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云龙针药结合治疗疑难病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篇 针药结合治疗疑难病

第一章 冠心病心绞痛

冠心病心绞痛相当于中医的胸痹心痛,是由邪痹心络、气血不畅而引起的以胸闷疼痛,短气不得卧为主症的心脉疾病。其发作轻者,仅感胸闷如窒,隐隐作痛,呼吸欠畅;重者疼痛剧烈,如刺、如灼、如绞,而且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或痛引左肩及左臂内侧。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不温。

一、病因病机

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与心、肝、脾、肾诸脏之盛衰有关。心、肝、脾、肾等诸脏亏虚、功能失调是发病的根本原因。

瘀血乃冠心病心绞痛之重要致病因素。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瘀血之形成,主要是气滞、气虚、血寒等原因。如情志所伤,肝郁气滞;或心阳、心气不足,无力鼓动血行;或寒邪内侵,均可使血行不畅而凝滞成瘀,瘀血阻于心脉,则致胸痹心痛。

1.病位

冠心病心绞痛之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脾、胃、肝、肾等脏腑亦密切相关。

2.病性

本病之性质为本虚标实。本虚乃指心、肝、脾、肾等脏腑之亏虚;标实乃指因感受寒邪、情志所伤、饮食失节、劳逸过度等因素导致的寒凝、气滞、瘀血、痰浊。

临床所见,多为在心之气、血、阴、阳不足,或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的基础上,兼有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病理产物,痹阻于心脉。其发病多为在寒冷刺激、情志所伤、饱餐之后,或劳倦过度等诱因的作用下,使胸阳痹阻,气机不畅,心脉心络瘀阻,或心脉挛急或闭塞而发病。故本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临床多见虚实夹杂之候。

3.病机及转化

综上所述,冠心病心绞痛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饮食、劳倦、思虑过度多伤脾,情志不遂多伤肝,年老久病多伤肾,而其病理产物—痰浊、瘀血,则阻遏心脉,导致心脉闭塞或挛急,而发为本病。因此,本病之性质为本虚标实。其本虚为气、血、阴、阳之虚,标实乃气滞、血瘀、痰浊、寒凝。但其中血瘀尤为病机之关键,并贯穿于本病之始终。

4.病因病机理论研究

现代学者对本病的病机研究不断深化,更加具体。现代研究认为,冠心病心绞痛之病机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一为气虚血瘀论。

胸痹心痛多见于年老体衰之人。年老必虚,久病必虚,久病多瘀,而且其临床表现为胸部闷痛,痛有定处,多呈瘀血阻络之症。其发病多有遇劳而发,心悸气短等气虚之象,所以现代多数医家认为,本病之主要病机并非单纯的血瘀或气滞血瘀,而是属于气虚血瘀,其性质为本虚标实。如蒲辅周认为本病乃“心气不足,营气不周”所致;邓铁涛认为:“气虚也可引起血瘀,因气虚无力推动血液流行。现代血流动力学认为,血液的推动力对流速、流量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与中医所说的气的作用十分相似。”由此可见,“气虚血瘀”是心绞痛之主要病机。因此,补气药在益气活血治则中起到“以补为通”“以补促通”的作用。如翁维良总结全国12家医院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治情况,并抽样检测318例的辨证分型,结果显示,本病之病机特点主要是本虚标实(286例,占总数的89.2%)。本虚中以气虚者为最多(占虚证的63.2%),而气虚之中又以心气虚者为最多(占气虚之74.4%)。标实中以血瘀气滞者为最多(共占标实证之84.8%),痰浊者仅占22.9%。

以上研究资料表明,气虚血瘀乃冠心病心绞痛最主要的病机。

二为痰瘀交阻论。

有些医家认为,本病之病机不仅仅是单一的血瘀,也并非均为“气虚血瘀”。临床上更为常见者,也即更重要的是“痰瘀交阻(互结)”为患。如周仲瑛认为:“痰瘀为津血失于正常输化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而津血本属同源……故病理状态下,不仅可以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与瘀常可兼夹同病。”“导致痰瘀互结同病……名曰痰夹瘀血。”邓铁涛认为:“联系到胆固醇在血管壁内膜下的沉积,似相当于痰的病证。”“冠心病的早、中期以痰证为常见,而中、后期则以瘀证为多。从广东的病例来看,以心气虚(阳虚)兼痰浊者为多见。特别是早、中期患者,其后则兼痰瘀者为多。”由此足以证明,朱丹溪所云“痰夹瘀血,遂成窠囊”之言,深中肯綮,诚乃真知灼见。

