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络学说
经络,字不相同,含义有别:经者,神经,传递感知信息,称之白脉;络者,脉络,网络沟通组织器官,其中,运行全身气血者称黑脉;通连机体肢节者称筋脉。经络是由白脉、黑脉、筋脉三部分所组成的人体集成电缆通路。它有机地将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网络联接构成一有机整体。成为人体传递心脑感知信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通达皮毛官窍,行使生命活动的机体命脉。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古人在长期针灸医疗实践中,结合当时的解剖知识,逐步上升为理论而产生的。蒙医学借以阐述人体的脏腑关系及各个组织器官间的相互联系,并反过来有力地指导着脉部血疗、经穴针灸的临床应用,是蒙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经络学说的基本内容
1.经络的特性
经络,心脑相通而走脏络腑,其分支走官窍行四肢至肌肉皮肤,如同茂盛之树,分枝、分枝、再分枝,布满人体周身各部,无处不在。具有一定的可分性和普遍性。
2.经络的循行规律
白脉起于脑,行于脊髓,内入脏腑与黑脉相融、外达官窍四肢、而并行网络分布于周身肌肉皮毛之中;黑脉起于心,行于脏腑,上入脑髓与白脉相融、外达官窍四肢、而并行网络于肌肉皮毛之后,回行汇集于心;筋脉起于肝,通联于心脑,随黑白二脉内络脏腑,外达官窍四肢,而同行网络接联于周身肌肉骨骼之间。
3.黑脉、白脉、筋脉三者的关系
一主三源共并行,盛则俱盛、损则俱损。黑脉白脉与筋脉皆由心脑所主宰,而黑脉起于心、白脉起于脑、筋脉起于肝。黑脉走脏络腑上行通脑;白脉走脊髓,内入脏腑;筋脉通心脑,而点缀连接脏腑肌肉关节,三者依存并行。白脉和筋脉依附黑脉而有所养,黑脉和筋脉依附白脉而有所从。黑脉和白脉依附筋脉而通行周身。黑脉运行全身气血津液,濡养脏腑组织官窍,筋脉通联脏腑组织器官,连接周身四肢百骸,白脉感应传递内外信息,调节脏腑功能平衡,在三脉中白脉起主导作用。黑白筋三脉在人体中,共进退、同生存,盛衰相依,病则相及。如脑出血、脑梗死的黑脉病变,其病变部位在黑脉,其临床表现则在白脉,殃及筋脉,白脉信息传导阻滞,筋脉运动障碍,而出现相应的组织器官失灵,言语不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腰腿不利等白脉、筋脉俱损之症状。
二、经络的生理功能
1.通联脏腑组织器官,连接周身四肢百骸
经络将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其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内外上下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如,心之经脉,下络小肠,上行入脑行走脊中,通官窍而连舌;肺之经脉,下络大肠,上行入脑行走脊中,通官窍而连鼻;肾之经脉,下络膀胱三舍,上行入脑行走脊中,通官窍而连耳及大小便;脾之经脉,络连于胃,上行入脑行走脊中,通官窍而连口唇;肝之经脉,络胆连胃,上行入脑行走脊中,通官窍而连目;三舍经脉,属肾连心通五脏,上行入脑行走脊中,以连生殖器官。多腺体经脉,属脾肾连心通五脏,上行入脑行走脊中,以连全身。临床上通过在脊柱及脊柱两旁的体表反应点穴位来调节脏腑功能,三素平衡。如,第七颈椎棘突下缘“赫依”穴,第一胸椎棘突下缘“协日”穴,第二胸椎棘突下缘“巴达干”穴。三素各穴分别旁开一寸,构成温灸“赫依”三穴、“协日”三穴、“巴达干”三穴。蒙医学常以此三个部位采取温灸的方法,以调节三素平衡,治疗相应的脏腑疾病。五脏七腑在脊柱体表都有各自的调节穴位,三舍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缘,再左右旁开一寸,构成温灸“三舍”三穴,三舍汇聚五脏阴阳经脉,属五行而应用五脏产生的人体精微中的精微,三舍穴具有平衡三素经脉特点,是三舍属聚合性器官的理论依据。
2.运行全身气血津液,濡养脏腑组织官窍
