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ABO疑难血型
一、ABO血型鉴定的判读标准
用符合标准的已知抗-A或抗-B的单克隆抗体检测红细胞表面相应的抗原,凝集强度应≥3+,即正定型反应强度应≥3+;用符合标准的已知抗原的商品化试剂红细胞检测血清中是否有相应的抗体,凝集强度应≥2+,即反定型反应强度应≥2+(表6-1)。
表6-1 ABO血型鉴定的判读标准
注: *各厂家抗-D的效价特异性及克隆株不同,可综合各厂家制定≥3+为正常凝集强度
Pos:阳性。Neg:阴性
表6-1的判读标准适用于凝胶卡法及鼠源单克隆抗体试管法,若使用人源试剂可依据其抗体效价水平调整。这个判读标准是指在质控在控情况下所检测出来的结果,应尊重第一次离心结果。第一次离心结果提示了血型的问题所在。如果是亚型或有问题的血型,都可能在标准操作下出现不符合正常结果的凝集。
切勿多次离心、改变温度或增加温育时间等,这些因素都可能改变或隐藏疑难血型。
二、ABO正反定型相符的凝集判读标准
表6-2的凝集判读标准是指在试剂仪器质控在控的情况下,操作人员按标准操作程序和判读标准所判读的结果。ABO血型鉴定凝集强度判读标准见表6-2。
表6-2 ABO血型鉴定凝集强度判读标准(试管法)
续表
混合视野(mix field,mf)是指在显微镜下视野中同时可见游离细胞与凝集细胞。例如肉眼观察有许多大凝集块,但显微镜下可见游离细胞,此凝集价数判读为“3+mf”。一般试管法的混合视野就是微柱凝胶卡法的双群,这种混合视野或凝胶卡的双群一般只出现在正定型中,有可能是输注了不同型血液,也可能是血型本身的特点(A 3、B 3的表现就是混合视野);而反定型,一般不会有双群或者混合视野的情形,因为反定型细胞虽是混合多人份献血者ABO同型红细胞,但都是表现出同型(A红细胞或B红细胞)抗原,不会出现双群,所以若凝胶卡反定型出现双群,提示存在同种抗体,或者加样时没有混匀而反应不完全所致。
表6-2的凝集强度,正定型≥3+和反定型≥2+就是指此判读标准的凝集强度,所以3+或2+的判读标准就成为区分亚型或弱型的一个重点。
判断是否为正反定型不符的疑难血型是指:在仪器试剂质控在控及按标准方法判读的血型鉴定结果,正定型≥3+且反定型≥2+的凝集且正反定型格局相符的血型才能正式发报告,否则都可能是正反定型不符的疑难血型,包括正定型是O型,反定型也是O型,但反定型A/B细胞凝集强度的价差≥2+,也属于正反定型不符。
所以ABO正反定型不符的广义定义可以归类为:
(1)ABO正反定型不符,即正定型与反定型提示的血型结果不一致。
(2)ABO正反定型相符,但为弱反应,正定型反应强度<3+,或反定型反应强度<2+。
(3)正定型为O型,反定型与A红细胞、B红细胞凝集强度差别≥2+。
引起ABO正反定型不符的原因有很多,可分为人为因素和生理病理因素。生理病理因素又可以分为暂时性疾病或病理因素干扰、血型抗原减弱及血型亚型。
对人为因素及因暂时性疾病病理因素影响的原因进行处理,大多可以鉴定出患者真正的血型,而亚型不会因病程或治疗而消失或改变。
参考兰炯采的“推荐ABO疑难血型三步分析法”,ABO疑难血型的排除步骤为:应先建立系统性排除法,再经三步分析法识别,确认ABO疑难血型。一般的鉴定步骤是先排除人为因素或操作失误,确认非人为因素、试剂问题或操作失误;再查询病史及输血史,确认引起ABO疑难血型的病理因素;最后排除病理因素,最后再确认是否为亚型或抗原减弱。
三、疑难血型的人为因素分析
1.常见人为操作技术问题
(1)样本混淆:
采错样、标签贴错、患者信息登记错误、电脑录入错误、红细胞和血清编号不对应、记录结果与样本编号不对应等。
(2)标本或标本采集问题:
标本溶血、乳糜、细菌污染、变质等;错误的采集方式,如在静脉输液处采样,样本被稀释,干扰ABO反定型;采样不规范,如使用错误的抗凝剂试管或不规范的抗凝管采样;如用凝血块洗下来的红细胞做正定型或用抗凝不充分的血浆做ABO反定型等。
(3)试剂质量问题和试剂操作问题:
试剂过期失效或被细菌污染、使用了不洁净的试管(细菌污染)、操作中漏加试剂或未按试剂说明书上进行操作。
(4)仪器问题:
离心机未校准、恒温箱或温度计未校准等。
(5)实验操作不规范:
被检红细胞未洗涤、非特异性黏附血浆蛋白、被检红细胞悬液过浓或过稀、未遵循“先加细胞后加血清”的原则(此原则仅针对凝胶卡法)、血浆与红细胞悬浮液添加剂量不正确等。
(6)结果观察不仔细或误判:
溶血误判为阴性,尤其是弱凝集或混合凝集被漏检。
(7)排除人为因素的方法:
除了检查试剂仪器的质控是否在控及人员操作能力是否合格外,除非试剂仪器及操作过程的失误,一般使用微柱凝胶卡法与试管法比对结果,若两种方法的结果一致,重新抽样检测结果仍是一致,可以大致排除人为因素的错误。
2.ABO血型抗体试剂的质量标准及注意事项
(1)ABO单克隆抗体试剂质量标准。
1)来源:
应用细胞培养上清型的单抗制备血型试剂,而不得应用腹水或腹水掺入上清的单抗,更不得应用掺入人血清或动物免疫血清的单抗。
2)特异性:
国标要求抗-A只凝集含A抗原红细胞,包括A 1、A 2、A 1B、A 2B;可不凝集A x和A xB抗原红细胞;抗-B只凝集含B抗原红细胞,包括B和AB。抗-A(或抗-B)单抗试剂不能凝集O和B(或A)型红细胞,包括含广泛红细胞抗原的O和B(或A)型红细胞谱细胞;不能凝集包被IgG的O和B(或A)型红细胞;不能含有抗血清蛋白因子Gm和Km的抗体;不能含有抗-M、抗-Wr a等人群中血型频率≥1%的血型抗原的抗体。
3)亲和性:
国标要求抗-A对A 1开始出现凝集时间为15秒,对A 2为30秒,对A 2B为45秒;抗-B对B型红细胞为15秒。
4)效价:
国标要求用滴度表示效价。抗-A 1为128,抗-B为128,抗-A,B为16。
5)稳定性:
单克隆抗体一般没有人源抗体稳定,故应认真筛选单抗和选择合适的稳定剂。
6)无菌:
血型试剂必须是无菌液体,其中还应加入适当的防腐剂和杀菌剂。
7)灭活补体:
血型抗体试剂和相应抗原红细胞反应,有时可因血液标本中存在补体而迅速发生溶血,影响血型判定,故应在试剂中加入适量EDTA,预防溶血现象发生。
(2)应用ABO血型单克隆抗血清试剂的注意事项
1)首先要明确并非ABO血型单抗就是血型试剂,正如人血清不等于血型试剂一样。每一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单抗,即使特异性相同,质量也不一定相同。临床上如应用了不符合ABO血型试剂质量要求的单抗,会影响输血安全。
2)正确地认识“漏检”。应用单抗试剂是否会“漏检”以及是否影响输血安全是值得血型试剂研制和应用者关注的问题。“漏检”是指抗A或抗B试剂对一些弱A或弱B抗原的红细胞(亚型红细胞)不凝集。应当强调ABO血型单抗试剂必须符合国际输血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lood Transfusion,ISBT)的要求,即不能“漏检”A 3、B 3或A x、B x。一种单抗只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而每一种单抗所识别的决定簇可能不同。作为ABO血型试剂的单抗,它所识别的抗原决定簇应是相应血型的绝大部分人所具有的。合格的单抗试剂“漏检”的可能性要比人血清试剂少。但是“漏检”是不可能绝对避免的。现在国外专家提倡应用特异性相同的单抗混合,即寡克隆(oligoclonal)试剂,减少“漏检”的频率,这在理论上和实际上是可取的。
3)正确的血型检测方法和合格的血型试剂是同等重要的。英国药典中特别强调“检测ABO血型要检测红细胞抗原和血清或血浆中抗体两方面”。这是因为ABO血型是由细胞表面、体液中抗原和血液中抗体两者决定的,两者都检测,正反定型相符,才能正确地判定ABO血型。正确的血型检测方法的重要性绝不亚于血型试剂的质量。在临床输血工作中,正反定型不符的情况很多,应用正确的血型检测方法,可避免血型误判。
【问题探讨1】
微柱凝胶卡血型检测的加样顺序,是先加红细胞悬液还是先加血清/血浆?
