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学习中医简明手册:应读·应背·应知·应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历代文献

(一)《内经》注释代表著作

【书名】《黄帝内经太素》

【简介】隋·杨上善撰。原书30卷,是《黄帝内经》早期传本之一,包括《素问》《针经》(即《灵枢》)两部分内容。杨氏据其内容性质,分为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泄、伤寒、邪论、风论、气论、杂病十九大类重予编次、注释。

【书名】《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简介】唐·王冰著。对《素问》“世本”进行了浩繁的整理编次,训诂诠释。王冰实为全面研究《素问》的第一人,其严谨的编次原则,对文字之增减、篇章之增删、迁移,篇名之考证等多为有理有据。“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王氏对《素问》调整篇次使全书理论系统化、条理化,增入“七篇大论”丰富了医学内容。

【书名】《素问玄机原病式》

【简介】金·刘完素著。以运气学说发挥病机十九条,将其内容分属五运主病和六气主病,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内经》六气病机臻于完善。同时运用运气学说详论天地自然变化规律,分析病机,反复辨析。其中对火热病机的阐发尤有独到见解,提出了六气化火理论,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书名】《类经》

【简介】明·张景岳撰。《类经》是继隋代杨上善《太素》之后对《内经》进行全面分类研究的又一著作,全书多从易理、五运六气、脏腑阴阳气血的理论来阐发经文蕴义,颇能启迪后人,深为后世所推崇。书中对《内经》做了较广泛深入的研究,对《内经》原文作了极为详尽的注释。在全面注释和分类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书名】《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简介】明·马莳撰。马氏注释《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体例为先解篇名,然后将原文分段注释,在总述段意之后,逐字逐句注释,另外还附有文字校勘和注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又名《灵枢注证发微》,是最早的《灵枢》全注本。内容根据《素问注证发微》的体例,逐篇、逐节予以注释,在剖析医理及申明字义等方面均有所发挥,并附人体经脉腧穴图解。马氏《素问》 《灵枢》相互发明,开两经互证之先河。

【书名】《素问识》

【简介】日本·丹波元简(廉夫)撰。作者撷取《素问》72篇(除7篇大论与刺法、本病论)之精要,摘录王冰、马莳、吴昆、张介宾等注家之言,以及朱丹溪等学术见解,参考经传百氏,对《素问》某些条文进行训诂、解词、校勘和注释,并对前贤疏义之失,予以订正。卷首有素问解题、素问汇考、素问诸家注解书目及全元起本卷目等。为研究《素问》重要参考文献之一。

【书名】《灵枢识》

【简介】日本·丹波元简著。该书采取选注而不自作注释的方法。在选注方面多采用王冰、马莳、张介宾、吴昆、张志聪等家注释,考证精确,说理入微,符合经旨而有发挥者入选。对各注有分歧时,则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孰是孰非。如有未能肯定,或可并存者,则以疑似口吻,径曰“恐非”或“似是”或“可并存”,俾学者知所思考抉择,有比较好的研究态度。

(二)伤寒学派代表著作

【书名】《注解伤寒论》

【简介】金·成无己著。该书共十卷,是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书中运用《内》《难》之学的理论为指导,分析疾病的病机、治则、方剂等,使《内经》《难经》与《伤寒论》之间一脉相承,契合仲景著书原意,是后世医家研究《伤寒论》的主要注本之一。

【书名】《伤寒明理论》

【简介】金·成无己撰。该书是一部从症状学和方剂学角度阐发伤寒之理的古代名著,凡所阐释,皆尊《内经》。全书共4卷,卷一至卷三围绕所选《伤寒论》中主要证候及病象和病理,详解其形证,明辨其异同,颇为精准得当,“使习医之流,读其论而知其理,识其证而别其病,胸中了然而无惑”。卷四为药方论,择《伤寒论》常用方20首,突出配伍制使,并加以个人体会分析经典医著,将药之寒温,证之虚实,方之大小、奇偶、远近等诸般要义,加以引证,为后世研究《伤寒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书名】《伤寒来苏集》

【简介】清·柯琴撰著。该书包括《伤寒论注》4卷、《伤寒论翼》2卷、《伤寒附翼》2卷。《伤寒论注》系柯氏将《伤寒论》原文依六经方证,分立篇目,重加编次而成。《伤寒论翼》为柯氏发挥《伤寒论注》未尽之义,对伤寒六经之含义、治法及合病、并病、温、痉、湿等病详加阐述,并细析演释六经病及制方大法。其中以六经之论及制方大法最为切要。《伤寒附翼》为论方专书,以六经为纲,统摄诸方。每经诸方之前先列总论,以阐明本经立法之要,次列诸方。每方后分列组方之意及使用法则。柯氏首次以证名篇,重新编次,纲举目张,条理井然,使仲景之作焕然一新,也为后人进一步研究《伤寒论》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书名】《伤寒贯珠集》

【简介】清·尤在泾著。该书对《伤寒论》原文进行了逐条注解,还采用以六经为纲,治法为目,以方类证的方法,对《伤寒论》原文次序做了重新的编排和归类,突出了伤寒治法特色。该书共八卷,就六经各提其纲,于正治法之外,又列各经之变治法。以治法提挈纲领,条理通达,又不囿于古人,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对后学者临床辨证应用有重要参考价值。

【书名】《伤寒论浅注》

【简介】清·陈修园撰。该书共6卷,按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原文,删去他认为是王氏所增补的平脉辨脉篇、伤寒序例、诸可与诸不可等篇。于《伤寒论》注本中推崇张隐庵、张令韶二家,并按其体例以分章节,推崇二张的标本中气说,认为二张“阐发五运六气、阴阳交会之理,恰与仲景自序撰用《素问》《九卷》《阴阳大论》之旨吻合”。书中编法的特点是于原文中衬以小注,注文以二张学说为主,兼采诸家精义以求阐明经旨,对后世研学伤寒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书名】《伤寒论集注》

【简介】清·张志聪撰。《伤寒论集注》尊成无己、张卿子两家,删去《伤寒例》,首列六经正文,次列《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痉湿暍》《汗吐下后》诸篇,末列《辨脉》《平脉》。汇节分章,用运气学说阐释六经病机。张氏对《伤寒》原文前后文互参,总结注疏,令人一目了然,不失为学习《伤寒》不可多得的一本参考书。张志聪提倡用气化学说解释并研究六经及六经病证,是“六经气化说”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对后世医家的影响甚大。

