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干预(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理论

心理危机干预理论最早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林德曼的相关研究。从经典研究开始,林德曼提出危机带来改变与机遇的观点,该观点在一系列不同理论的影响下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尤其是危机干预作为一种治疗手段的观念,不仅可以追溯到林德曼早期的工作,还可以追溯到之后与其同事凯普兰一起的研究工作。本章主要介绍心理危机基本理论和心理危机干预基本理论,是进一步了解心理危机干预的基础。

第一节 心理危机理论

人难免会在其人生的某个时刻遭受某种心理创伤。应激事件本身构成一个危机事件,与危机伴随的既有暂时的不平衡,也有促使成长的契机。危机的成功解决可能会产生积极的和建设性的结果,如自强的应付能力以及减少消极的、自我否定性的和功能失调性的行为。亚诺西克(Robert Janosik)将危机理论概括为三个不同的水平:基本危机理论、扩展危机理论和应用危机理论。

一、基本危机理论

基本危机理论(basic crisis theory)是以社会精神病学、自我心理学和行为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强调人们在创伤性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普遍反应是正常的、暂时的,并可以通过短暂的危机干预技术进行治疗。治疗的关键在于帮助危机当事人认识和矫正创伤性事件引发的暂时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扭曲。基本危机理论认为所有的人都会在其一生的某个时刻遭受心理创伤,但应激和创伤两者本身都不构成危机,只有在主观上认为创伤性事件威胁到需要的满足、安全和有意义的存在时,个体才会进入应激状况,危机是应激障碍的结果。1944年由林德曼最先提出,1964年凯普兰又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一)林德曼的观点
林德曼的基本危机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因亲人离世导致的危机,针对那些被诊断并无特别疾病但表现出症状的人,其理论可用于帮助当事人提高处理危机的水平。他认为悲哀的行为是正常的、暂时的,并且可通过短期危机干预技术进行治疗。而这种“正常”的悲哀行为反应包括:总是想起死去的亲人;认同死去的亲人;表现出内疚和敌意;日常生活出现某种程度的紊乱;某些躯体不适的主诉。林德曼反对把当事人所表现的危机反应作为异常或病态进行治疗。
在基本危机理论中,林德曼主要关心的是悲哀反应的及时解决。在对创伤进行危机干预时采用平衡/失衡模式。这一模式分为四个时期:紊乱的平衡;短期的治疗或悲哀反应起作用;求助者试图解决问题或悲哀反应;恢复平衡情况。
(二)凯普兰的观点
基本危机理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凯普兰。凯普兰认为,危机是一种状态,而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生活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且用常规的行为无法克服。阻碍的来源既可以是发展性的,又可以是境遇性的。
凯普兰也采用像林德曼一样的危机干预模式,即平衡/失衡模式,并且发展性地将林德曼的概念和对危机的分期应用于所有的发展性和境遇性事件,同时将危机干预扩展应用到去除在开始时引发的心理创伤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问题。
针对人类在创伤性事件表现出来的普遍反应,林德曼与凯普兰的工作为咨询中使用危机干预策略和短期心理治疗起到了推动作用。在他们的带领下,基本危机理论将焦点集中于帮助危机当事人认识和矫正因创伤性事件引发的暂时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扭曲。

