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肿瘤治法与方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  论

第一章 中医治疗肿瘤的几点认识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广泛,病因复杂,证见不一,传变多端。虽然西医的诊疗水平不断提高,但肿瘤的发病和死亡人数也在逐年上升,因此肿瘤的治疗,不仅仅是西医面临的问题,也是包括中医和心理学、社会管理等诸多科技工作者的问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特别是经过放化疗之后和中晚期患者,选择和依赖中医药治疗。为了提高中医治疗肿瘤的疗效,使中医药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我们有必要对中医治疗肿瘤的立足点以及特色和优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不能甘当配角

中医学关于肿瘤的理论和实践源远流长,中医典籍中关于其记载及论述更是不胜枚举,如《内经》之肠覃、伏梁、积聚,《伤寒杂病论》之胃反、鳖甲煎丸、大黄虫丸,《诸病源候论》之癥瘕、乳石痈,《景岳全书》之攻、消、补、散药物分类,《外科证治全生集》之阳和汤、犀黄丸、千金托里散内服和蟾蜍外贴,《医学衷中参西录》之关于食道癌与胃底贲门癌因机证治的阐述等等,都是中医认识和治疗肿瘤的历史见证,亦是当前中医肿瘤临证的重要依据。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以来,中医肿瘤临床、科研、教学的队伍和平台迅速发展壮大,在临床服务于广大肿瘤患者的同时,中医药治疗肿瘤的规范化、放化疗的减毒增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特色和优势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展示了中医治疗肿瘤的独特疗效,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回顾中医治疗肿瘤的历史与现状,丰富的经验积累、与西医诊疗技术的广泛对接,既是需要客观面对的事实,也是中医治疗肿瘤疗效的基石。面对肿瘤居高不下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中医不能只当配角,必须勇于担当防治肿瘤的重任,在积极发挥放化疗增效减毒和姑息治疗方面的明显优势基础上,既要勇于介入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干预治疗,也要探索和实践消瘤抑瘤的治法与方药,知难而进、开拓进取、不断创新,从配角到全方位面对,真正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中医治未病思想实践于肿瘤病程的始终。

二、构建理论框架

理论结构决定着学术传承与发展的方向、目标、路径,以及实践的规律与法则,理论体系的框架,即是科学理论的认知结构。中医肿瘤学并不是中医理论的简单组合和临证经验之量的积累,而是有其内在理论结构。中医治疗肿瘤漫长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经验积累,以及治疗肿瘤的优势和方法,只有通过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才能规范表述、全面揭示和系统认识,从而使中医治疗肿瘤真正升华为科学的诊疗体系。中医治疗肿瘤的理论框架包括其概念及内涵和外延、病因病机、诊断与治法方药、非药物疗法、治未病等等,需要我们去反复研讨和构建,形成行业共识。目前需要明确的是:

(一)明确诊疗对象的问题

肠覃、伏梁、积聚、噎膈、胃反、癥瘕等等中医病名,并不能完全等同于肿瘤病证,“司外揣内”的中医认知手段,存在着不能及时发现早期无症状肿瘤病证的可能。明确诊疗对象,意味着中医治疗肿瘤在病名和诊断方面需要与西医接轨,形成统一的治疗对象和研究目标,同时要融合西医对肿瘤的微观认识方法和成果,为中医治疗肿瘤植入微观病因病机和微观诊治、微观药理等等,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明确诊疗对象是中医治疗肿瘤理论体系框架的首要。

(二)“见瘤不治瘤”的问题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天人相应与人体自身两个整体观贯穿了中医理论,因有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才有外感六淫的病因学说;因有人体自身的整体观,才有内伤七情的病因学说,并将这一观念贯穿于各个环节,成为论述生理、病理和治法、组方的指导思想。中医认为任何发生于身体局部的癌瘤都与机体阴阳失衡有关,是全身病变的局部表现,通过调节整体可改善局部病变。西医先后提出肿瘤发病的土壤学说和肿瘤微环境的概念,即是认识到了特定病因学说之局限。“见瘤不治瘤”与“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的原则一样,强调的是中医整体观的特色及其治病的重要原则——治病必求于本。与西医更多针对肿瘤病灶进行局部治疗,重在消瘤抑瘤的理念不同,“见瘤不治瘤”体现了中医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既针对肿瘤病邪本身,也从经络、脏腑、气血津液等角度对患癌宿主的整体进行治疗。因此,中医治疗肿瘤,强调整体思维的建立,“见瘤不治瘤”治的是肿瘤产生、发展与变化的机体。就肿瘤的治疗而言,西医的实质是治疗瘤体本身,而中医却是治疗患了肿瘤的人。坚守整体观是中医治疗肿瘤理论体系框架的基础支撑。

