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智三针
【组成】
智Ⅰ针、智Ⅱ针、智Ⅲ针。(图6)
图6 智三针(智Ⅰ针、智Ⅱ针、智Ⅲ针)
【配穴主治】
智力低下、精神障碍。
【临床心得】
西医学认为智力与大脑(尤其是额叶)关系最为密切,“智三针”恰在前额部,相当于大脑的额叶投影区,用来治疗智力低下的疾病。
针灸学非常重视对“神”的调节。从最根本、最基础的疗效机制来说,药物疗法是针对病原体或病机的。一种病菌,用针对这一病菌的药物。气血虚或风火痰瘀,中医用补气血或祛风火痰瘀的药物。用一种外源性的药物,以药物之偏性,救人体之偏病。手术疗法是直接了当的刮骨疗毒、剜疮割瘤,把病原体直接从人体中割除,祛邪就是扶正。针灸既没有借助外源性的物质,也没有祛除人体内可见的病灶物质,是如何产生疗效的呢?全世界接受针灸的前提,是接受了针灸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全世界接受针灸,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美国一个著名的记者见识并亲身经历了针刺麻醉。所以,针灸在全世界最早被接受,应用最广泛的是治疗各种痛证。针刺能调节大脑中有镇痛作用的吗啡类(阿片类)物质,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作用。针刺对神经系统调节效果之显著,可以从两例看出。大部分病人都畏惧针刺,一根针灸针刺入人体,会让病人紧张、畏惧得全身汗出。这种出汗,恰恰是中医祛邪的汗法。“汗、吐、下”为中医治则三大法,汗法居首。再说一个极端的病例——晕针。一根极细小的针灸针,会让一个人在瞬间休克。晕针就是典型的休克,手足冰凉、面唇青紫、冷汗频出、血压下降。夸张点说,你用一把水果刀扎这个病人的腿肚子,鲜血直流,也未必会让这人休克。针灸针对神经系统调节力度之大、速度之快,由此可见一斑。神经系统的调节恰恰是人体所有调节系统中最顶层的调节中枢,针灸的疗效机制恰恰是这种调节机制。
人体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相当敏感和精准。我们的皮肤对外界刺激有很精准的判断,是春风吹过、秀发拂过、竹签扎过、指甲掐过,都辨别得相当精准。所以不同的针刺手法、进针手法、提插手法、捻转手法、切按手法,神经系统都有完全不同的感知和反馈,这也是针刺手法最根本的有效性基础。
古人一再谆谆告诫我们:“神在秋毫”“占神往来”“必一其神”“以移其神”“必先治神”。无奈,众多人均是听者藐藐,一边扎针,一边谈笑喧哗,什么“守神”“手如握虎”,全还给古人了。
海外针灸发展势头良好,基本已规范了针灸执业者的要求。虽然这要求有合理或不合理的成分,但终究跨出了规范执业者的历史性一步。但有一深深的隐忧,针具越来越细了,进针越来越浅了。为了弥补这一点,平均每个病人扎的针越来越多了,“围针”“排针”大行其道。30号的针少人用了,25号都觉粗,22号针越来越多用。笔者真担心,如果有一天,针刺入人体,患者好像没有刺入一样,神经系统丝毫感觉都没有,还调节什么?“no pain,no gain”,减轻疼痛弊端的同时,是否也同时降低了针刺的疗效?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纯有利、绝无弊的,对利弊度的把握绝非小事,也许关乎针灸的生存之道。如中药“汤”剂,汤者,荡也,汤剂的剂型就是荡涤病邪,力量峻猛。不同于丸剂,“丸”有“圆”之意,慢病久服的疾患,适合用丸剂剂型。如果有一天,我们开出的汤剂都是四平八稳的四君子汤了,中药就真的成了某些人口中的“凉茶”了。在北美,笔者一再告诉患者和同行,中药不是“凉茶”。笔者开的处方是中药,不是“凉茶”。中药是治病的,凉茶是解渴的。
1.智Ⅰ针(神庭穴)
【穴位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图6)
【穴名释义】
本穴在督脉上。神,指脑之元神。庭,宫庭,庭堂。本穴居额头,脑在其中,脑为元神之府,为人的精神智能生发之处,且本穴居面之上部。《续博物志》云:“面者,神之庭也。”故名本穴为“神庭”。《中黄经》:“以脑宫为上丹田,心宫为中丹田,腹胃为下丹田,也称上中下三庭。”《黄庭中景经》注:“面有神庭。”《黄庭内景经》注:“神处其中则灵,灵则应,应则保身。”
【局部解剖】
①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②穴区神经、血管:有眶下神经和鼻背动脉分布。(图7)
图7 脑户穴、神庭穴、百会穴解剖层次图
【主治病症】
头痛、眩晕、失眠、癫痫、鼻渊、流泪、目痛。
【操作方法】
针尖向前或向后平刺0.8~1寸,用捻转针法。进针应避开头皮显露的静脉。如针刺时出现剧痛,可能是刺中血管,应及时调整针刺方向。出针时要按压针刺部位,以防止血肿产生。如果出现出血或血肿,应准确按压出血点1~2分钟即可。
【临床心得】
笔者甚喜用此穴治疗神志系统疾病。如失眠、头痛、抑郁、多动、自闭之症。针尖向印堂(在额部,当两眉头中间)或向百会,视病情与病位而定,进针后沿皮刺。进针应深,可深达1.5寸,亦视病人耐受性及病情需要而定。嘱病人闭目静心,医者亦目视针,针对穴,凝神进针,守神转针,使医患双方之神合于一体,此时针感自有不同。
本人近10年日渐喜欢用百会、神庭、印堂三穴治疗失眠,为靳老三针体系聊加“眠三针”一组。三穴基本上都可以看做醒脑穴,均有醒脑作用,何以治疗失眠会有效?失眠之人,恰恰是夜晚入睡时思维甚活跃,思虑万千,抑止不住。白天本该清醒时,头脑昏沉,眼涩欲闭。失眠的根本病机是子夜阳本沉于阴,阳沉潜于阴则寐。阳浮于阴之上,阴不涵阳则寤。所以失眠病本在督。督为阳之大主,六阳经均入于脑,百会为阳脉之大会,三穴均为督脉之大穴(印堂虽现在为经外奇穴,但了解腧穴归经的历史,你就会相信,终有一天,印堂会成为督脉诸穴中之一穴),醒督脉之阳,拨乱反回于正,才是治疗失眠的根本。
2.智Ⅱ针、智Ⅲ针(双侧本神穴)
【穴位定位】
