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到临床:中医名家内科临证辑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从经典找思维

《黄帝内经》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寒邪客于经脉,病机则是经脉痹阻,血行不畅。并对胸痹症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指出胸痹重证真心痛者预后多不良,谓:“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为后世对胸痹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首见于胸痹病名,且把病机病因归纳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阴乘阳位则形成本病。在症状描述方面比《黄帝内经》更为具体明确,并指出“胸痹缓急”,即心痛有时缓和,有时急剧的发病特点。在治疗上,根据不同的的证候,拟定了瓜蒌薤白白酒汤等九张方剂,以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之效,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点。
宋金元时期有关胸痹的论述更多,治疗方法也十分丰富。在《圣济总录·胸痹门》中有“胸膺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的症状记载。《太平圣惠方》将胸痹、心痛并列。在“治卒心痛诸方”、“治久心痛诸方”、“治心背彻痛诸方”等篇中,收集治疗本病的方剂甚多,观其制方多为芳香、温通、辛散之品,每与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之品相互为用,标本兼顾,丰富了胸痹的治疗内容。
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也列举了心痛胸痹证候表现特点和治法,在针灸治疗方面,总结了许多有效的经验。
明清时期,对胸痹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如《玉机微义·心痛》中特别提出本证之属于虚者;“然亦有病久气血虚损及素作劳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虚痛也。”补前人之未备。尤为突出的是,明清时期对心痛与胃脘痛做出了明确的鉴别。后世医家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了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在《证治准绳·杂病·诸痛门》提出用大剂桃仁、红花、降香、失笑散等治疗心痛,《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治心腹诸痛,《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等,至今沿用不衰,为治疗胸痹开辟了广阔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