一般试管法血型检测,建议先加血清再加红细胞悬液,主要原因是防止漏加血清。
微柱凝胶卡中正定型的血清已预加在凝胶中,正定型不需要考虑血清需先加还是后加,但微柱凝胶卡中反定型则建议先加红细胞悬液再加血清,除了方便观察是否漏加(也可以观察微柱反应区的总容积量)外,主要原因是由于微柱的加样量小,先加红细胞再加血清,加样枪的冲力会把红细胞往反应池上方推挤,所以加样后应是红细胞在上,血清在下,离心时红细胞会穿过血清层与血清中的抗体充分反应。
除此之外,不管是先加红细胞悬液后加血清还是先加血清后加红细胞悬液,都须注意加完样后均匀混合的操作。可以轻敲卡片或者使用笔杆轻划微柱卡,制造震动来混匀血清。常见有反定型呈现双群的结果,多是因为没有混匀、反定型凝集反应不充分的结果。
【问题探讨2】
血型检测过程中红细胞悬液的浓度与血清/血浆比例不同,是否会影响血型判读结果?
传统试管法中,红细胞悬液与血清需有一定比例的混合才能达到最佳反应效果,一般是3%红细胞悬液与血清的容积比为1∶2,也就是1滴3%的红细胞悬液配2滴血清,这个比例是红细胞抗原和血清抗体的最佳反应浓度。血清抗体过量会有前带反应现象,而红细胞浓度过高,会有抗体不足、反应过弱的现象,所以血清红细胞比(cell serum ratio)须依各不同厂家的建议,不得任意混用或更改。
而凝胶卡因反应敏感、容量体积小,且各厂家有不同的红细胞浓度要求,所要求加的血清量或红细胞量也不同,故将各厂家的加样要求整理成表6-3。各厂家的配方及加样要求不尽相同,不能混用。
表6-3 各厂家的红细胞浓度及血清/血浆量
一般抗-A、抗-B的效价都非常高(经常>1024),所以目前正定型时,各厂家几乎都建议使用1滴抗血清加上1滴红细胞悬液,但须定期校正滴管和试剂滴管,以免每滴的体积相差太大,造成实验的失败。
【问题探讨3】
溶血的标本可以用来做血型鉴定检测吗?怎样判读溶血反应结果?
输血相容性检测样本可能遇到急性溶血性反应的标本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标本,这些标本不可避免地会有溶血现象,原则上溶血的标本不影响血型的判读,但是溶血也是阳性凝集反应的一种强反应,所以区分是否为血型检测中的溶血反应在血型判读中非常重要。
血清标本具有补体活性,如在室温保存,应在采集后24小时内使用,在4℃可保存2周。当血清中存在补体时,一些有活性的抗体可引起实验细胞溶解,在抗体鉴定时可记录为“溶血”。但在确定抗体效价时,补体必须被灭活才能进行评分。当使用血清标本进行血型鉴定时,灭活补体十分必要。
血浆标本不能用来做需要补体活性的实验,如必须做涉及补体活性的实验,如检测血浆中抗体的溶血活性,可将新鲜血清加到实验体系中去。血浆标本可能形成小纤维蛋白凝块,小纤维蛋白凝块很难同真凝集区分开来。此外,血浆抗凝剂可以灭活补体,使得一些抗体漏检。
一般使用血浆标本进行血型检测,因血浆中的钙离子已被抗凝剂螯合,所以没有钙离子的血浆无法启动补体的活化。一般使用血浆的标本应不会有溶血反应,但使用血清的标本,若有溶血,须和原管的溶血状况比较:若比原管溶血的上清液还要多,且没有剩余的红细胞,则可判读为“H”溶血反应,这是比凝集4+还强的凝集反应;若还有剩余的红细胞,则可判读为“PH”部分溶血反应。
【问题探讨4】
血型微柱凝胶卡出现疑似假阳性凝集,但试管法正反定型相符,如何处理?
微柱凝胶卡具有红细胞不需洗涤,判读清楚,不需太多技术支持,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和重复性都十分良好,广泛应用于输血实验室等特性。但有些操作上的问题仍会造成判读上的困扰,使用上有注意要点及局限性。
微柱凝胶卡对于混合视野(双群)的判读会略高于试管法,原因是混合视野时可能一些强凝集的凝集块会堵住过筛孔,以至于未凝集的细胞量上相对于试管法要少,甚至于几乎无法观察到未凝集细胞。
冬季气候寒冷时,若有冷凝集素,也常会造成微柱凝胶卡的假阳性,这种假阳性也常会堵住凝胶的过筛孔,造成强凝集的假阳性。
常见的微柱凝胶卡注意事项如下:
(1)使用前必须标记清楚,以免造成混淆。
(2)封口已损坏、管中液体干涸或有气泡的凝胶卡不能使用。
(3)不能将微柱凝胶卡长期放置在4℃或者超过试剂存放温度(如有些凝胶卡只能存放在25℃以下,夏季室温过高时须将试剂存放于阴凉处),在此温度下,凝胶卡中液体蒸发凝集于封口铝箔下部,胶易干涸,应将试剂卡保存在18~22℃环境中。有些凝胶卡有温度超标显示标识(如美国Ortho-Clinical Diagnostics会有粉红色温度显示标志),当温度超标显示过标温度时,此批凝胶卡即不宜使用。
(4)实验须设阴性对照。
(5)在阴性对照微柱中,红细胞沉降在底部一侧而未在底尖部时,表示离心力方向和微柱管轴线不一致,可适当增加离心转速;在阴性对照呈微弱阳性的反应时,适当增加离心时间和离心转速。
(6)血清标本必须充分去除纤维蛋白,否则呈假阳性反应。
(7)如果使用的是血浆标本,一定要用标准的含抗凝剂的标本管采集血浆,否则血浆中纤维蛋白在微柱离心时析出,阻挡分散的红细胞下降,易出现假阳性反应。
(8)应采用厂家提供的红细胞稀释液,避免标本中纤维蛋白影响反应结果。
(9)温度低时,易出现假阳性反应。在实验中要充分考虑温度因素,如室温低于20℃,离心机未调整温度,即使已经孵育,但离心时试剂卡温度已下降,影响检测结果。
(10)要避免红细胞或血清标本染菌,尽可能使用当日采集的新鲜血标本。若不得不使用陈旧血标本,则必须用该标本做阴性对照,以确定该标本是否可以使用。未混浊的标本并不表示未染菌,不能以标本是否混浊来判断是否已染菌。
(11)微柱凝胶管中出现溶血现象,即使提示为红细胞抗原抗体阳性反应,也不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溶血。故对此标本一定要认真分析,并向上级主管技术人员报告并讨论。
(12)不同的微柱凝胶卡,判读的注意事项亦不同。微珠式的凝胶卡因为光线的通透性比较差,部分弱的凝集在卡片的正反面会有凝集结果不一致的情形;而凝胶式的凝胶卡因为通透性比较良好,通常只要单面观察结果就可以了。所以,微珠式的凝胶卡须双面判读结果,取较强的反应结果;而凝胶式的凝胶卡只要单面判读结果就可以了(凝胶卡两面的结果也可能会有差异)。
四、ABO疑难血型非人为病理因素分析
若排除了人为因素造成的ABO定型不符,之后的步骤便是查阅病历资料、确认输血史及疾病史。
查阅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输血史、孕产史及最近的疾病史及用药资料,必要时加做不加抗血清的正定型对照及反定型的O细胞对照。若无相关病史且正反定型对照正常,则可以进行亚(弱)型疑难血型分析。
生理性或病理性的ABO疑难血型,一般原因可区分为抗原减弱或消失、多出来的抗原、抗体减弱或消失、出现非预期抗体等4种因素,且可能常常会有不同因素同时出现。比如强冷凝集素会造成多出来的抗原及非预期抗体同时出现,或者如A el可能是抗原消失及出现非预期的抗-A 1抗体,以及类孟买A型出现抗原消失及非预期抗-HI抗体等。
一般情况下,抗体减弱只会由单一因素引起,如低球蛋白症患者或者老年人、幼儿及怀孕妇女等,较少出现抗原减弱的同时相对应的抗体也减弱(如A抗原减弱,且抗-B抗体也减弱),一般考虑多出来抗原及非预期抗体都同时出现,抗原减弱及同时出现非预期抗体。