(三)辨证与辨病的问题

辨证是认识和解决疾病的主要矛盾,而辨病是认识和解决其基本矛盾,辨证与辨病相辅相成。肿瘤临证强调辨证的同时,针对已经明确诊断的患者,还应注重把握不同肿瘤发展过程中各自的规律。强调辨病并非脱离中医理论的西医辨病,而是在接轨西医的病名、诊断为治疗对象和研究目标的前提下,融合西医对肿瘤的微观认识方法和成果,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把握疾病本质、辨析核心病机的辨病。辨病不是简单选用所谓的抗癌中药,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病种总结归纳出各自的中医病机特点,进而在此基础上立法、组方。以乳腺癌为例,在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气郁、痰浊、血瘀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而阳虚寒凝是贯穿本病的主要病机,治疗过程中常以温阳补血、散寒通滞的阳和汤为基础方剂,酌情配合体现行气解郁、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等治法的方剂,如越鞠丸、犀黄丸等与之合方,常获良效。辨证与辨病及其体现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治疗肿瘤理论体系框架的根本方法。

(四)证候评价的问题

症状是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感觉,而证候是由同一病机联系着的诸多症状所构成,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是中医临床诊断的结论。长期以来,中医是通过观察构成证候的症状、体征的改善与否来进行临床疗效的判断,因此证候不仅是中医诊断的基础,更是疗效评价的核心。西医的实体瘤疗效标准不能客观反映中医治疗肿瘤的特点,生存质量、生存期、肿瘤标志物以及卫生经济学等指标和实体瘤疗效标准的整合,才是科学的中医治疗肿瘤的疗效评价体系,而注重证候评价方能客观认识中医治疗肿瘤的地位与作用。二一五版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明确提出直接的临床获益是肿瘤药物有效性评价的依据,并倡导以生存期、生活质量为主要疗效指标,肿瘤客观缓解率为次要疗效指标,并鼓励制订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指标等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效指标,可谓是对中医治疗肿瘤的科学、权威认可。疗效评价是中医治疗肿瘤理论体系框架的重要环节,只有形成中医治疗肿瘤的证候评价体系,才能进一步确立疗效评判标准,进而客观、全面地展现中医的疗效与作用,避免因认知局限而错失中医治疗肿瘤的科学内涵。

总之,构建中医治疗肿瘤的理论框架,厘清并诠释其内在结构,有利于中医治疗肿瘤的学术理念和诊疗技术得以更加完整地展现,有利于充分理解和把握中医治疗肿瘤的原创思维、学术内涵、发展规律,促进其临床实践的创新与发展,为肿瘤的防治做出贡献。

三、厘清治则治法

治则与治法的混淆,或只论治法不谈治则,是当前肿瘤中医治疗中应重视的问题之一。治则与治法不同,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治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任何具体的治疗方法,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治疗法则的。构建理论框架是中医治疗肿瘤思路的探讨,以思路确立治则,以治则决定治法,中医治疗肿瘤的治则与治法是上一级和下一级的关系,必须厘清。

什么是肿瘤的中医治则?就是在治病求本、三因制宜、扶正祛邪等中医治则的系统框架下,根据肿瘤病证之特点所确立的原则。对症施治的同时,更注重整体的调护,是肿瘤的“治病求本”;常需顾虑扶正或是祛邪,是肿瘤的“扶正祛邪”;针对体质、地域性高发等特点的化裁,是肿瘤的“三因制宜”。《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所述治之大体,即是肿瘤的中医治则,因此中医治疗肿瘤必先辨其寒热燥湿,方能明其治则,正其治法。

理、法、方、药四环节中,治法是中医方剂学中相对薄弱和缺陷的一环,体现在中医治疗肿瘤,治法的争议与混乱也值得深思,或以一方体现一法,或以一方凝固一法,将本身恒动的辨证思想倒置于一方之下来解释治则,实质是对中医治法与方剂的禁锢。我们编纂本书的目的之一,即在于厘清肿瘤中医治则与治法的关系,区分中医治疗肿瘤不同治法之层次。

四、重视经方运用

经方具立法严谨、方证明确、配伍精当等特点,最重要的是其深刻揭示了病机内涵,疗效经历了历史的验证。中医学的发展是由无数人的试验积累缓慢发展到今天,历史是检验和加工医学经验最好的标尺,前人的经验是后人实践的基础。经方因其经过的历史最长,服用过的人最多,故有关其应用规律说理明晰,毒副反应了解清楚,疗效确切。

肿瘤的疾病谱与认识虽日有所异,但其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不同阶段病机的表达却无根本差别,故而只要病证相应,我们就可选用与之相契合的经方。强调在中医治疗肿瘤中注重经方的运用,并不是否定时方,或是指经方中一定有治疗某个肿瘤病证的专方,而是针对当前中医肿瘤临床中存在的全然不顾中医立法组方原则随意处方的现象,以致处方结构混乱,用药繁杂无序,甚则以化学成分为依据,叠加抗癌药物,乱象丛生的现象提出来的。重视经方在中医治疗肿瘤中的运用,即是回归中医的系统框架,体现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其次,肿瘤病证虽传变多端也有其规律性,如前所述,经方立法严谨、方证明确、结构合理、配伍精当,可成为临证组方配伍组合的基础结构,垂范后世。经方是中医肿瘤学的重要宝库,相信它隐藏着治疗肿瘤的科学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

(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