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I实战:医院的知与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正确识别患者

一、案情概述

【案例2-1】

患者张某子宫切除术后,顺利被安置在一间只有两张病床的病房中恢复,床位是B。这次手术不是很复杂。第二天一早,病床A上的患者被转送另一间病房。不幸的是,两个班次交接的护士都没有记录这一床位的改变。因此,护士来到这间病房,只看见病床B上刚做完子宫切除手术的患者张某,没有核对她的身份腕带,径直将她转移至轮椅上,被送到超声检查室。被送到超声检查室后,患者感到下腹部痉挛性的剧烈疼痛,几乎晕倒。在这种情况下,才有人查看了她的身份腕带。患者当即被送到病房。然而,还没有人告诉医生所发生的患者识别差错和相应的后果。患者张某术后并发出血,行第二次手术予以修补。之后,她以医疗过失为由起诉了这家医院。法庭判定,护士和其他相关医护人员漠视医院的核对患者身份信息,……。

二、JCI标准与评审要求

(一)JCI标准

IPSG.1 医院应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流程,以提高识别患者的准确性。

(二)评审要求

1.在诊断和治疗的任何场所,都要正确识别患者。

(1)确认患者是准备接受治疗或服务的对象。

(2)确认准备给患者所要提供的治疗或服务。

2.防止在以下情况时发生身份识别错误:

(1)患者在镇静状态、定向力障碍、没有完全清醒、昏迷或没有充分集中注意力时。

(2)在住院过程中更换病床、房间或病房时。

(3)患者感知觉障碍时。

(4)因听力障碍或其他情况导致在确认自己身份时出现差错。

3.患者接受处置或治疗时必须进行身份识别。这些处置或治疗包括:

(1)在给药、输血、饮食治疗、放射治疗、手术之前。

(2)在采血、采集标本、执行心导管、放射诊断之前。

(3)在置放静脉通道、血液透析之前。

4.至少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不包含床号和病房号),如门诊和住院患者统一使用患者姓名和出生日期两种身份识别码。

5.针对特殊情况下的患者身份识别,医院应制定相应流程。如,当昏迷或意识混乱/定向力障碍且无任何身份识别信息的患者到达医院时;新生儿出生后父母还未取名以及其他情形时。该流程应考虑到这类情况,员工应在这些特殊情况下执行该患者身份识别流程,以避免出现差错。

6.通过多部门共同协作制定制度和流程,使其能够适应涉及所有身份识别的情况。

三、实战策略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关于患者安全的10个事实表明,与航空和核工厂等据认为风险较高的行业相比,医疗机构的风险要高得多。旅客在飞机上受到伤害的概率仅为百万分之一,而即使在发达国家,每10名患者即有1人在接受医院治疗时受到伤害。这些伤害可以是一系列失误或事故造成的,其中身份识别是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大者有因此做错手术、输错血导致严重并发症乃至死亡;小者有发错报告单等。几乎没有人能在其从医生涯中完全避免这类错误。患者安全目标从身份识别开始,有其重要意义。

在患者身份识别上,编者所在医院采取以下策略。

(一)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1.患者身份信息的采集和录入。

(1)来院就诊的患者必须如实填写门诊病历的身份信息;持二代身份证的患者可直接扫描录入身份信息;住院患者须如实填写入院通知单上的信息。

(2)住院患者由住院处工作人员核对患者姓名、出生日期、年龄、性别、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和医保类别,并打印条码身份腕带。

(3)患者或家属持有效证件可到住院处纠正电脑中的错误信息,住院处工作人员必须协助患者纠正错误信息。

(4)每位入院患者到达病区时,责任护士应核对住院病历首页的患者姓名、出生日期、性别、诊断等信息是否与患者住院证、腕带上的信息相符合,并为患者佩戴身份腕带。

2.门诊和住院患者统一使用患者姓名和出生日期两种身份识别码。病床号不能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码。