在头部,当神庭穴与头维穴(头侧部,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连线的内2/3与外1/3的交点处。(图6)
【穴名释义】
本穴为督脉与阳维之“交会穴”。本,宗也,有根本、本心之义,《说文解字》:“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礼记·礼器》:“反本修古。”孔颖达疏:“本,谓心也。”神,有心神、神明之义。脑者,人之本,主神志病。意为穴处为人身元神之根本。脑为元神之府,穴对大脑,正为神之根本也。《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以本神名穴,重视之也。
以上诸多穴名都体现了古人对“神”的重视。现代生命科学最难攻克的一个堡垒是脑,20世纪最后十年,美国医学界称之为“脑的十年”,集中诸多力量研究大脑,所得有限。脑的解剖我们很熟悉了,但诸多功能核团及其相互关系,我们仍所知甚少。中医学称“脑为元神之府”,除此之外,也找不到更进一步的论述。但这些似乎并不妨碍中西医仍高度重视这一重要的未知领域。
中医学把诸多西医学“脑”的功能归属于“心”,如心主神志,主宰人的意识、思维;开窍于舌,与语言密切相关。西医学主流认为心是一个循环器官,是血液在人体正常流动的“泵”。随着近年研究的进展,也逐渐认识到心脏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英国有一个典型的病例说明“心主神志”也许有一定道理。一位女性心脏病人,置换了一位男性车祸司机的心脏。她具有了很多这个男司机才有的性格特点,以前从不喝啤酒的她,像男司机生前一样畅饮。美国西奈医院心脏专家波尔·皮尔索尔《心脏代码》记载了数例这种病例,并且认为:早就有人提出了人体细胞同基因代码一样,含有一个人全部信息。我们的“性情”,或者说性格,不是像过去认为的那样储存在大脑,而是藏身心脏,心脏将信息传输给全身的每个细胞。细胞的神经末梢不仅能向大脑传输信息,还能靠着一定频率的颤动将其传遍全身,使思想、感情、激情在分子级上变成行动。很多新发现,开始时都是一个个特例的积累,从特例走向了普遍规律,不要低估古人观察生命现象、总结生命规律的深刻程度。
【局部解剖】
①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额肌。②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眼神经的眶上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眶上动脉分布。(图8)
图8 本神穴解剖图
【主治病症】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癫痫、小儿惊风、中风昏迷。
【操作方法】
同上穴。
【临床心得】
《皇极经世》载:天之神,栖于日,人之神,栖于目。故《黄帝内经》云:命门者,目也。足太阳起于目内眦,足少阳起于目外眦,足阳明之承泣穴在目下。手太阳由目锐眦入耳中、由目内眦斜络于颧,手阳明止于迎香,手少阳至目锐眦,是手足三阳经气俱会于目也。目之精气为神之光,脑为元神之府,穴对大脑,正为神之根本。诸有关神明之症,本穴统能治之,故名本神。
无论中医学和西医学,都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西医学以之前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化到今天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就明确无误地说明了这一点。因为人,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更具有社会性,更具有复杂的七情六欲、性格禀赋。正如俗语所说:十里之人,其俗各异,其性有别。东西方医学都是在各自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具有强烈的东西文化大背景的差别。所以要学好中医学,一定要有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做支撑,“功夫在诗外”“功夫在中医之外”。学习中医者建立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才能进而形成正确的中医思维模式。用西医的思维模式来套中医,一定碰壁。
中医学重视从整体上考虑问题。西医学从微观入手,把人体分成系统、器官、分子、原子,对单一因素导致的疾病,一旦找到杀死这种病原的方法,就会有非常好的疗效。如抗生素的使用,挽救了千万人的生命,是医学革命性的进步。但众多疾病往往是多因素,且是复杂多因素所导致,这些因素和因素之间的分类都是难题,且不说搞清楚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这就像两间房子,每间房子住了5个人,搞清楚两间房子的关系不难,方位的比较、朝向的比较、大小的比较等等,但要搞清楚两间房子中间10个人的关系,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说,极准确、极细致地搞清这10个人的关系是永远做不到的,我们只能在有限的层次、有限的范围内界定这10个人之间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擅于从宏观角度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中国人甚至为此发展出了一个“势”的概念。“大势所趋”“因势而为”,有些时候,甚至在我们对事物发展的细节没有完全把握的前提下,依据以往的知识积累、经验积累、自我感悟,我们会对事物发展的趋势做出大方向的判断。中国人认为,决定事物发展的这种大“势”,远比某些细节更重要。但构成这种大“势”的背景,不是漫无边际的,是有一个范围界定的,从而又是可以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