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疼痛多学科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 言

世界卫生组织(WHO,1979年)和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1986年)定义疼痛为: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1995年,疼痛继体温、脉搏、血压、呼吸之后,被列为人体第五大生命体征。手术后疼痛为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其性质为伤害性疼痛、炎症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如急性疼痛发生初期不进行及时控制,即可发展为慢性疼痛(CPSP),包括神经病理性疼痛和混合性疼痛。研究表明小至腹股沟疝修补术,大到体外循环等大手术,都可发生CPSP,其发生率高达2%~66%,持续疼痛达半年甚至数十年。急性疼痛的控制,不仅仅是给患者一个舒适的体验,更重要的是,积极良好的术后镇痛,可以有效保护患者自身免疫,降低应激损伤,已经成为加速外科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术后疼痛的管理不单纯指药物治疗,更关系到外科、麻醉科、护理、康复科以及患者本身之间的协作管理。虽说“专科的事情专人管”,但“系统的问题还需协作干”。多学科诊疗团队(MDT)最早应用于肿瘤的治疗过程中,除此之外,MDT在其他治疗领域也以多样化的形式相继发展,如老年康复科(多科协作小组)、骨科(FLS,骨折联络服务)等。近年来,针对疼痛管理的pMDT(多学科疼痛管理组织)、APS(急性疼痛管理小组)等也在不断兴起。如pMDT诊疗模式以患者为中心、以循证医学为依据、以多学科专家组为依托,为患者提供了最科学最合理的疼痛诊疗方案。

本书集合了骨科、胸科、普外、妇产科、麻醉、护理等多学科一线临床专家,以加速外科康复为目标,针对围手术期应激和疼痛管理,以临床路径的形式展示了不同手术围手术期管理建议,力求全面、系统、深入,为不同层次的医护人员提供临床管理参考,同时也旨在推动多学科疼痛管理核心理念不断发展,深入人心。

这是第一本由三个学科、近十个科室医护人员协作完成的手册。望本书可以成为一本临床外科医生、麻醉医生、护理人员随手可得的指导手册。本书绝大部分内容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工作流程,不一定能够适用于所有医院,但希望能有所借鉴。

本书的编写倾注了所有参编人员的辛勤耕笔,在此,我真诚地向为本书编写作出贡献的各位医护人员致以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感谢骨创伤科付中国教授、胸科王俊教授、神经外科刘如恩教授、心脏外科陈彧教授、妇产科张晓红教授、普外科叶颖江教授、脊柱外科刘海鹰教授、乳腺外科王殊教授、骨肿瘤科郭卫教授、耳鼻喉科余力生教授、腔镜外科王秋生教授、眼科赵鸣威教授等最终审阅。特别感谢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候任主委黄宇光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分会会长王杉教授全力支持。本书内容涉及广泛,编者亦来自多个临床学科,因而在编写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漏、偏差之处,期盼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冯艺 王俊 王泠

201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