3.新生儿身份识别码为妈妈姓名+之子/女+出生日期,双胞胎为妈妈姓名+之大/小子/女+出生日期,新生儿姓名确定后,对腕带上信息进行更新。

4.急诊抢救室各种身份不明患者,如昏迷、“三无”人员(“三无”指无身份,姓名和居住地;无家属或单位;无经济来源的患者)等,由急诊分诊护士临时命名其身份识别码:无名氏+年度流水号(年度2位尾数加三位数流水号),如无名氏14001,在患者进入抢救室时记录在腕带上。待患者身份确认后由值班护士进行更新。

(二)佩戴身份腕带

1.所有住院患者、新生儿、手术患者、昏迷和无自主能力的急诊抢救患者、语言障碍患者,必须使用腕带。

2.腕带上应标明病区、患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腕带上的信息来自门诊患者及其家属、患者就诊卡、门诊工作站、住院工作站。腕带信息填好后必须由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丢失或信息不符需更新时,需经两人重新核对。

3.新生儿出生前应预先准备临时腕带,出生后立即佩戴,然后再进行其他操作。

4.佩戴腕带前要确认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手部血运良好。一般佩戴在左手腕。视情况选择右手腕、脚腕。腕带为一次性使用。

5.佩戴腕带前,要询问患者与腕带上信息进行核对。在核对识别码时,要主动询问患者,让患者回答,然后将患者回答与信息进行核对。例如:问“您叫什么名字?”而不是直呼其名。

(三)医护人员给患者进行任何诊断治疗、操作、处理等医疗服务时,都必须要根据患者两种身份识别码正确识别患者。

(四)对于佩戴腕带的患者,医务人员必须利用腕带标识进行识别,确认无误后才能进行操作。急诊科、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患者的转科交接过程中,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志。

(五)患者两种识别码必须与药袋、血袋或试管等医疗物品上的识别码一致。

(六)若患者失能无法回答或无法表达自己身份时,可请其亲属协助辨识患者姓名、出生日期。

(七)若患者语言无法与医护人员沟通时,须安排合适的翻译人员,以协助患者沟通。

如何持之以恒执行身份识别制度?

医院通过JCI认证后,继续保持身份识别制度执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少人会觉得这是一种形式,或者觉得是累赘,甚至患者也会觉得麻烦。在2015年12月5日召开的上海JCI共享会上,参会者就“后JCI时代”如何维持身份识别向JCI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Paula Wilson女士提出了困惑:谈到医院安全,高可靠性,总是爱和核电、航空业比,但编者认为两者是不同的。飞机起飞前的核对,不管怎样机械重复,机器仪表是不会有任何情绪反应的。人就不一样,比如护士给患者打针,问患者姓名出生年月日,患者会有情绪反应:你前天问,昨天问,上午问,下午还问,你有病啊!这种情绪反应会影响到治疗依从性,乃至影响到治疗的效果。对于JCI标准中严格甚至有点刻板的各种流程比如身份识别,是不是有灵活点的、人性化点的空间呢?说白了,是不是有时候可以省略掉身份识别?Paula Wilson很干脆地说,不!对于规定的情况,必须每个人每一次都执行流程;因为在这一点上犯了太多的错误,有太多的教训。Paula Wilson干脆说“No”的语气使人警醒,这就是以后要说和做的,身份识别不能打折扣,它就是一个刻板的流程。

四、案例分析与解答

通过JCI标准的解读与实战,让我们回到本节开头的1个案例,看如何解答。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规定:①急诊科、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患者的转科交接过程中,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志;②对于佩戴腕带的患者,医务人员必须利用腕带标识进行识别,确认无误后才能进行操作。在案例2-1中反映了多个环节的安全漏洞,护士没有记录苏醒室患者的床位改变,护士没有核对患者的身份腕带,更不幸的是,超声检查医护人员也没有核对患者的身份腕带。正如法庭确认,护士和其他相关医护人员漠视医院的核对患者身份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