解毓章、廉宗澄
1965年9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放射科国内知名骨放射学家、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王云钊受卫生部委托组织开办首个放射骨科专业进修班(图1-40),根据卫生部安排第一批招收广东和黑龙江两省学员,为期1年,后改为每半年1期。
图1-40 首次放射骨科专业进修班学员合影,积水潭医院院长孟继懋(左4),副院长郭子恒(左5)和王云钊(右2)与学员合影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会工作中断。《中华放射学杂志》出版第3期后再度停刊,《医学文摘第十六分册:临床放射学》停刊。
1973年,我国乳腺影像学奠基人之一、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放射科徐开埜与上海电子光学技术研究所合作,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钼靶X线机,应用于临床,提高了乳腺癌早期诊断正确性,此后该技术很快推广到全国各地。
1973年,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在国内首先报道经皮穿刺插管术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试验,标志中国心血管放射介入工作的起步。
1974年起,山东省立医院放射科(1975年后为山东省放射医学研究所所长)冒着“走白专道路”的风险,以山东省放射学会的名义连续在山东举办六期X线培训班,集中学习,省内专家授课,为山东放射界培养了大批中青年放射学骨干,这是“文革”时期放射界唯一的大规模连续举办的放射医师业务培训班(图1-41)。
续图
图1-41 山东省首届放射医师业务培训班全体师生合影
1975年3月19日,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复,同意在山东省立医院放射科基础上创建山东省放射医学研究所,所长连世海。山东省放射医学研究所是我国首家行政独立的放射专业机构,也是“文革”期间成立的少有的学术机构。
20世纪70年代初,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X线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即CT问世,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刘玉清于1974年前后向北京阜外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领导提出“医学影像学”的新概念。1977年围绕这一概念,撰文向国内介绍CT及其临床应用。
“文革”后期,荣独山恢复工作后不久,即集中上海第一医学院放射学教研室在5个附属医院放射科内所积累的大量资料,组织编写大型参考书《X线诊断学》(三册),1976年12月,首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册“胸部”、第二册“骨骼 神经 五官”;第三册“腹部”改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于1978年出版,为我国放射医学事业的尽快恢复提供了权威参考文献,被公认是我国第一部图文并茂的放射诊断学系列专著(图1-42)。1996年荣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图1-42 荣独山组织编写的《X线诊断学》(三册)
1978年春季,汪绍训,胡懋华、李果珍等在中华放射学杂志社与陈英杰开会讨论、筹划杂志复刊后工作和学会活动等问题。8月,《中华放射学杂志》复刊,为季刊。吴恩惠首次在《中华放射学杂志》上向国内介绍电子计算机横断层扫描CT的临床应用。同年,《医学文摘:临床放射学》复刊,更名为《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由天津医学科学信息研究所主办,介绍国外临床放射信息。后由国家卫生部主管。2008年起,根据“国外医学”系列杂志刊名统一更改为“国际医学”系列的要求,改刊名为《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1978年3月18—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百废待兴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上海医疗器械研究所、上海医械电镀厂、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和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等单位的“氧化镧高速感蓝增感屏”(图1-43)和北京积水潭医院放射科王云钊主持的骨放射-病理研究室研究室的“胚胎软骨生长与软骨内微循环”和“骨微血管摄影”等三项研制、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图1-43 溴氧化镧高速感蓝增感屏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状
1978年,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刘玉清出任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放射-影像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978—1994年),连续四届应邀赴瑞士日内瓦出席WHO举办的放射-影像学学术研讨会,每次均作学术报告,是首位在WHO任职的中国影像学专家(图1-44)。
图1-44 刘玉请出席WHO研讨影像学存在问题的会议
1978年10月21—27日,由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汪绍训倡议,在江苏省医学会支持下,由江苏省放射学分会承办的全国地区性放射科学术交流会议在江苏苏州市召开。这是“文革”后全国范围放射学界第一次跨地区学术交流活动。与会人员热情高涨,有除我国台湾地区外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260名(图1-45),列席175名,旁听超过300名,参会总人数约700~800名,大会收到大量各自自印的资料(图1-46)。
图1-45 参加全国地区性放射科学术交流会议的北京代表合影
图1-46 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为参加全国地区性放射科学术交流会议编印的油印本资料
工程技术专家豪森菲尔德(Hounsfield)与神经放射学家阿姆勃劳斯合作,早在1971年英国伦敦阿特金森-莫利医院首次成功得到世界上第1张脑肿瘤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X线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即CT照片,将伦琴发现的X线带入了计算机数字成像时代。以神经系统放射诊疗见长的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于1979年引进了国内第一台头颅CT扫描机。同年,北京医院也从美国引进了国内第一台全身CT机。
1980年,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办的全国首届骨关节放射学学术会议在江西省宜春市召开,与会者超过500人(图1-47)。
图1-47 全国首届骨关节放射学学术会议后江西省放射界领导人何伟华(前左1)等陪同王云钊、陈英杰参观上饶集中营纪念馆
1981年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荣独山、林贵等将国外刚刚兴起的放射学新发展出的治疗分支:Interventional Radiology(IR)译作“手术放射学”介绍到国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介入放射学。
1981年11月3—9日,在河南省郑州召开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三次学术会议(图1-48)。来自29个省市自治区的放射物理机械技术、放射诊断和放射治疗等方面的正式代表253人,列席代表83人出席了大会(图1-49);在本次全国年会上正式组建了放射诊断、放射技术和放射治疗三个学组,负责各学组的活动。并另设超声组、CT组、介入性放射学组和普放组,并选出各组的组长以便推动今后工作,决定每四年举行一次全国性的大会并改选全国委员,在此四年内各组根据自己的情况可召开专题性的会议。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1981—1985年)成立,顾问荣独山,名誉委员余贻倜、杨济、徐宪明,主任委员汪绍训,副主任委员邹仲、李果珍、谷铣之、陈玉人;改选成立了《中华放射学杂志》第二届编辑委员会,总编辑汪绍训,副编辑李果珍、荣独山、胡懋华。
图1-48 汪绍训主任委员致开幕词的文稿
图1-49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三次学术会议期间与会委员合影,前排有胡懋华(左3)、汪绍训(左4)、荣独山(左5)、邹仲(左6)、张去病(左7)、张益瑛(左8)及李果珍(左9);后排有陈英杰、颜小琼、汤慧、范焱、李松年、兰宝森、姜宗衡、贾振英、孙鼎元、曹来宾等
1981年,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等单位共同研制的华山200型医工78型-硫酸钡干燥混悬剂的新处方及新工艺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
1982年,国内放射诊断专业第一批设两个博士点,导师为上海第一医学院荣独山和北京医学院汪绍训。同年,由吴恩惠组织,在天津医学院举办了全国首次CT诊断学习班(图1-50)。
图1-50 全国首次CT学习班全体师生合影
1982年,由中华医学会黄石分会主办的《X线诊断参考资料》经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鄂宣新(1980)16号文件批准为正式刊物,改刊名《临床放射学杂志》,公开向国内发行。
1983年4月,上海医疗器械研究所在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华山医院等单位协作下,研制成首台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XDN-1型颅脑CT,通过专家组鉴定(图1-51)。
图1-51 我国自制第一台头颅CT装置上海鉴定会上,陈星荣教授向专家组(第二排左起为荣独山、黄家驷、李鸿儒、陈明进;第三排左起为曹厚德、荣德舆)演示操作
1983年秋季,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办的全国首届心血管放射学学术会议在贵州贵阳召开(图1-52)。汪绍训、刘玉清、刘赓年、黄世章、刘子江、戴汝平、江海寿、王丽雅、钱铭辉、胡为民等近300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刘子江、李麟荪的介入理念在会上脱颖而出。11月,第一届全国腹部放射学术会议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会议正式名称为:“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消化组早期诊断座谈会”(图1-53),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和《中华放射学杂志》主办,中华医学会福建省分会放射学专业委员会承办。来自全国各地腹部放射学方面的专家、教授参会,共约60人。会议主题为“探讨胃肠道钡气低张双对比造影技术及其在消化系统肿瘤早期诊断中的作用”。以上两次会议是在“文革”后首次由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组织的按大体解剖系统分类学术交流活动,开了放射学各专业会议先河,其后类似专题专科会议日益增多。
图1-52 全国首届心血管放射学学术会议部分代表与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汪绍训(左3)交谈时留影
图1-53 参加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消化组早期诊断座谈会代表合影,前排左起第5、6为刘庚年教授、胡懋华教授
1983年,刘玉清担任Cardio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的编委(连任17年),是首位担任国际医学杂志编委的中国放射学专家。11月,刘赓年在美研修期间出席了第68届北美放射学会(Radiology Science North America,RSNA)年会,并以“The present status of Diagnosis Radiology in China”为题,代表中国首次在RSNA会上报告中国在“文革”后放射学发展情况(图1-54)。中国放射学界对外交流的大门重新敞开。
图1-54 刘赓年代表中国首次在RSNA年会上的发言稿刊载在年会汇编上