【书名】《伤寒类方》

【简介】清·徐大椿编释。徐氏研究《伤寒论》不以六经分类,将《伤寒论》中113方分为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柴胡汤、栀子汤、承气汤、泻心汤、白虎汤、五苓散、四逆汤、理中汤及杂方共十二类,每类先论主方条文,次以同类方条文附述于后,再次附注文并方药加减。末载六经脉证及别证变证,条理比较清楚,为后世所借鉴。

【书名】《金匮要略直解》

【简介】清·程林撰。程氏征引《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脉经》《甲乙经》等,以经证经,对《金匮要略》所述之病证逐一诠释,注文以直截简切、义理详明、理论紧密联系临床为其特色。注释悉遵仲景脏腑辨证原则,分经络、析阴阳、定表里、辨虚实,井然有序。该书为《金匮要略》较早且较好的注本,后世注家多所引用。

【书名】《金匮要略编注》

【简介】清·沈明宗编注。初名《沈目南编注张仲景金匮要略》,于次年重刊时,改题本名。沈氏注文分析病理、病机较为深入,其中不乏精辟见解。本书因重新编排,次章冠首,而为序例,使之有条不紊,同时又加入释文,便于读者阅读,有些释文,很有学术见解,在《金匮》古注本中具有一定影响,为研究《金匮》及临证的参考良书。

【书名】《金匮要略心典》

【简介】清·尤怡撰。注文阐析仲景原文精义、蕴旨,文笔简练,富有条理。对原文难以诠解之深奥词句,宁可缺略,不强予衍释,并能改正原文传写之误,删去后人不应增添之内容。可称为《金匮要略》注本中较受后世推崇的一种。

【书名】《金匮要略浅注》

【简介】清·陈修园著。全书分10卷,25篇。博采赵以德、胡引年、程云来、沈目南、喻嘉言、徐忠可、魏念庭等对《金匮要略》的注释,以《内经》《难经》《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为依据,参以己见,力求阐明《金匮要略》要旨。以“浅注”为其基本特色,采用浅显易懂的文字用小字衬加于《金匮要略》原文之中,使之深入浅出,一气呵成。原文、注文既可连读而易于理解,又可分读以保持原旨。对理解《金匮要略》极有裨益。

【书名】《伤寒恒论》

【简介】清·郑钦安著。该书按法辨证,纠失补偏,独具创见。《伤寒恒论》为扶阳思想之渊源,补充了前人之不足,且独具新见之解,其论虽未必全部确切,但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医学功底,以及勤于思索,谨遵辨证论治的医者风范,却是值得我们推崇。

【书名】《伤寒论研究》

【简介】近代医家恽铁樵撰。该书共4卷,采用逐个议题探讨的方法,分别对《伤寒论》的学术源流进行系统全面的论述,在综论20世纪30年代以来仲景学说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个人对每个问题的看法,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书名】《伤寒论今释》

【简介】近代医家陆渊雷撰。陆氏综合前人注疏,参考日人学说,对《伤寒论》用较浅析的理论予以分析、归纳和诠释,选注精要。书中对原文中的某些条文,用近代医学理论加以融汇或阐释,在中西汇通和中医发展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书中引中日古今医家近百家之言,尤重柯琴、吴谦诸说,并选注精要。其中对于方剂之论述,尤为详切。各方下广引诸家之方论,并附有验案。

【书名】《伤寒发微》

【简介】近代医家曹颖甫著。曹颖甫先生注释《伤寒论》一洗空泛之浮论,专务实学,考据精详。凡无字之处必多次斟酌,而仲景之不出方治者,综而核对,甚为周密,提出方治,以启示后来。曹颖甫先生注重临床实践,常借临床验案阐发病症变化机理,并以此进一步验证仲景经方的临床实用价值,对理论与临床的结合,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伤寒发微》是曹颖甫先生40余年对《伤寒论》探索的心得,论述精湛允当与临床密切相关。后人将此书与《金匮发微》合刊,于1956年由上海千顷堂书局出版,名为《曹氏伤寒金匮发微合刊》。

【书名】《经方实验录》

【简介】曹颖甫著,门人姜佐景整理,间附有姜氏经方验案。全书收载92案,分上、中、下3卷,卷1列述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白虎汤证、麻杏石甘汤证、葛根芩连汤证及三承气汤证;卷2列述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小青龙汤证、射干麻黄汤证、皂荚丸证、桂枝龙牡汤证、炙甘草汤证、建中汤证、抵当汤证等;卷3列述肠痈、肺痈、悬饮、奔豚、历节、发背、脑疽、阳明病等。书中有16案系附列门人治验,皆为应用经方案例。该书每案于脉症方药记述简明,辅佐评说不厌求详,着重反映曹氏平生趋重经方治病的风格。

【书名】《皇汉医学》

【简介】日本·汤本求真原著。全书基本上是以我国医圣张仲景所著的经典著作《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为主,首先加以综合性的注释,将两书的中心思想阴阳、虚实、表里予以分析,再分述中医治疗法则,又述及中医诊断学如脉学、腹诊等,使读者对中医理论系统先有一个概念。后部再以方剂为主,分述各方的主治证候,并于每方后注明该方所用药的效能,而更广泛地搜罗我国及日本对中医学说和治验病例为旁证,必要时还加按语,阐述其原因。全书多处是作者结合西医学说注释中医理论,故此书可为西医学习中医提供参考。

【书名】《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简介】刘渡舟先生是现代著名中医学家。着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强调六经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提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该书有理论、有临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

(三)温病学派代表著作

【书名】《温疫论》

【简介】明·吴有性撰。该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书籍,共2卷,补遗1卷。上卷阐述温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并从多方面论述温疫与伤寒的不同。下卷着重论述温疫的兼证,有数篇论述温疫名实和疫疠证治。吴氏创论外感温疫病因及传播途径,实开我国传染病学之先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书名】《温热论》

【简介】清·叶天士撰。记录了叶氏对温热病论述的精华部分,重点分析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传变规律,温热病的病理和“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创立用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层次作为辨证的根据,并指出温病的传变模式有顺传与逆传两种。该书介绍温热病察舌、验齿和观察斑疹、白的诊法等内容。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书名】《霍乱论》

