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增高症影像诊断(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脑脊液

中枢神经系统内无淋巴液,而代之以脑脊液。脑脊液无色透明,充满脑室系统、脊髓中央管和蛛网膜下腔,比重为1.003~1.008,含有无机离子、葡萄糖和少量蛋白质以及很少的细胞,主要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正常成人总量约为150ml。脑脊液的功能主要是在脑和脊髓周围形成水垫,起着缓冲和保护作用。同时又相当于外周组织的淋巴,对脑和脊髓起着营养、运输代谢产物及维持正常颅内压的作用。
一、脑室系统
(一)侧脑室
位于大脑半球深部,左右各一。分前角、体部、三角部、下角和后角等部分(图1-5-1)。
图1-5-1 脑室结构
1.室间孔 2.侧脑室前角 3.体部 4.下角 5.后角 6.中脑导水管 7.第四脑室 8.第三脑室
1.前角
位于额叶内,室间孔之前,顶部为胼胝体,内侧壁为透明隔,外侧壁及倾斜的室底由尾状核构成。两侧前角在冠状切面上成蝴蝶形。
2.体部
位于顶叶内,由室间孔至三角部,顶部为胼胝体。内侧壁为透明隔。外侧壁及底由穹窿、脉络丛、丘脑背面和外侧部、终纹、丘纹静脉和尾状核构成。
3.三角部
系体部与后角和下角的分界处,其内有脉络丛球。
4.后角
自三角区后延深至枕叶,顶部和外壁由胼胝体放射所组成。内壁由两个突起上方为后角球,由胼胝体钳所形成;下部为禽距,由距状裂内陷形成。
5.下角
下角从三角区向下绕过丘脑弯向下方,再向前伸至颞叶前部,其顶部和外侧壁大部由毯和视放射组成,顶的内侧壁为终纹和尾状核的尾部,室底有:海马、海马辙,位于海马的上内面,为一条扁纤维带。海马及海马辙的上面覆以脉络丛组织。
(二)第三脑室
位于左、右丘脑间的狭长腔隙,前端上方借室间孔与两侧脑室相通,后下部借中脑导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图1-5-1)。其前部自上而下有:前连合、终板,终板与视交叉之间有视隐窝;侧壁由丘脑的内侧面构成,其内有中间块使两侧丘脑相连;顶部由室间孔至松果体上陷窝,且有并行的脉络丛及大脑内静脉;底部主要由下丘脑构成,包括视交叉、漏斗、灰结节和乳头体。
(三)中脑导水管
为联系第三、四脑室的狭小管道,背侧为四叠体,腹侧为中脑被盖,直径约0.1~0.2cm,长约1.5cm(图1-5-1)。
(四)第四脑室
位于小脑和脑干之间,腹侧为脑桥和延髓,背侧为小脑。其上端接中脑导水管,下接脊髓中央管(图1-5-1)。第四脑室顶由前髓帆、顶隐窝、后髓帆和脉络丛组织构成;底部为菱形窝,室底外侧隐窝的远端有开口称外侧孔,后髓帆下方的开口称正中孔,脑脉络丛产生的脑脊液经中孔和侧孔流入蛛网膜下腔。
二、脑池
在某些部位蛛网膜下腔较宽大称脑池。主要有:
1.小脑延髓池
位于小脑和延髓背侧之间,第四脑室经正中孔与其相通。
2.侧裂池
位于大脑外侧裂。
3.交叉池
居视交叉的下方。
4.脚间池
位于乳头体后方,脚间窝及其附近。
5.桥池
位于脑桥的腹侧。
6.上池
位于小脑前方;顶盖的背侧,并由中脑的背面伸向两侧面。
7.基底池和环池
交叉池、桥池和脚间池合称基底池;基底池与上池间借环绕脑干侧面的蛛网膜下腔通道相连,形成环池。
三、脑脊液循环
脑室系统内部的脉络丛能产生脑脊液,经室间孔入第三脑室,经导水管入第四脑室,经中孔和左、右侧孔到达小脑延髓池和桥池,此后一部分流入脊髓蛛网膜下腔;另一部分向上经小脑幕切迹流入颅腔内的蛛网膜下腔,并经蛛网膜颗粒吸收到上矢状窦。另外,脑和脊髓的血管、神经周围间隙和室管膜也参与脑脊液的分泌及吸收作用(图1-5-2)。
图1-5-2 脑脊液通路
1.硬脑膜 2.蛛网膜颗粒 3.蛛网膜 4.大脑大静脉 5.直窦 6.中脑导水管 7.小脑延髓池 8.第四脑室正中孔 9.侧脑室脉络丛 10.上矢状窦 11.第三脑室脉络丛 12.室间孔 13.交叉池 14.脚间池
四、脑脊液与颅内压的关系
(一)颅内压升高时脑脊液循环的改变
正常情况下成人脑脊液总量约130~160ml,脑脊液产生速率约每分钟0.3ml,每24小时共产生约400~500ml,每6~8小时可更新一次,脑脊液具有保护中枢神经,缓解颅内压,参与脑和脊髓的部分营养物质供给和代谢产物的排放等作用。脑脊液比血液更容易且较快地被挤出颅腔,是颅内压调节时的主要缓冲因素。其缓冲能力约占颅腔容积的10%,颅内压是否升高可直接通过脑室或腰椎穿刺来测量,故脑脊液的压力是临床上了解脑内压最重要的指标。当颅内压高于0.7kPa时,脑脊液的分泌减少而吸收增多,使颅内脑脊液量减少,以代偿增加的颅内压。另外,当颅内压增高时,有一部分脑脊液被挤入脊髓蛛网膜下腔,也起到一定的调节颅内压的作用。
(二)脑脊液循环障碍时颅内压的变化
1.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脊液循环系统受阻、脑脊液分泌增多以及吸收障碍均可引起颅内压增高,代偿期可通过脑脊液分泌减少及吸收增多来缓解,失代偿期脑室系统扩大,脑细胞变性坏死。如中枢神经系统外伤、中毒、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2.各种原因导致的脑脊液分泌减少,吸收增多或丢失过多,可致颅内压降低。如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引流过度、脑脊液漏、过度脱水、长时间禁食等。
(刘 鹏 伦 鹏 徐文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