根据表6-1的ABO血型鉴定的判读结果及ABO疑难血型的鉴别,可以把所有ABO疑难血型分为两大类别的鉴定流程:
第一,正定型抗原减弱型,即正定型是O型、反定型是非O型,或者反定型格局虽是O型,但A细胞和B细胞的凝集强度差异≥2+的。比如:正定型是O型,反定型A细胞凝集2+,B细胞凝集4+,此类型的鉴定流程可以参考本书附录二“正定型O型反定型非O型或正定型O型反定型O型但凝集价差≥2+鉴定流程图”。
第二,多出来的抗原或者(以及)出现非预期的抗体,即正定型不到3+或反定型不到2+都可能是这种多出来的抗原或者出现非预期的抗体。这一格局可参考本书附录三“多出来的抗原或非预期抗体的鉴定流程图”。
非人为因素造成的ABO疑难血型,通过病历查询输血史、病史、孕产史或移植史等,以及搭配正定型对照及反定型O细胞对照,一般可以查出造成ABO疑难血型的因素,其原因大致可分以下几种。
1.生理性因素
(1)年龄:
老年人(ABO抗原或ABO抗体减弱)、6个月以内的婴儿(ABO抗原发育不成熟,抗体未产生)可发生血型误判。
(2)冷凝集素:
有些健康人血清中含有冷凝集素,且在4℃以下才有活性,不干扰ABO血型。如果冷凝集素效价升高,或在室温有反应,便可能干扰ABO正反定型(参考本书第三篇第十章第一节高效价冷凝集素造成血型不合案例)。
(3)“先天性”无ABO抗体:
国内有“先天性”无ABO抗体的个案报告,原因有待研究。有人认为与无菌喂养或者先天性低球蛋白症有关。
(4)个体特异性:
个别人血清中ABO可溶性血型物质过高,可能中和抗血清而干扰ABO血型鉴定。用未洗涤的红细胞鉴定ABO血型时,应注意到有可溶性血型物质过高而干扰ABO正定型的可能性。区分鉴定方法:红细胞充分洗涤后复检血型。
(5)其他特殊人群的考虑因素:
1)新生儿:
胎儿在5周时,细胞上可检测到ABO抗原,但新生儿出生时ABO抗原还没有发育完全,直到18个月后才会充分发育。新生儿出生时,除少数有微量的IgM抗体外,尚未形成自己的IgG、IgA和IgE,大部分婴儿要在出生3~6个月以后才能形成血型抗体。由于新生儿血清中IgM类ABO血型抗体尚未完全合成,给临床鉴定ABO血型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新生儿ABO血型检测以正定型为主,与成人相比,抗原、抗体表达弱,存在漏检的风险(参考本书第三篇第九章第六节母婴ABO血型不符及抗原减弱案例)。
2)老年人:
老年人的ABO血型抗原和血型抗体较成人弱。试管法正定型时由于红细胞上抗原位点的减少,红细胞间尚不能搭桥引起凝集而误判为不凝集。特别是红细胞在微弱凝集的情况下极易判为假阴性导致血型鉴定的错误。试管法反定型时出现假阴性主要是由于老年人血清中抗体效价减低所引起。
3)异型干细胞移植患者血型特点: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ABO供、受者血型不同,输血时要随时检测、观察患者血型抗原和抗体效价的变化,选择相应的血液成分进行输注。由于ABO血型系统由等位基因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抗原组成,等位基因的变异可遗传,致使相应抗原数量增多或减少,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后,受者的红细胞血型就会逐渐转变为供者的血型(参考本书第三篇第九章第八节骨髓移植血型变异案例)。
ABO血型主侧不合者移植后大体表现为患者的血型抗体逐渐减弱并于一段时间后消失,患者血型转换为供者血型,ABO正反定型一致。ABO血型次侧不合者和ABO主次侧均不合者主要表现为移植后A或B型患者原血型抗体效价较移植前减弱,并维持在较低水平保持长时间不变,血型抗原转换为供者抗原,ABO正反定型不一致。ABO血型不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者中干细胞植活时间3组间无明显差异,但红细胞生长周期和完全转型时间不一致,这可能与以下3个因素有关:①ABO不合的干细胞移植受者既往产生的血清抗体不仅可破坏对方的细胞,甚至作用于红系祖细胞,导致干细胞虽已植活,但红细胞系统不能正常生长,甚至新产生的红细胞也可能被破坏,发生血管内溶血,使得血红蛋白回升缓慢;②另外ABO主次侧均不合的干细胞移植患者血液中可能存在破坏供者红细胞的血清抗体消失迟缓,因此血型转变时间延长,而ABO次侧不合者其体内没有破坏供者红细胞的血清抗体;③样本量较小也可能是影响结果的一个原因。
2.临床治疗的影响
(1)大量输液:
被检者ABO抗体被稀释,导致ABO反定型凝集强度减弱。
(2)静脉输入高分子药物:
静脉输入高分子药物如甘露醇、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等,可导致红细胞呈缗钱状,影响血型鉴定。
(3)近期输过异型红细胞(包括宫内输血)或异型血浆:
近期输过异型红细胞患者的正定型可出现混合凝集,近期输过异型血浆的患者ABO反定型可能会受到干扰。
(4)单采血浆或血浆置换治疗:
患者ABO抗体可能因为补充血容量受到稀释,干扰其反定型。
(5)造血干细胞移植:
一般移植后的血型,正定型可以完全转换成供者血型。临床ABO血型不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如果植入存活,受者在转变为供者血型过程中,可能呈嵌合状态。
鉴定方法:
1)ABO正定型呈混合凝集,亲和力鉴定为正常。
2)血型基因检测,也是移植物存活的指标之一。
3.疾病影响
(1)白血病或某些其他造血系统恶性疾病:
白血病或某些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可能导致ABO(以及H系统)或RhD血型抗原表达变化(参考本书第三篇第九章第五节“急性白血病造成A抗原减弱案例”)。
临床诊断白血病或其他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如MDS),一般反定型不受干扰,正定型ABO抗原减弱(不会增强或出现额外反应),H抗原通常可能会减弱或增强。证实红细胞带有弱A或B抗原的方法如下:
1)吸收/放散试验(通常只应用在正定型无表达如A el/B el,A m/B m或者类孟买型)。
2)抗原-抗体增强技术:酶处理红细胞技术(应用一步酶法对部分类孟买型可以检出较强的凝集反应)。
3)ABH血型物质测定:佐证被检者ABO血型。注意:如果未检测到对应的ABH物质,则对结果分析无意义,因为被检者可能为非分泌型或者如A el、A x血型是无法检测到相对应的A血型物质的。
4)亲和力试验:亲和力结果正常,可以排除A 3/B 3亚型。临床追踪发现,一般病情缓解后血型抗原强度恢复。
5)也可以使用血型基因检测(参考本书第五篇第二十章红细胞血型基因检测技术)。
(2)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因免疫球蛋白水平低,反定型不凝集或弱凝集。而各种原因导致的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或高球蛋白血症,都会干扰ABO反定型。