【简介】清·王士雄撰。该书为《潜斋医学丛书》之一,作者复于1862年将此书重订,更名为《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本书分为病情篇、治法篇、医案篇和药方篇。王氏提出霍乱有寒热之分,治法强调从祛除病邪、恢复脾胃升降功能着眼,以“展化宣通”为原则并制订了相应的方剂。霍乱来骤变速,及时救治尤为必要,书中除选载多种民间急救方法外,还介绍急救内服方药七十余方。本书不仅在证治方面提出了详尽的理法方药,而且强调要保护水源清洁,倡导“节饮食、慎口腹”的预防观点。

【书名】《湿热病篇》

【简介】清·薛雪著。薛氏首提湿热病多阳明太阴受病,以阳明太阴二经及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其次在自注中又具体提出以三焦部位和湿热多少的辨证提纲。薛氏于湿热病之辨证,虽以脏腑、经络、八纲、六经、三焦与卫气营血辨证综合运用为其最大特点,而以上三点则为湿热病辨证中的纲领所在。这也是薛氏对湿热病的辨证的突出贡献和深远影响。薛氏对于湿热病的全面性的概括和纲领性的论述,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和宝贵的实践意义,也是薛氏本人关于湿热病深刻理论认识和丰富临床经验的具体反映。

【书名】《伤寒瘟疫条辨》

【简介】清·杨璿撰。《伤寒瘟疫条辨》简称《寒温条辨》,共6卷。自《内经》“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和《难经》“伤寒有五”以来,伤寒与温病便易于混淆。作者有鉴于此,遂采集诸家学说予以详辨。卷一列述伤寒与温病的脉证、病因、治法等多方面内容;卷二至卷三辨析伤寒、温病各种病候;卷四至卷五医方辨,计正方180首,附方34首。卷六本草辨,述药物188种。本书选摘《温疫论》《伤寒辨证》中论述尤多,但又有所补充发挥,并创用升降散等方剂,在同类书中有一定的影响。

【书名】《温热经纬》

【简介】清·王士雄撰。该书共5卷,选取《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有关热病的论述,以及叶天士、陈平伯、薛雪、余师愚等清代诸家温病条文,分卷分条辑录,并采用后世诸家的见解,参以王氏按语逐条注释析义。王士雄依据自己的临证经验,补充发挥了温病学说。该书承前启后,对温病学做了较系统的整理和提高,基本反映了清末以前温病学说的发展水平,是后人了解温病学演变概况及深入探讨温热病理法方药的重要著作,被称为温病学之集大成者,并以之为研习温病学的入门之作,亦是温病诊治的重要参考书,流传颇广。

【书名】《广瘟疫论》

【简介】清·戴天章撰。《广瘟疫论》又名《瘟疫明辨》,为温疫方面的著作,共4卷,另附方1卷。戴氏从病邪性质、受邪途径、传变等方面详述了温热与风寒不同。戴氏在辨证方面总结了瘟疫患者的特点,提出了瘟疫早期与伤寒鉴别诊断的独到见解,认为辨气、辨色、辨舌、辨神、辨脉是辨别伤寒与是温疫的“大纲”;在治法方面,总结出汗法、下法、清法、和法、补法是治疗温疫的基本大法。此外,又提出了五兼证、十夹证的具体治法,充实了吴有性温疫学说的内容。本书对伏气温病的脉因证治阐发有突出贡献。

(四)本草学代表著作

【书名】《神农本草经》

【简介】《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常以“神农”托名,作者不详;成书年代有秦汉与战国两种说法。全书3卷,载药365种。根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立为3卷分别论述。《神农本草经》是中国药学诞生的标志。本书系统概括秦汉以前的中药及应用经验,为后世发展中药和方剂奠定了基础,是历代研究中药和方剂的最有价值的参考文献之一。

【书名】《本草经集注》

【简介】南北朝梁代·陶弘景编著。该书共7卷。该书首次将药物以其自然属性和治疗属性进行分类,把七百多种药分为草、木、米食、虫兽、玉石、果菜和有名未用等七类,这种分类方法被推崇为我国古代药物分类的标准方法,并广为流传,世代沿用及发展。陶弘景还首次以药物的治疗性能对其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利于治疗参考,促进了中医药的发展。

【书名】《本草纲目》

【简介】明·李时珍撰。该书共52卷。书中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其总例为“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类从,目随纲举”。其中以部为“纲”,以类为“目”,计分16部60类。各部按“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既便于检索,又体现出生物进化发展思想。部之下为60类,各类中常将许多同科属生物排列在一起。各药“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即一药名下列8个项目(即“事”)。其中“释名”列举别名,解释命名意义;“集解”介绍药物出产、形态、采收等;“辨疑”(或“正误”)类集诸家之说,辨析纠正药物疑误;“修治”述炮炙方法;“气味”“主治”“发明”阐述药性理论,提示用药要点,其下每多作者个人见解;“附方”以病为题,附列相关方剂。《本草纲目》的分类方法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其记载的药物为后世中医药研究的重要参考。

【书名】《本草从新》

【简介】清·吴仪洛撰。该共18卷,载药720种,分11部、52类,为清代流传较广的临床实用本草。本书兼收作者经验与历代医家的临床应用,对于同一药物的不同品种也多区别性味、功效上的差异;另新增燕窝、冬虫夏草、太子参、党参、西洋参等常用药。

【书名】《本经逢原》

【简介】清·张璐著。张璐以《神农本草经》为基础,参考《本草纲目》的分类方法,介绍常用的700余种药物。每种先记其性味、产地、炮制,然后记述《本经》原文,非《本经》药物则直接阐述其功治,即所谓发明。且杂引各家之说及附方。论述中颇多见解与经验心得。

(五)方剂类代表著作

【书名】《外台秘要》

【简介】唐·王焘撰。《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共40卷,汇集了初唐及唐以前的医学著作,全书共1104门,均先论后方,载方6000余首。凡书中引用书籍都详细注明出处,保存大量唐以前医学文献,为研究中国医疗技术史及发掘中医宝库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和考察依据。

【书名】《备急千金要方》

【简介】唐·孙思邈著。该书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因此,《千金要方》素为后世医学家所重视,《千金要方》还流传至国外,产生了一定影响。

【书名】《千金翼方》

【简介】唐·孙思邈撰。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千金翼方》全书30卷,计189门。合方、论、法共2900余首。

【书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简介】该书为宋代太平惠民合剂局编写,又名《和剂局方》。全书共10卷,附指南总论3卷。全书将成药方剂分为诸风、伤寒、一切气、痰饮、诸虚、痼冷、积热、泻痢、眼目疾、咽喉口齿、杂病、疮肿、伤折、妇人诸疾及小儿诸疾共14门,788方,且均系收录民间常用的有效中药方剂,如至宝丹、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紫雪丹、四物汤、逍遥散等,并记述各自的主治、配伍及具体修制法。该书是一部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临床方书,是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以及从事中药炮制、制剂、调剂研究工作的必读书籍之一,也是学习中药学、方剂学的重要参考书籍之一。

