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耳鼻咽喉科常用外治法辑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鼻疔

鼻疔是指发生于鼻前庭、鼻尖、鼻翼处的疔疮疖肿,以形小根紧、突起如椒目为特征,相当于西医学的“鼻疖”。一般多由挖鼻、拔鼻毛或外伤致鼻前庭皮肤损伤和继发感染,也可继发于鼻前庭炎,鼻腔、鼻窦发生化脓性炎症时,因脓液反复刺激,局部皮肤损伤,诱发感染,糖尿病及抵抗力低者易患此病。

以局部红、肿、热、痛等化脓性炎症为主要表现,可伴有全身不适,疖肿一般在1周内自行穿破而愈,病情严重者可导致上唇和面颊蜂窝织炎,甚至引起颅内感染。中医对鼻疔认识较早,华佗在《中藏经·卷中》称为“白丁”:“白丁者,起于右鼻下,初起如粟米,根赤头白,或顽麻,或痛痒,使人憎寒头重,状若伤寒,不欲食,胸膈满闷,喘促昏冒者死,未者可治,此疾不过五日,祸必至矣,宜急治之。”隋代《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称之为“鼻生疮”,考虑为肺热上冲于鼻而致病。《证治准绳·鼻疔》说:“鼻疔生于鼻内,痛引脑门,不能运气,鼻大如瓶,黑色者不治。”鼻疔的发病迅速,须尽早治疗,若迁延不治则邪毒蔓延引起神志症状。历代医家认为鼻疔虽病位在鼻,但鼻为肺之窍,若肺经火热,毒邪上攻,气血凝滞,鼻气不通,发为疖肿;鼻为足阳明经所过,若外感六淫,饮食辛辣炙煿、醇酒厚味,湿热蕴结于脾胃,发为热毒循经上犯,气血凝滞于鼻,鼻气不得宣调,清道壅塞,可发为鼻疔,可知鼻疔的发生与肺、胃两脏关系密切。

鼻疔的中医外治法治疗优势

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外敷可改善患者局部红肿疼痛的症状,同时在急性期可以在大椎穴刺血拔罐,以达到清泄阳热,消肿止痛的目的,可以迅速缓解症状。对于该病来说,病情较轻浅者可单独使用外治法治疗,但是病情重者,单纯使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并不能完全对疾病起到治愈作用,同时需要配合清热解毒、疏风散热类中药内服,尚能更快速地治疗疾病。

鼻疔中医外治法注意事项

若此病失治误治可出现“疔疮走黄”之证,因此治疗时需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一旦发现上唇和面颊蜂窝织炎,甚至神昏、项强等病候时,及时予以西医相应的对症处理,不可延误。总而言之,使用中医外治法在鼻疔的治疗中是有必要的,但却不能忽视其局限性及该病自身所存在的风险性,应当内外联合治疗,既发挥中医的特色优势,又须警惕“疔疮走黄”的出现。另外,慢性病例或多次反复发作要排除糖尿病。

鼻疔临床常用中医外治法

1.香连金黄散外敷

药物

香连金黄散为我院院内纯中药制剂(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制剂室生产,每袋30g),外敷,以醋或冷茶水调敷于患处,达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具体操作

将香连金黄散约5g倒置敷药盘,加适量水或冷茶水调制成糊状,用棉签蘸取后轻轻涂至鼻部患处,时间为30分钟左右,至药面完全干燥后用水冲洗干净,一天3~4次,可连续使用2周。

注意事项

适用于鼻疔早期及未成熟期,在涂抹过程中应尽量轻柔,避免用力触碰引起疼痛及感染扩散,若涂敷过程中出现红肿加重或其他过敏表现须及时停药,若脓已成熟须考虑切开排脓,以免迁延病情。

出处

笔者经验方案。

编者按

香连金黄散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院内制剂,为多种中药打粉研细而成,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效果,主要成分有木香、大黄、姜黄、白芷、天花粉、黄连、黄芩、黄柏、厚朴、陈皮、苍术、生天南星、生半夏、甘草、白及、矮桐子等,其中黄连、黄柏、黄芩、大黄清泄少阳三焦之热,活血解毒,木香、陈皮行气通瘀,矮桐子为治疮疡痛病的要药。金黄散直接作用于患处,可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另外,在临床时应注意涂药时须避开疮头,主要在疖肿的四周涂搽药物,以便于予邪以出路。

2.刺血疗法

穴位

内庭、商阳、太冲。

操作方法

先在针刺部位揉捏推按,使局部充血,然后右手持针,对准已消毒过的部位迅速刺入。刺入后立即出针,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然后以消毒棉球按压针孔即可。所选取针具可以是三棱针或者针刀,或者注射器针头。

出处

笔者经验方案。

编者按

刺血疗法对于急性鼻疔的红、肿、热、痛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手法宜轻、浅、快、准,同时病在表,进针不宜过深,进针深度为0.1~0.2寸。本法能很快缓解症状,但同时需要配合药物内服治疗。

参考文献

黄选兆.实用耳鼻喉头颈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