经络不但将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还根据其不同需求,不断地将气血津液输送到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以发挥其濡养作用,成为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肺得气养、心得血养,官窍得津养、腔隙得液养(胸腔、腹腔、关节腔)等。但任何组织器官都离不开气血津液的充养,只不过是都不如肺、心、官窍、腔隙四者,单一需求表现的那么突出而已。
3.感应传递内外信息,调节脏腑功能平衡
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只有不断地得到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的充养,才能正常的发挥其生理效应,才能知道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在不同的时间段对精微物质需求的具体状况,而做出相应的供需分配,或心脑怎样才能对体表器官对外界的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做出相应的功能动作指导,以适应自然、而从事生活劳动。脉络神经普遍地存在于人体周身各部而通联脏腑组织器官,将所了解掌握的需求状况和感知信息,传递给心脑,再将心脑指令传递到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从而使人体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和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保持着生理上的动态平衡,这种感应传递内外信息,调节脏腑功能平衡的脉络作用,就是脉络的神经功能。
三、经络学说在蒙医学中的应用
1.阐释疾病的病变规律
在正常的情况下,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津液,感应传递内外信息的通路,在机体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反映病变的途径。如经络走脏络腑连官窍,而心火可下移小肠,出现小便短赤;大肠火盛,便燥不通可致肺气不利,出现咳嗽、胸闷;肝火上炎可见目赤;胃火上炎可见牙龈肿痛;外邪可自鼻侵肺;心绞痛可在上肢内侧沿心经向小指方向放射等,无不通过经络传变影响相应器官。
2.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在疾病的诊断上,根据经络走脏络腑,连官窍行四肢的特点,通过对脏腑所居的体表部位、循行皮部、相应官窍异常表现的综合分析,来判断疾病之所在,而病在何脏何腑,如,眼睛异常多病在肝、鼻通气异常多病在肺、耳听力异常多病在肾、口唇异常多病在脾、舌动失灵而语言表达受限多病在心脑;上肢前缘皮部的异常多病在肺经、后缘皮部的异常多病在心经;左胁疼痛多病在脾和胰腺、右胁疼痛多病在肝胆、阵发性胸部疼痛多病在心、持续性胸部疼痛多病在肺等,都可以做出相应的初步诊断。
在疾病的治疗上,常根据白脉上的不同经穴(是指作用于白脉体表的施灸或针刺穴位),黑脉上的不同脉部(是指作用于黑脉的体表放血治疗部位),筋脉上的关节骨病压痛点,或穴位施灸,或脉部针刀放血,或针刀筋膜剥离,以治疗相应的疾病。如,白脉内入五脏部位的体表穴位,第三胸椎棘突下缘的肺穴、第五胸椎棘突下缘的心穴、第九胸椎棘突下缘的肝穴、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缘的脾穴、第二腰椎棘突下缘的肾穴,各穴旁开一寸,构成每脏的温灸三穴。再如,黑脉表现在体表的五脏脉部,腕横纹上四横指,前臂正中黑脉分叉处,为心脉部;屈肘尺骨鹰嘴直下四横指,黑脉显现上行处,为肝脉部;足后跟骨尖直上约5寸,肌腱外缘,黑脉显现上行处,为肾脉部;肘窝横纹线外端直下四横指,黑脉显现上行侧支处,为肺脉部;膝关节内侧下四横指,黑脉显现小侧支处,为脾脉部等放血部位。又如,颈椎、腰椎等关节骨病,在压痛点处实施筋膜剥离。一般经穴施灸以祛寒,治疗寒病;脉部放血以泻热,治疗热病。筋膜剥离以治骨关节痛病。蒙医学外治法的放血、施灸、针刺、推拿等特色疗法,无不以经络理论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