(3)肝脏疾病、结核病等:
多种影响机体代谢的疾病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肝脏疾病和结核病等可导致血浆白蛋白降低,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例倒置,从而干扰ABO血型鉴定。
(4)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等: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其红细胞呈缗钱状,干扰ABO正定型。多发性骨髓瘤血浆中的M蛋白可以干扰反定型。
(5)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淋巴瘤、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患者的自身抗体可干扰血型鉴定。
(6)红细胞自身凝集:
患者体内存在高效价冷凝集素使红细胞发生自发凝集,会干扰正定型。
(7)红细胞致敏:
被免疫球蛋白致敏的红细胞,在含高蛋白介质的试剂中可发生凝集。
(8)血型物质过高:
某些疾病(如腹腔癌)导致血浆中存在大量的血型物质,中和抗体。
(9)感染:
G-菌感染可导致类B、全凝集或多凝集;某些病毒感染可导致高冷凝集素综合征。
4.大量输血
大量输血时可能大量输入同型血或输入非同型相容血或不相容血等情况。临床3个月内输非同型血,正定型可能呈混合凝集,其鉴定方法:当正定型呈现混合视野时,怀疑是输入异型血,亲和力鉴定可区分是输入异型血还是A 3/B 3亚型。若输入不相容血(O型患者输入A或B型血),正定型可能无法检测到输入的残存异型,直抗阳性且放散液可证实输入的相对抗原存在(O型输入A型,从O型的自身直抗阳性或阴性红细胞中可以放散出抗-A抗体)。急性大量失血输同型血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增多,并出现有核红细胞,年轻红细胞血型抗原强度可能比成熟红细胞弱。
鉴定方法:
(1)网织红细胞增多,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
(2)定期复查,外周血成熟红细胞增多后干扰消失。
(3)血型物质测定(如未检测到血型物质,不能排除,因为被检者可能为非分泌型)。
(4)也可以利用毛细管离心法分离患者红细胞复检血型(造血功能障碍者网织红细胞低下的患者无法检测)。
(5)血型基因检测(DNA抽提自外周血中白细胞,供者白细胞在受者外周血中存活期短,一般不干扰受者DNA鉴定)。
5.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淋巴瘤、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患者的自身抗体可能干扰ABO血型鉴定。如果红细胞被自身抗体致敏,在ABO试剂血清中可能发生非特异性凝集而干扰正定型;血清中游离的自身抗体可以干扰反定型。
临床诊断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红细胞被自身抗体致敏后在含蛋白的ABO血型鉴定血清中可能发生非特异性凝集,如果血清中有游离的自身抗体,可能会出现抗-A、抗-B、抗-A,B、Ac、Bc、Oc、直抗均阳性。
鉴定方法:
(1)温盐水(45℃)放散红细胞至自凝消失后鉴定血型。
(2)红细胞经甘氨酸/HCL或二磷酸氯喹放散至直抗阴性或自凝消失后鉴定血型。
6.不规则抗体
输血、妊娠等产生的高效价IgG不规则抗体可能干扰反定型。
7.过客淋巴细胞综合征
干细胞移植或器官移植时会产生多出来的血型抗体(参考第三篇第十章第六节“过客淋巴细胞综合征”)。
8.获得性B抗原(类B)
细菌感染(尤其是肠道细菌感染),以前为A型,现在呈“AB”样。一般进口试剂都已修正此问题,所以应少见获得性B抗原,但使用国产试剂仍有报道指出会造成获得性B抗原的现象(参考本书第三篇第十一章第二节“获得性B抗原案例”)。
在血清学上,获得性B表型与抗-A产生强凝集,与单克隆抗-B产生弱凝集(2+或更低),且血清中含有强抗-B抗体。尽管患者红细胞可与抗-B试剂发生反应,但是患者血清并不会与自身红细胞发生反应。
鉴定方法:
(1)正定型抗-A4+,抗-B呈弱凝集;反定型A细胞无凝集,B细胞强凝集。
(2)用酸化(pH 6.0)抗-B抗血清无凝集(参考第三篇第十章第十一节“获得性B抗原案例” )。
目前进口试剂大多经过处理,对获得性B抗原不具有专一性。
9.自身冷抗体
病毒感染者或其他临床诊断(冷凝集素综合征、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
当ABO正反定型都出现全凝集时的处理:进行ABO血型鉴定时,全凝集样本会使正反定型试验结果全部呈现凝集状态,而且样本红细胞在盐水介质中离心后自凝,自身对照也呈凝集状态。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有(参考本书第三篇第十章第十六节“冷自身抗-I案例” ):
(1)冷自身抗体:使用37℃温盐水洗涤红细胞重新做正定型,一般可以处理解决,若无法完全处理,可使用0.01M DTT处理红细胞。反定型则可以使用混合数个O型红细胞吸收血清或血浆中的冷抗体。重做反定型则可以得到正确的反正型结果。
(2)高免疫球蛋白血症或高纤维蛋白症:离心后弃去上清液,加入生理盐水,如凝集消散,则可证实是高免疫球蛋白症的缗钱状假凝集。
(3)在排除冷抗体及高免疫球蛋白血症的干扰后,抗体鉴定试验结果为与所有谱红细胞凝集。
鉴定方法:
1)预温法(样本采集、分离血清等过程均在37℃进行,被检血清加试剂红细胞37℃放置1小时观察结果)。
2)自身红细胞4℃冷吸收自身抗体后试验(在做自身抗体的异体吸收时,有可能会把同种抗体一起吸收,此称为松桥绪方现象,需特别留意)。
10.冷同种抗体
一般有输血史或妊娠史。也可见于疫苗注射或输注血制品如静脉免疫球蛋白者。也可能存在无病史可循的冷同种抗体,包括抗-E、抗-D、抗-Mur、抗-M、抗-P1、抗-Le a,-Le b等(参考本书第三篇第十章第三节冷反应抗-M造成ABO正反定型不符案例)
鉴定方法:抗体筛选,抗体鉴定。
11.药物抗体
血清含药物诱导抗体,试剂成分也使用相同的抗生素药物。
提示:凝集为假阳性(红细胞膜完整)。
鉴定方法:试剂红细胞洗涤后,用生理盐水重悬红细胞后进行实验,即可改善此类假凝集。
12.注射丙种球蛋白
偶见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里存在人源抗-A和抗-B,或者抗D免疫球蛋白(RhoGam)存在抗-D。有时在注射高剂量IVIG后可检测到残存的抗-A和抗-B。
五、病理性疑难血型的鉴定
1.非预期抗体影响血型鉴定
当出现非预期抗体时(冷凝集素或者冷反应同种抗体),可以做吸收试验来去除非预期抗体的干扰。去除非预期抗体后的血浆,重新做反定型就能解决非预期抗体造成的正反定型不符。