【书名】《苏沈良方》

【简介】该书为北宋沈括所撰的《良方》与苏轼所撰的《苏学士方》两书的合编本,又名《内翰良方》或《苏沈内翰良方》,原书15卷,现通行本有10卷本和8卷本。书中记载临床各科的部分单验方,并附医案,还论述了医理、本草、灸法、养生、炼丹等内容。8卷本以病因病机和相应的治疗方法为依据,将全书药方分为养生方、治风方、治疫方、治气血方、妇科方和儿科方等6大类。其中以治气血方数量为多,又按对应疾病的病因分为3卷。书中首载至宝丹、沉麝丸、麦饭石等,并对部分搜集的药方进行了改良和发挥,还对汤、散、丸等药物剂型的功效特点做了阐述,对后世方剂学有一定的影响。

【书名】《圣济总录》

【简介】北宋末年政府主持医家编纂,以宋徽宗名义颁行,又名《政和圣剂总录》。全书200卷,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养生、杂治等,共66门。全书共收载药方约2万首,其所录方剂中,丸、散、膏、丹、酒剂等明显增加。在理论方面,除引据《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医籍,亦注意结合当时的各家论说,并加以进一步阐述。在方药方面,以选自民间经验良方及医家秘方为主,疗效比较可靠。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北宋时期医学发展的水平、学术思想倾向和成就。

【书名】《普济本事方》

【简介】宋·许叔微撰。《普济本事方》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方》《本事方》。全书10卷,分为23门,包括中风肝胆筋骨诸风、心小肠脾胃病、肺肾病等脏脏常见病及其他内科杂病,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诸证,伤寒时疫证等。每门分列数证,证下系方若干,每方均简述主证、病因、病机、用药、炮制及服法,或载有关医论、病案、灸治、煨治法等内容。该书文字简明,列证、辑方切于临床。该书许多方、论为后世医家吸取或借鉴,治疗肠风的槐花散流传至今,已成为治疗痔疾的名方。

【书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简介】南宋·陈言著。原名《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简称《三因方》。全书共18卷,分为180门,包括内、外、五官、妇、儿各科病证及治方1500余首。陈氏“三因学说”将病因归为3类,使病因学说更加系统化,成为后世论说病因的规范。全书论述精审,多有心得发明,所列方药乃由作者精选而成,非一般杂收并蓄、汇聚成方者可比,故此书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上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书名】《删补名医方论》

【简介】清·吴谦著。全书共8卷,书中选录清代以前临床常用方剂近200首,除记述方名、主治及处方外,均附有注释和历代医家对该方的论述。加深了读者对所收方、方剂的配伍原则和方义的认识。选方颇精,虽未分类,但以实用为原则,议论亦较平允可取。

【书名】《成方便读》

【简介】清·张秉成著。全书汇集古今常用方剂245首,附方54首,仿汪昂《医方集解》的体例,分为补养、发表、攻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清火、除痰、消导、收涩、治疟、杀虫、治目、外科、经产、小儿、解救22门。每方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归纳其药物组成和主治病症,且通俗易懂、概括全面、便于记诵,是较为通俗的方剂学著作,也是初学方剂者必读之书。

(六)脉学类代表著作

【书名】《脉经》

【简介】西晋·王叔和撰。全书共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该书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深度阐述脉理、脉法,并充分结合临床实际,详细辨别脉象及各脉象的主病。《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并对其性状形势做出了具体描述,初步确定了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可以指导临床实践。此外,《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对中医学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均有深远的影响。

【书名】《王叔和脉诀》

【简介】六朝·高阳生托名王叔和的作品。本书以较通俗的歌诀形式阐述脉理,紧密联系临床实际。不少内容是根据王叔和《脉经》重新编撰的。详细论述24脉,并立七表(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微、沉、缓、涩、迟、伏、濡、弱)、九道(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之名目。由于易于讲习,流传甚广,影响较大。并由此而派生出不少的脉学著作。

【书名】《崔氏脉诀》

【简介】宋·崔嘉彦撰。《崔氏脉诀》又名《脉诀》《崔真人脉诀》《紫虚脉诀》。书中主要论述脉学,作者以较通俗易晓的文笔,以四言歌诀的形式阐述脉学义理,便于习诵。崔氏论脉以“浮、沉、迟、数为宗”,对后世脉学有相当大的影响。

【书名】《濒湖脉学》

【简介】明·李时珍撰。全书用歌赋体形式,分《七言诀》和《四言诀》两部分,《七言诀》论述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等27脉形状、主病及相似脉鉴别。《四言诀》系李时珍父亲李言闻根据宋·崔嘉彦所撰《脉诀》删补而成,综述脉理、脉法、五脏平脉、杂病脉象及真脏绝脉等。内容切合临床实际,易于记诵,流传甚广,为初学中医者学习脉法之阶梯。

【书名】《三指禅》

【简介】清·周学霆撰。该书除总论外共载医论81篇,论述诊脉部位、方法及常见病证的脉象。书中以“缓脉”为标,周氏认为“精熟缓脉,即可以知诸病脉”,故着重阐明正常生理脉象,后以浮、沉、迟、数为四大纲,分列27脉,并用对比方法分析微脉与细脉、虚脉与实脉、长脉与短脉等各种脉象不同之处。论说病证以脉诊结合病因、病机、证候而定治法、方药。本书切合临床应用,颇为后世医家推崇。

【书名】《洄溪脉学》

【简介】清·徐大椿撰。该书分脉位法天地五行论、提纲论等24篇阐述脉理,认为诊脉应以表、里、寒、热、虚、实六者为纲。该书述脉26种,强调察脉从相似脉、对举脉、兼至脉等6方面进行辨析。书中将历代诸家提出的几种脉象进行归纳,并且论述了脉与机体、形态、气质有关,提出审象、比类、对举、辨相兼、察真象等辨脉方法。此外,全书还比较系统地阐述脉之清浊、有根无根、冲阳太溪脉以及五脏平脉、病脉、顺逆、孕脉、死脉等脉学内容。

