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症状的精神科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护理

(一)评估与记录

1.患者基本情况
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患癌类型及分期、疾病史、有无精神病史或家族精神病史、用药史及目前用药情况、癌症诊断时间、目前疾病变化并记录。
2.患者躯体症状
如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疲劳、入睡困难等症状,具体评估及记录见相关章节;存在焦虑的患者可能出现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异常情况,如心悸、食欲减退、尿频、坐立不安等,护士应做好患者症状的评估并记录。
3.患者心理症状
评估患者是否有过于警惕、神经紧张、情绪不稳、易哭泣或脾气暴躁等心理症状,必要时采用成熟的焦虑评定量表。
4.患者焦虑的表现
评估患者焦虑的发作及持续时间及发病特点如患者突然极度不舒服和恐惧,伴有气短、心悸、窒息感以及濒死感;或经常感到神经紧张、发抖、出汗等不适;回避社会、自我评价低、害怕批评等,并详细记录。
5.患者的用药及治疗情况
对应用可能引起患者焦虑情绪变化的特殊药物,护士应与家属共同观察患者情绪及日常行为变化并记录。
6.社会支持情况
评估患者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经济压力、是否有应激事件等社会情况;对于家庭关系或人际关系不和谐(社会隔离)、经济压力较大、存在对患者有较大影响的应激事件等情况,及时记录。

(二)指导患者正确用药,预防和观察药物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
向患者讲解用药的必要性、安全性,遵医嘱根据患者年龄、病情正确使用药物,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遵医嘱给予缓慢增、减服药物,积极预防患者出现药物依赖及戒断症状,尤其关注有药物依赖史者。向患者讲解抗焦虑抑郁用药时间较长,提高依从性。
2.严密观察患者用药不良反应,针对有不良反应的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有胃肠道反应、便秘、口干、睡眠障碍(失眠、嗜睡、兴奋等)、出汗、乏力、性功能障碍、视力异常、头晕、头痛等,做好患者基础护理,加强巡视,保证患者安全,评估患者用药前后睡眠状态、精神状态及肝肾功能的变化,并记录;应用苯二氮䓬类药物时,观察患者有无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如警觉性下降、嗜睡、肌肉无力、异常兴奋等;应用抗精神病药时,观察合并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癫痫病、低血压倾向病史的患者的病情变化,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血糖等指标的变化并连续记录;使用抗抑郁药物时,可能出现过度镇静、记忆力减退,后转为躁狂发作,遵医嘱给予低初始剂量、逐渐加量,尽量减少上述情况的发生;尤其合并尿潴留、前列腺增生、长期便秘、脑血管病、糖尿病、肝肾功能损害的癌症患者,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给予处理。

(三)教育

1.协助患者了解疾病及治疗相关知识
在患者患病期间,根据其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知识层次、人际关系及信仰等情况,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协助患者了解其患病情况及目前或以后可能采取的治疗方案、具体治疗措施及相应准备、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等,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鼓励患者阅读相关书籍,正确认识生死;当患者不了解自己病情时,护士应积极利用沟通技巧,取得家属的配合后,在避免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的前提下,配合医生过渡性地向患者如实告知病情,避免患者因对自己病情不了解而造成焦虑情绪的发生。
2.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并与其有效沟通
耐心倾听患者的担忧,医务人员避免使用“您会好的,别这样想,您为什么总是这样想”等语句,医务人员要理解患者的病情,可使用“您有什么担忧,我能帮助您吗,您的担忧我能理解”等语句,并对患者的问题如能否正常工作,担心复发等给予耐心解答,不让其认为自己被孤立,不被理解而增加恐惧心理。
3.积极采用非药物治疗措施缓解焦虑
护士应建议患者采取松弛身心的技巧和方法,如瑜伽、太极拳、八段锦等静功,也可运用认知行为治疗如生物反馈、冥想、正念等,初期可由专业人士指导,必要时请心理医生进行精神分析治疗、家庭治疗、团体心理治疗等,及时询问患者感受,观察患者情绪变化。
4.做好患者家属教育,促进家属及社会支持
向患者家属讲解患者出现焦虑障碍的可能原因,使其理解患者的处境,主动关心患者,对于患者的不适行为(易怒、哭泣等)给予理解并安慰,陪伴患者;鼓励患者与病房病友交流抗癌经验,充分利用朋友、同事的支持作用,给予患者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安慰;适当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家务劳动或恢复工作等,让患者有价值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5.健康指导
指导病人合理的饮食、起居,劳逸结合;矫正嗜烟或嗜酒、过食等不良行为;忌看易致激动的电影、书籍等,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建议患者采取听音乐、写日记、向亲友倾诉等方法消除负性情绪。

(四)随访

对于住院患者,每日随访,对病情较重患者,适当增多随访次数;对于出院或门诊患者,护士应定期电话随访患者病情及用药情况,必要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