1984年4月,吴恩惠主编的《头颅CT诊断学》(图1-55)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是我国第一部CT专著。该书获1990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图1-55 吴恩惠主编的《头颅CT诊断学》
1984年6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X-CT、B超座谈会在安徽省太平县(现黄山市)召开,此次座谈会为首次全国性CT、B超的学术会议。汪绍训、李果珍、孔庆德、曹丹庆、吴恩惠、郭庆林等数十位老专家出席了会议(图1-56)。此次会议对于当时CT、B超新技术的应用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期间,国内放射学专家们协商,决定出版《医学影像学译丛》,并成立了编委会,为国内广大医生及时提供国外相关新消息。10月,《医学影像学译丛》第一期CT专刊出版。在发刊词中明确提出了由X线摄影、B型超声、CT、核素扫描、MR五大影像组成一门新的学科《医学影像学》;而专刊编印单位原山东省放射医学研究所也正式更名为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1985年再印一期CT专刊,至1988年12月共出版17期。
图1-56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X-CT、B超座谈会代表合影
1984年6月,刘玉清应邀赴美,于哈佛大学医学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BWH)做专题学术报告(图1-57),并被聘任为美国哈佛大学放射学客座教授(Harvard University Visiting Professor of Radiology),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放射学家。同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天津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升格为天津第二医学院后成立临床放射学系筹备组,招收了国内首批临床放射医学专业本科生。
图1-57 刘玉清教授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做专题学术报告
1985年2月,“文革”后我国放射界首批自行培养的专业博士完成毕业答辩,获得放射学专业博士学位(图1-58)。同年,在天津第二医学院(后并入天津医科大学)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临床放射医学系,动员京津两地的专家力量,成立临床放射医学咨询委员会,聘请吴恩惠教授担任委员会主任;1987年,按照国家教委及有关专家的批示,更名为医学影像学系。
图1-58 “文革”后我国自行培养第一位放射学专业博士肖湘生(左1)在答辩会期间与导师荣独山(左2)及其他导师合影留念
1985年起,《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会决定恢复双月刊,并增设了论著文章的英文摘要。同年3月31日,《实用放射学杂志》创刊。5月5日,由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中国科学院新技术开发局主持下的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工作者自愿结合的学术性群众团体)主办的《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在北京创刊,提倡医、理、工相结合,以“影像学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与工程技术相融合”为宗旨,于1985年第四季度出版第1期。
1985年11月2—7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四次学术会议在浙江杭州召开(图1-59)。约700余人参加,诊断及技术论文1158篇,其中交流227篇。会议正值伦琴发现X线90周年,与会代表怀着敬仰的心情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图1-60)。期间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1985—1989年)成立,名誉主任委员汪绍训,名誉顾问李果珍、邹仲、陈玉人、胡懋华、张去病,主任委员刘赓年,副主任委员刘玉清、谷铣之、范焱;同时举行《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会会议,第三届编辑委员会组成,汪绍训为总编辑,李果珍、徐家兴、吴恩惠和林贵为副总编辑。增设了由17人组成的咨询编委,这是为使编委会班子逐步年轻化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图1-59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四次学术会议上,李果珍、吴恩惠、孔庆德、陈星荣与应邀出席大会的美国AJR主编Becker合影
图1-60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四次学术会议暨伦琴发现X线90周年论文汇编
198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现广东省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率先引进一台临床应用型磁共振设备,并首先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
1985年,新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刘赓年致函亚洲大洋洲地区放射学会秘书长,提出解决中国台湾地区放射学组织名称问题。
1986年2月,《中国医学百科全书:X线诊断学》(图1-61)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是20世纪80年代上海第一医学院(后改名为上海医科大学)为主组织编写的中国第一部医学专业类百科全书,按照临床学科分册编写,放射学被定名为“X线诊断学”分册,由荣独山主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放射学在中国整个医学界的学科地位。3月,由德国海德堡大学与中国同济医科大学合作出版的《放射学实践》季刊创刊发行,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国际合作译文学术期刊。《中华放射学杂志》自1986年第4期起开始采用法定计量单位。6月4日,《中华放射学杂志》总编辑汪绍训因病不幸逝世。经编委会推荐,中华医学会批准,由副总编辑李果珍继任总编辑。
续图
图1-61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X线诊断学》封面
1986年9月23—26日,在山东省潍坊市举办了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首届介入放射学学术交流会。10月,由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分主办,江苏省放射学会承办的中美放射学讨论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会间刘赓年代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授予美国著名放射学专家H.Jacobson名誉会员称号(图1-62),这是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首次授予外籍专家名誉会员称号。会后,H.Jacobson等专访北京积水潭医院,参观了放射科王云钊骨放射一病理研究室。
图1-62 刘赓年授予美国著名骨放射学专家H.Jacobson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名誉会员称号
自1986年开始,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根据条件成熟情况,先后成立了5个专业学组:神经放射、心胸、腹部、骨、放射技术;学组的成立,大大活跃了学术气氛,其中部分学组与《中华放射学杂志》联合召开学术会议,更促进专业水平提高,锻炼了一代新人,从此各专业学术交流则以学组为平台组织召开。
1987年,为表彰日本著名放射线学者白壁彦夫对中国低张双对比胃肠造影推广的贡献,刘赓年代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授予白壁彦夫名誉会员称号(图1-63)。
图1-63 刘赓年代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授予白壁彦夫名誉会员称号
1987年,应北美放射学会(RSNA)的邀请,我国派出吴恩惠、王云钊等参加了73届北美放射学会(RSNA)年会。中国放射学界与RSNA开始建立正式联系。
1987年9月12—20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放射学组在北京举行了首次学术报告会,大会收到论文312篇,论文涉及CT、MRI、ECT、US、普通放射学及介入性放射学等领域,内容丰富。到会代表243名,大会邀请了美国,加拿大、西德、日本、芬兰、挪威等国专家学者参加并做了报告。会议期间宣布成立神经放射学组,吴恩惠任组长(图1-64)。
图1-64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放射学组成立后举行首届学术交流会,学组组长吴恩惠致辞,著名旅美神经放射学专家刘德华(左5)应邀出席
1988年4月1日,逢中国日本建交15周年,中日合办刊物《影像医学》杂志在天津正式创刊。《影像医学》杂志由天津第二医学院和日本放射线技师会联合在天津出版发行,该刊出版5卷10期后,于1992年停刊。《中华放射学杂志》从本年度起,论著类文章开始设关键词。9月,《中华放射学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在辽宁鞍山成立,李果珍为名誉总编辑,徐家兴为总编辑,吴恩惠、林贵、戴汝平为副总编辑。
1988年起,经卫生部批准,由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与北京医科大学联合举办全国放射医师专业证书班。全国29个省市成立辅导班,经考试筛选,在近万名报名者中录取3000名学员,自学加辅导,培训两年,最后有2500名学员获得证书,该班不仅普遍提高了广大基层放射诊断人员水平,同时解决了不少从业者学历不够的难题。
1988年11月,在第74届北美放射学会(RSNA)年会上,北美放射学会授予吴恩惠荣誉会员称号,这是我国首位获此荣誉者(图1-65)。
图1-65 吴恩惠当选为RSNA荣誉委员后与RSNA八位理事合影留念
1988年12月6—8日,由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三次全国中、青年医学学术交流会(放射学)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教授及中青年放射学工作者,共167人。大会共收到论文481篇,其中大会交流30篇,小组交流134篇,不少论文已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最终评选出优秀论文一等奖10名,二等奖19名,三等奖40名。
1989年5月30日—6月3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五次学术会议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图1-66)。期间进行了放射学分会委员会改选,成立了放射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1989—1993年),主任委员刘玉清,副主任委员刘赓年、范焱、陈星荣(图1-67)。
图1-66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五次学术会议会场
图1-67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五次学术会议现场放射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部分常委合影,前左起郭俊渊、范焱、刘赓年、孔庆德、刘玉清、陈炽贤和王云钊;后排有闵鹏秋、高玉洁、曹厚德和陈星荣等
1989年11月,卫生部首次以组团方式组织放射学专家参加北美放射学会年会(图1-68)。
图1-68 卫生部首次组团出席北美放射学会(RSNA)年会
1989年12月,在放射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的努力下,筹建了全国儿科放射学组,组长由姚庆华担任。
1990年4月22日,卫生部下发卫医司发(90)第27号文件《关于将具备一定条件的放射科改为临床科室的通知》,批准将具备一定条件的放射科改为临床科室(图1-69)。
图1-69 卫生部《关于将具备一定条件的放射科改为临床科室的通知》
