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案例分析
一、全国华支睾吸虫人群感染情况监测
(一)问题的提出
1988-1992年第1次全国人体寄生虫病分布调查显示,当时全国(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人群华支睾吸虫总感染率为0.37%。2001-2004年第2次全国人体寄生虫病流行现状调查显示,人群华支睾吸虫总感染率上升至0.58%;而同时在27个流行省(市、自治区)开展的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专项调查表明,流行区人群总感染率为2.40%,据此推算全国感染人口达1249万。显然,华支睾吸虫病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为此,2006年原卫生部在全国设立8个土源性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同时,另外在黑龙江肇源县和广东阳山县设立了2个华支睾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以探索华支睾吸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经过3年的干预,2009年调查表明防治效果显著。为掌握综合防治工作结束后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的变化,为进一步的防治工作提供指导,2010年,原卫生部将以上2个华支睾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转为观察点,类似于土源性蠕虫病监测点。
(二)监测方法与结果
1.监测方法
作为每年在全县按照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各抽取1个乡,从每个乡中抽取1个村,每个村选择200人,总共抽取1000人作为监测人群。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三检)检查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
2.监测结果
图2-8显示了2个观察点2006年基线调查(干预实施前)、2009年(干预实施后)和2011年(干预结束2年后)华支睾吸虫病流行水平的变化。干预前,2个观察点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分别为67.46%和14.01%,干预后分别下降到7.12%和6.87%,下降率分别为89.45%和50.96%。干预结束2年后,2个观察点感染率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分别上升了37.64%和25.62%,达9.80%和8.63%。
图2-8 观察点华支睾吸虫病感染率变化情况
(三)案例提示
目前,我国尚没有国家级的华支睾吸虫病监测点,而将黑龙江肇源县和广东阳山县2个国家华支睾吸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在结束干预后转为类似于监测点的观察点,将有利于了解这些地区在干预工作结束后华支睾吸虫病流行水平的变化。显然,综合防治工作使得以上两个示范区人群华支睾吸虫病流行水平出现了大幅度下降。但是,在干预结束2年后,人群流行水平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弹。虽然其流行水平仍远低于2006年干预实施前的基线水平,但如任由其发展,势必将在一定时间后回复到基线水平。当前,观察点工作才开展1年,随着观察工作的继续,如达到5年或以上,那么这种流行水平的变化将能提供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为华支睾吸虫病防治提供指导,比如何时需要再次进行干预。当然,当前的观察已表明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干预后流行水平即使降低到较低水平,但仍会出现回升反弹,因此需要开展持续的工作。
二、我国肠道寄生虫病监测点监测结果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土源性线虫(Soil-transmitted nematodes)在我国分布广泛,感染人数众多,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于1988-1992年开展的第1次全国人体寄生虫病分布调查显示,当时全国土源性线虫病标化感染率为53.21%,其中蛔虫为43.77%,鞭虫为17.27%,钩虫为15.47%,估计总感染人数为5.36亿。2001-2004年开展的第2次全国寄生虫病流行现状调查显示土源性线虫标化感染率为19.34%,其中蛔虫为12.57%,鞭虫为4.56%,钩虫为6.08%,估计总感染人数为1.29亿。虽然第2次调查显示,普遍的感染水平较第1次全国调查时有明显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相当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20世纪80年代韩国的水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仍差距较大,与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为及时掌握我国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动态和规律,为制定土源性线虫病防治策略与措施、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以及为国家和地方卫生城市(城镇)创建工作提供相关评价依据,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连续、系统地开展土源性线虫病监测。
(二)监测方法与结果
1.监测方法
2006年,原卫生部在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分别设立了1个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其中,感染率﹥20%的地区有10个(海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重庆、福建、湖北、江西、云南);感染率为5%~20%的地区有7个(安徽、广东、山东、甘肃、青海、河南、江苏);感染率﹤5%的地区有5个(黑龙江、上海、河北、山西、北京)。监测点以村为单位,其土源性线虫感染水平与本省(市、区)平均流行水平接近。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1粪3检)每年对1000名年龄在3周岁以上的常住居民进行土源性线虫检测。
2.监测结果
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结果如表2-4和图2-9所示。2006年蛔虫、鞭虫、钩虫和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分别为10.10%、5.90%、8.90%和20.90%,2009年则分别为6.40%、5.20%、5.80%和13.30%,总体呈下降趋势。
表2-4 2006-2009年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人群感染率变化(%)
图2-9 2006-2009年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人群感染水平变化
(三)案例提示
我国分别于20世纪90年代初和21世纪初开展了两次全国范围的寄生虫病调查,清楚地揭示了我国当时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情况,为全国和各地的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但是,全国范围的大规模调查仅10年左右才能开展1次,要更好地、连续地、系统地掌握土源性线虫病流行水平变化情况,则需持续开展相关的监测工作。在此背景下,全国设立了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设立在流行水平与其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平均流行水平接近的村,就是为了通过监测点的工作使得各省(市、区)可掌握本地区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变化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而国家在全国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设立不同流行水平的监测点,则能使相关部门掌握我国土源性线虫病整体流行动态变化,从而有利于国家级防治措施的制定。4年的监测工作表明我国土源性线虫病整体流行水平呈下降趋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但是,相对于蛔虫和钩虫感染水平的较高下降幅度,鞭虫感染率下降幅度较低,基本维持在原来水平。因此,需加强鞭虫病防治工作中的研究,寻找相关因素,为制订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指导。
(许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