临床研究发现,冠心病痰瘀证之发生,主要是高脂饮食,诱发脂质代谢紊乱,引起血液流变学改变,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氧自由基增加,抗氧化物质减少,脂质在血管壁沉积,造成血管内平滑肌过度增殖及细胞凋亡,从而引发本病。这与中医痰瘀交阻之理论十分吻合。

三是阳虚寒凝论。

有的医家认为,本病的重要病机为心阳不足,寒凝心脉。并据此理论,创制诸多温通方剂治疗本病,取得了显著疗效。如岳美中认为,本病之病机主要是“内因阳气素虚,寒气聚于清阳之府……外因寒邪外袭,胸阳不布,时有厥气上逆,脉管缩挛而细急,寒则血凝滞而不利……胸为清阳之府,一有浊阴,则发生胸痹之证,故必须采用阳药及通药,以廓清阴邪,不可掺杂阴柔滋敛助长阴邪之品。这是仲景的药法。”岳老在治疗本病时,也多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但多去芍药等阴柔之品,而加上温通之药,即是本着“阳虚寒凝”这个机制。

现代研究亦证实,寒冷刺激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寒冷刺激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绞痛,而心绞痛在冬季发作最为频繁,亦进一步证实了“阳虚寒凝”理论之科学性。

综上所述,冠心病心绞痛之病机虽然错综复杂,但临床依然有规律可循。临床上尤以气虚血瘀、痰瘀交阻和阳虚寒凝三者最为多见。以上病机理论研究,高度概括了现代学者之研究成果,为本病之辨证施治指明了方向,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辨证要点

冠心病心绞痛之辨证首当辨标本虚实。本虚应分辨其阴阳气血亏虚之不同,标实者当辨其气滞、血瘀、痰浊、寒凝之各异。同时要根据疼痛之部位,疼痛之性质及特点,疼痛之程度及持续之时间,辨析其病之标本虚实及不同属性。

1.辨疼痛性质

刺痛多属瘀血,或痰瘀互结;灼痛多属阴虚或痰火;绞痛多属寒凝;闷痛胀痛多属气滞;阴天好发,胸闷、纳呆,痰多苔腻者,多属痰浊;心悸气短者,多为心气不足。

2.分辨气、血、痰、寒

本病之辨证要点之一,就是必须明辨气滞、血瘀、痰浊与寒凝之不同属性,以利于对症下药。

气滞—主要表现为心胸闷痛、憋闷,两胁胀痛,苔薄白,脉弦。

血瘀—主要表现为心前区刺痛,痛位相对固定,夜间尤甚,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舌质紫暗,舌边有瘀点或瘀斑,脉沉细,或呈结、代、促等间歇之象。

痰浊—主要表现为以心前区闷重为主,而疼痛较轻,肢体沉重,恶心纳呆,肢倦便溏,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腻,脉滑。

寒凝—其特点是猝然心痛如绞,多为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作,多伴形寒,肢末不温,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沉紧。

三、治疗思路和大法

1.治疗原则

冠心病心绞痛属急症重症,故发作时首先要救急,俟病情稳定后再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即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发作时以祛邪为主,扶正为次,及时缓解心痛以救急,“以通为补”;缓解期以扶正为主,祛邪为次,“以补为通”。

标实—以通为主。当根据不同病性而治之。如气滞者当疏理气机,血瘀者当活血化瘀,寒凝者当辛温通阳,痰浊者当化痰涤痰。其中尤以活血通脉为重。

本虚—宜补。当权衡气、血、阴、阳之不同亏虚而治之。如阳气虚者当温阳补气,气阴两虚者当益气养阴,肝肾阴虚者当滋阴益肾。其中尤以补益心气为主。

总之,治疗原则不外通、补二义。标实者以通为主,以通为补;本虚者以补为主,以补为通。由于临床上本病多为本虚标实,故治疗上当标本兼施,通补结合。

2.治疗思路

(1)首当确定病性:

冠心病心绞痛在临床上有许多规律可循。如年壮者、初病者多为实证;年老者、久病者多为虚证。当根据症情特点首先确定病性。

如胸闷心痛,脘闷纳呆,形体丰腴,舌暗,苔腻脉滑者,多属痰瘀互结;心痛遇寒辄发,面白肢凉,唇青,脉弦紧者,多属阴寒;痛如针刺,痛位固定,入夜尤甚,舌质紫暗、舌边有瘀斑瘀点,脉涩者,多属瘀血。

虚证亦当辨气血阴阳。如胸闷心痛,气短神疲,自汗,脉濡弱或结代者,属气虚;胸闷心痛,虚烦不寐,口干烦躁,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属阴虚;胸痛彻背,形寒肢冷,舌质淡,舌体胖,苔白滑,脉沉细者,属阳虚。

(2)病性多瘀,但并非尽瘀:

冠心病心绞痛以胸闷心痛为主症。临证可以患者之症状,并结合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等辅助检查,明确诊断。由于中医认为痛症之原因多为“不通则痛”,治疗上多宗“通则不痛”之则,以致诸多医者将本病片面地定性为血瘀,治疗上也一味地活血化瘀,而不及其余,使临证思路大大局限,临床疗效难以提高。

冠心病心绞痛多瘀,但并非尽瘀。心脉瘀阻为本病之主要病机,故活血化瘀法历来为本病治疗之重要方法。但必须结合辨证,有所侧重。因为瘀血之形成,有因气滞而致,亦有因气虚、阳虚、气阴两虚而致者。气滞则血瘀,气虚不能有效地推动血液循环,也能导致血瘀;阳虚则寒凝心脉,心络绌急而成瘀;阴虚则心肌失于濡养,心脉失于充养,血行滞涩而成瘀。此外,瘀血并非孤立存在,常与气滞、气虚、阳虚、阴虚、痰浊相兼而致病,故临床上单纯的心脉瘀阻并不多见。多见气滞血瘀、气虚血瘀、阳虚寒凝(心脉)等证型,而其中血瘀与气阴两虚兼见,或痰瘀互结者在临床上尤为多见。所以在治疗上必须注重辨证,根据不同证型而辨证施治。

3.治疗大法

(1)活血化瘀法:

自宋代开始,活血化瘀法日益广泛地用于胸痹心痛之治疗。清代王清任不但系统地阐明瘀血理论,而且明确地提出了“逐瘀活血”与“补气活血”两大法则。由此可见,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并非活血化瘀药简单地相加,而是必须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根据不同证型,将活血化瘀与理气、补气、温阳、化痰等法相结合,通补结合,合理运用,始能取得较好效果。如气滞血瘀证当用行气化瘀法;气虚血瘀证当用益气化瘀法;阳虚血瘀证当用温阳化瘀法;痰湿血瘀证当用燥湿化瘀法。李乾构、沈绍功等教授主编的《今日中医内科》(下卷)中,高度概括了本病治疗中的活血化瘀法,谓之“化瘀序贯四步:第1步,行气以化瘀:石菖蒲、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第2步,活血以化瘀:川芎、丹参、赤芍。第3步,剔络以化瘀:地龙、水蛭、虫。第4步,奇药以化瘀:三七粉、鸡血藤、泽兰、苏木。”足资临床参考。

活血化瘀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措施,在理论上、临床上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最早由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和阜外医院研制的冠心Ⅱ号方(由川芎、丹参、赤芍、红花、降香组成),治疗心绞痛323例,总有效率82.9%,心电图总有效率38.6%。目前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药有:丹参、川芎、红花、三七、延胡索、鸡血藤、乳香、没药、赤芍、郁金、降香、水蛭、益母草、土鳖虫等。