1990年4月,《中华放射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召开,调整第四届编辑委员会。《中华放射学杂志》自本年度始卷终卷分类索引改为主题词索引。5月15日,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1989年成立后申请出版的《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创刊,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辽宁分会主办。1998年6月22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批准更名为《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科大学和辽宁省医学影像学会主办。12月,有了编辑出版《医学影像学译丛》的经验积累,由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承办的《医学影像学杂志》正式创刊发行,时任国家科委主任宋健题写刊名。
1990年11月24—26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二届全国介入放射学大会在浙江省杭州市卫生系统培训中心举行,来自全国的代表共360人。会上成立全国首届介入学组,林贵任组长。
1991年4月,刘玉清应邀出席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50届日本医学放射线学会年会,并当选为日本医学放射线学会名誉会员,是首位获此荣誉的中国放射学家。
1991年8月22—24日,刘玉清代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与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合作,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医学影像学住院医师培训规范研讨会,并制定了《医学影像学住院医师培训规范及实施方案》,是我国第一部影像专业住院医师五年制的培训方案。
1991年10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学组正式成立,第一届腹部学组组长刘庚年。在北京昌平举行的第四届全国腹部放射学术会议是由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学组正式冠名主办的首次学术会议,共收编论文610篇。文章内容涉及整个腹部,包括消化、泌尿、生殖、腹膜腔、腹膜后间隙等。其中CT及MRI方面文章比例较前增多。
1991年12月,第六届亚洲大洋洲地区放射学大会(Asian Oceanian Congress of Radiology,AOCR)期间,两岸放射界领导人经达成一致协议,草签了关于双方共同加入国际组织的意向,根据这个协议,将原来中华民国放射线医学会(Radiological Society of Republic of China,RSROC)改为中华台北放射学会(Chinese Taibei Society of Radiology)名义出席国际会议,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以中华放射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Radiology)作为中国加入亚大地区放射学会的正式名称。前后经过8年的努力,终于解决了两岸放射界同时加入国际放射组织的名称问题。
1992年6月17日,经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届常务理事会第12届会议审议通过,同意成立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协会。10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同意原放射学分会技术组独立组建医学影像技术协会。10月7—10日,第九届亚洲放射技师学术会议在天津召开,这是我国首次举办放射技术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1992年8月,经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放射学组林贵组长1年多的努力,《介入放射学杂志》终由上海科委批准为内部刊物出版。1998年经国家科委正式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8月,在广东省医学会的支持下,中山医科大学筹办的中文放射医学专业性杂志《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创刊。9月,由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上海研究所创办的《上海医学影像》杂志经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批准出版。2013年3月20日,经批准正式更名为《肿瘤影像学》,改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办。11月,《中华放射学杂志》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成为总会内继《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外科杂志》之后第五个月刊杂志。
1993年7月15日,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会通过正式程序成立,并选举了第一届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为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范焱。8月20—23日,全国中等卫生学校放射专业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在湖北黄石卫生学校召开。首任主任委员为湖南省零陵卫生学校欧阳志。
1993年,国内第一部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教材《放射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0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北京医院主办的《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创刊。
1993年10月24—27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在北京丰台召开了第六次学术会议,与会代表421名,列席者100名,收到论文列入汇编的270篇,有9位国内外放射学专家在大会上作了专题讲座。本次学术会议为鼓励青年医师“学、用英文”,增设了英文报告,并向评选前十名青年医师授奖。期间改选、成立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1993—1997年)名誉主任委员刘玉清,主任委员刘赓年,副主任委员徐家兴、吴恩惠、陈星荣。决定从本次会议开始,放射学分会学术年会隔年举行。会议期间,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与韩国放射学同行举行了中韩放射学学术交流会。会上由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刘赓年作了“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发展史”的报告(图1-70)。
图1-70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刘赓年(左3)、常委闵鹏秋(左2)与韩国学者会晤
1993年,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经过多次与国际放射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Radiology,ISR)秘书长Nordenstam联系,终于解决了会籍问题,成为正式会员国。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提出申办国际放射学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Radiology,ICR),经ISR常务理事会讨论,决定1996年ICR在中国北京召开。
1994年,刘玉清当选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首批院士,也是放射学界首位院士。
1994年4月5—7日,《中华放射学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在重庆成立。同时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李果珍教授为名誉总编辑,徐家兴教授为总编辑,薛爱华编审为编辑部主任。11月,《中华放射学杂志》改单盲法而实行全面双盲法审稿。
1995年3月13日,我国著名放射学专家李果珍教授八十寿辰庆典大会暨李果珍奖学金基金会成立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卫生部长陈敏章亲临祝贺并颁发证书(图1-71),这是中国放射学界第一个以个人名义捐资设立的专业奖学金。
图1-71 卫生部长陈敏章(左1)颁发“李果珍奖学金”捐资设立证书
1995年3月,由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发起主办的《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为纪念伦琴发现X射线100周年而创刊,是由国家卫生部主管的全国性影像学专业刊物。主要报道医学计算机成像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的研究成果,介绍新技术、新方法和重要进展,开展学术讨论,提高我国医学计算机成像研究和应用水平。5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中华放射学杂志》、《临床医学影像杂志》联合出版“庆祝Rontgen发现X线100周年纪念专辑”。
1995年6月,由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协会、《中华放射学杂志》、《临床医学影像杂志》联合举办的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七次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协会第三次影像技术学学术会议暨伦琴发现X线10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原下属放射技术学组独立组建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协会后,两家首次合办学术年会,恰逢伦琴发现X线100周年,故成为中国放射学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世纪大聚会(图1-72)。
图1-72 戴建平教授在伦琴发现X线10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言
1995年,应我国台湾地区放射学界的邀请,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刘赓年进行了访问(图1-73),期间会见了台湾地区放射学会会长、台湾地区放射学界老前辈张遵,并在马楷医院做了“膝关节MRI研究”讲演。
图1-73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刘赓年(中)与我国台湾地区放射界同道合影留念
1995年,上海华山医院和北京阜外医院在国内首批引进了电子束成像系统即EBIS,主要用于心脏和冠状动脉检查。
1996年4月18—21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引入国际放射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Radiology,ISR)委托国际继续教育机构(National Information Center for Educational Resources,NICER)举办的全球性影像诊断领域继续教育讲座,首次“奈科明国际继续教育放射学”课程在中国上海举行。国际继续教育机构(NICER)专门为这次课程于1995年编印了中文版《放射学:综合性教科书NICER百年纪念书(纪念伦琴发现X线一百周年)》“影像诊断系列”Ⅰ、Ⅱ册(图1-74)。
图1-74 中文版《放射学:综合性教科书NICER百年纪念书(纪念伦琴发现X线一百周年)》“影像诊断系列”Ⅰ、Ⅱ册
1996年6月9—13日,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中国卫生部国际交流中心、世界会展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第九届国际放射学大会(ICR’96)在北京国贸中心举行,参加大会国内外放射学代表超过5000人(图1-75)。
