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论治焦虑障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焦虑障碍的中医学术源流简述

第一节 焦虑障碍的中医范畴

中国人对焦虑问题的重视,由来已久。《列子·汤问》讲了一个故事:“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扁鹊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即悟,如初,二人辞归。”这个故事虽非信史,但仍可反映了在古代人们对“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和“少于虑而伤于专”这些与焦虑高度相关的认知-情感问题有了较为专门的认识。
目前所知,“焦虑”一词首次出现在汉语文献《后汉书·苏不韦传》中:“不韦毁身燋虑,出于百死。”这里“燋”同“焦”。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里,焦虑的含义是指忧虑,心情焦愁忧虑。《晋书·凉武昭王传》:“微臣所以叩心绝气,忘寝与食,彫肝焦虑,不遑宁息者也”,对这种情绪状态的描述至今还让人有入木三分的感觉,十分形象。
焦虑作为一种心理情绪状态,中国古代文献对此有着丰富准确入神的描述,仅如《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这里用“摇摇”描述,内心的忐忑不安,类似还有“如噎”“如醉”来描述人们内心焦愁忧虑的不安情绪。可以看出,这些对焦虑情绪的描述非常准确和丰富。
现代汉语中在一般日常意义上使用“焦虑”时,含义是“焦急忧虑”,《现代汉语词典》也是如此解释。其近义词大致包括“焦急、焦灼、忧虑、着急”,其反义词是“安然”。
现代心理学、精神病学意义上的焦虑,是指一种情感活动,描述的是一种情绪,即不同于情感高涨、欣快、易激惹、情感迟钝,也不是情感低落,也不同于情感脆弱。焦虑是“担心发生威胁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是指在缺乏明显客观因素和充分根据的情况之下,对其本身健康或其他问题感到忧虑不安,紧张恐惧,顾虑重重;或认为病情严重,不易治疗;或认为问题复杂,无法解决等。严重者心中不安,搔首顿足,坐卧不宁,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一若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即使多方劝解也不能消除其紧张情绪。这类症状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疑病观念,轻者可见于一般的日常情绪活动,重者可见于典型的焦虑症,也可见于伴有焦虑情绪的各种身心疾患。
焦虑情绪的核心是焦虑和烦恼,以运动性不安、自主神经功能兴奋和过分警觉为特征。最常见的表现是过分担心、紧张不安、易激惹、注意力难以集中、肌肉紧张、易疲劳、睡眠不佳之类,实际临床上则千奇百怪,各具特色,往往与个性特征和文化观念有关。关于焦虑症的诊断标准及其演变请参照本书有关章节。值得重视的是,在现代社会的人群中,亚临床的焦虑问题广泛存在,特别是在高社会压力群体中十分普遍,如高考学生、警察、医生、企业管理人员、老年人等,是很多疾病和社会家庭生活事件发生与发展的背景、前提和结果之一。焦虑,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问题,在现代社会尤其突出,弗洛伊德以来的精神病学、心理学、人类学、哲学对此做了深入的研究。
焦虑及其相关病症,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内属于情志障碍范畴。尽管古今中医对各种形式的焦虑症,有过丰富的现象描述、病机分析、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和心理治疗等的记录。但在严格意义上讲,中医学本身并无一个明确的、单一的情志概念可以与焦虑相对应,也并没有一个单一的病名与焦虑症相对应,或如同癫狂与精神分裂症那样的大致对应。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缺乏对焦虑症的深入研究和真知灼见,在不同时期大量的文献论述中,古人已经洞见焦虑症的疾病本质、特征和临床表现及其演变的各个方面。