近年来,对冠心病活血化瘀疗效的研究已深入到细胞、亚细胞乃至分子水平。诸多研究资料表明,活血化瘀能明显影响冠心病血瘀证血液流变学特性,良好地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从而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微循环状态。俞国瑞研究指出,冠脉狭窄支数愈多,其外周微循环障碍愈明显。诸多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能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外周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减慢心率,使左室压上升最大速率,下降最大速率等有所提高,从而向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恢复。活血化瘀药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而且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对血脂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可使动脉内膜斑块面积及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降低。

(2)化痰逐饮法:

化痰逐饮也是本病之重要治疗大法之一。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正式创制了祛痰逐饮方剂,如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等效方,一直沿用至今,而且取得了肯定的疗效。

痰浊不仅仅是冠心病心绞痛发病之重要病因病机,而且与若干易患因素(如肥胖、高脂血症)息息相关。现在,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之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饮食失节,恣食肥甘(饱和脂肪酸、糖摄入过多),损伤脾胃功能,以致津液输布失调,水湿内停,凝聚成痰,造成脾虚湿浊痰阻为患之胸痹心痛患者日益增多。

此类患者多体态丰腴,血脂偏高。治疗当着重从脾胃入手,以健脾胃,化痰湿为法,使脾运得健,痰化气行,血行自趋正常。临床常以温胆汤为基本方。痰浊阻滞明显者,可酌加瓜蒌、胆南星、郁金、石菖蒲;气虚明显者,可酌加黄芪、党参、太子参;兼有高脂血症者,可加首乌、草决明、山楂、麦芽等;兼有血瘀者,可加当归、川芎、丹参、红花、三七粉。

(3)芳香温通法:

由于冠心病心绞痛病因多与寒邪内侵有关,病机多为胸阳痹阻,故古人治疗本病多以芳香温通为主。如张仲景创制了以薤白为主的温通方剂(如瓜蒌薤白白酒汤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苏合香丸治卒心痛,方中即有大量芳香温通之品,如丁香、麝香、安息香、苏合香油等。《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载了用温阳止痛药物治疗本病之案例,并将叶桂治疗经验加以总结:“脾厥心痛者,用良姜、姜黄、茅术、丁香、草果、厚朴治之,以其脾寒气厥,病在脉络,为之辛香以开通也。”

现代医家认为,冠心病心绞痛是因心阳不足,寒凝心脉而致。现代研究亦证实,寒冷刺激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诱发心绞痛,故本病在冬季发作频繁。因此创制了诸多温通方剂,并在本病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如治疗阳虚常用附子、桂枝、薤白、淫羊藿;治疗寒浊痹阻常用细辛、石菖蒲;在胸痹心痛急性发作时,常用之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冠心苏合丸等诸多成药中,更是以芳香温通为主,伍以活血化瘀之品。通过芳香温通迅速控制疼痛,而达救急之目的。

大量临床研究资料表明,芳香类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确切。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等单位,在观察苏合香丸有缓解心痛效果的基础上,将该方化裁成心痛丸,经临床观察,5分钟缓解心绞痛有效率达59.7%。西苑医院用复方细辛气雾剂,在5分钟内缓解心绞痛者达64.77%。上海市苏心丸协作组在苏合香丸的基础上,研制出冠心苏合丸,缓解心绞痛有效率达91.5%;人参苏合丸缓解心绞痛有效率达68.27%,心电图改善有效率为52.5%。此外,据报道麝香苏合丸、麝香保心丸等,缓解心绞痛和改善心电图都有较好效果,而且具有剂量小,不良反应少,携带与服用方便等优点。

实验研究证明:芳香温通药可以解除冠脉痉挛,增加冠脉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显著地改善心肌缺血,同时对血液流变性、心肌收缩力均有良好的影响。

(4)益气活血法:

冠心病的病理机制多为“本虚标实”,这已被国内多数医家认可。而其中尤以气虚血瘀者为多,所以单纯的活血化瘀或理气活血法疗效并不理想,或只可取效于一时,但难防其复发。因为中老年人患冠心病者,多属气虚血瘀。如刘德桓对395例冠心病心绞痛进行了证型分析,发现气虚血瘀证占70.3%。所以,不少学者认为,气虚血瘀是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也就是最主要的病因病理。气虚血瘀证中尤以心气虚为本,因为气为血之帅,心气虚则营气不周,不能帅血运行血脉,导致血流不畅而成瘀。正如《景岳全书》所云:“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也正如《读书随笔》明确指出的:“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

