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心理危机干预理论
心理危机干预理论是危机产生后,给处于心理危机中的个体或群体提供有效帮助和支持的一种必然的应对策略,有助于对心理危机进行缓解和控制。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包括行为干预理论、认知干预理论、生态干预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折中的危机干预理论和激进的危机干预理论。
一、行为干预理论
行为干预的目的主要是实现特定的行为改变,降低或消除个体在危机中的一些不良行为,培养或提高个体一些良好的行为,从而提高个体对危机的免疫能力(实现特定行为的改变)。
行为干预主要包括三类技术:
1.降低不良行为发生的频率
主要采取的手段是实施惩罚。如果某一行为是由于得到了正强化的刺激而发生的,那么采用负性刺激就将逐渐减少甚至消除该行为。暂停正强化、橡皮圈拉弹等是这类行为干预技术常用的方法。
2.提高良好行为发生的频率
正强化是将令人愉快、喜爱的事物或事件与特定的目标行为相联系,达到提高该行为发生率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正强化的原理是,在特定情境中,如果一个人的某个行为之后伴随的是使他自己感到满意的结果,那么以后他面临相似情景时更有可能再次表现出这一行为。在此,感到满意的结果就是使行为实施者能产生愉快、积极情感体验的强化刺激物。这样的强化刺激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3.行为塑造
这需要持续地逐一强化更为接近目标行为的行为,同时消退先前的较为违背目标行为的行为,使目标行为得以形成。
二、认知干预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临床心理学领域出现了从认知途径对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的研究,并相继形成了若干认知改变的技术。
认知干预理论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当事人不良认知的一类方法。认知干预理论高度重视当事人的不良认知和思维方式,并且把 自我挫败行为(self-defeating behavior)看成是当事人不良认知的结果。所谓不良认知,是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思想,他们往往导致情绪障碍和非适应性行为,因此,认知干预技术就在于矫正这些不合理的认知,从而使当事人的情感和行为得到相应的改变,例如贝克的认知疗法、艾里斯的认知情绪疗法等。认知干预理论不仅重视适应不良行为的矫正,而且重视干预对象认知方式的改变和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和谐。
认知干预理论认为,认知是客观事件或外部刺激与个体情感和行为的中介因素,是客观事件或外部刺激造成个体情感和行为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要解决心理问题就必须以个体的认知,主要是认知方面的偏差和失调为干预的目标和切入点。
三、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ecosystem theory)认为,危机是产生于整体生态系统之中的,灾难性事件能够影响和改变整个生态结构。因此,仅仅处理幸存者的情绪创伤是不够的,还要恢复和稳定其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目前,生态系统理论正在迅速发展,在此过程中,以下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1.电子媒介的影响
电子媒介的影响如此广泛,以至于地球每个角落的灾难和创伤性事件都会迅速传遍世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现在我们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台风、火山爆发、地震、森林火险等灾难,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前做好准备。
2.系统的相互依赖
我们逐渐地认识到,不管我们多么希望把不愉快的问题隔离开来,推迟付出心理、社会、经济和环境的代价,事实上是做不到的。付出的越迟,将来要偿还的代价就越高,出现更大灾难的可能性就越大。
3.一种宏观系统的方法
我们逐渐懂得如果危机没有得到解决,那么不仅求助者会受到影响,其周边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会受到很大的破坏,而且个体所在的整个生态系统也在劫难逃。
四、建构主义干预理论
建构主义关注个体是如何运用自己的经验,心理结果和内部信念来建构知识和作出对外部世界的解释。个体经验有差异,对经验的信念也不同,所以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异,这要求个体主动的和创造性的对知识经验进行建构。建构主义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危机干预前期。此阶段中,尽管个体处于一个环境协调、压力适中的情景,其心理处于一个短暂性的平衡状态,能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应激事件,但隐藏着潜在危机。危机通常是突然发生的,所以在这个阶段要注重采取预防措施,通过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帮助个体在完成自身内部的初级建构后,提早认识到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并积极应对。初级建构是个体自身内部的一种行为,我们可以防患于未然。提前给其灌输这些知识,让其同化这些知识,在内部机制中形成一份新的知识图式,这就是个体进行的初级建构。
