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及特征
目前,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可分为专业工作者和志愿服务工作者,其中,专业工作者主要包括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志愿服务工作者主要包括临床医生、精神科护士、教师、志愿者和其他社会工作者等。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可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承担不同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如在早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当事人在第一时间需要的往往不是心理咨询或治疗而是支持和安慰,志愿者们可以为当事人提供基本的支持,包括社会支持、物质支持、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当需要干预技术解决当事人的心理问题时,专业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和咨询师可以使用小组晤谈和认知行为疗法操作;至于危机中出现的急性应激障碍和PTSD当事人,精神科医生可以介入治疗。心理危机干预过程复杂、情况多变,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的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素质和特征要求。
一、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专业素质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需要具备专业的素质,其中,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危机培训经历是最基本的职业要求。
1.基础知识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门科学,仅靠一般常识和热情的劝说对处于危机困境中的当事人没有实质性帮助,可能还会引起他们的反感、阻抗,甚至造成再次伤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应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具有一定的心理学、医学或其他相关专业(如精神病学、社会学等)的学科基础,掌握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及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等专业的理论知识,了解神经生物学、精神病学等医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协助当事人分析问题,了解矛盾和冲突的根源。同时,具备广泛的社会知识和丰富的人生经历,结合专业知识引导当事人认识到真正困扰他们的原因,从而帮助其走出困境并促进其人格成长。
2.专业技能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需接受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心理诊断、心理测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操作技能,将咨询技巧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并熟练地应用于实践。当危机干预工作者想独立完成工作时,需在有经验的专业工作者指导下,至少从事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半年以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能够使用共情等技术表达对当事人境况的理解并作出适度回应,能够把握谈话的内容,了解当事人的困境和心理发展变化;能够控制谈话的方向,适时机敏地提出问题,引导当事人认识内心深处的症结;能够使用适当的方法矫正当事人某些不良行为。此外,当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受到当事人不良情绪的影响后,有及时自我平衡的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内心平衡。
3.危机培训经历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相比于传统的心理咨询服务,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进行专门的心理危机干预培训。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人员都要接受相关危机干预机构开展的培训项目,了解危机心理的特殊性,理解不同的危机事件类型受灾人群的反应,熟悉干预策略,防止出现不恰当的干预。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工作使得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帮助危机当事人解决问题更加专业、有效,部分危机干预机构已经将心理危机干预的教科书纳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正规培训项目。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应分工明确,在管理人员的安排下,根据不同的危机类型和干预对象选择适合自己的援助项目,如危机干预、心理辅导、健康教育等。例如,美国PTSD研究中心提出了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选拔标准:①具有临床心理卫生工作执照;②可以提供10~14天的全天服务;③能够适应工作时间长、条件差的艰苦工作环境;④具有良好的多元文化适应能力,能与不同种族、年龄、教育经历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⑤有应急危机干预经验或培训经验;⑥具有组织才能;⑦能够对灾难者、相关工作人员及社区人员开展心理辅导工作;⑧曾作为志愿者接受过相关危机干预机构组织的培训。同时,该中心还指出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具备的4种工作技能(诚恳、倾听、共情与积极关注)和5项个性特征(富有进取精神、良好的沟通能力、镇静、整体把控力、对治疗的敏感性)。
随着规范化的管理,心理危机干预开始走向专业化和制度化,危机干预机构组织系统的培训项目,由专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对其他志愿服务人员进行有效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严格筛选志愿者的选拔和任用条件,提高服务的专业化和合法化。志愿者也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医学或社会学知识,熟悉主要的干预技术,在开始工作前接受过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或短期心理健康知识的紧急培训,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例如,美国应急委员会曾推荐了一个综合的危机干预培训项目,内容主要包括八个方面:①了解危机和危机对个体及其相关人员造成的影响;②掌握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操作方法,如简短治疗、PTSD治疗等;③了解不同危机时期、不同人群(如儿童、老人等)所采用的特殊干预方法;④了解心理危机干预的角色、责任和心理危机干预的特点、资源;⑤了解心理危机应对过程中个人、社区及两者相互作用的影响;⑥了解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压力管理与控制策略;⑦学会组建、运作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的相关事宜,如寻找个案、在社区开展公共健康教育、利用媒体宣传心理卫生知识等;⑧了解整个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计划、开展情况及各组织间的协作沟通情况。
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其他素质及特征
在危机处理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工作不再是单纯地给予当事人支持、辨认当事人的需要或处理当事人的问题行为,其角色需要扩展到设计师、启蒙者、训练者、服务提供者与危机处理时的忠告者。Collins等曾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特征作出详细说明:高中以上学历、当地人最佳;有帮助他人的意愿和能量,爱护他人、对他人的情绪保持敏感并具有同理心;情绪稳定、思维成熟、有逻辑;能与他人较好地合作;尊敬他人,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对方;接受他人的建议;对生活乐观;有较高的承受挫折能力;保护隐私;能够与特殊人群保持沟通。一般情况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具备以下特征:
1.热爱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具有挑战精神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需要面对许多突发状况,每一次危机干预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应正确和充分理解危机干预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对危机干预技术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不故步自封,对工作充满热情、勇于承担,能够从工作中获得成就体验。
2.尊重和关爱干预对象,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
尊重当事人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干预对象,不因当事人的背景、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而对他们形成负面判断,与当事人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一视同仁,给予对方以同样的尊重、关心和理解。同时,对当事人的问题给予关注,真诚地接纳、倾听,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并运用语言或行动上的支持为他们解疑释惑,减少他们对当前状况和未来的不确定感。
3.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
心理危机工作者应遵循心理工作的原则,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通过危机干预活动获取私利或借机开展其他工作;恪守心理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掌握心理咨询的界限,提防共情过度,保持与当事人客观的咨询关系;了解自己专业技能的局限性并学会转介,不计个人得失,尽最大可能帮助当事人恢复社会心理功能,并促进其心理成长。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从业的前提条件。
4.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不能单独进行,要与救灾、公共卫生等其他工作协调,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不能只考虑到心理需求,不同部门合作畅通是应急管理成功的重要保障。同时,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不能搞个人英雄主义,应该尊重和团结队友,通过合作实现团队工作目标,从团体中获得情感和技术支持。
5.坚持当事人受益的原则
心理危机干预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将当事人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要将当事人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试验品。心理危机干预会涉及当事人的敏感性问题,应权衡利益与伤害的关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在恰当的时机以最切合当事人的方式介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同时,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应制作便利携带工作卡,明确工作禁忌和特殊问题的处理方式,保证当事人的利益不受损害。
6.尊重隐私,注意保密
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同样适用于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医德规范,严格保护当事人的个人隐私,不能在没有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随便向媒体、非心理工作人员透漏当事人的个人情况。当来访者已经实施重大犯罪行为或可能发生威胁他人或自身生命安全的情况时,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应能够判断保密例外的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相关情况。
三、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自我保护
危机事件发生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需要在复杂、混乱的环境中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他们没有任何蓝本,也没有时间对心理危机干预过程进行仔细地思考或练习,因此他们在提供心理服务的过程中,可能会经受躯体上的耗竭、情感上的无助以及对工作和自我否定的考验,也可能会经历与当事人同样的创伤体验,灾难现场的所见所闻会激荡起深埋于他们内心深处的创伤性记忆或情感,造成替代性创伤。因此,分享与回馈技术对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恢复自身的心理平衡状态是必不可少的。
紧急事件应急晤谈(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CISD)是危机工作者常用的分享与回馈技术,在创伤治疗领域占主导地位。CISD技术最初主要用于急救工作人员以减轻事故引起的心灵创伤,如消防队员、自然灾害救援人员等。后来,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创伤性人群。
在心理危机干预中,CISD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干预方式,它鼓励危机干预工作者以言语的形式把他们对救援工作中发生事件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使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与疏导,同时对危机事件进行重新构建,将表现出来的积极品质和力量整合到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帮助其心理解压,预防创伤障碍的产生。CISD可采取一对一或团体形式进行晤谈,目前多以团体形式进行分享与回馈,一般CISD小组包含8~12人,由两名有经验且接受过CISD培训的心理专家带领。CISD可分为正式的分享与回馈和非正式的分享与回馈。其中,正式CISD包括六个阶段,一般需要2~3小时完成;非正式CISD是正式CISD的简化,一般需要1小时完成。
正式CISD的六个阶段是:第一,介绍期。团体带领者进行自我介绍,解释干预目的、团体规则和保密问题,团体成员相互介绍并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第二,事实期。团体成员从各自角度对事情的发生过程进行澄清,每人2~5分钟,旁人不得随意打断。其他人都有增加事件细节的机会以使整个事件得以重现,但必须轮流发言。第三,感受期。团体成员表达他们对事件的认识、当时和现在的情绪反应及过去是否曾有过类似的感受。第四,症状期。团体成员描述自己的应激反应症状。第五,指导期。团体带领者应指出以上症状及感受是急性应激的正常反应,不能说明他们失去了控制或不能胜任工作,告知成员减轻应激反应的策略和压力管理的技巧,讨论积极的适应及应对方式,帮助成员摆脱情绪困扰。第六,结束期。团体带领者对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成员问题,分发指导材料、制定未来行动计划,并对需要进一步心理服务的人员进行随访或转介。
分享和回馈的目的在于借助团体的动力和功能,调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内在的力量,强化他们自身的积极品质。在分享过程中,参与者尽情表达自己的理解、感受和反应,认识到压力反应存在的正常化,而非“软弱”的表现;在回馈过程中,团体带领者要善于总结,引导成员将从分享与回馈过程及整个危机事件中得到的收获表达出来。在分享和回馈的过程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应对自己的表现有一种控制感和责任感,避免强化他们当事人的身份,在分享和回馈后应对自己有一种肯定感,避免强化他们在危机干预工作中体会到的消极情绪,从而使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免受替代性创伤的影响。
目前,分享与回馈技术已经成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工作常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精神压力,其实在干预工作进行之前,也可提前做一些预防措施。首先,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身心状态。救援工作可能是持久战,如果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身体或心理上处于不适状态,就不宜奔赴现场开展工作。其次,干预工作以小组形式进行为佳。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小组成员可交流讨论,进行团队内的相互支持和督导,同时每个人轮流休息而不至于过于疲劳。最后,干预小组结束当天工作后,及时将总结报告汇报给有关部门,对工作方案进行调整,使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能在高压力与低压力任务之间轮换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