气虚血瘀证,治当益气活血,逐瘀通络。笔者在临床上多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常用炙黄芪、当归、丹参、党参、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地龙、三七粉等药。兼阴虚者,加麦冬、西洋参;瘀阻较重,疼痛较剧者,酌加水蛭、蒲黄、五灵脂、乳香、没药、延胡索;气虚严重者,加人参、太子参。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益气活血法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确切,已在业内形成共识。如宋崇顺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140例,心绞痛显效率52.8%,心电图显效率33.6%。黄惠生等用益气活血方药对52例心舒张功能不全的冠心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发现其中92.3%的患者属气虚血瘀证。经益气活血方药治疗后,左室舒张功能改善,尤其是心肌舒张性参数明显改善。邱瑞香等以益气活血作用的心脉通胶囊(由人参、川芎、大黄等组成)进行了抗氧化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益气活血法能有效提高缺血心肌的抗氧化能力,从而保护心肌的缺血性损伤。

四、治疗经验

在深入学习先贤明训,系统总结各地医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规律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历经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对本病治疗积累了经验。

笔者在临床上采用针药结合的方法。实践证明,中药与针灸相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显著,比单纯的中药治疗更胜一筹。

(一)中药

1.基本方:益气活血通脉汤(自拟)

组成:

党参30g,太子参15g,炙黄芪30g,当归10g,丹参18g,川芎10g,桃仁10~12g,红花10~12g,瓜蒌10~20g,薤白10g,麦冬15g,枳实6g,檀香6g(后下),三七粉4g(冲),水蛭粉3g(冲),五味子10g,炙甘草10g。

2.随症加减

寒凝心脉者,加桂枝、细辛;痰浊闭阻者,加半夏、橘红、胆南星、茯苓、竹茹;心气亏虚较重者,加红参、白术;心肾阳虚者,酌加红参、附子、肉桂、淫羊藿、菟丝子;阴虚重者,加西洋参、生地、玉竹;阴虚口燥咽干、心烦便干者,可加大麦冬用量(18~25g)。

心悸多汗、早搏频繁、少寐多梦者,可重用五味子(10~15g),以宁心定悸、安神敛汗;胸闷憋气较重者可加降香或沉香,甚则二香合用;肝阳上亢,或血压较高者,可加珍珠母、石决明、天麻、钩藤;心悸心烦不寐者,酌加远志、酸枣仁、夜交藤、合欢皮、龙骨、牡蛎;心律失常者,加生地、桂枝,并加大炙甘草剂量(12~15g);心动过速者,加生地、白芍、龙骨、牡蛎;心动过缓者,加肉桂;早搏较频者,加苦参;心力衰竭者,加猪苓;房颤者,加葶苈子;高血脂者,加决明子、泽泻、山楂、何首乌。

瘀阻心脉较重,心痛较甚者,酌加乳香、没药、蒲黄、五灵脂、延胡索。延胡索用量宜加大(15~30g);心痛久治不愈,入夜痛甚,可选加全蝎、蜈蚣、土鳖虫,并可加大水蛭剂量至6g,用虫类搜剔,以通络止痛。顽固心绞痛,症情危重,诸药罔效者,可用罂粟壳5~10g,多可应手而效。对心电图检查ST段抬高的变异性心绞痛,可重用川芎15~20g。

心痛重症,畏寒肢冷,自汗神疲,唇舌紫暗,脉微欲绝者,为心肾阳虚之危候,急用参附汤(红参10g,附子10~20g)以回阳救逆。必要时配合氧气吸入。

急性发作时可配合苏合香丸、速效救心丸,或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使药物直达病所;重症患者,可速用硝酸异山梨酯,或硝酸甘油片舌下含用,急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力挽狂澜,以确保患者安全。