二、扩展危机理论

随着危机理论和危机干预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心理、社会、环境和境遇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任何人在创伤事件中都不可能是“正常”的,都有可能出现短暂的病理症状。在基本危机理论中,没有考虑到影响某一事件成为危机的社会、环境和境遇等因素,而这一观点对其进行了补充,因此扩展危机理论从心理分析理论、一般系统理论、适应理论、人际关系理论、混沌理论中都吸取了有益成分,下面概要介绍危机扩展理论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分析理论
应用于扩展危机理论的心理分析理论主要基于这一观点:通过获得进入个体无意识的思想和过去情绪经历的路径,可以理解伴随危机的不平衡状态。为什么一个事件会发展成为心理危机?心理分析理论假设某些儿童早期 固着(fixation)可以作为主要的解释。在受到危机事件影响时,这个理论可以帮助干预对象理解其行为的动力和原因。
(二)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并不强调处于危机中的个体的内部反应,而是侧重人与人、人与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可以类比为“一个生态系统所有要素都相互关联,且在任何相互关联水平上的变化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改变”。该理论涉及“一个情绪系统、一个沟通系统及一个需要满足系统”,所有属于系统的成员都对别人产生影响,也被别人影响。
传统危机理论仅仅将焦点集中于个体发生的变化;系统理论则从社会和环境的范畴考察危机,采用人际关系系统的思维模式,而非只着眼于受影响个体的线性因果关系角度。
(三)适应理论
适应理论认为,适应不良行为、消极思想和损害性的防御机制对个体的危机起维持作用。该理论假设,当适应不良行为改变为适应行为时,危机就会消退。打开功能适应不良链,意味着将逐渐变化到适应性行为,促进积极的思想以及构筑防御机制的形成,以帮助当事人克服因危机导致的失能,并向积极的功能模式发展。
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帮助下,当事人能够学会将旧的、懦弱的行为变化为新的、自强的行为。这类新行为可以直接在危机条件下起作用,最后将导致危机的成功解决或强化解决危机的努力。
(四)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理论以科米尔(Karl Cormier)等提出的增强自尊的诸多维度为基础,如开放、诚信、共享、安全、无条件积极关心。人际关系理论的要点是如果人们相信自己,相信别人,并且具有自我实现和战胜危机的信心,那么个人的危机就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如果人们将自我评价的权利让给别人,他们就会依赖于别人才会获得信心。因此,人际关系理论对危机和危机干预的理解是,一个人的控制权的丧失与他的危机会持续相等的时间。
人际关系理论的最终目的在于将自我评价的权力交回自己的手中,由此使人在思想上获得对自己命运的控制,重新获得能力以及采取行动应对危机境遇。
(五)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通常又被称为“混沌与复杂性理论”,由非线性动力系统原则衍生而来。根据生物学、化学、数学及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家们的理解,混沌理论主要应用于那些表面看来杂乱无章但仔细研究却能揭示出某种内在的普通秩序的系统或事件。布茨(Locus Butz)为我们提供了混沌理论从物理学向社会学及心理学的过渡性联系:①就人类行为本身来看,它处于混沌状态而没有可预见性;②那些表面看来其复杂性和动力性显得杂乱的系统,当从整体来看时可显现出一种内在的秩序性;③如果我们将混沌等同于极度焦虑的状态—所谓焦虑,就是一种强烈的忧虑和恐惧的感觉,通常伴有身体的反应—那么,混沌就是为内在心理成长与变化提供动力的因素。
混沌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当混沌理论被应用于人类功能活动时,颇类似一种进化理论。它之所以是进化的,就是因为它是一个完全开放、永远变化的“自组织系统”,从中可以生成一个新的系统。一个混沌情境比如危机情境,当有相当数量的人开始意识到,它们无法识别所面对的困境时,就会演化成一个“自组织的”模式。由于危机作为一个混沌情境完全不是任何已知的方案所能解决的,所以人类服务工作者必须求助于自发的、试误式的实验以求应对危机。危机作为混沌不在于它没有秩序,而在于它的秩序还不为我们所知,因而是一个不可预测的、自发的、永远变化着的发展模式,它的发展受到成千上万、互不关联的独立因素的共同驱动,只有通过实验才有可能从总体上对危机加以澄清。这种实验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起点或遭遇暂时的失败,或最终被证明没有出路,但也有可能导致自发的创新、对危机的创造性解决方案、偶然碰到临时奏效的方法、合作的产生以及其他各种“进化”的努力,以有效地解决并应对危机。

三、危机人格论

心理危机的发生,除了客观性危机情境作用外,还涉及面临危机个体人格特征方面的问题。为什么在相同的危机情境作用下,有的人无所适从,时时感到威胁的存在;有的人则镇定自若,善于应对,不需要进行危机干预。布罗克普(Prokop)对该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危机人格论 ”。
危机人格论认为,容易陷入危机状态的个体,在人格特征上具有一定的特异性:①注意力明显缺乏,在日常生活中不善于审时度势,处理问题时只看表面,从不考虑问题的实质,所以容易出现应付和处理问题不当;②在社会倾向性上,表现过分内向,沉默寡言,这种过分内省的人格特征,使他们一旦遇到危机情境,往往瞻前顾后,总是联想到事情的不良后果,所以常常需要他人的支持和帮助;③在情绪、情感上具有明确的不稳定性,自信心低,面临困难时总是依赖他人的援助,独立处理问题能力极差;④在解决问题时缺乏尝试性,从不思索,在行为上是冲动的,频频地出现毫无效果的反应行为。具有以上特征的人,较容易出现心理危机,是危机干预的主要服务对象。

四、应用危机理论

每个人的每次危机都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危机干预工作者必须将每一个人和造成危机的每一个事件都看作独特的。布拉默(Brammer)提出,应用危机理论包括三方面: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存在性危机。
1.发展性危机(developmental crisis)
发展性危机指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导致的异常反应。例如,孩子出生、大学毕业、中年生活改变或退休等都可能导致发展性危机。发展性危机被认为是正常的。但由于个体所处的状态不同,所有的人和所有的发展性危机都是独特的,因此必须以独特的方式进行评价和处理。
2.境遇性危机(situational crisis)
境遇性危机是指出现罕见或者超常事件,且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区分境遇性和其他危机的区别关键在于它的问题是随机的、突然的、震撼性的、强烈的和灾难性的。
3.存在性危机(existential crisis)
存在性危机是指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如关于人生的目的、责任、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存在性危机可以是基于现实的,也可以是基于后悔的,还可以是基于一种压倒性的、持续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