(七)综合性临床著作

【书名】《难经》

【简介】《难经》为《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或称《八十一难》。旧题秦越人(扁鹊)撰。该书针对《内经》中深奥的中医学理论,归纳为81个问题,进行释疑解难。内容包括脉诊、脏腑、阴阳、五行、病能、营卫、俞穴、针灸,以及三焦、命门、奇经八脉等理论疑难问题。涉及人体正常生理、解剖、疾病、证候、诊断、针灸与治疗,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等种种疑难问题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在阐发中医学基本理论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书名】《诸病源候论》

【简介】隋·巢元方著。该书为我国第一部论述各种疾病病因、病机和证候之专著。在病因方面较多创见,促进中医病因学说趋于系统、全面;在病理及病证方面之论述也较精审,超越前人。《诸病源候论》在证候分类学上有较大发展,其别类分门系统条理,且征引典籍甚富,为研究隋以前医学成就的重要文献。

【书名】《医学启源》

【简介】金·张元素撰。全书分3卷,上卷论脏腑、经脉、病因、主治心法等;中卷述《内经》主治备要及六气方治等;下卷为用药备旨。该书以历代前贤医家的学说为基础,既尊经典,师其规矩,又有自己在临证实际中的独立思考与创新。书中反映了张元素在脏腑辨证、遣药制方两方面的医学成就。在脏腑辨证方面,张氏以《内经》为本,吸取《中藏经》和钱乙用药处方的精华,系统归纳整理了脏腑辨证。在遣药制方方面,张氏尊《内经》之旨,吸收了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的内容,把运气学说运用到遣药制方中,取得很大的发展。

【书名】《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简介】金·刘完素撰。刘完素因治病用药喜用寒凉,被后世称为“寒凉派”。该书共3卷,是刘完素毕生医药理论和医疗经验的系统总结,共分32篇,其中医论9篇,医方23篇,凡236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为刘完素晚年总结毕生医药理论和临床心得而作,是一部综合性医书。该书医理深湛,内容广博,医方众多,是河间学说的集成之作。

【书名】《儒门事亲》

【简介】金·张从正撰。该书共15卷。该书注重论述邪实为病的理论,着重攻下治疗诸病。

【书名】《脾胃论》

【简介】金·李杲(东垣)撰。该书由医论38篇、方论63篇组成,分上、中、下3卷。上卷分别阐述了脾胃生理特性,病理变化,以及在发病学上的认识意义,宗《内经》《难经》之旨而发挥之,并附升阳益胃汤等诸方论述各证治疗之法;中卷就气运衰旺、饮食劳倦等做进一步论述,并阐明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等补脾胃方的主治运用、加减配伍;下卷着重论述脾胃虚损与其他脏腑、九窍的关系,以治疗饮食伤脾等证诸方、有关治验。本书是作者脾胃论学说的代表作。

【书名】《兰室秘藏》

【简介】金·李杲撰。该书共3卷,21门,每门中有论、有方,内容涉及内、外、妇、儿、眼、耳、鼻等各科,以内科疾病所占篇幅最大,本书将脾胃学说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李氏以“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的医学理论,在治疗过程中着重保护或增强脾胃的功能。《兰室秘藏》全书共载280余首方剂,本书的治疗方剂,多属李氏创制,药物配伍精当,合于方药之理,切于临床实用,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对中医学者研究东垣学说,提高临床和理论水平,大有裨益。

【书名】《卫生宝鉴》

【简介】元·罗天益撰。全书共24卷,补遗1卷。该书理论上于《素问》《难经》求因,并兼收各集大成医家的认识,围绕临证脏腑杂病的辨证论治理论进行系统论述,具有鲜明的“易水学派”特色,具有随证加减灵活辨证用药的思想。

【书名】《景岳全书》

【简介】明·张景岳著。全书共64卷,包括传忠录、脉神章、伤寒典、杂证谟、妇人规、小儿则、外科钤、本草正和古方八阵、新方八阵等部分,将中医基本理论、诊断辨证、内外妇儿各科临床、治法方剂、本草药性等内容囊括无遗,全面而精详。书中更首创“补、和、攻、散、寒、热、固、因”的方药八阵分类新法。其创的《新方八阵》载方186首,是景岳将一生之临床心得、处方体会、用药特长熔于一炉。

【书名】《医贯》

【简介】明·赵献可著。全书共6卷,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基础,围绕“命门”,紧密结合病证说理,深入浅出;文中“命门”学说论理深透,且论后广引诸家之说,举前人有效治验,评以己见,使述与评融为一体;书中对一些临床疗效好的常用方剂,均做了充分的阐发;其善用六味丸、八味丸等方治疗诸病的经验,提高临床疗效均有重要的意义,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书名】《奇经八脉考》

【简介】明·李时珍撰。该书为研究奇经八脉之专论。李氏参考历代有关文献,对十二正经以外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任、督、带、冲八脉循行路线和主治病证,进行了整理和说明,并附以个人见解。李氏对奇经理论之阐发,为临床从奇经论治提供了依据,尤以冲、任、督、带等脉主证与妇科临床密切相关。奇经之学术经验,对气功之研究和临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李时珍全面考述奇经八脉,是对经络学说之一大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

【书名】《寿世保元》

【简介】明·龚廷贤著。全书共为10卷,内容涉及脏腑经络、诊法、治则、药物、方剂、民间单验方、气功、急救、食疗等精切的知识。该书以《内经》《难经》为宗,并以金元四大家及其余诸家诸法为参考,另融己意,去繁从简,融会贯通,病症方药对应,用而效验。书中精选原著,融汇各家学说与自身经验,是值得一读的中医学著作。

【书名】《医宗金鉴》

【简介】清乾隆四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一部丛书。《医宗金鉴》是中国综合性中医医书中比较完善而又简要的一种。全书采集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明清时期历代医书的精华,图、说、方、论俱备,并附有歌诀,便于记诵,尤其切合临床实用,流传极为广泛。

【书名】《医学源流论》

【简介】清·徐大椿撰。全书共2卷。收其评论文章99篇。上卷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则治法、书论(并各科)、古今。纵横捭阖,触及之处,每有新见,发前人之未发,言常人所不敢言,尤针砭时弊甚多,论述道理深湛,颇多先进之论。

【书名】《医林改错》

【简介】清·王清任撰,共2卷。论述脏腑解剖,提出了王氏所绘的解剖图谱和一些生理学方面的新观点,更正了前人在解剖和生理认识上的一些谬误;论述了半身不遂、瘫痿、瘟毒证、抽风、月经及胎产病、痹证、癫狂等病症的瘀血病机及辨证治疗,旨在更正古人对这些病症认识和治疗上的错误。全书共收载王氏自制或改制古方而成的活血化瘀方剂及其在临床运用的经验,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书名】《医学衷中参西录》