3.组方思路

由于冠心病心绞痛之病机要点在于瘀阻心脉,而临床上尤以气虚血瘀者为多,故在治疗上必须紧紧抓住气虚血瘀这个病机要点,以益气活血为大法。

心脏之功能必须靠气之推动,因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之运行,则血行迟缓,日久必然成瘀。而心肌之活力,又离不开阴血之濡养,心肌只有得到阴血之濡养,才具有活力。所以,要维护心功能,增强心功能,就必须补心气,养心血(阴),使心气充,心血盈,心肌得到阴血的濡润,心脏血管得到气的推动,心脏才能富有活力,生生不息,血液才能川流不息,运行全身,营养全身。

根据气虚血瘀这个基本病机,笔者自拟了益气活血通脉汤。此方以生脉散、血府逐瘀汤和瓜蒌薤白白酒汤三方为基础,加减化裁而成。其中生脉散益气养阴以治其本,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瓜蒌薤白白酒汤宣痹通阳以治其标。三方合用则标本兼施,其效益彰。

生脉散原方用人参,但临床多以党参代之。此方以党参、黄芪、太子参三药同用,则补气之功倍增。麦冬功能养阴生津,据现代药理研究报告,麦冬能提高耐缺氧能力,增加冠脉血流量,而且是营养心肌不可多得之良药,对心肌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且麦冬具有强心、升压和镇静等多方面作用,临床广泛用于抢救和治疗多种心血管疾病,疗效颇佳。

血府逐瘀汤是活血化瘀之名方,也是治疗本病之效方。但此方活血化瘀之力不足,故加三七粉、水蛭粉。三七粉为化瘀止血、消肿止痛之要药,现代研究证实,三七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而且又有显著的止痛作用,故对本病有标本兼施之功。

水蛭为破血通瘀之品,乃虫类搜剔之药,药力较为峻猛,其破血通瘀之力远非草木无情之品可比。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重症酌投此品,多可摧城拔寨而收桴鼓之功。

檀香气味芳香,辛散温通,有较好的理气止痛之功。临床可根据病情,酌情选用降香、沉香、苏合香、冰片等药,以奏芳香温通之效。

甘草功能补脾益气,缓急止痛。因其味甘,故有缓和药性、调和百药的作用。

以上诸药相合,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宣痹通阳之功,故对临床上最常见的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最为合拍。其他类型的冠心病心绞痛在此方基础上随症加减,也可收良效。

(二)针灸

1.针灸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

目前不论从临床观察上还是从实验研究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针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是治疗本病的一种十分有价值的方法。针灸治疗本病的主要作用在于舒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的侧支循环和心肌供氧量,并提高心肌组织对缺血损伤的代偿能力。有关研究还发现,针刺能使冠心病心绞痛病人的射血时间延长,心输出量增加,还能降低心肌耗氧量,加强心肌收缩,提高左心室后壁搏幅。因此,针灸对本病的切入点在于早期介入,适用于较轻的冠心病,尤其是因冠脉痉挛所导致的心肌缺血。此时,针刺可以明显改善心肌缺血。但是针灸对于病程较长,心肌出现明显的形态损害,或因冠脉的器质性阻塞所出现的心肌缺血,针灸的作用则有限,应当针药结合治疗。

2.治疗思路

针灸治疗本病当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并分清病之轻重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不论何种证型,总的治疗原则为疏调心气、活血通脉。治标以活血化瘀、豁痰理气为主,治本扶正以温阳补气、养阴益肾为法。

针灸治疗本病之取穴,可根据心主血脉、心包代心受邪等理论和具体证型而选取穴位。一般多以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穴,和胸部背部腧穴为主,并随症加减。根据全国各地的大量临床资料和实验研究证实,内关、郄门、心俞、厥阴俞、膻中等穴,对于缓解冠心病心绞痛有一定的特异性,临床疗效确切,而且稳定。但是对于重症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临床呈现心痛剧烈,“手足青至节”,汗出肢冷,脉沉细或结代者,即中医所谓之“真心痛”,应采取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以急挽狂澜,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3.疗效特点

