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血型基础理论
本篇主要介绍血型的基础理论,若对血型没有基本概念,建议从第一章开始阅读;若对血型有一定认知,可以从第四章开始阅读。
第一章 抗原和抗体
第一节 抗原
一、抗原的定义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与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受体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产生能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抗原一般具有两种性质:一是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即能与B细胞和T细胞抗原受体结合,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二是抗原性(antigenicity),即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同时具有这两种性能的抗原物质称为免疫原,又称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即通常所称的抗原,如微生物和蛋白质等;具有抗原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性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又称半抗原,主要是一些小分子的化学物质及药物等,如体液中的A、B、H物质是小分子物质,仅具有抗原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为半抗原。
异种血清、异型蛋白、异体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均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为完全抗原。半抗原与蛋白质类物质结合,可具有免疫原性,即成为完全抗原,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药物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当其在人体内与红细胞的膜蛋白结合变成抗原后,就会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若此抗体与带有药物的红细胞膜结合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则会使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irect antiglobulin test,DAT)出现阳性结果,严重时会发生溶血反应。抗原物质可诱导机体产生不同的免疫应答结果,诱导机体产生速发型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allergen),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称为耐受原(tolerogen)。
二、抗原的一般特性
1.异物性
抗原的异物性是指一种物质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为非己抗原的特性,特指外源性抗原。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存有完整的自身免疫耐受机制进行维持,正常的免疫反应有保护性防御作用,即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反应,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这是因为表达针对自身抗原受体的淋巴细胞在发育过程中被清除,或不能接受自身抗原刺激,表现为无功能活性。然而,当自身组织成分发生异常,或针对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出现改变时,则会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在该情况下,正常的淋巴细胞将异常组织成分或异常淋巴细胞将正常组织成分视为抗原异物。因此,抗原的异物性是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条件,也是抗原特异性的重要基础。
2.特异性
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抗原与其受体(T细胞受体或B细胞受体)或抗体专一结合的性质。由T细胞受体和B细胞受体特异性识别的抗原结构部分称为抗原决定簇或表位(epitope),是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体内存在的具有不同特异性的淋巴细胞克隆能识别不同的抗原决定簇。这一理论是基于克隆选择学说,即每一个体存在庞大的表达不同抗原受体的淋巴细胞库(指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总数),具备广泛识别不同抗原决定簇的能力。
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反应,其原因是在这些抗原分子中常带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共同抗原的存在和交叉反应的发生并非否定抗原的特异性,而是由于抗原的异质性和共同表位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