图1-75 戴建平教授出席ICR’96
1996年,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组织开展大型诊疗设备应用规范化研究,刘玉清(组长)、谢静霞、蔡祖龙、张雪哲等7位专家阐述了CT、磁共振和心血造影三类大型设备临床应用的主要、一般和非适应证。其后刘玉清又撰写了“影像学综合诊断优选应用及其对心血管疾病的评价”论文,载入1997年出版的《共同走向科学:百名院士科技系列报告集(中)》。同年11月18—20日,由国家科委、卫生部和国家医药管理局主办的中国介入医学发展战略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212位有关代表参加会议。刘玉清院士受主办单位委托主持会议,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介入医学”的概念,并将“介入医学”与“内科学”、“外科学”并称为现代三大医疗技术。在此基础上将“介入诊疗技术及其相关器械研究”列入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对推动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和规范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7年6月25—28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八次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有800余位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图1-76)。同时进行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改选,成立第九届委员会(1997—2001年),名誉主任委员刘赓年,顾问刘玉清、吴恩惠、徐家兴、李铁一、王云钊、李松年,主任委员戴建平,副主任委员闽鹏秋、高玉洁、陈星荣(图1-77)。
图1-76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八次学术会议代表合影
图1-77 参加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八次学术会议的名誉主任委员刘赓年、主任委员戴建平等合影
1997年9月20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常委会在北京召开,首次正式提出将请医史学家指导,编撰规范的中国放射史的宏观安排。
1998年1月,国家科委公布199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名单,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放射科戴汝平等的“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及应用研究”获199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放射学界第一个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励的研究项目。
1998年6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网站http://www.chinaradiology.org开通。
1998年6月10—12日,《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会议在北京召开,第六届编辑委员会成立。总编辑高玉洁,副总编辑闵鹏秋、陈星荣、张雪哲、燕树林、戴建平。
1998年12月,北美放射学会(RSNA)授予李果珍教授荣誉会员称号(图1-78),这是我国放射界第二位北美放射学会荣誉会员。
图1-78 李果珍教授获颁北美放射学会(RSNA)荣誉会员证书后与吴恩慧教授、王承缘教授合影
1999年1月7日,国家科技部公布了199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评审结果。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闵鹏秋主持完成的“左侧肝周区域腹膜反褶的放射解剖学研究”获199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1999年4月,由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组织成立了高等医药院校医学影像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吴恩惠教授。6月25—27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在辽宁沈阳召开了第一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医学影像学科教育与发展研讨会,来自国内放射科领域的科主任150人参加了会议。8月,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医学影像学教育分会在天津医科大学召开了成立大会,同期举行了第一届医学影像学教育研讨会。
1999年10月9—14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在上海举行。大会主要内容有三方面: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讲座、医学影像学前沿技术和方法讲座、国内医学影像学成果和新经验论文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1100多位医学影像工作者参与此次盛会。我国著名放射学家刘玉清院士及国际著名放射学家Hruby Walter在开幕式上作学术报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戴建平会长及多位国际著名的放射学家作为大会的特邀嘉宾也先后在会上发言,特邀贵宾中国香港放射学会梁冯令仪会长及放射学界元老刘玉清、李果珍、吴恩惠、刘庚年、李松年及徐家兴教授等参与此次盛会。大会收录论文摘要1400余篇,200多篇在会上作口头交流、知识更新讲座(图1-79)。
图1-79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部分参会专家李果珍、刘玉清与主持承办会议的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沈天真教授(前排中)合影
2000年1月20日,经科技部核准并报国务院批准,199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项目揭晓。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徐克领衔的“布加氏综合征介入治疗新技术及临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年4月20—22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二届全国中青年放射学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20余名中青年医师参加了此次会议。分论文演讲、论文展览、“伯乐”奖三部分,分别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共28名获奖者。
2000年10月13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隆重举行纪念著名医学家、教育家和放射学家荣独山教授诞辰100周年活动,到会各界参加人员达200人之多,充分肯定荣独山教授为中国放射学事业和医学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与成绩。
2000年11月11—13日,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主持召开的医学科学前沿学术讨论会系列专题之一“21世纪医学影像学的展望和发展战略对策”会议,即“医学影像学前沿学术讨论会”在广东深圳举行。来自放射学、超声医学、核医学38位专家教授出席会议(图1-80)。中国工程院刘玉清院士受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委托,组织并主持本次讨论会。重点探讨了21世纪医学影像学包括放射诊断学、介入医学、超声医学、核医学和PACS-远程/网络影像学的新进展和发展方向,我国的现状和问题以及发展战略对策,取得一定的共识。讨论会资料汇编由刘玉清主编成《医学影像学展望及发展战略:中国工程院医学前沿论坛》一书交于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图1-80 出席医学影像学前沿学术讨论会的专家合影
2001年1月,欧洲放射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Radiology,ESR)授予李果珍欧洲放射学会荣誉会员称号,是获得这一称号的第一位中国人。
2001年5月,第一套供医学影像学专业使用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包含《医学影像诊断学》《介入放射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物理学》《医学电子学基础》《人体断面解剖学》《医学影像设备学》7本)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1年9月3—6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次学术会议与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学分会第九次影像技术学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是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学分会新世纪首次联合举办的学术年会,第一次大规模地进行了展板(poster)形式的学术交流,我国放射科医生,特别是大学教学医院的放射科医生已经在展板制作的技巧和效果方面可和国际水平媲美。第一次通过现代化网络进行注册工作,达到与国际接轨的目的(图1-81)。同期举办第二届中华放射学分会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医学影像学科教育与发展研讨会。并进行了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改选,成立第十届委员会(2001—2005年),名誉主任委员陈星荣,主任委员戴建平,副主任委员祁吉、沈天真、冯敢生。
续图
图1-81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和科学讲座资料
2001年11月15—17日,中华医学会第四次杂志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议闭幕式上宣布《中华放射学杂志》获得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一等奖。
2002年11月7—11日,《中华放射学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并在广东广州举行第七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总编辑为戴建平教授,薛爱华编审为编辑部主任。决定设立以我国放射学界唯一的院士刘玉清教授命名的“刘玉清院士优秀论文奖”,由《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部主办刘玉清院士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评选和表彰发表在《中华放射学杂志》上的优秀科研论文。自2002年开始,《中华放射学杂志》连续6年入选由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年度“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2003年3月,《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办的全国性中西医结合影像学学术期刊,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系列杂志之一,双月刊。同年3月,国家科学技术部和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复《中国CT和MRI杂志》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CT和MRI杂志》是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反映我国CT和MRI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进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由北京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承办。10月,《中国CT和MRI杂志》创刊发布会在安徽马鞍山市举行。