【简介】清·张锡纯撰。《医学衷中参西录》是作者多年治学临证经验和心得之总结,是20世纪初我国重要的临床综合性名著。张氏致力沟通中西医学,主张以中医为主体,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他主张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张氏重视基础理论,对脏象学说和解剖生理的互证尤为重视。在临证方面,讲究细致的观察和记述病情,建立完整的病历。其于诸病治法,注重实际,勇于探索,并独创了许多新的治疗方剂,体验了若干中药的性能。书中载述张氏所制方剂、方药应用,在古人基础上有重要的补订、发挥。书中结合中西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阐发医理,颇多独到的见解,对后世有所启发。

(八)专科类代表著作

【书名】《妇人大全良方》

【简介】明·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又名《妇人良方大全》《妇人良方集要》《妇人良方》。该书共24卷,原分8门,共260多篇论述。该书引述了多种医书,分别对胎儿发育状态、妊娠诊断、孕期卫生、孕妇用药禁忌、妊娠期特有疾病、各种难产、产褥期护理及产后病证,都做了详细的论述。该书是对前人成就及作者临床经验的总结,内容丰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形成完整的体系,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很高,是中国第一部完善的妇产科专著。

【书名】《济阴纲目》

【简介】明·武之望辑。该书为5卷本,是一部著名的妇产科专著。该书汇集了明代以前历代医家宝贵的妇科临证经验,尤其着重收录了《经效产宝》《千金方》《妇人大全良方》《女科撮要》《女科证治准则》等妇科名著对妇科诸证的论述与方药证治。全书共5卷,其中,卷一论调经、经闭、崩漏、赤白带下,卷二论虚劳、血风、积块、浮肿、前阴诸证,卷三论求子、胎前,卷四论临产、产后(上),卷五论产后(下)、乳病等各种妇产科疾病。每证先论病因病机,引论诸家之说,次列脉证,后附方药。内容丰富,论理简明,切合临床实践,深受后世医家的重视,对当今的临床实践仍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书名】《女科要旨》

【简介】清·陈修园所著。全书共4卷,卷一论调经、种子;卷二论胎前;卷三论产后;卷四论杂病、外科。书中就妇产科及常见外科病证做了详细的论述,陈修园根据《内经》之旨、《金匮》之法,提出了个人的见解,并结合了前人的心得;书中对疾病的病机讲解简明扼要,所选附方切于实用,为重要的中医临床参考著作。《女科要旨》一书,论治妇人之疾,探本溯源,汇通各家,择善以从,崇尚实践,简切堪用。

【书名】《傅青主女科》

【简介】清·傅山撰。《傅青主女科》又名《女科》。全书文字朴实,论述简明扼要,理法方药谨严而实用,重视肝、脾、肾三脏病机,善用气血培补、脾胃调理之法,故颇受妇产医家推崇。

【书名】《血证论》

【简介】清·唐宗海著。唐宗海对于血的生理功能以及运行情况的论述,多从阴阳水火气血立论。他认为常见的血证不外两大类,一类是血液溢于体外,一类为各种瘀血、蓄血等。唐氏对血证病机的探讨,重视脏腑,抓住气滞、血瘀、火热之间的关系。在脏腑病机中,除结合气滞、气逆、血瘀、火热之外,又重视气虚不摄的方面,使血证病机归纳得十分得当,为该病的正确治疗,奠定了基础。唐氏治疗血证的思想对后世有极重大的启发,《血证论》弥补了此前血证理论和临床整治的空白。

【书名】《外科正宗》

【简介】明·陈实功著。全书共4卷。卷一总论外科疾患的病源、诊断与治疗;卷二至卷四分论外科各种常见疾病100余种,首论病因病机,次叙临床表现,继之详论治法,并附以典型病例,是一部明代最具代表性的外科学著作。陈氏内外治法并重,在内治上重视脾胃,提倡消、托、补三法,同时又重视应用刀针等手术疗法,创造和记载了当时多种外科手术方法,以及用挂线法治疗痔漏等。书中对许多外科病证的认识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如记载了多种肿瘤,其中颈部恶性肿瘤的记载,是现今已知最早的文献。对乳癌的描述和预后判断,全面具体,切合实际,为后世外科提供了新的思路。

【书名】《外科证治全生集》

【简介】清·王洪绪撰。《外科证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外科著作,共4卷。王氏秉承家学并积40年临证实践经验撰著而成此书。全书列证48种,载方75首,对疡科的论证与治疗有独到学术见解,创用了著名方剂阳和汤(丸),为阴疽的治疗另辟新径。书中所载犀黄丸、醒消丸、小金丹等经验方,对外科阴疽的治疗有较好作用,迄今仍为临床广泛应用。

【书名】《理瀹骈文》

【简介】清·吴尚先著。《理瀹骈文》又名《外治医说》,分4卷。卷一概述内病外治之源流及其原理,其议论透彻,浅显易懂;卷二至卷三详述伤寒、中风、痹证等多种病证的外治法,并附有外治之类方,随证列法,法在其中,“繁而不节,取便览也;俚而不文,取易晓也。”末卷为21膏剂良方,附以施治法及《治心病方》一文。全书以记述常见病、多发病为主,治法多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便于推广应用。

【书名】《小儿药证直诀》

【简介】北宋·钱乙著(弟子阎孝忠整理)。该书是一部中医儿科学专著,分上、中、下3卷。上卷论述脉证治法,介绍小儿脉法、变证、五脏所主、五脏病等81脉证,为全书之核心;中卷记载了所治典型病案23例;下卷载方120余首。卷末附《阎氏小儿方论》及《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二书。钱氏继承《颅囟经》之成就,博采诸家之说,并结合己之经验撰成本书,书中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做了精辟论述,强调小儿病论治以脏腑辨证为宗旨。书中所载方剂,既有前人已效之良方,又有钱乙之临证经验方和化裁古方而成之新方,其中不少方剂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其后儿科学发展以及后世医家均深有影响。

【书名】《幼幼新书》

【简介】南宋·刘昉著。全书分667门,约120万字,编者收录广博,辑录南宋以前百余种医籍中有关儿科的医论和方剂,并汇集许多民间验方及私人藏方,因而保存了许多今已失散的方书内容。方书用药治法详备,除常用的丸、散、膏、丹外,亦有针法,灸法及外治法。对临床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书为宋以前儿科学之集大成者,所引前代资料颇为丰富,且文献均有明确出处,其中不乏后来已佚之医著或其他文献,故又有很重要的文献价值。

