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由Bergstrand和Czar于1956年在人胚胎血清中首次发现,为一种胚胎专一性甲种球蛋白,由胎肝实质细胞和卵黄囊细胞合成。胎儿从6周开始血中出现AFP,至12周时达高峰,出生后即迅速消失。1964年Tatarinov发现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AFP,并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被反复验证,也由此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普查。此外,妊娠、活动性肝炎、继发性肝癌和消化道癌中的少数患者的血清中也能测得AFP。至今,AFP仍为肝细胞癌诊断中特异性最高的肿瘤标记,临床发现70%~80%的肝细胞癌患者AFP高于正常值。
AFP对门静脉癌栓的诊断和临床价值有如下几点:
除病理诊断外,凡AFP>500μg/L持续一个月或AFP>200μg/L持续2个月而无肝病活动证据,排除了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癌后,若肝脏门静脉内有异物,即使肝脏内无肿瘤结节出现,亦应高度怀疑门静脉癌栓的可能。笔者曾遇到一例患者,AFP>1000μg/L,肝内无肿瘤结节,但门静脉左外叶支内有异物,术中证实为肝癌门静脉癌栓,术中仍未找到原发肿瘤病灶。
对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患者来说,AFP是反映病情变化和治疗疗效的敏感指标。肝癌门静脉癌栓在根治切除术后,AFP多在术后1~2月内转阴。若术后AFP不能降至正常或降而复升者,提示门静脉癌栓未能取净或留有残癌或残栓。另外,观察癌栓经其他疗法后AFP变化,亦可判断疗效和评估预后,一般经治疗后,AFP下降幅度大、速度快者预后好,相反若AFP降而缓慢、降而复升提示预后差。
肝癌门静脉癌栓即使行根治切除术,术后复发率也很高。除医学影像学诊断外,AFP升高提示肝癌复发或癌栓又形成。笔者曾遇到10例这样的患者,肝癌切除连同门静脉癌栓取净后,AFP降至正常,但半年后AFP又复上升,2~3个月内可发现门静脉内有癌栓形成,因此,AFP可在癌栓出现前3~5个月作出癌栓再发的可能。有的病例术后AFP复上升,即使肝内未找到转移病灶,也应重视门静脉癌栓形成的可能,我们分析了251例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术后AFP升高,门静脉癌栓病程首先发生的病例占113例,说明癌栓可先于转移灶而出现。
慢性活动性肝炎有时门静脉内出现血栓,往往与癌栓较难鉴别,一般而言,若AFP>400μg/L,肝脏内有明确的原发病灶,门静脉内癌栓诊断不难。若AFP<400μg/L或阴性,肝内又无肿瘤病灶,ALT绝对值又数倍于正常,则以血栓可能大,当然最终诊断则依据门静脉穿刺活检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