针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不论是在急性发作,还是在缓解期,都有肯定的疗效。

在急性发作时,针灸能迅速缓解胸闷、心痛,收效较快,这是其疗效特点。在缓解期,针灸可以改善患者的冠脉血流动力学,促进心肌的血液循环和侧支循环,可以明显减轻症状,有利于冠心病心绞痛的康复。

如刁氏等根据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了70例稳定性劳累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以内关为主穴,气阴两虚证加膻中、阴郄、气海,艾灸心俞、厥阴俞;心脉瘀阻证加太冲、足三里,并配合艾灸。针刺留针30分钟,灸5壮,每日1次,每周6次,连续4周。对照组予山海丹胶囊,每次服4粒,每日3次,连服4周。结果:针刺组缓解心绞痛总有效率(95%)明显优于对照组(76.67%),有显著性差异。心电图均有改善,但两者无显著性差异。针刺组硝酸甘油减停情况(92.5%)明显优于对照组(76.66%)。针刺组治疗后平板运动试验后心肌耗氧量明显低于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针刺组相对于对照组明显改善平板运动试验后心肌耗氧量。

以上临床观察研究,从症状改善、心电图变化、硝酸甘油减停情况、心肌耗氧量方面,系统观察了针刺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客观地证实了针刺的疗效及其科学性。

4.针治方法

(1)治疗原则:

补心气,养心阴,化瘀阻,通心脉。

(2)取穴:

主穴:内关、间使、膻中、巨阙、心俞、厥阴俞;配穴:郄门、神门、通里、足三里。

随症加减:

心脉瘀阻加膈俞、血海、阴郄;瘀阻较甚,舌质紫暗者,加少商、少冲,点刺出血;气虚加气海、关元;气阴两虚加气海、阴郄、三阴交、太溪;阳虚寒凝,加关元、命门;肝郁气滞,加鸠尾、上脘、阳陵泉、太冲;痰浊闭阻,加中脘、丰隆;便秘加天枢;形寒肢冷,加灸大椎、腰阳关;阳气暴脱,加水沟、气海(灸)、命门(灸)。

(3)操作:

内关,可直刺,也可针尖稍向上,呈60°~70°角斜刺1寸左右,行平补平泻法。务令得气,并使针感向上传导至心胸部为佳。刺入得气后,连续行针1分钟左右。留针期间,再提插捻转1~2次。

间使穴直刺0.5~1寸,针法同内关。

膻中穴,针尖向下平刺0.3~0.6寸,务令得气,令局部有胀感,并向心胸部传导。

巨阙穴,仰卧举手取穴,针刺0.3~0.6寸,以得气为度。

心俞、厥阴俞,可向内侧(棘突方向)斜刺0.5~0.8寸,以得气为度。注意:不可直刺,不可深刺,不可大幅度提插,以免损伤脏器。

其余穴位均按常规操作。可根据不同证型,虚补实泻,虚实相兼者,施平补平泻法。针治每天1次,每次30~40分钟,12次为1个疗程。但本病属急危重症,可根据病情随时针刺治疗。病情重,发作频繁者,可每天针刺2~3次,对急性发作或缓解期均可取得一定疗效。

针治手法:急性期手法宜轻柔,不可为片面追求疗效而滥施强刺激,或大幅度提插捻转,以免病人过度紧张而增加心肌耗氧量,反而导致病情加重。

(4)方义:

冠心病心绞痛之针刺以取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经穴为多。因为心为君主之官,心君不受邪,心包代心受邪,故医家多取心包经之腧穴,而且实践证明疗效显著。

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最善调理心气,活血通络,宁心安神,乃各种心脏疾患使用频率最高,最具特异性之穴位,同时又是治疗胸痹心痛疗效最高,最稳定之特效穴位。故笔者在本病治疗中首选内关。现代研究证明,针刺内关可双向调节心率,改善心功能,促进冠状动脉的血供,明显地缓解心脏的缺血缺氧状态,而且可有效地保护心肌。故治疗本病,非其莫属。

间使穴乃心包经之经穴,功能宽胸解郁,宁心安神,和胃化痰。故为心绞痛、心肌炎、风心病、冠心病及心脏神经症常用之效穴。现代研究证实,针刺间使穴对左心室有明显改善作用,其作用及效果与内关穴相同。