【书名】《幼幼集成》

【简介】清·陈复正撰。该书刊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共6卷。卷一论述儿科中关于指纹、脉法及保产、调护、变蒸等内容。卷二至卷四为儿科主要疾病及杂证、疮疡的辨证施治。卷五至卷六介绍经陈氏增删的《万氏痘麻》歌赋170余首,附方130余首。本书医论简明,方治详备,为儿科重要的临床参考书。

(九)针灸学代表著作

【书名】《针灸甲乙经》

【简介】西晋·皇甫谧撰,成书于公元282年,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全书共12卷,128篇,书中前6卷为基础理论,后6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针灸甲乙经》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尽论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对后世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书名】《针灸大成》

【简介】明·杨继洲撰。该书共10卷,卷一首载仰、伏人周身总穴图,针道源流,次载《针灸直指》,包括选自《内经》《难经》17篇有关针灸论述;卷二为周身经穴赋、百症赋、标幽赋等10篇针灸歌赋;卷三为五运、六气歌、百穴法歌等20篇歌赋及针灸问答;卷四为仰伏人尺寸图、背俞、腹部穴歌、中指取寸、九针论、针法补泻、针灸禁忌等;卷五为井荥俞原经合穴、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等;卷六、卷七为五脏六腑、十四经穴之主治、经穴歌、考证法、奇经八脉、经外奇穴等;卷八载《神应经》穴法及诸风、伤寒、痰喘咳嗽等临床各科疾病针灸取穴法;卷九选录各家针法及灸法,并附杨氏本人之针灸医案;卷十附陈氏(佚名)《小儿按摩经》(系现存最早之小儿按摩专书,赖此书之转载而得以流传)。书中较全面论述针灸理论、操作手法等,并考定腧穴名称和部位,记述历代名家针灸医案,是对明以前针灸学术的总结,是学习研究针灸的重要参考著作。

(十)医案类代表著作

【书名】《名医类案》

【简介】明·江瓘编辑。该书是我国第一部中医全科医案专著,既是明代以前著名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密切结合的成果。本书广辑明以前医药著作以及史传子集文献,从中收集名医治验例案。全书共12卷,按病症分为205门,以内科病案为主,兼及外、妇、儿、五官、口腔等病症。所辑医案,上自秦越人、淳于意,下至元明诸家,凡辨证精详、治法奇验者,皆予收录。每案详载姓名、年龄、体质、症状、诊断和治疗,记述较完整,理法方药亦相契合。案或详于证,或详于因,或详于治,均有依据。在一些医案后,并加有按语,阐发己见。该书为我国第一部医案专著,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临床价值。

【书名】《寓意草》

【简介】清·喻昌撰。该书是著名的中医医案著作。全书不分卷,前有医论二篇,强调“先议病,后用药”,并制订了议病格式。其后收录以内科杂病为主的疑难病案60余则,每案记述患者发病情况、症状体征、病情变化和治疗过程,分析病因病机,阐明治法方药,还以设问的方式,讨论其关键和疑难所在。本书选案典型,记述完备,分析精当,辨证准确,善用古方,用药灵活,见解独特,发挥颇多,在医案著作中有相当的影响,对中医学习、研究和临床都有指导意义。

【书名】《程杏轩医案》

【简介】清·程文囿撰。《程杏轩医案》又作《杏轩医案》,分初集、续集、辑录等三集。全书不分门类辑录作者历年所治疑难病证验案192则,于病证、病理记述详尽;对于真假寒热、实证类虚、阴极似阳等复杂病证的辨析精准;在治法上汲取诸家之长并加以发挥,立方遣药随证灵活加减。书中提出“为医首重明理”“读尽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不服药,得中医”“情志之病,未可全凭药力”“医者要善于体悟”“治病不可见病治病”“愈病之三要”“病真药假”“医贵识病”等观点,对后世中医学术思想的演变有很大的影响。

【书名】《临证指南医案》

【简介】清·叶天士撰。书中体现了叶天士辨证精细、立法妥帖、处方中肯、用药灵活的学术特点,所选治案大多切于临床实用,其中有关温热病医案的载述甚至成为后世医家编写温病专著的蓝本。《临证指南医案》共10卷,全书序列89门,述证86种,每门以病证为标目,序列其经治医案,言简意赅,切中肯綮,于学术多有所体悟,于后学启迪甚多。每门之末尚有附论一篇,系由叶氏门人分别执笔撰写而成。对中医温热病学、内科病学、妇产科学等临床医学的发展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书名】《王氏医案》

【简介】清·王士雄撰。该书为医案著作,分正续编,正编2卷,原名《回春录》;续篇8卷,原名《仁术志》。全书详述作者对温热病、杂病等治疗验案。不分门类,每证自成一案。王氏论病,溯因辨证,处方强调随证变化,不拘成方。用药极平淡,而治病多奇中。正编详于杂病治案,续编详于温、热、暑、湿病证治案。王氏于医理宗崇《内经》 《伤寒》诸典籍,而间有发挥;一生致力于温热、霍乱诸病之研究,且对叶桂、薛雪诸名医之论多所借鉴,故尤擅长于温热病的治疗。

【书名】《柳选四家医案》

【简介】清·柳宝诒选评。该书系柳氏选取清代四位医家治案,分类编辑而成。包括尤在泾《静香楼医案》2卷,曹仁伯《继志堂医案》2卷,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3卷,张仲华《爱庐医案》24条。柳氏按病类拟定总目,下据不同的病证又分若干子目,便于读者查阅。医案以内科杂病为主,理、法、方、药较为完备。按语简明中肯,有一定见解。

【书名】《吴鞠通医案》

【简介】清·吴瑭撰。该书共4卷,所论温病包括有风温、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中燥等。每案均首立病名,次述脉证,继之阐发病机或予鉴别诊断,后具方药。案例简明完整,病案记录连续,较好体现了吴氏证治规律。《吴鞠通医案》可作为《温病条辨》的理论实践及补充。吴氏创三焦辨证,亦不偏废八纲、六经、卫气营血、脏腑、经络等辨证诸法,自制银翘散、桑菊饮、清营汤、大定风珠及加减复脉汤等,使用频繁,效果灵验;此外吴氏治疗内、妇杂病,并不偏颇甘凉,仍尊仲景著述之旨,寒热并用,故亦能常收奇效,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书名】《洄溪医案》