2003年11月8—10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会议在广东广州市举行(图1-82)。首次确定中华放射学术会议的正式英文名称为Chinese Congress of Radiology(CCR)。参会人数首次突破一千人,会议正式注册代表达1500人,其中我国港澳台地区代表约60余人,共收到学术论文1800多篇(图1-83)。会议设腹部、心胸、骨骼肌肉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头颈部、儿科影像学、介入放射学、磁共振影像学共7个分会场,共有120位专家就本学科的前沿课题进行专题讲座,会议邀请我国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专家主讲的专题超过以往历届全国放射学年会。会议特设资深专家专场学术报告,邀请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泰斗刘玉清院士和李果珍教授进行专题讲座。会议特邀国际知名专家Dr.Alexander R.Margulis、Dr.Holger Pettersson、Dr.Anne.Osborn、 Dr.Juergen Hennig、 Dr.Lilian Leong等进行英文专场学术讲座。为了丰富会议的交流,本次会议设立了为代表提供图文并茂的继续教育病例的“信息中心”、英语学术讲座和部分中、英文双语展板等,以增进海外华人和外国专家对我国放射学术水平的了解,推动我国放射专业工作与国际接轨。本次会议期间举办的“放射科老相片展”、“放射医务工作者书法美术摄影展”和“国内外专业图书展”也给学术交流增添新的气氛和色彩(图1-84)。
图1-82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会议主会场
图1-83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会议部分参会代表合影
图1-84 创新举办的放射医务工作者书法美术摄影展
2004年9月,《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杂志创刊;同期成立《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期刊社,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协办单位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院。
2004年10月8—11日,受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委托,并经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批准,第五届亚洲和大洋洲神经和头颈部放射学术大会(Asian-Oceanian Society of Neuroradiology and Head&Neck Radiology,AOSNHNR)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放射专科会会议在上海举行(图1-85)。10月21—23日,受亚洲大洋洲地区儿科放射学会(Asian and Oceanic Society for Paediatric Radiology,AOSPR)委托,中华放射学分会儿科学组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中华医学会国际部承办的亚洲大洋洲地区儿科放射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六届全国儿科放射学年会在北京举行。
图1-85 上海举办第五届亚洲和大洋洲神经和头颈部放射学术大会
2005年3月25—28日,由《中国CT和MRI杂志》社、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学组、吴阶平医学基金会和深圳市医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一届中国CT和MRI学术会议在广东深圳市召开,会议特邀国内外著名放射学专家发布和交流CT和MRI最新成果及临床应用进展,同时举办第一期腹部CT和MRI诊断学习班。
2005年9月19—22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代表近1800人参加了会议,收到稿件1100多篇,从中选出996篇收录到大会的论文汇编。这些论文涉及放射医学几乎所有领域,充分显示我国放射学工作者近年来辛勤工作的最新成就。大会邀请50位来自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印度、新加坡、韩国等国际知名专家及包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在内的国内知名专家作专题报告。期间进行了放射学分会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成立第十一届委员会(2005—2008年),名誉主任委员戴建平,主任委员祁吉(图1-86,图1-87),副主任委员高培毅、冯晓源、郭启勇、冯敢生、蒋学祥、金征宇。本次会议开始,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全国学术会议每年举办一次。
图1-86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会议期间新任主任委员祁吉教授与放射界前辈李果珍合影
图1-87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会议期间新任主任委员祁吉教授与我国香港放射学会会长梁冯令仪女士合影
2006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周康荣等完成的“影像诊断和介入放射学新技术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3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代表团应欧洲放射学会(ESR)邀请访问ESR总部。双方确定了今后定期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并相继发展了一系列具体的合作项目。8月,北美放射学会(RSNA)和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建立学会间的正式交流。10月,由祁吉教授代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参加了南非开普敦召开的国际放射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Radiology,ISR)执委会,正式申请在中国举办2010年国际放射学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Radiology,ICR 2010)成功。
2006年5月17日,《中华放射学杂志》第八届编辑委员会在江苏扬州成立,同时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本届编委会总编辑为祁吉教授,高宏编审为编辑部主任。11月起,《中华放射学杂志》正式实行网络投稿,为最早一批实现网上投稿的中华系列杂志。
2006年6月1—4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胸组主办的第一届全国乳腺影像诊断与技术应用研讨会在山东烟台市举行,与会代表200余人。
2006年10月20—22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会议在湖北武汉召开(图1-88)。本次大会首次成功采用了网上投稿、网上注册、网上直播。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1200余名放射学界代表及美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18位著名放射学专家参加了本次盛会。大会共收到各类高质量论文2400余篇。大会共设神经、心胸、腹部、骨肌+小儿、介入、MR及国外专家组七个分会场,各分会场共进行了178场精彩的专家讲座和169场论文交流,充分展示了我国放射学界近年来的最新科研成果、最新技术和最新进展。期间,为迎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成立70周年,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组织编印《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史料(第一辑)》,首次系统地将中国放射学的历史整理记录下来。
图1-88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祁吉在第十三次学术会议上致辞
2006年11月17日,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放射医师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中国医师协会是2002年1月9日经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在北京正式成立,是由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及单位会员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盈利性群众团体,是卫生部主管的国家一级协会、独立法人社团。放射医师分会是全国最权威的放射医师行业协会,遵循中国医师协会“服务、协调、自律、维权、监督、管理”的宗旨,为广大放射医师服务。首任会长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郭启勇教授。
2007年3月,欧洲放射学大会(European Congress of Radiology,ECR)上,设立了ECR MEET CHINA(中国专题)会场,由中国的专家做每人半小时的学术报告,由时任当届ECR主席奥地利的Christain Herold教授与祁吉教授主持,有600多位世界各地的放射学家出席。3月23—28日,由欧洲放射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Radiology,ESR)及下属的欧洲放射学院(European School of Radiology,ESOR)联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共同举办的影像学进展多学科研讨(Advanced Imaging Multimodality Seminars,AIMS)项目启动,首批先后在北京、山东青岛、江苏南京进行。
2007年10月18—22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四次学术会议在江苏南京召开(图1-89)。到会人员首次突破2000,达2200余人,共设8个分会场,进行了37个场次的会议交流,共有429个专题讲座。此次全国年会首次按照国际惯例办成了一个具有国际规模的学科年会,50多名高层次外国专家出席,其中包括北美、欧洲、日本、印度、韩国等多个地区和国家的放射学会主席。RSNA派出了以当任主席和当选主席为首的10人代表团;北美放射学会、欧洲放射学会、韩国放射学会在本次大会上设立了展台。会议收到学术论文2858篇,第一次创办《每日快讯》,最多一天出版36个版面。期间编印《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史料(第二辑)》,内容由历史部分及本年度主要学会活动两部分组成。历史部分中收录历年曾在放射学分会任职的已故老一辈专家59位的照片及任职情况。
图1-89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四次学术会议开幕式上医学会、放射学会的领导合影
2007年10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共同发起,成立专项工作委员会:中国对比剂安全使用委员会。2008年4月,中国对比剂安全使用委员会编写的《对比剂使用指南》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图1-90),内容涵盖了碘对比剂、钆对比剂、铁对比剂、钡对比剂以及二氧化碳对比剂等的安全使用指导意见。
图1-90 《对比剂使用指南》
