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脑神与肺魄性焦虑
肺魄是五脏神之一,“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魄,为肺所主,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一部分,是肺脏功能在人体精神活动的反映,是脑神功能在肺脏功能中的体现。《黄帝内经》有“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肺主气,司呼吸,其神为魄,在声为哭。魄伤是指过度悲哀或过度忧伤,属不良的情志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损伤肺精、肺气,或导致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功能失调。《北溪字义》引郑康成注曰:“口鼻之呼吸为魂,耳目之聪明为魄”,可见魄伤与人体的感知功能关系密切。《素问·举痛论》说:“悲则气消,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悲哀太过,伤肺伤心,致元气暴虚而崩”。对此王冰曰:“在脏为肺,其神魄也。魄在肺,魄安则德修寿延。白象金色,商谓金声,轻而劲也。欬所以利咽喉,鼻所以司呼吸,辛可用散润。忧,深虑也。虽在志为忧,过则损也。喜则心火并于肺金,故胜忧。”悲伤过度,可出现呼吸气短等肺气不足的临床表现。反之亦然,肺气虚或肺气宣降失调时,机体对外来不良刺激的耐受力下降,易于产生悲忧的情绪变化。叶霖指出:“人之初生,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皆魄之灵也。百合病,恍惚不宁,魄受扰也,魔魇中恶,魄气掩也。本神篇云: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言其运动之能处也。”(《难经正义·三十四难》)可见,手足运动、啼哭发声方面的失常,以及恍惚不宁等症与肺、肺魄关系密切。
肺居上焦,主人体一身之气。人身之气运行不息,皆由肺统摄,故有“诸气者,皆属于肺”之说(《素问·五脏生成》)。人体脏腑经络之气,皆由肺气宣达,所以肺对气机升降出入具有调节作用。“气源出于中焦,总统于肺,外卫于表,内行于里,周流一身,出入升降,继而有常”,故有“肺为行气之主”之说。而其司呼吸、吐故纳新的生理活动,则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具体表现形式,是肺主一身之气在人体呼吸功能中的体现,也是肺对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功能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肺主一身之气是诸生理活动之根本,肺气的宣畅肃降是调理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基本生理机制。若肺气虚弱或郁闭,使肺失宣肃,可致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失常;而“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素问·至真要大论》),人体气机不畅,气机郁滞,又往往责之于肺气不利。如果肺失宣肃,气机不畅,影响到脑神,脑机不畅,脑神不爽,就有可能发为郁病(包括焦虑和抑郁)。而情志不舒也往往导致脑神不畅,一身气机不利而见肺气不利、肺失宣肃、痰浊内生等病理表现。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治节,治理调节之意,是说肺通过主一身之气的功能,治理调节人体气机升降出入运动;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调节津液的输布与排泄;治理调节其他脏腑的功能活动,如协调胃气之和降,制约肝气之亢奋,助大肠之传导等。肺主治节、主宣发肃降,对人体气机的通畅和气血津液的运行具有调节作用。《医门法律》说;“人身之气,禀命于肺,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一般认为,在人体气机升降的活动中,肺胃主降、肝脾主升的功能在临床中具有更明显的地位与作用。所谓“肺降于右”与“肝升于左”,在某种意义上讲具有同等重要的理论与治疗意义,但人们往往忽视“肺降于右”在病机中的重要意义。焦虑障碍往往是气机和神机功能紊乱的全身性疾患,调理气机以调理神机,从而达到安神宁志以治疗焦虑。所以,只要抓住气机升降这一关键,就能理解通过调理肺脏功能治疗相关焦虑症候群的机制。