吸收试验是指红细胞与血清混合,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膜上的某种抗原会特异性地与血清中的对应抗体结合,使血清中该抗体的效价显著降低或消失。根据被检标本中含抗体的最适反应温度,对其进行吸收。冷抗体在4℃反应最强,通常用冷吸收技术(自身抗体用自身红细胞吸收;同种抗体则用对应的红细胞吸收);温抗体的吸收通常采用酶处理后的红细胞在37℃孵育。
(1)冷吸收试验结果分析和判定
1)吸收后的血清加入自身红细胞后无凝集,表示样本血清中的冷抗体已完全被吸收。
2)吸收后的血清加入自身红细胞后仍有凝集,表示标本血清中冷抗体没有完全被吸收。
(2)热吸收试验结果分析和判定
1)结果无凝集,表示样本血清中的抗体已完全吸收。
2)结果仍有凝集,表示吸收不完全。
(3)注意事项
1)冷自身抗体吸收时需要采集2份标本,一份为抗凝标本,另一份为不抗凝样本,分离血清备用。
2)制备吸收用的压积红细胞时,末次洗涤后应尽量除尽盐水,以免被检血清中的抗体被稀释(被检血清和压积红细胞的比例一般为1∶1)。
3)自身温抗体一般不干扰ABO反定型,但可能干扰正定型,因被检细胞吸收温抗体而出现正反定型不符,Rh定型也可能因为同样的原因出现假阳性,一般的处理方法是用放散后的红细胞进行下一步实验。
4)自身抗体吸收如用O细胞吸收,吸收后的血清可用于鉴定ABO血型,不宜用于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等试验,因随机O细胞有可能吸收掉同种抗体之可能,必须用自身细胞吸收后才能用于抗筛及交叉配血试验。
5)与冷凝集素综合征有关的最常见的特异性抗体是抗-I,但有时也见抗-Pr。有些抗-I与H抗原的细胞(O、A 2细胞)反应也强,这种抗体称抗-IH。细胞经酶处理后能增强抗-IH的反应,而抗-Pr的反应减弱;抗-Pr与未经酶处理的细胞反应相同,如与酶处理后的细胞(成人细胞和脐血细胞)出现相对弱的反应,首先考虑抗-Pr。
6)冷自身抗体吸收有时会发生松桥绪方现象,也就是在吸收自身抗体时,有时会把其他异体或同种抗体吸附造成结果为假阴性。
2.蛋白凝集影响血型鉴定
(1)将患者细胞多洗涤几次后再做正定型,用盐水稀释或盐水替换法做反定型。在看结果之前加等体积生理盐水或用盐水替换掉原反应液,混匀,使凝集散开,再看结果。
(2)重新获得标本。
(3)用无羊脂盐酸的试剂。
(4)应用新盐水、新试剂瓶、干净试管重做实验。
【问题探讨5】
过客淋巴细胞综合征和异血型异体移植导致的血型变化如何鉴别?
1.主要机制不同
过客淋巴细胞综合征常发生于次侧不相容的骨髓移植或器官移植,而且多发生于移植日起5~20天。次侧不相容的异血型移植,多发生正定型的血型改变,而不会产生相对不相容的反定型抗体,反定型的抗体只会减少不会增加。
过客淋巴细胞综合征(passenger lymphocyte syndrome,PLS)是指供者器官残留的淋巴细胞针对受者的抗原产生免疫性抗体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尤以溶血为主。PLS主要集中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及骨髓移植,在实体器官移植如肝移植中则十分罕见。这种过客淋巴细胞综合征常发生在次侧不相容的器官移植或干细胞移植,如AB型受者接受了A型、B型或O型供者的干细胞,或者A型/B型受者接受了O型供者的干细胞。
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gene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将正常供者的骨髓移植入患者体内的一种治疗手段。虽然组织配型相合,但由于血型和组织相容性抗原的遗传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所以当供、受者ABO血型不合时,受者血型会向供者血型转变。在ABO血型不合的allo-HSCT的移植患者中会出现干细胞受者红系重建,出现受者红细胞血型向供者红细胞血型转换的现象,其变化的核心成分是存在于红细胞和组织细胞上的A、B抗原基因。
2.血型变化不同
过客淋巴细胞针对受者血型抗原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G抗体,也可能是ABO系统以外的其他抗体的产生,所以发生症状时,血型正定型一般不会有变化。
过客淋巴细胞综合征通常在移植后1~3周出现,少量抗体不会对患者产生明显危害,但抗体量多、效价高时则会发生血管内溶血。本病确诊的实验室指标是溶血时在受者血清检出抗受者红细胞的抗体,预后一般良好。PLS是自限性的疾病,抗体的产生会逐渐减少直至停止,一般持续3个月左右,有个别超过170天,有极个别溶血持续182天。另外,不是所有的ABO血型不同的器官移植都会引起溶血。另据一个较大规模报道,有27.7%是ABO血型不合的器官移植,其中有13%会引起溶血。
allo-HSCT的移植患者血型转化主要体现在正定型向供者转换,反定型只会有抗体的减少至消失,而不会有新的抗体产生。
ABO次侧血型不合:allo-HSCT后3~6个月ABO红细胞逐渐转为供者血型,但血清凝集素抗-A或抗-B只转为供者其中之一,即有抗-A、无抗-B,或有抗-B、无抗-A。A(B)供AB者其血清凝集素抗-B或抗-A持续缺失。
转型后受者ABO血型血清学与普通正常人表达存在较大的差异。O供A(B)转型后极易与ABO系统A或B型急性白血病抗原性减弱者相混淆,A(B)供AB转型后极易与ABO系统AB m或A mB亚型相混淆,因此临床实验诊断中可用吸收放散试验或DNA基因分型等方法加以鉴别。
【问题探讨6】
比较多重凝集、获得性B抗原及B(A)血型的异同点。
1.不同点
(1)产生机制
1)多重凝集:
多凝集红细胞是因各种原因产生的膜抗原暴露,从而产生“多凝集”现象,这与临床疾病、人体免疫机制和红细胞免疫相关。多凝集红细胞是指红细胞膜由于遗传、细菌或病毒感染等原因发生异常后,除自身血清、同类型多凝集患者的血清、脐带血血清外,几乎与所有成人的血清都发生凝集。
2)获得性B抗原:
Gerbal等假设细菌的脱乙酰基酶可以将A的免疫显性糖N-乙酰基半乳糖转化为半乳糖胺。这个半乳糖胺与B抗原的免疫多糖半乳糖非常相似,可以与某些抗-B发生反应。Gerbal等认为获得性B抗原并不常见,原因有两条:一是因为在所有的A 2和95%的A 1人群中含有抗-获得性B抗原抗体;二是因为多数细菌不产生适合的脱乙酰基酶。现在有非常多的证据可以证实N-乙酰基半乳糖的脱乙酰化是造成获得性B抗原的最常见原因。
3)B(A)血型:
B等位基因在正常 B基因序列的基础上发生单碱基突变,变异的 B基因具有编码双功能活性酶的能力,从而血清学除了表现B抗原特异性,还表现少量A抗原特异性。因为关键核苷酸位置上的突变及其引起的单个氨基酸位置上的变化,改变了糖基转移酶的酶学特点和催化活性,使同一底物催化形成不同的产物。
(2)血清学不同点(表6-4)
表6-4 多重凝集、获得性B抗原及B(A)血型血清学不同点
2.血清学特点(表6-5)
表6-5 多重凝集、获得性B抗原及B(A)血型血清学特点
【问题探讨7】
缗钱凝集和强冷凝集如何区分?