2008年10月16—20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会议在重庆召开(图1-91)。包括RSNA IVP team(RSNA国际教授访问小组)、ESR(欧洲放射学会)、JSR(日本放射学会)、KSR(韩国放射学会)、IRIA(印度放射学会)代表团的专家学者以及包括我国港澳台地区在内的21位著名专家做专题学术讲座27个,并设两个专题会场:“RSNA IVP Session”和“ESR Session”。国内参会专家及代表约1800人,参会厂商代表230人(图1-92,图1-93)。期间成立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2008—2011年),主任委员郭启勇,前任主任委员祁吉,候任主任委员冯晓源,副主任委员李坤成、周诚、孟悛非、徐克。
图1-91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祁吉在第十五次学术会议开幕式上致辞
图1-92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会议会场
图1-93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会议颁奖仪式
2008年12月1日,北美放射学会(RSNA)授予戴建平教授北美放射学会荣誉会员称号(图1-94)。
图1-94 戴建平教授被授予北美放射学会荣誉会员称号
2009年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克等完成的“静脉系统梗阻:高压性疾病(VOH)综合性介入治疗的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9年3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与中华台北放射线医学会合作组织了第一次海峡两岸放射学峰会(图1-95),会议地点在台中市。郭启勇教授作了“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历史与现状”的报告。戴建平、李坤城、滕皋军、梁长虹和贾文霄等教授共同参会,并分别作了部分学科的研究现状的报告。
图1-95 第一次海峡两岸放射学峰会代表合影
2009年,《中华放射学杂志》网站http://www.cjrjournal.org开通,为满足广大读者阅读的需求,网站开通免费浏览、下载近几年刊登论文全文的功能。同时网站上还有《中华放射学杂志》参与举办最新会议的消息、学术动态以及杂志的历史概要及编辑部联系方式等。
2009年10月15—19日,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办,浙江省医学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会议在浙江杭州市举行(图1-96)。会议注册1965人,加上特邀嘉宾和厂商代表,实际参会人员约3000人。会议收到投稿3200多篇。年会邀请了北美放射学会、欧洲放射学会、日本、韩国、印度、中国香港的放射学会主席作大会专题演讲(图1-97)。
图1-96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要领导成员在第十六次学术会议开幕式上合影
图1-97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会议部分参会代表合影
2010年1月20日,《磁共振成像》杂志创刊号出版。
2010年3月25—26日,《中华放射学杂志》第九届编辑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同期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总编辑为郭启勇教授,高宏编审为编辑部主任。
2010年3月,在2010年的欧洲放射学大会上,祁吉教授获得欧洲放射学会荣誉会员称号。
2010年4月8—12日,在上海举办的第26届国际放射学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Radiology,ICR)是国内举办的大型影像医学国际会议(图1-98)。ICR是由国际放射学会(ISR)发起的国际会议,是由世界各国放射学会组成的致力于放射诊断学的国际组织。自1925年举办第一次国际放射大会以来,ICR已经成为各国放射学会和放射医生促进技术交流、提高放射学研究水平的巨大平台。这是ICR继1996年在北京举办之后,第二次在中国举办。此次大会由国际放射学会(ISR)主导,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中华影像技术学会、中华核医学会、中华超声医学会等主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承办,得到了北美放射学会(RSNA)、欧洲放射学会(ESR)、亚洲和大洋洲放射学会(AOSR)、国际放射线摄影师与放射技术员协会(ISRRT)等组织的支持。大会主题是“放射学,让医疗卫生保健更好”。大会涵盖了当前放射学领域所有相关的内容,展示了当前国际领域最前沿研究成果,有超过100名国际知名放射学专家参加此次大会并作精彩报告。冯晓源教授在此次大会上当选为ISR执行委员会委员。
续图
图1-98 冯晓源教授主持第26届国际放射学大会开幕式
2010年8月至年底,《中华放射学杂志》与飞利浦医疗保健集团将联合举办“影像设备血管成像技术临床应用与研究征文大赛”。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胜奖8名。9月,《中华放射学杂志》设立科技创新奖,由北陆药业公司赞助冠名。每两年评选一次,按论文被引频次高低排序确定奖项,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2010年10月15—17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会议暨第七届医学影像山东国际论坛在山东济南隆重召开(图1-99),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放射界的专家学者共计3500余人(注册人数1862)参加了本次会议(图1-100,图1-101)。
图1-99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会议开幕式
图1-100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玉清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会议上发表专题演讲
图1-101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会议会场
2011年3月,戴建平荣获欧洲放射学会荣誉会员称号。
2011年10月13—17日,由中华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办,河南省医学会和河南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会议在河南郑州市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图1-102)。来自世界各国、全国各地的放射学专家、代表等3000余人参加了大会开幕式(图1-103,图1-104),本届大会融“学术交流、继续教育和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为一体,设有一个主会场及12个分会场,安排了70余场学术讲座和大会发言,共进行49场学术讲座和交流。组织了卫星会议,并进行摄影知识讲座。全程出版会议《每日快讯》并建立专用局域网。此外,大会还以病例讨论、论文展板、有奖竞答、优秀论文评选等多种形式进行学术交流,不仅将最新的影像学研究进展、学术信息呈现给与会的国内外学者,并着眼于临床实际工作(图1-105)。期间,成立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三届委员会(2011—2014年),主任委员冯晓源,前任主任委员郭启勇,候任主任委员徐克,副主任委员金征宇、李坤成、梁长虹、刘士远和滕皋军。
图1-102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会议会场
图1-103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二届主任委员郭启勇在开幕式上致辞
图1-104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在第十八次学术会议会场合影
图1-105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会议闭幕式
2011年11月5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医师奖”颁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郭启勇获奖(图1-106)。“中国医师奖”是由卫生部批准设立,国务院审核通过的医师行业的最高奖项。
图1-106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郭启勇教授荣获“中国医师奖”
2012年2月14日,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振常教授领衔完成的“眼耳鼻咽喉疾病CT和MR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滕皋军教授、郭金和教授等联合上海长宁区同仁医院、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南京微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的“新型消化道支架的研发与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分别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2年3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继续教育委员会创办C.A.R.E(China Advanced Radiology Education)继续教育项目,依托相关省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一期项目“中枢神经系统课程影像诊断新进展学习班”设徐州、东莞站,邀请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副校长冯晓源教授等多位国内知名放射学专家先后在江苏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广东东莞市人民医院作专题学术讲座。
2012年7月5—7日,由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分子影像学组主办,黑龙江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分子影像学组成立大会暨第五届中国分子影像学高峰论坛在黑龙江哈尔滨举行(图1-107)。第一任分子影像学组组长为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申宝忠教授。
图1-107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分子影像学组成立大会暨第五届中国分子影像学高峰论坛代表合影
2012年10月15日,美国医学科学院在华盛顿宣布新增70名院士和10名外籍院士,其中,戴建平入选新一批外籍院士,成为继巴德年(1999年)、陈竺(2007年)、刘德培(2008年)、韩启德(2011年)之后入选美国医学科学院的又一位来自中国外籍院士。
2012年10月18—21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九次学术会议于四川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图1-108)。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医学影像学的未来及我们的责任”,邀请中华医学会超声分会、核医学分会及放射技术分会的主任委员们一起展望未来,让影像医学能在更广、更宽、更深入的层面上合作,更好地与临床医学融合,为临床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大会汇集了来自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新疆建设兵团、港、澳、台地区,以及欧美、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放射学工作者、影像设备及对比剂厂商代表共3000余人(图1-109)。收到投稿论文3136篇,围绕大会主题安排了8个主题讲座,专家讲座220个,大会发言236个,壁报177个,疑难病例讨论12场,RSNA中选文章英语演讲比赛,中德会场,卫星会九场,以及图像三维后处理竞赛等学术活动(图1-110)。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授予曾担任美国南加州大学医院神经放射科主任的徐志诚教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荣誉会员称号。
图1-108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三届主任委员冯晓源在第十九次学术会议开幕式上讲话
