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痉 病
痉原文作痓,痓音翅,据 《广雅》注,是恶的意思,和本症不符合。 《巢氏病源》和 《千金方》都作痉,后来也有好多人疑痓是痉字传写错误,本人亦同意改为痉字,以归一致。痉是一种症状,主要现象为不柔和的背强反张,在 《内经》上早有记载。如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和 “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等,不仅说明了痉病的症状和原因,还指出了治疗途径。《金匮》 (即 《金匮要略》,下同)依据 《内经》的理论,定出方药,并补充病因和预后,没有异样。兹将原文13条试作如下的分析:
【原因】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脉证】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治疗】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曰柔痉。”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然(音如,小鸟学飞貌),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形容角弓反张),脚挛急,必齿(咬牙切磋有声),可与大承气汤。”
【预后】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指浮缓),反伏弦者痉。”
“痉病有灸疮(因火灸而发生的疮,叫做灸疮),难治。”
从以上情况,可以明显地看出痉病的主要脉证。在此脉证上兼太阳伤寒症的用葛根汤,兼中风症的用栝蒌桂枝汤,兼阳明实症的用大承气汤。不仅层次井然,而且与 “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基本相同。接着,把临症所接触到的病因和预后朴实写出,理由也是一贯相承的。
痉症发生,都属热性病范围,故 《金匮》的三个方剂,都以退热为原则。热性病何以会造成痉症?因高热使津血枯燥,不能营养筋脉,即破坏 “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的生理所造成的病变。故仲景用葛根和栝蒌取其生津,危急时用大承气汤取其急下存阴。后世医书在这基础上发挥的,如 《三因方》上说: “原其所因,多由亡血,筋失所荣,故邪得袭之”。《景岳全书》上说: “筋脉拘急故反张,血液枯燥故筋挛”。从而逐渐转向清热养阴一途,成为治痉的常法。特别是在温热病多防痉厥,治痉之方亦最多。《温病条辨》的二甲复脉汤(生地、白芍、麦冬、阿胶、麻仁、炙甘草、牡蛎、鳖甲)、三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加龟甲)、小定风珠(鸡子黄、阿胶、龟甲、童便、淡菜)和大定风珠(白芍、阿胶、龟甲、生地、麻仁、五味子、牡蛎、麦冬、炙甘草、鸡子黄、鳖甲)等,都为高热伤阴成痉而设。当然,痉病有外感症状,还是要给予透泄机会,兼有神识昏迷的,并宜加入芳香开窍。 《温病条辨》在 “解儿难”里又说:“风温痉宜用辛凉正法,轻者用辛凉轻剂,重者用辛凉重剂,如银翘散、白虎汤之类。伤津液者加甘凉,如银翘(散)加生地、麦冬,玉女煎,以白虎合冬、地之类。神昏谵语兼用芳香以开膻中,如清宫汤、牛黄丸、紫雪丹之类。”可以意味着古今方剂虽有改变,而用药的法则还出一辙。
本人对于 《金匮》痉病方,除葛根汤在外感症项背强痛和头痛较剧的使用有效,并有时在一般疏风剂内加入葛根亦能取效外,其他缺乏经验。但从 《金匮》上认识到痉病的成因有两种:一种是六淫侵袭化燥化风,即 《金匮》所立的治法;一种是由其他疾病使津血枯燥所造成,即 《金匮》所指的各项坏症。后者的痉病不能和外感痉病相提并论,尤其后人所说痉厥多属于后者的病变,故极少用辛温的麻桂剂。张介宾曾说:“中风之痉,必年力衰残,阴之败也;产妇之痉,必去血过多,冲任竭也;溃疡之痉,必血随脓化,营气涸也;小儿之痉,或风热伤阴为急惊,或吐泻亡阴为慢惊,此虽不因误治,而总属阴虚之症”,都是指后者一类。可知 《金匮》方并不概括一切痉病,必须审证求因,适当使用。同时体会到 《金匮》所说痉病是疾病过程中的一个症候,凡看到背强反张,口噤不开,都当作痉。所以有人附会某症是西医的脑脊髓膜炎,某症是恶性脑脊髓膜炎,也有拘泥疮家二字就当作是破伤风症,从而认为破伤风症非葛根汤所能治,脑脊髓膜炎的实症可用承气汤一下而愈。我以为中医治病,还是应该从中医理论实际出发,目前不必勉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