缗钱凝集和强冷凝集产生的机制不同,但经常会同时产生,它们的产生机制如下。
1.缗钱凝集
红细胞缗钱凝集是由患者血清中蛋白质浓度异常而引起的,常与以下因素有关。
(1)患者纤维蛋白原升高或异常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或巨球蛋白血症,促使红细胞表面电荷发生改变,使红细胞互相连接如缗钱状。此类患者血清中球蛋白增高,往往引起患者自身红细胞或反定型红细胞相互叠连和粘连,呈缗钱状排列,这种缗钱现象造成假凝集。血浆中蛋白异常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病理特点,由于骨髓内有大量的浆细胞增殖,使患者的血清内出现异常的免疫球蛋白(M蛋白),影响红细胞表面负电荷状态,血清蛋白浓度异常,使红细胞呈缗钱状而产生假凝集。
(2)慢性肝病患者包括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患者,常存在低蛋白血症及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使红细胞呈缗钱状假凝集。患者为浆细胞性白血病(血涂片中浆细胞占31%),血清总蛋白增多,异常球蛋白增多,而白蛋白减少,血浆蛋白出现紊乱。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带有负电荷形成Zeta电位,使红细胞互相排斥而保持悬浮稳定性。而病理情况下,异常球蛋白增多,就会使细胞Zeta电位降低,从而使细胞易于粘连成缗钱状。
(3)实验室温度过高、作用时间过长致水分蒸发及血清浓缩,患者血清中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不正常,血浆增容剂也会引起缗钱状凝集。
2.强冷凝集
冷凝集素是大分子IgM型完全抗体,在4℃时抗体活性最高,它直接针对红细胞I/i、Pr1-3、Gd和Sa抗原,在血液循环中可与患者自身红细胞发生凝集,在体外也能与ABO系统各种血型的红细胞发生凝集。
一般正常人血清中含有少量冷凝集素,一般效价很低,在32以下;在温度低于4℃时才有活性,20℃以上一般不发生凝集反应,所以不易出现血型鉴定及配血困难。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毒性肺炎、恶性肿瘤等,冷凝集效价往往会≥640。冷凝集素病患者血清中常含有高效价的病理性自身冷凝集素,其可以封闭红细胞抗原部位,并同红细胞发生凝集并溶血,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甚至可引起死亡。这种高效价的冷凝集素,可以引起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困难。
3.缗钱凝集与强冷凝集的血清学特点
(1)温度在37℃时,若凝集强度随孵育时间增加而增强,则是缗钱凝集现象。
(2)对于缗钱凝集现象,使用盐水替代法和盐水稀释法可以消除凝集,但冷凝集则不受此方法的影响。
(3)镜检可以区分缗钱凝集和冷凝集素的强冷凝集(图6-1)。缗钱凝集具有其特殊的钱串特点,或者虽不是成钱串凝集,但凝集块的边缘规则且呈现圆滑的折射光。而冷凝集素的强冷凝集块则呈现边缘不规则,也没有圆滑的折射光。
图6-1 缗钱凝集现象(a)及强冷凝集现象(b)镜下比较
(4)单纯的缗钱凝集与酶处理细胞反应无增强,反而可能因酶处理造成Zeta电位改变而无缗钱凝集现象;但酶处理细胞会使I抗原表达比较强烈。若是冷凝集素与酶处理细胞反应,则凝集更强烈。
有时缗钱凝集和强冷凝集会同时发生:所以如果把试管置于4℃时会有凝集,把温度升到37℃时仍是有凝集;同时盐水替代可以纠正凝集。那就是缗钱和冷凝集同时发生。
【问题探讨8】
血型微柱凝胶卡对照孔出现阳性,但正反定型相符,如何判读血型?
血型微柱凝胶卡对照孔出现阳性,但正反定型相符,应调查凝胶卡对照孔出现阳性的原因。同时,RhD的结果可能是假阳性,或者可能存在抗原弱表达或亚型。
1.血型微柱凝胶卡对照孔出现阳性的原因
(1)未完全去除纤维蛋白原的血清标本,在凝胶中形成的纤维蛋白,阻碍红细胞沉降而浮于凝胶中或凝胶表面。
(2)抗凝不足或未抗凝的血标本,如临床上常用的血袋连接管中的标本,其中可能无抗凝剂或抗凝不足,因取到红细胞凝块而导致对照孔出现阳性。
(3)被检标本染菌也使红细胞浮于凝胶中或凝胶表面。
(4)被检红细胞破碎常常是因为该红细胞陈旧,此时即使应该是阴性结果,但破碎红细胞膜浮于凝胶中或凝胶表面呈弱阳性。
(5)实验室温度低时,因凝胶颗粒活动性减少,单个红细胞穿过时困难,易出现假阳性结果。
(6)离心后红细胞沉淀在微柱凝胶管底及近底部一侧,而不是在管底尖部,这是因为离心微柱管离心力方向和该微管轴方向不一致,本应为阴性结果的沉淀位置偏离,而呈弱阳性反应。
(7)患者红细胞发生自身凝集。
(8)微柱凝胶卡出现干涸现象而导致对照孔出现阳性。
(9)检测前撕卡时出现蹦胶现象而导致对照孔出现阳性。
(10)对照孔可视为RhD的阴性对照,故虽然可能ABO正反定型相符,ABO血型没有问题,但RhD出现假阳性。
2.血型微柱凝胶卡对照孔出现阳性的处理
(1)出现对照孔阳性时,应在排除以上原因后,进行重复检测,而不应看似正反定型相符而直接报告结果,因为原本正反定型不符的结果可能是因为以上因素导致的假阳性而导致正反定型相符(对应抗体因为样本被稀释等原因而呈现假阴性结果),从而发出错误报告。
(2)采用试管法重新检测,尤其是RhD,最好采用两种不同批号的抗D试剂,并且采用阴性对照试管或检测直抗作为阴性对照结果。
(3)不同情况的相应处理见表6-6。
表6-6 血型微柱凝胶卡对照孔出现假阳性情况处理
3.血型微柱凝胶卡对照孔出现阳性,正反定型相符的个例。
(1)一个O型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患者,同时具有自凝现象(表6-7)。
表6-7 微柱凝胶卡结果
(2)一个大量输液的A型外伤患者,检测时有蹦胶现象(表6-8)。
表6-8 微柱凝胶卡结果
(3)一个A el患者,检测时遭遇卡干涸现象(表6-9)。
表6-9 微柱凝胶卡结果
各厂家的微柱凝胶卡的配方不一,凝胶中的增强成分不同,表6-10和表6-11提供某厂家的微柱凝胶卡加强液的成分与浓度,可作为质控孔阳性但正反定型不符时的参考判断。
表6-10 ABD微柱凝胶卡增强成分
表6-11 各类型微柱凝胶卡增强成分
六、ABO亚型与抗原减弱的识别与鉴定
如果经以上非人为技术错误排查,查询疾病史、输血史、孕产史及移植史等都确定没有生理性或其他病理性因素干扰ABO血型,最后应考虑的是ABO亚型与抗原减弱的因素。
ABO亚型是由于红细胞抗原质与量的改变所致,在血清学特征上主要表现为红细胞与试剂血清弱凝集或者不凝集。
ABO亚型与抗原减弱的识别可以依据兰德施泰纳定律(Landerstainer’s rule)来做判别。
Landerstainer’s rule是指正常人血浆中出现的血型抗体不会有相对应的抗原,这个定律也可以拿来作为疑难血型的判读标准。
当确认是疑难血型时(参考表6-1),可以先观察反定型抗体来推定正定型抗原的存在。正常人的反定型抗体需≥2+才被认为是正常凝集的反定型抗体。所以若出现反定型抗体凝集强度≥2+,表示不会出现这个反定型抗体对应的抗原;比如反定型抗-A 1为1+,抗-B为4+,表示该个体不可能是B型(出现≥2+的反定型抗-B抗体)。