膻中乃心包之募穴,又为气之会穴,功能理气止痛,生津增液。

巨阙乃心之募穴,功能宁心安神,宽胸止痛。现在常用此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现代研究证实,此穴不仅擅治心绞痛,而且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也有佳效,其纠正心衰总有效率达90%。

心俞乃心之背俞穴,功能宽胸理气,宁心通络。现代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等疾。现代研究亦证实,此穴对心脏疾患有确切疗效。用通心贴穴位外敷心俞穴,对冠心病心绞痛总有效率达90%;又以电针心俞和内关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的心率变异具有协调保护作用。

厥阴俞乃心包之背俞穴,功能宽胸理气,宁心安神。现代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炎、风心病等心脏及神经疾患,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以上诸穴,内关、间使为心包经之经穴,膻中为心包之募穴,巨阙为心之募穴,心俞、厥阴俞为心与心包之背俞穴。以上穴组乃经过反复筛选而精选之最佳组合,共奏宣痹通阳、补气养心、宽胸理气、化瘀止痛之功,故对胸痹心痛十分吻合。临床根据不同证型随症加减,多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五、验案

杨某,男,54岁,2010年11月20日初诊。

患者8年前开始出现胸闷胸痛,多于劳累或情绪激动后发病。曾在某医院就诊,诊为冠心病。曾多次服用中西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近3个月来,症状加重,频发胸闷,有憋气、压榨感,心前区疼痛加剧,每次持续1~2分钟,伴心悸气短,头晕口干,夜寐不安,神疲纳呆,舌尖红,舌质紫暗,舌边有瘀斑,脉沉细、时有结代。

心电图提示:ST段下移,T波倒置,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中医诊断:胸痹心痛。

西医诊断:冠心病心绞痛。

病机:气虚血瘀。气虚则无以运血,血循不畅而成瘀,瘀阻心脉,不通则痛。

治则: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治法:

(1)中药:自拟益气活血通脉汤加减。

处方:瓜蒌15g,薤白10g,枳实6g,当归10g,丹参18g,川芎10g,桃仁12g,红花12g,党参30g,炙黄芪30g,麦冬15g,降香6g(后下),延胡索15g,三七粉4g(冲),水蛭粉3g(冲)

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2)针灸

取穴:内关、间使、膻中、巨阙、足三里、阳陵泉。

操作:每天针治1次,12次为1个疗程。

二诊:用以上方法针药结合治疗3次后,胸痛未作,胸闷及憋气感明显减轻。唯气短神疲、口干、心烦,夜寐欠酣,舌质偏干。故此为气虚血瘀之证,同时又兼有阴虚之象,实乃气阴两虚,神不守舍之候。药已中病,稍予加减化裁之。

中药:上方加红参10g(另煎),远志10g,炒酸枣仁36g(打),麦冬加至20g。

针灸:加取关元、气海、神门、三阴交。

三诊:用以上方法连续治疗1周后,胸痛未作,胸闷憋气感消失,夜寐较馨。

此后,再以上法治疗1个月后,胸闷心痛消失,夜寐已酣,诸症悉除。复查心电图示:ST段、T波均已复正常。以后追访3年余,未复发,已正常上班。

按:本案为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其本为气虚而兼阴虚。气虚则无以推动血行而成瘀,不通则痛;阴虚则心肌失濡,心脉失养,不荣则痛。证属虚中有实,虚实夹杂,故当益气养阴以治其本,活血通脉以治其标。笔者自拟之益气活血通脉汤最为合拍。此方中有补心气之参芪,养心阴之麦冬、当归,活血通脉之丹参、桃仁、红花、三七、水蛭,又有宣痹通阳之瓜蒌、薤白,堪称标本兼施,药证相吻、丝丝入扣。同时配合针灸治疗,针药结合,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使心气充,心阴濡,瘀阻消,心脉通,则胸痹心痛自愈。

笔者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深深体会到:

(1)气虚血瘀乃冠心病心绞痛最常见之证型,而其中兼有阴虚、气阴两虚者尤多。故治当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2)针药结合乃本病治疗之最佳选择,其疗效比单纯的中药治疗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