图1-109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九次学术会议会场
图1-110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九次学术会议颁奖仪式
2013年3月,北京阜外心血管医院举行刘玉清院士从医从教65周年暨90华诞庆典。同年,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学海无涯:纪念刘玉清院士从医执教65周年暨90华诞画册》(图1-111)。
图1-111 《学海无涯:纪念刘玉清院士从医执教65周年暨90华诞画册》
2013年8月2—4日,由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分子影像学组主办,黑龙江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一届全国分子影像学学术会议暨第六届中国分子影像学高峰论坛在哈尔滨医学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国际会议中心举办。
2013年10月18—20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二十次学术会议在陕西西安召开(图1-112)。本次大会主题是“质控与安全”,冯晓源主任委员作题为“影像医学的质控和安全”的主题发言(图1-113)。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2927篇,正式注册代表超过3000人,参会人员超过3500人。包括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以及德国、印度、美国、韩国、澳大利亚、瑞典等国家的放射学同人20多人(图1-114,图1-115,图1-116)。大会共设腹部、心胸、磁共振、神经、骨关节、头颈、介入、儿科、分子成像、乳腺、信息化和感染12个分会场。安排专题讲座274场,大会发言299场,学术展板213块,参会企业32家。期间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成立质控管理与安全小组,旨在加强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会员单位的质量环节控制和日常工作安全建设,提升学科建设内涵,使每个学科的管理和建设更加规范和标准,并朝着“标准、安全、有效、有序”的目标发展。
图1-112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三届主任委员冯晓源在第二十次学术会议开幕式上讲话
图1-113 冯晓源主任委员作题为“影像医学的质控和安全”的主题发言
图1-114 第二十次学术会议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领导向西部12省区代表赠送电子书
图1-115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二十次学术会议闭幕式上举行会旗交接
图1-116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二十次学术会议闭幕式上部分领导合影
2014年1月8日,中华医学科技奖(2013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市举行。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委、磁共振学组组长卢光明主持的项目“双能量CT的临床应用与基础创新”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图1-117),这是我国放射学界获得的首个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月10日,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磁共振学组组长卢光明教授主持的“心脑血管病关键CT技术的应用与创新”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图1-117 卢光明教授在中华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上与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金征宇教授合影
2014年5月,美国伦琴射线学会(ARRS)年会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市举行,中国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冯晓源教授在会上被该学会授予荣誉会员称号。
2014年8月,《中国医学院士文库》分册之一《刘玉清院士集》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图1-118)。刘玉清是我国心血管放射影像学主要创建人,放射医学界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玉清院士集》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奋斗历程,介绍了院士的主要经历和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第二部分学术贡献,包括院士的主要学术论文、学术著作以及学术年表等,反映了院士在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方面的主要成果及其价值;第三部分治学之道,阐述了院士的创新意识、严谨作风和刻苦精神;第四部分大师风范,记载了院士在培养人才和团队建设上为人师表的生动事例;第五部分社会影响,汇集了社会各界对院士学术成果和先进事迹的评价和赞誉;第六部分人生风采,以丰富的图片资料展示了院士在不同时期工作、讲学、国际交流、社会活动和业余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风采。全书充分诠释了刘玉清院士的学术成就、学术思想和学术风范,可供广大医学工作者,特别是从事医学影像学临床、科研、教学的专业人员学习、借鉴。
续图
图1-118 《中国医学院士文库》分册之一《刘玉清院士集》
2014年10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冯晓源担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和主审,赵斌、夏宝枢为主编,集全国放射界之力编写的《中国放射百年史》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图1-119),首次全景式记录中国影像医学的世纪历程。
图1-119 《中国放射百年史》
2014年10月16—19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二十一次学术会议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图1-120,图1-121)。本次大会主题为“重视影像医学发展的基础:教育与培训”,吸引了近4000名放射科医师参加。邀请国内外知名放射学专家到场作专题学术报告,并分设高端学术论坛、继续教育讲座和大会学术交流、疑难病例读片比赛及青年委员英语比赛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图1-122)。会议期间,成立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四届委员会(2014—2017年),主任委员徐克,前任主任委员冯晓源,候任主任委员金征宇,副主任委员滕皋军、刘士远、梁长虹、李坤成;《中华放射学杂志》第十届编辑委员会成立,同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冯晓源教授为总编辑,高宏编审为编辑部主任。
图1-120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冯晓源在第二十一次学术会议开幕式上致辞
图1-121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二十一次学术会议执行主席金征宇在开幕式上讲话
图1-122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二十一次学术会议会场
2014年11月,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金征宇教授荣获北美放射学会(RSNA)授予的北美放射学会杰出奖和荣誉会员称号,从而成为中国第四位获此殊荣的放射专家。
2015年1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院长、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申宝忠教授主持的“多功能分子成像肿瘤诊疗关键技术及应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李明华教授等完成的“脑动脉瘤及相关血管无创成像和微创治疗新技术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分别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5年6月18—21日,在日本滨松举行的第五届亚洲腹部放射学会年会(Asian Congress of Abdominal Radiology,ACAR 2015)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郭启勇教授荣获亚洲腹部放射学会(Asian Society of Abdominal Radiology,ASAR)金奖(Gold Medalist)(图1-123)。
图1-123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郭启勇教授荣获亚洲腹部放射学会金奖
2015年9月17—20日,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二十二次学术会议在黑龙江哈尔滨召开(图1-124),这是首次在东北地区举办的全国性放射学术盛会。本次大会主题为“创新与发展”,吸引了5000余名中外学者参会(图1-124~图1-126)。为期三天的会议,呈现了中外医学影像学最前沿的研究进展及各类学术信息。
图1-124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徐克在第二十二次学术会议开幕式上致辞
图1-125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二十二次学术会议会场
图1-126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二十二次学术会议闭幕式上交接会旗
2015年10月23—25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办的首届高峰论坛暨第九届全国功能神经影像及分子影像学习班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举行。
2015年11月6—8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一届传染病影像会议和第八届国际艾滋病临床影像学会议暨第六届全国感染病影像学术会议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11月7日举行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传染病放射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图1-127),北京佑安医院李宏军教授任首任主任委员。
图1-127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传染病放射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2015年11月,北美放射学会(RSNA)迎来百年盛典,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一次在RSNA年会设立自己专门展台。期间,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徐克倡议建立“金砖五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放射学国际交流组织。“金砖五国”的放射学组织负责人举行了首次会晤,达成多项共识(图1-128)。
图1-128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徐克等与“金砖五国”各放射学会负责人首次会晤合影
2015年12月17—19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一届放射护理学术大会暨全国首届介入专科护理规范化高峰论坛在湖南长沙华天大酒店成功举办(图1-129)。会议期间,宣布正式成立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放射护理专业委员会,下设青年学组、放射诊断护理学组、介入病房护理学组和介入手术护理学组四个亚专业学组。湖南省人民医院秦月兰担任主任委员。