例如,血型格局为正定型抗-A为1+、抗-B为0,反定型A细胞为2+、B细胞为4+,先从反定型的结果判读,反定型B细胞是4+,依Landerstainer’s rule所述,出现反定型抗体就不会出现此抗体的正定型抗原,所以这一案例不是B型;而同时A细胞的凝集为2+,根据表6-1,价差大于2+,所以A细胞的凝集应为非正常的抗体凝集,可能为出现非预期抗体;对应的正定型B抗原没出现是正常,但出现1+的A抗原应是抗原减弱的现象。
A抗原减弱或亚型:
根据A抗原与抗A反应的凝集强弱,从强凝集到弱凝集的抗原表达强度见表6-12。
表6-12 A型的亚型
从表6-12中可知,A型的亚型或抗原减弱可分为三种情形:强凝集、弱凝集和不凝集。
A抗原强度(以单克隆混合抗-A试剂测试)从最强到最弱分别为:A 1>A int>A 2>A 3>A end>A x>A m>A y>A el。
分别是强凝集的A 1、A int、A 2(抗-A正定型凝集强度≥3+),弱凝集或混合视野的A 3、A end、A x(抗-A正定型凝集强度<3+),以及和抗-A没有凝集而需利用吸收放散才能证实有抗原的A m、A y、A el血型。
其中强凝集、弱凝集和不凝集三组中各有一种血型会产生抗-A 1,即强凝集的A 2、弱凝集的A x和不凝集的A el。唾液中没有A血型物质(分泌型)包括A x、A el血型。
B型的表达大致和表6-12相同,包括B、B 3、B end、B x、B y、B m、B el,但B型没有B 2、B int型,B型有B(A)型特殊血型。
B亚型:
弱凝集的B变异是较少的。日本人B基因频率是A的一半,曾有日本学者对超过700 000的献血者进行分析,发现B x和B m的频率比A x和A m高出许多。弱凝集的B亚型较难以分类,B亚型最好的分类参照A变异型为B 3、B x、B m、B y和B el,另外加上不符合其他类型的B w。
A亚型:
除了通常的A 1和A 2表现型以外,还发现了许多A抗原弱表达的红细胞。大多数表现型可划分这几种类型:A 3、A x、A end、A m、A y和A el。所有亚型的H抗原表达正常或增强。变异的表现型中,多数是由于ABO位点稀有等位基因的遗传造成。当它们与 O或 B基因共同遗传时,可以被检测出来,但是当与A 1或A 2共同遗传时则不能被检测出来。A y可能来自生殖细胞系突变或者是由于ABO位点以外的稀有基因的纯合子对ABO位点的影响。A x、A m、A y和A el红细胞与多数抗-A不发生凝集。之所以能发现这些A亚型,是由于它们很像O或者B型红细胞。A x细胞可以被来自O型个体的血清(抗-A,B)凝集。如果A亚型细胞被蛋白酶处理过,则它们的A抗原更容易被检测到。
当血型正反定型不相符时,应首先考虑亚型的可能性,用试管法复查正反定型,进行吸收放散试验和唾液血型物质试验以确定红细胞上的弱抗原或血清中的弱抗体。在常规ABO鉴定的基础上增加抗-A 1、抗-H、抗-A,B试剂以及A 1、A 2红细胞悬液。在A抗原中主要为A 1和A 2。可根据以下原则区分ABO亚型:
(1)红细胞与抗-A、抗-A 1、抗-B及抗-A,B的凝集程度。
(2)红细胞上H物质活性的强弱。
(3)血清中是否存在抗A 1。
(4)分泌型人的唾液中A、B和H物质。
(5)吸收放散试验。
ABO亚型的鉴定:
基因血型分型鉴定是目前最有效的鉴定亚型的方法,但成本较高,操作要求高,目前唾液血型物质检测对亚型也有一定的意义,方法简单,成本低。吸收放散试验也是鉴定亚型的常用方法。但ABO基因血型分型并不是万能的,有时血清型完全是某类别的分型,但基因型却完全不同,输血以血清型的表达为主,不以基因分型决定输血血型选择。
七、疑难ABO血型鉴定方法的选择
1.放散试验
抗原抗体的结合是可逆的,通过某些物理方法(如改变温度)或化学方法(如调节pH),抗体又可以从结合的红细胞上解脱下来,称之为放散试验。放散的方法有很多种,没有一种方法是适合所有情况的(因不同Ig种类、不同抗体特异性等)。一般来讲,ABO抗体首选热放散方法,Rh抗体首选乙醚放散或酸放散,保留红细胞首选45℃热放散、二磷酸氯喹放散方法。
2.吸收放散试验
表达弱A和弱B抗原的红细胞直接离心试验中不被抗-A、抗-B所凝集,但可以吸收相应的抗体。可以通过将其吸收的抗体放散出来,并检测放散出来的抗体,以证明弱A或弱B抗原的存在。
3.分泌型患者唾液中血型物质检测法
中国人接近100%个体含有 Se基因,该基因控制产生水溶性的ABH抗原的分泌腺体,使血型物质能够进入到脑脊液以外的所有体液中,因此A型分泌型人群唾液中含有A物质,B型分泌型人群唾液中含有B物质,O型分泌型人群唾液中含有H物质,AB型分泌型人群唾液中含有A和B物质,其中H物质在A、B、AB、O分泌型人群唾液中均存在。
(1)唾液中血型物质检测试验结果分析:
唾液中血型物质检测一般采用凝集抑制试验,该试验阴性对照管的凝集强度一般应达到2+,阳性对照管凝集强度应为0,盐水对照管的凝集管强度应大于相应的唾液测定管。试验的3支试管中任何一管红细胞不凝集,均表明检出唾液中存在相应的血型物质。
(2)唾液中血型物质检测试验注意事项
1)唾液在加热前应先离心去除沉淀,否则可以从任何可能存在的细胞中释放H物质,导致非分泌型出现假阳性。
2)应同时做盐水对照试验比较二者的凝集强度,避免弱分泌型漏检。
3)抗血清应标准化后使用,否则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
八、特殊血型的识别与鉴定(cisAB,类孟买,嵌合体)
1.cisAB
又叫顺式AB血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A型和B型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两个基因能同时从父亲或母亲中的一方继承,也能同时遗传给子女。这种血型在人群中的分布频率为58万分之一至17万分之一(参考本书第三篇第十章第九节cisAB案例)。
cisAB个体的血清学特征在每个家族都有所不同,以cisAB/O基因型的表现为例,基本规律如下:
(1)cisAB细胞上A抗原虽然经常被认为是A 2,但A抗原强度强于A 2B、弱于A 1B。
(2)cisAB细胞几乎毫无例外地表达弱的B抗原性,类同B 3表型,与免疫性A型血清反应较强,与自然发生的血清抗-B弱凝集或不凝集。用B细胞吸收抗-B可除去与cisAB细胞反应的抗-B活性,而用cisAB细胞连续吸收却除不净该抗- B活性,始终能凝集正常B细胞。
(3)cisAB细胞有很强的H抗原性,程度基本与A 2细胞相同,但高于正常的A 2B细胞。
(4)cisAB人血清中偶尔会有弱的抗-B,基因型为 cisAB/B,具有正常B抗原,血清中没有抗-B。
(5)cisAB分泌型人的唾液中有正常A物质、非常弱的B物质及较高的H物质。
2.孟买及类孟买血型
是由于H抗原缺乏或部分缺乏所致,红细胞表面不能正常表达ABO抗原。多数人认为,孟买型为 H基因缺陷的非分泌型,类孟买型为 H基因缺陷的分泌型。
目前已知, FUT1 基因控制红细胞膜表面H物质的表达, FUT2 基因控制分泌物中H物质的表达。类孟买型是由于 FUT1基因的突变所引起的, FUT1基因的缺陷导致红细胞膜表面的H物质表达异常,即使该个体体内有正常 A或 B基因也不能形成正常的A或B抗原,但不影响分泌液中ABH物质的合成。类孟买血型个体红细胞上少量的H抗原可全部被A或B基因的作用转化为A或B抗原,因此,红细胞上一般检测不到H抗原,而可以检出少量A或B抗原,但多数人认为这些微量的抗原是血浆中的糖脂类血型物质吸附在红细胞上的结果。