根据焦虑症的定义和它所规定的内涵,以及对常见症状、表现和外延的归纳与分析,焦虑症在中医语汇的精神症状描述上,大致包含:焦灼不安、烦闷昏冒、心烦意乱、烦躁、心中惕惕然,如人将捕之等。急性发作时,常出现:恐惧惊慌、发作欲死、心悸怔忡似心脏将跳出来、胸闷痛像窒息似的、惶惶不可终日、坐卧不宁等。慢性期常见伴有的躯体症状有:头昏、目眩、失眠、多汗、心慌、心悸、心动异常、恶心、呕吐、腹泻、尿频、呼吸困难(憋气)、肌肉痛和紧张不能放松等。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临床病症属于中医的“情志病”范畴。在中医学,情志,又称“神志”,包括七情、五志,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活动,五志是指与五脏精气和五脏功能高度相关的喜怒忧思恐等神志变化。而这是从不同维度概括了在人体的精神-情绪-意志的生理、心理过程,七情和五志的病态变化就是情志病或神志病,基本上相当于精神障碍,我们今天也称之为“脑神病”。而有关焦虑症的中医病症,大致涵盖了郁证、烦躁、不寐(失眠)、惊悸、心悸、怔忡、善怒、善忧思、善悲、善恐、善惊、百合病、脏躁等情志病证,以及可能的善忘(健忘)、卑惵、梅核气、奔豚气、灯笼热、懊 、郁燠、惊惶等多种情志症状。这些病症会出现在内妇外儿各科疾病之中,甚至少数情况下可能会符合虚劳的诊断。这些问题也常见于与七情致病关系密切的其他疾患之中,如阳痿、早泄、痞证等。有医家对焦虑相关疾患做了高度概括“惊悸恐惧,忧怵恚惕”(孙思邈),也有医家认识到这类疾患有“身形如和”(《伤寒论》)“身体仍和”(《外台秘要》)“脏气无损”(《顾松园医镜》)“心乃偏倚,十二官皆无主”(《缪遵义医案·郁证》)等神志病特征。在临床中,很多焦虑症会以失眠、头晕、虚弱、月经不调、心脏病、胃肠功能紊乱、便秘、腹泻、胁痛、癔病等,特别是各种难以描述的躯体不适,在内科、妇科、神经科就诊;另一方面,很多重症内外科疾病患者伴有严重或较为严重的焦虑问题(达到或没有达到临床水平)。而且,很多严重的躯体疾患或其他精神疾患往往会以焦虑症状作为前兆症状、首发症状,这些焦虑症状往往会伴随很多患者和很多疾病的始终,构成疾病的背景、病因、诱因或结果之一。很多情况之下,这些焦虑及其相关问题得不到认识与重视,成为制约这些疾病诊断、治疗和康复的重要因素。所以,焦虑情绪、焦虑状态、焦虑症是人类生活中,特别是各科临床的常见问题。另一方面,焦虑与抑郁高度相关,类而不同,两者经常以共病形式出现,也请参照有关章节仔细鉴别。
与现代中医学术界着重于探讨焦虑症的证候规律不同,王彦恒老中医认为,认识焦虑症关键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焦虑症属于“脑神病”这一核心本质,在纷繁的临床症状中,识别焦虑在不同个体发生的共性与个性机制,而不要让具体症状牵着鼻子跑。王老认为,焦虑问题在临床上广泛存在,焦虑症和严重的焦虑情绪经常见于各种精神疾患、躯体疾患和心身疾患之中,是制约患者心身健康的基本因素和背景因素。在临床实践中,焦虑症很难与其他神经症严格区分开来,在诊治上往往与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失眠等神经症性疾患难以截然分开。而符合西医诊断为焦虑症的患者,其中医诊断会根据不同患者的表现、主症而有所不同,伴有情绪低落的多被诊为郁证;以情绪悲苦为主的诊为善悲,或者根据不同特点分别诊为善惊、善恐、善忧思、失眠、惊悸、怔忡等。在各科严重疾患和慢性疾患中,患者往往伴有情志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焦虑症状,有的易于识别,有的以变相的方式存在,识别率不高,常常为医患双方所忽视和误判,具有相当的隐蔽性。而这种焦虑往往是疾病的背景,或者与疾病如影随形,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康复的效果。另一方面,关于焦虑症的中医病名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焦虑症的中医内在本质还有待总结、归纳与揭示。
王彦恒老中医认为考察焦虑症的中医范畴及其学术渊源,离不开上述郁证和惊悸恐为核心的七情为患,要围绕焦虑症根本上属于脑神病(神志病)这个根本关键,坚持形神统一和心身一体的观点。但也要明确,焦虑症的躯体症状和躯体化症状与单纯的躯体疾患的根本区别。
由此我们依据王彦恒老中医的观点,以七情致病和郁证为主线,考察中医关于焦虑障碍的学术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