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脊髓的形态和结构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
脊髓spinal cord位于椎管内,向上与延髓相续,下端在成人约平第1腰椎体下缘(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下缘),故临床上行腰椎穿刺宜选择第3、4或第4、5腰椎间隙,避免损伤脊髓。脊髓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全长粗细不等,出现两个膨大,即 颈膨大cervical enlargement和 腰骶膨大lumbosacral enlargement。颈膨大自第4颈节延伸至第1胸节,与上肢功能有关,是臂丛神经发出的部位。腰骶膨大自第2腰节延伸至第3骶节,与下肢功能有关,是腰丛和骶丛神经发出的部位。自腰骶膨大向下脊髓逐渐变细,呈圆锥状,称为 脊髓圆锥conus medullaris(图1-1)。脊髓圆锥下极位于T 12~L 1椎体,多位于L 1椎体平面。脊髓圆锥部有排尿中枢(S 2~S 4)和排便中枢(S 3),单纯脊髓圆锥损伤时常表现为会阴部感觉障碍、膀胱过度膨胀、大小便失禁和性功能障碍等。
图1-1 脊髓圆锥与马尾
脊髓表面有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和后中间沟(仅位于脊髓颈段和上胸段),其中前、后外侧沟分别有脊神经前根和后根根丝附着。与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根丝相连的一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段(图1-2)。整个脊髓共有31个节段,即8个颈节(C)、12个胸节(T)、5个腰节(L)、5个骶节(S)和1个尾节(L)。自胚胎第4个月起,脊髓生长速度落后于脊柱,故脊髓长度明显短于脊柱,至成年脊髓末端上升达第1腰椎高度,此时脊髓节段与椎骨之间的对应关系(图1-3)可按表1-1进行粗略推算。脊髓节段和椎骨的对应关系,对临床病变(脊柱和脊髓损伤)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正由于脊髓短于脊柱,腰、骶、尾部的脊神经根必须在椎管的硬膜囊内下行一段距离,方从相应的椎间孔穿出,这些在脊髓末端平面以下下行的脊神经根合称 马尾cauda equina(图1-1)。各种原因(如脊柱暴力骨折、腰椎退行性变、脊髓脊膜肿瘤等)导致腰椎管绝对或相对狭窄,均可压迫马尾神经引起诸多神经功能障碍,临床上称为马尾神经综合征。
图1-2 脊髓节段与脊神经
图1-3 脊髓节段与椎骨对应关系
人体皮肤在胚胎时期由体节发育而来,骨骼肌则是由肌节经过分层、合并、纵裂和转移等方式演变而成,但体节和肌节均由相应的脊髓节段及其相连的脊神经支配。因此,每一个脊髓节与某一节段的皮肤和骨骼肌之间具有一定的神经支配关系。脊髓节与人体皮肤感觉节段性分布的关系见图1-4和表1-2,由于颈部和躯干的体节在发生上没有变迁,故每一皮节依次形成一个环形的束带,环绕颈部和躯干。四肢由躯干伸出的肢芽发育而成,一些体节在肢芽起始处即可伸入并沿肢芽长轴平行排列,故四肢的皮节分布较躯干复杂。脊髓节段与人体骨骼肌节段性分布的关系见图1-5和表1-3,如果一个肌节分化为数块骨骼肌,这些骨骼肌均由同一脊髓节及其神经支配;反之,如果数个肌节合并成一块骨骼肌,则这块骨骼肌同时受数个脊髓节及其神经支配。因此,当一个脊髓节或脊神经前根病变时,只会出现肌力减弱或无影响,并不会发生肌肉麻痹。脊髓损伤神经平面的确定主要以运动损伤平面(主要通过检查运动关键肌来判定)为依据,但T 2~L 1节段,运动损伤平面难以确定,故主要以感觉损伤平面(主要通过感觉关键点来判断)为依据(表1-2、表1-3)。
图1-4 脊髓节段与皮肤感觉节段性分布的关系
图1-5 脊髓节段与骨骼肌节段性分布的关系
表1-1 脊髓节段与椎骨对应关系
表1-2 脊髓节段与人体皮肤感觉节段性分布的关系
续表
*指锁骨中线上的关键点。
表1-3 脊髓节段与人体骨骼肌节段性分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