【简介】清·徐大椿撰。所收医案以内科杂症为主,治法灵活多变,随证而施,并有不少独到的临床见解,对读者颇多启发。《清史稿》论此书:“剖析虚实寒温,发明治疗之法,归于平实。”该医案由于纪实,语言通畅,不止可作登堂之阶,也颇具学术研究价值。

(十一)医话类代表著作

【书名】《医说》

【简介】宋·张杲著。全书共10卷,医史著作,卷一介绍三皇历代名医,从太昊伏羲氏至唐代启玄子共116名医家生平事迹;卷二介绍医籍内容,如黄帝与岐伯问难等;并列述本草、针灸、神医等内容;卷三介绍部分神方、诊法并伤寒、诸风中部分证候治法;卷四至卷七列述痨瘵等数十种疾病的证治方药;卷八介绍服饵并药忌、疾证、论医;卷九谈养生修养调摄、金石药之戒、妇人养胎妊孕避忌;卷十介绍小儿病、疮、五绝病、疝瘅痹、医功报应等。本书对了解古代医家生平及常见病证的治疗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书名】《冷庐医话》

【简介】清·陆以湉著。全书分5卷,卷一、卷二论述医务道德、保生慎药和诊法、用药等项,以及古今医家、古今医书足资取法者。卷三至卷五系摭拾历来名医对多种病证的治验医案等,间附己意,加以发明,推究原委,详其利弊,言多中肯。陆氏所载医史文献资料丰富,论述精广,并多个人识见,故在医话著作中素负盛誉。该书内容丰富多彩,精警之句颇多,细心品读,能启迪思维,开阔视野,临证颇具启发作用。

【书名】《归砚录》

【简介】清·王士雄撰。该书共4卷,汇集了王氏在各地行医的见闻、杂感、学医心得及诊疗经验,对古代医药文献中某些观点做了比较客观的评价与分析。其中颇具独到见解。该书还选收诸家医案,附述前人治验,收采较多的民间单方、验方。其中也辑录了些奇症怪方的内容。王孟英在《归砚录》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论述鸦片的害处。《归砚录》对古代医药文献中某些观点做了比较客观的评价与分析,其中颇独到见解。

【书名】《对山医话》

【简介】清·毛祥麟撰。该书是清末民初较有影响的医话著作,共4卷,记述了医药典故、医林轶事、民间疗法、医理及使用药物的心得体会等。《对山医话》涉及范围极广,包括内、外、妇、儿、眼科、骨伤、针灸、食疗等。其主体内容由众多的故事与验案组成,兼夹作者个人议论,多有发前人所未发,可读性很强,具有很高的文献参考价值。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对山医话》中也有一些具有迷信色彩的内容,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加以甄别。

【书名】《黄河医话》《长江医话》《燕山医话》《北方医话》《南方医话》

【简介】主编依次为孙继芬、詹文涛、陈彤云、夏洪生、刘尚义,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丛书收集了各地名医撰写的医话,所收载的文稿,大多具有短小精悍、内容充实、学术上有新的建树和较强的实用价值等特点。

(十二)现代名老中医经验代表著作

【书名】《蒲辅周医案》

【简介】本书是根据蒲辅周先生部分门诊和会诊的病案进行整理而成。全书共4部分,力求反映蒲辅周先生特别强调辨证论治的治病特点,治病务求其本和以胃气为本,并抓住季节气候和精神因素的影响以及临床证候的分析综合这两个主要环节;立法用药上贯彻“汗而毋伤,下而毋损,凉而毋凝,温而毋燥,补而毋滞,消而毋伐”的原则,配方严谨,药味少、剂量小、价格廉、效果好。每个病案下的按语体现了蒲辅周先生的具体治疗思路。

【书名】《内经类证》

【简介】著名中医秦伯未先生研究《内经》病证的专著。作者基于《内经》“有是病,有是证”的观点,对《内经》病证深入分析和研究,认为《伤寒论》叙列,多本《内经》,并将《内经》病证分为50类,列35余证,附条文1200余条。条分缕析,探本求源,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很有帮助。

【书名】《中医临证备要》

【简介】秦伯未编写。该书主要是帮助读者在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之后,在临床上如何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诊治疾病的。为了便于临床参考,本书就形体部位分为全身症状、头面症状、目症状、耳症状等20类,分别介绍临床常见症状400多种。每个症状各就病因、病机,结合四诊和其他兼证,分析其不同性质,从而详列相适应的治法。篇后附有辨证论治浅说,结合实际病例,说明在临证时,如何抓住主症,探讨病因,确定证候,进行治疗。因此,本书虽从辨析症状着手,但是仍以体现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的特点为主。该书所包括的病证,以内科为主,兼及妇科、儿科、外科和眼、喉等科,由于内容比较切合临床实际,具有临床手册的作用。

【书名】《施今墨临床经验集》

【简介】施今墨著。施今墨博览医籍,熟通医理,实践经验丰富,为病人诊治多能取得卓著的疗效。他一生致力于为病患服务,并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在临床实践中,他看重疗效,提倡创新,不仅对中、西医理相结合身体力行,而且十分重视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强调“有是证,用是药”,并结合自身临床感悟提出了“十纲辨证”的新观念。他在诊治疾病上多有独到之处,如注重分析影响病人的社会、心理因素等,在用药上擅用“施氏药对”,更是其治疗疾病的一大特色。

【书名】《岳美中论医集》

【简介】中国中医研究院编辑出版。该书是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先生的医论集,共列有35个专题,分别阐述了岳老对中医辨证论治理体系的学术见解,对以内科为主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思路与经验,对临床用药规律的体会与归纳;反映了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用药与专方专药相结合、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等学术观点。

【书名】《赵锡武医疗经验》

【简介】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书分34个专题介绍了赵老的医疗经验,反映了赵老先生在学术思想上的独特见解。所涉及内容则以内科为主,包括27个病证。书中阐释病机多从《内经》等中医经典医籍出发,步步深入,有理有据,且易懂易学;辨治疾病则多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依据,充分反映了赵老自己的经验体会,并选取了他亲治的典型医案,提供了疗效确切的治法、效方。

【书名】《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简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所选医家均系在中医临床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在全国享有崇高威望且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中医临床大家,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针灸等各科的代表人物。书中以每位医家独立成册,每册按医家小传、专病论治、诊余漫话、年谱四部分进行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