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血压防治现状蓝皮书 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高血压防控现状、问题和建议要点

1.在我国,虽然高血压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放缓,治疗率和控制率低的现象已经有所改善,高血压所导致的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仍需国家高度重视。

2.受地域及遗传的影响,高钠摄入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是我国高血压所致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建立我国简易盐摄入量的评估方法将有利于针对性限盐措施的实施和有效的血压控制。检出高血压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提出治疗策略有利于脑卒中的预防。青少年超重、肥胖是我国高血压发病前移的重要因素,建议在学校设定营养配餐(适盐、适脂、适糖)标准,增加适合青少年活动量的运动。

3.中国高血压的防治指南在指导高血压规范化诊治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高血压防治及规范化血压管理的需要出发,针对高血压诊断、治疗及特殊人群高血压的防治等问题,由高血压相关的专业学术机构牵头组织专家撰写与高血压相关的指南、共识和专家建议约30多部,这些指南、共识和专家建议在指导医生规范化诊治高血压、提高血压达标率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近些年中国在高血压领域开展了一些大型的RCT研究(FEVER、CSPPT、CHIEF、CHINOM、ESH-CHL-SHOT及CSPPT2等),这些已发表和即将发表的临床研究显示我国高血压人群防治领域已走入规范化临床研究时代。近年,国际和国内重要杂志不断刊出有关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但相关研究的结论参差不齐。建议以政府为主导,结合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开展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大型调查及长时随访监测,从而形成一系列具有权威性、可比性的数据,为国家政府制定各项政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5.高血压的三级防控体系在一些经济发达区域初步建立,并初见成效。以政府为主导、专家提供技术支持的网络数据化管理体系在血压管理及血压控制方面提供了新的模式。但是,各级医疗机构的高血压防控职责还不够明确,双向转诊还不够通畅,分级管理路径还不够清晰,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高血压分级管理措施的实施有望改善这一现象。

6.我国难治性高血压、特殊类型高血压以及有合并症的高血压比例偏高,这些患者血压控制率较低。因此,建立规范化的管理路径进行合理评估、鉴别以及有效的治疗极为重要。我国现有比较成熟的高血压专业学科的经验和实践,尤其医疗机构中高血压科室的血压管理相对规范,血压的控制率明显提高。因此,在等级医院(三级)建立高血压专业科室有利于血压的规范化管理和血压的有效控制,有利于指导基层医院的血压管理。建立全国性及区域性优秀高血压中心有助于指导高血压专业学科有序地、规范地管理血压,对提高血压控制率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7.改善血压控制率的关键是诊室血压的规范测量,但血压测量在心血管内科及高血压相关科室(内分泌科、肾内科、神经内科及老年科等)均未受到重视,测量率严重不足,建议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部门制定评价高血压及与相关学科门诊中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测量(频)率的规定,并可通过网络系统检查及评估血压水平及控制状态。希望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使用通过认证的医疗级电子血压表(计)并开展规范的动态血压监测,积极促进家庭自测血压的实施,建立校正电子血压计的多点机构,将有助于血压的管理和达标。

8.提高血压控制率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进行规范化的医生教育,提高医生合理治疗患者的能力。建议:考核和培训并行并重,研究和临床实践并行并重;不同医疗机构(基层社区或者等级医院)应有不同的要求;通过网络学习的平台提高知识汲取的效率。

9.高血压防控的主力在基层。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承担着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学会的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性病)防控任务,但给予的任务过多、压力过大。目前,基层医务人员的力量和设备配备严重不足,需要补充;全科医师的专业知识培训需要加强。

10.功能社区(大学、医院、机关和厂矿以及企业公司)在高血压防控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广泛动员社会团体参与高血压防控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工会和妇联的力量,在建立机会性筛查血压场所和条件的同时,动员工会组织和妇联组织将职工查体和血压管理纳入单位日常工作管理中,并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