中国人因为几乎都属于分泌型,所以中国人常见分泌型类孟买血型(参考本书第三篇第九章第四节类孟买 案例)。类孟买型血清学基本特征是:
(1)红细胞表面有很弱的A、B抗原,与高效价抗-A或抗-B长时间反应可出现弱凝集,或可通过吸收放散试验或者酶处理红细胞可检出。
(2)类孟买型与来自荆豆的抗-H凝集素不发生反应,但与来自孟买型的抗-H有弱凝集反应。
(3)孟买型A h、B h不分泌ABH血型物质,但类孟买型 、 个体的唾液中可检出ABH血型物质。
(4)孟买型个体含有抗-H,类孟买型个体血清中的抗体是抗-HI,此抗体为冷抗体,虽与抗-H有相似的特异性,但不能被分泌型人唾液中的H物质中和。
(5)血清学方法无法直接检出类孟买型个体H抗原的存在,但B h个体经适当的酶处理后,可以检出H抗原。
(6)遗传方式为隐性遗传模式。
3.嵌合体
嵌合体是指个体中同时存在2个或2个以上不同细胞系细胞的现象。目前,已经发现的嵌合体现象主要有2种,一种为血型嵌合体,它是由于双生子之间的血管交叉吻合,造血细胞通过吻合的血管交换而产生的,人类中的血型嵌合体十分罕见。另一种为全身组织器官性的嵌合体,是指同一个体的不同组织中存在着不同来源的细胞的现象,它通常是在一些性别异常的个体,如雌雄同体的个体中被发现的。
早期,嵌合体的检测仅限于血清学方法。如ABO正反定型、ABH唾液物质、细胞遗传学试验、血型体外凝集试验等。该方法只能在出现混合凝集外观时提示可能是血型嵌合体,敏感性很低,需更加敏感的实验进一步确认。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其他领域的高新技术,特别是分子克隆、PCR体外扩增和DNA测序技术的发展,为嵌合体血型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前途。目前运用于嵌合体血型鉴定的主要有小卫星DNA、微卫星DNA、PCR-序列特异性引物、PCR-短串联重复序列、PCR-直接测序法、克隆测序法、芯片技术、流式细胞术等方法。
其他检测技术包括:
(1)ABO糖基转移酶检测:
若血清中含有相应的A/B糖基转移酶,则可使O型红细胞连接上相应的单糖,可以辅助鉴定ABO血型。
(2)基因分型:
主要有 PCR- SSP基因分型、 ABO基因的测序、 ABO基因单链扩增与测序、 ABO基因启动子测序和甲基化检测。红细胞疑难血型的鉴定是安全、有效输血的前提。ABO疑难血型在进行了吸收放散试验、唾液定型等试验仍然难以准确地判定时,比如特殊情况下,ABO亚型、RhD变异体如弱D、极弱D(D el),红细胞被抗体致敏或多凝集时,基因分型是正确鉴定血型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
【问题探讨9】
血清学类似A el与B el格局的血型,如何选择吸收放散用的抗-A、抗-B的抗体?
早期的血清学A el与B el血型都几乎是使用人源的多克隆抗-A、抗-B或抗-A,B所定义的。
使用单克隆抗-A抗体可能导致A el无法放散的原因如下。
1.单克隆试剂的原因
不同单克隆杂交瘤细胞只分泌一个类别(亚类)的杂交瘤细胞免疫球蛋白。一种单抗只识别一个抗原决定簇,可能此A el的抗原决定簇正是该单克隆试剂所不能识别的抗原决定簇。不是所有的单克隆试剂都适宜做吸收放散试验,只有通过系统验证的单克隆抗-A、抗-B(明确其细胞株名)才能应用于试验。抗-A 1植物凝集素不适于做吸收放散试验,因为放散液中较高浓度的植物凝集素能够引起非特异性反应。
2.技术原因
(1)抗体为IgM类抗体,如抗-A或抗-B在红细胞洗涤过程中,就有可能解体而失去抗体活性。为避免放散前该类抗体损失,可以应用冷盐水(4℃)洗涤红细胞。虽然该类现象与IgG抗体无关,但一些低亲和性抗体在洗涤过程中也会丢失。如果怀疑有该类抗体存在,选择低温的Liss液代替正常盐水有利于保持抗体的完整性和抗体的结合状况。
(2)抗体的不稳定性:盐水放散液中的抗体最不稳定,应该尽早地检测放散液中的抗体。稀释的蛋白溶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抗体的稳定性,可以选择加入牛血清白蛋白至放散液中,使最终牛血清白蛋白浓度为6%,并且冷冻保存放散液。也可以直接用无抗体的血清,6%的白蛋白液或类似的蛋白质介质代替盐水进行抗体放散。
(3)单克隆抗血清对于pH或渗透压改变较敏感,所以若采用单克隆试剂放散,常可能会出现假阴性。
(4)抗体的稀释和放散液的量:吸收放散时注意不要稀释血清,因为抗体可能被不适当的压积红细胞中残留的盐水稀释,所以应确保洗涤后尽可能地除净残留的盐水;如果放散液的体积小于用于致敏红细胞的原始血清体积,则放散液的反应性应强于血清的反应性。在绝大多数的方法中,放散液的体积可由调整盐水和其他稀释液的量而得到控制。放散液制备后,应用该放散液检测用于吸收试验的同一标本中未致敏的红细胞,以确定放散试验是否成功。
有报道发现: A el 04(外显子65G>A)及 A el 05(外显子65G>A与467C>T)红细胞上的A抗原都比较容易吸收放散,但 A el 02(467C>T、646T>A与681G>A)红细胞上的A抗原非常非常的少,而且产生高效价的反定型抗-A 1(2+~3+),使用人源高效价(效价为128)的抗-A也无法吸收放散,但基因检测却仍可以检测到 A el 02的变异位点。
【问题探讨10】
在唾液试验中,若唾液中未检测出H血型物质,是否为非分泌型?
唾液中未检测出H血型物质可能的原因如下:
1.抗-H试剂未进行最适稀释 为了检出或测量唾液中的H血型物质,可以用稀释过的抗-H的单克隆试剂或抗-H的植物凝集素进行检测。最适稀释度可以用O细胞滴定倍比稀释的抗-H血清,挑选凝集反应出现2+试剂的最高稀释度决定。如果试验前未对抗-H血清进行最佳稀释,唾液中的H血型物质无法完全中和抗-H,加入指示细胞后导致结果为凝集而误判为唾液中没有H血型物质。
2.未设立盐水对照 为了防止弱分泌型的漏检,可同时用盐水取代唾液做平行对照实验,比较二者的凝集强度。如果未设立盐水对照,唾液中H血型物质的弱分泌型导致的凝集强度的轻微减弱会被忽略,会被判为阴性结果,而得出唾液中没有H血型物质的结论。
3.如果受试者是 Se w基因型,唾液中的血型物质会减弱很多,有时会误认为是非分泌型。
4.也有报道,使用单克隆抗-H(大部分的抗-H都是植物荆豆种子萃取凝集素Ulex europaeus抗-H凝集素)可能对第一类的H血型物质的中和反应未如预期。
【问题探讨11】
B(A)、cisAB和A 2B产生抗-A 1怎么鉴别?
B(A)和获得性B及多重凝集的问题可参考【问题探讨6】,此处以正定型AB型的亚型格局探讨为主。
B(A)、cisAB和A 2B产生抗-A 1,这三种亚型的血清格局有时非常相像,可能会被误判,但在输血的血型选择,或在献血者的血型定型时,可能会影响到输血的安全,所以应特别鉴别。
常见使用单克隆试剂检测这三种亚型都是像AB型,但B(A)不能误判成AB型而输AB型的血液。cisAB和A 2B的血型鉴定可为AB型,cisAB型可输A型血,A 2B则输B型血为佳,这两种亚型输AB型抗人球蛋白法交叉配血相合的血也可以。
这三种血型正定型都可能是强AB型,但反定型则有明显的差异性。这三种血型当作献血者的血型与当作患者所选择输用的血型都有极大的不同。这三种血型的区分性见表6-13。
表6-13 B(A)、cisAB和A 2B鉴别要点
注: *AB型以主侧抗人球蛋白法交叉配血相合者可输AB型
(张宁洁 王勇军 张志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