第二阶段,危机干预中期。这是帮助个体进行高级建构的阶段,相比较初级建构,这一阶段对个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个体在危机出现后通过真实体验,去内化、建构更成熟、更科学的认知图式。危机发生以后,心理素质较好的个体在初级建构模式的帮助下就能积极地、短时间地走出阴影,走出悲伤。这时可以采取团体辅导、个别辅导等形式进行干预,帮助他们积极采取措施的同时,再帮助他们完善、巩固认知图式,学会用积极的办法接受现实,成功地解决问题,减轻焦虑,提高自我评价,从而恢复社会功能。这是个体进行高级建构的过程。
第三阶段,危机干预后期。这是个体完成高级建构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危机处理后,通过多种形式协助个体从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汲取经验教训,从中学习到有效的自我调节方法,从而获得新的成长。这样,个体不断地内化、建构和完善图式。
不管是初级建构还是高级建构阶段,对个体实施具体的干预措施都要求提供相对具体的情境,使个体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对以往由于自身知识经验而产生的不良信念进行矫正,得出合理的认知,从而在面对心理危机时作出理性的行为。从长远的角度看,提倡建构主义危机干预模式,能够优化个性,提高个体应对和应变能力,这是最根本的干预方式。
五、折中的危机干预理论
折中的危机干预是指从所有危机干预的方法中,有意识地、系统地选择和整合各种有效的概念和策略来帮助干预对象。折中主义很少有理论概念,而是各种方法的混合。与理论概念相反,折中的危机干预理论是任务指向的,具体包括:①确定所有系统中有效的成分,并将其整合为内部一致的整体,使之适合于需要阐释的行为资料;②根据对时间和地点的最大限度的了解,考虑所有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标准以评价和操作临床资料;③不确定一定用任何特别的理论,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得到成功结果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不断地实验。
折中理论将以下两个普遍的主题融合在一起:①所有的人和所有的危机都各有特色而互不相同;②所有的人和所有的危机都是相似的。这两个主题看似矛盾其实并不互相排斥。之所以说所有的人和所有的危机都是类似的,是因为所有特殊而具体的危机类型都拥有普遍的共同成分。丧失亲人所引起的动力心理学过程具有普遍的意义,并为干预者提供了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的一般指导性原则。但是,针对个人而言,因丧失亲人而引起的心理危机干预过程必须因人而异,一个家庭怎样感受一个家庭成员死亡所带来的影响意义决定于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如这个成员在家庭中的地位,每个成员对他的死亡的反应态度以及因他的死亡而造成的家庭结构的变化等。
理论的折中态度并不意味着好像是拿着一把治疗枪对着危机漫无目的地扫射。在理论上采取折中的态度,就是不要教条式地束缚于某一理论观点。相反,他要求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熟悉各种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能够从不同的方面来理解当事人的需要,从而能够制订出适当且合适的干预计划。有很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虽然表面上采取折中的态度,但实际上却是用这个词来搪塞自己工作无能的事实。真正意义上的折中意味着要做大量的艰苦工作、广泛地阅读专业文献、开展科学研究、对生活和人生进行反思的体验,并接受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批评。同时,折中还意味着敢于冒险,勇于放弃,即某一方法虽然初看起来是合理而有效的,但一旦采取之后却被证明是不切实际的,则必须立即放弃这一方法。
【本章小结】
本章从心理危机理论的起源讲起,系统介绍了心理危机相关理论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理论。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经过近七十年的发展,综合了社会学、管理学、哲学、生命科学等各个方面,逐渐形成了行为干预理论、认知干预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构建主义干预理论、折中的危机干预理论等相关理论。从时间、空间上了解各个理论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一个心理危机干完整的理论架构起到基础性作用。
(赵玉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