图1-129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一届放射护理学术大会
2016年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龚启勇教授带领四川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科研人员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项目的资助下,经过10年的努力攻关,完成项目“磁共振影像学分析及其对重大精神疾病机制的研究”,获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是放射影像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耿道颖等完成的“中枢神经系统重大疾病CT/MRI关键技术的创新与临床应用”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该成果属于医学影像学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应用,项目组历经16年的摸索与实践,建立了诊断中枢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的CT和MRI关键技术,并创新性地应用于临床。
2016年1月9—10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在江苏苏州召开了第十四届二次全委扩大会会议,宣布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国际讲师团成立。团长:李坤成教授;副团长:龚启勇教授、于春水教授;秘书长:张敏鸣教授;秘书:刘婷教授、杨琪教授。国际讲师团组成专家原则上按照预先制定的选拔条件由各专委会推荐产生。通过《放射学会正副主委及各专委会主委工作汇报与考评办法(试行)》,并首次进行了放射学会正副主委及各专委会主委考评工作。
2016年4月21—24日,第十二届亚太心血管和介入放射学大会(APCCVIR 2016)在江苏苏州文化博览中心召开。此次会议由亚太心血管和介入放射学会(APSCVIR)主办,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共同承办。来自全国介入和介入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及其他医疗健康专业人士4000余人齐聚苏州。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徐克教授荣获会议最高荣誉:APSCVIR金奖(图1-130)。该奖项是用于表彰对全球影像引导下微创治疗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获奖者由APSCVIR委员会提名并由成员国的代表团评选而出。
图1-130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徐克教授荣获心血管和亚太介入放射学会(APSCVIR)金奖奖章
2016年6月24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在上海召开第十四届五次常委扩大会会议。首次制定并通过了《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建立奖励制度的初步方案》,决定设立《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年度金奖》。
2016年10月12—26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二十三次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学术会议在江苏苏州举行。这是两大放射学术团体再度联手合办年会,以“合作、创新与发展”为主题,来自国内外1.2万多名专家、学者及代表出席大会,其中海外专家多达200多位;大会共收到投稿1.5万份,在44个分会场安排了主题演讲和专题讲座1153场(图1-131,图1-132)。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二十三次学术会议开幕式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首届年度金奖揭晓。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刘玉清教授与北京医院李果珍教授获得首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年度金奖终身成就奖(图1-133),华西医院龚启勇教授获得突出贡献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居胜红教授获杰出青年奖。由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倡议建立的“金砖五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放射学国际交流组织:“金砖国家放射学联盟”(BRICS alliance of Radiology,BAR)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二十三次学术会议期间成立,并举行第一届第一次学术会议(图1-134)。
图1-131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二十三次学术会议上多位前任和现任主任委员合影
图1-132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二十三次学术会议闭幕式会旗交接仪式,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徐克将学会会旗交给上海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刘士远手中,宣告2017年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将回到80年前诞生地上海举行全国学术会议
图1-133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年度金奖终身成就奖奖牌
图1-134 “金砖国家放射学联盟”第一届第一次学术会议各国代表合影
2017年4月20—23日,第六届亚洲腹部放射学大会(Asian Congress of Abdominal Radiology,ACAR 2017)在韩国釜山举行,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组团参会。会上设立了“中国篇章”(China Chapter)专场学术交流(图1-135),由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梁长虹教授、前任副主任委员会周诚教授担任主席,ACAR大会主席M.J.Kim教授开场致辞,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宋彬教授为听众介绍了中国腹部影像的发展历史和取得的成就,曾蒙苏教授、张惠茅教授、居胜红教授和刘再毅教授做了精彩的专题讲座。在亚洲腹部放射学会(Asian Society of Abdominal Radiology,ASAR)执委会的换届选举中,梁长虹教授当选候任主席,宋彬教授当选为章程委员会主席,居胜红教授当选为执委。ASAR执委会还决定ACAR 2019年会在中国四川成都举行。
图1-135 第六届亚洲腹部放射学大会设立“中国篇章”(China Chapter)专场
2017年4月23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在北京召开了第十四届六次常委扩大会会议。为与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大政方针接轨,推动“一带一路”放射学界文化交流,选择64个“一带一路”国家中的有代表性,并有良好的合作意愿和放射学基础的多个国家,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发起建立“一带一路”影像联盟平台,会议明确由候任主任委员金征宇教授负责牵头筹建。会议一致决定编纂《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成立80周年纪念册》,并明确编写具体分工。
2017年10月12—16日,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学术会议在上海举行。恰逢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成立八十周年华诞,在其诞生地上海召开的本次大会更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因此,大会以“传承创新融合共享”为主题,倡导传承经典、聚焦前沿、融合共享、创新发展,力求展现中国影像医学近百年的历史传承和跨越式发展。在开幕式前特别举行《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八十周年纪念册》、《放射科管理规范与质控标准》、《中华医学影像案例解析宝典》三套新书发布会(图1-136),作为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四届委员会的重要工作成绩,向放射学分会八十华诞献礼,也将对我国放射学界未来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开幕式上(图1-137),对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发展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和在科学研究和专业教育领域取得优异学术成就的老中青专家进行了表彰,首次设立“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年度金睛奖”,既为年轻影像人树立了学习榜样,又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本次会议与会注册代表人数超过6500人,仅次于2016年苏州的万人大会。共设分会场21个,大会报告18个、专题报告496个、论文交流260个、纸质壁报484篇、电子壁报3572篇、书面交流3094篇,代表着我国放射学的最高水平。涵盖了分子影像、功能成像、精准医学、大数据、互联网及云医疗、人工智能等热点议题,从宏观到微观、从解剖到功能、从大体到分子、从影像组学到基因、从大数据到云平台、从临床思维到精准影像,全面展示我国放射学新成就,打造了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充分展示我国放射学整体水平和专业特色,进一步提升我国医学影像学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是国内外的放射学者一场学术上的饕餮盛宴!会议期间举办了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成立80周年纪念晚会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80周年回顾大型摄影展,内容紧扣主题精彩纷呈,令人难忘。本次年会还选举成立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五届委员会(2017—2020年),主任委员金征宇,前任主任委员徐克,候任主任委员刘士远。闭幕式上,前后数届中华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聚首,共谋影像界全面传承跨越式发展(图1-138)。
图1-136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学术会议开幕式前举行的新书发布仪式
图1-137 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学术会议开幕式上徐克主任委员做第十四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工作报告
图1-138 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学术会议闭幕式上右起:第十三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冯晓源、第十四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徐克、第十五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金征宇以及第十五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刘士远紧紧握手,共谋影像界全面传承跨越式发展
撰稿:陶晓峰,审校:冯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