肺失治节是导致人体气机郁滞的重要机制之一。“肺气壅浊,则周身之气易横逆而犯上”(《医门法律》)。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整体性主要是通过人体全身气机升降出入的整体性来实现的。肺气不降则一身之气皆滞,如果这种气机郁滞影响到脑及脑神的功能,导致脑神不舒,脑神不宁,出现了人的情志功能紊乱,就有可能出现焦虑。肺居胸中,肺气宣畅,气行有度,则胸膺安泰,情坦神舒。肺气郁闭,失于宣畅,则胸胁胀闷。善叹息为气郁之常见症状。肺气闭郁,金不平木,肝气不疏,致使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是导致焦虑产生的机制之一。显而易见,胸胁满闷、善叹息,与肺气失畅关系密切。叹息之后,常有胸胁暂得舒畅之感,实乃畅肺气以舒之。而肺朝百脉,脉为血府。肺失治节,肺气不降,肺气郁闭,或肺气不足,气不行血,血瘀内阻,亦可致心血不行,脑神失养,情志不宁,焦虑内生。
痰浊内生,或阻滞气机,或窜入脑络,或痰郁化火,均可致脑神不畅,脑神被扰,神情不爽,焦虑内生。中医学认为,痰浊的产生与肺的关系极为密切,即便是无形之痰亦应作如此理解。肺主通调水道,肺气郁闭,通调失职,津液停滞,痰浊内生,当不必限于所谓有形之痰。由此气郁生痰,痰滞气机,如脑神为痰气所阻或可导致脑络不通,脑神不得伸展,或痰阻气机而致神机不宁而发生焦虑。中医讲,久病治痰,怪病治痰,如果焦虑久治不愈,当考虑治痰,治痰不仅要化痰,还应以理气导滞、宣肺利气为要。
肺魄性焦虑主要是由于肺主治节、主一身之气、主藏魄功能的失常,或由于情志悲忧,或由于肺气不足、肺失宣降、痰瘀阻肺等,而影响全身气机,也可导致脾胃、肝胆的气机郁滞和其他脏腑功能紊乱,进而影响脑神,致使脑神郁滞而发病;或由于全身气机不利引发的肺气不利、肺气不降、肺失宣肃、肺魄失常而产生。从临床上看,焦虑患者忧愁不解,并见胸憋闷伴有欲哭泣者,适当运用宣肺之品每见奇效,证明了中医理论认识的正确性。
肺胃同主降,肺气不降,常致胃气失和,气滞中阻,则脘闷痞满;气不顺行而上逆,则呃逆、嗳气、胃气不降、胃纳不香、食欲不振。《未刻本叶氏医案》说:“郁气不宣,胸闷嗳气”,“肺气窒痹,胸闷咳嗽,不思谷食”。上述诸症皆由肺气窒滞,气失调畅而郁结所致。《本草经解》说:“肺亦太阴,通调上下,相傅之职。太阴不能通调,则腹饱满矣。”肺气不降,可致胃气不和,此时宣肺即能和胃。肺气宣肃,胃即和降。焦虑患者经常见由于精神紧张、情绪不畅导致的肺胃气逆诸证,往往要在安神宁志的基础上,调理肺胃气机治疗相关心身疾患,或通过调理肺胃气机来辅助安神宁志。而临床上焦虑症属脑神不畅,肝胃气机不利所见的呃逆、食少、反酸,在安神宁志疏肝和胃降逆的同时,略加宣肺之品也可改善疗效。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宣畅,大肠传导有常;肺气郁闭,大肠失其传导之职。而后者可进一步阻滞气机,致恶性循环,使气机郁滞更深。脑神病患者大便失调不在少数,除了要一般的考虑治疗脾胃之外,此时往往要通过通便来调理气机,适当佐以宣肺理气之品,能调节其传导功能,如用杏仁、桔梗、瓜蒌,既能宣肺以通大肠之气,又能润肠而通便。便秘是焦虑患者常见的症状,治疗焦虑患者的便秘不能忽视宣肺,肺气开则腑气通,腑气通则气机畅,便秘除。这有利于焦虑患者心身的全面改善,体现中医治疗的整体观念。
肺主宣畅一身之气,凡人体气机不畅的病证,适当加用宣开肺气之品,有利于调畅气机。焦虑症候群凡是见胸胁满闷、喜叹息,应注意调肺,治疗时须加用百合;症见表情悲苦、哭泣,或诸法不效,适当加入宣畅肺气、养阴清肺之品,如紫菀、款冬和百合、沙参,每见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