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腹膜间皮瘤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正常腹膜超微结构

一、间皮细胞

(一)间皮细胞超微结构

1.外表特征

正常间皮细胞呈扁平形和立方形两种,前者细胞紧密相贴为扁平形间皮细胞。后者细胞胞体突向腹膜腔,称立方形间皮细胞。腹膜间皮细胞呈大小相似的多边嵌合形,每个间皮细胞有4~7 条边,腹膜间皮细胞腔面被覆一层微绒毛。微绒毛长2~3μm,直径0.08μm 大小的,它可以使腹膜的表面积增大40 倍。大部分间皮细胞具有一根能运动的纤毛。通过扫描电镜还可观察到缠绕在微绒毛上直径大小约为0.5~1μm的球形板层小体。细胞膜内存在大量的微小吞饮小泡,扫描电镜下观察呈凹凸不平外观,有时可以观察到这些胞饮小体可以相互融合成为通道。间皮细胞横切面细胞连接呈斜行瓦片样重叠排列,紧密连接在细胞连接的外层,其深部为细胞桥粒。

2.细胞核

不同类型间皮细胞核形态不完全相同。扁平形间皮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而立方形间皮细胞的核大而突出。间皮细胞核在细胞的中央呈椭圆形。靠近核内膜处有一中等密度电子致密带,称核纤维层。染色质常分布在核周边,细胞核具有两个核仁。

3.细胞器

不同形状的间皮细胞所含有的细胞器不同。扁平间皮细胞的细胞器位于细胞中央,接近于圆形或椭圆形,它们含有少量线粒体,一个不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稀疏的粗面内质网。立方形间皮细胞却具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有高度发达的高尔基小体,还含有丰富的线粒体。

4.细胞骨架

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细胞骨架,使我们能充分了解间皮细胞的来源、再生以及判断培养细胞是否成熟。间皮细胞损伤或脱落能刺激具有多分化潜能的浆膜下层细胞增生,这些细胞有肌纤维母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可表达低分子量的细胞分裂素及波形蛋白,这些细胞向上移行并重新形成间皮时,它们获得高分子量细胞发育素而失去波形蛋白。

5.板层小体

腹膜透析引流液中可检测出磷脂酰胆碱。腹膜间皮细胞与肺泡Ⅱ型细胞的超微结构极为相似,在近浆膜腔面均具有微绒毛及结构十分相似的细胞连接,均有丰富的内质网及线粒体,高尔基小体发达,都有丰富的吞饮小泡排列在细胞的表面。两者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胞浆内均含有丰富的脂质包涵体。

(二)细胞连接

间皮细胞横切面显示细胞连接呈斜行瓦片样重叠排列,紧密连接位于细胞连接的外层,其深部为细胞桥粒。间皮细胞以细胞连接为基底部,呈犬齿样交互排列。立方形间皮细胞边缘发出数个指状胞质突起,与相邻细胞连接,构成腹膜孔。腹膜孔呈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并呈簇状分布。透射电镜下,腹膜孔由立方形间皮细胞围成,基底膜缺如。常有瓣膜状胞质突起伸入到腹膜孔内,使腹膜下小管蜿蜒曲折。不同部位的腹膜孔,其形态、大小及分布的疏密也不相同。腹膜孔是腹膜下淋巴管在腹膜面上的开口。透射电镜观察,在立方形间皮细胞深面,有许多扁平状膨大的毛细淋巴管盲端(淋巴陷窝),但在扁平形间皮细胞的深面没有这种结构。

(三)间皮细胞功能

在生理条件下,间皮细胞分泌大量的葡萄糖胺聚糖、蛋白聚糖及磷脂,它们共同形成一个多糖包被着间皮细胞,提供一个防止摩擦的保护屏障,为体腔内部的运动提供光滑的不粘连的表面。腹膜间皮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生长因子及基质蛋白,参与炎症过程调节,并且通过腹膜间皮细胞增殖、分化和游走,参与腹膜重塑以及腹膜损伤后的修复。腹膜间皮细胞可分泌趋化因子趋化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到损伤部位,参与腹腔内炎症的发生与发展。腹膜间皮细胞在腹腔纤维蛋白沉积和降解中起着关键作用,其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可以预防和清除机械性损伤和感染所致的纤维蛋白沉积。腹膜间皮细胞通过胞饮小泡、细胞间连接及腹膜孔,主动参与跨腹膜的溶质转运。溶质跨腹膜间皮细胞的转运以弥散和对流转运为主。腹膜间皮细胞表面存在阴离子位点,这与腹膜带负电荷有关,可能是腹膜蛋白质转运具有选择通透性的原因。

二、间皮下基质

间皮细胞位于基底膜上,基底膜主要由Ⅳ型胶原、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等组成,对间皮起支撑作用。基底膜下是腹膜间质,包括胶质相和液体相两部分。胶质相为含胶体丰富但水分较少的区域,液体相含胶体较少,含水分却较多。腹膜间质中含有基质分子和间质细胞,腹膜纤维结构的排列高度有序,形成基质分子,通过黏附分子β 1-整合素和周围的间质细胞结合。大分子透明质酸含有大量的水分,与糖蛋白,如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蛋白和硫酸肝素结合。被覆在胶原分子周围,呈不均匀性分布。间质细胞和胶质中充满大分子物质,溶质跨毛细血管壁到间质含水较多区域的转运受到限制,溶质必须经过曲折途径进入腹腔。这些曲折途径是胶质中的液体隧道,因而腹膜间质中胶质可以看成为“胶体色素谱柱”,相对小的大分子与相对大的大分子比较,前者的跨柱时间会更长,反映分子量较小溶质的分布容积更大。

三、腹膜毛细血管

腹膜毛细血管分布于腹膜间质中,溶质从血液进入腹腔必须经过的解剖结构中,连续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间质是最重要的溶质交换屏障。溶质跨腹膜毛细血管转运时受到“血流限制”和“毛细血管膜限制”。参与溶质交换的微血管包括真毛细血管(直径5~6μm)及毛细血管后小静脉(直径7~20μm)。腹膜毛细血管为连续性毛细血管。腹膜毛细血管由基底膜包绕,其上有一层薄的负电荷层,负电荷层实际是一些多糖复合物。内皮细胞中含有大量线粒体、粗面和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及其他细胞器。胞浆中含有大量的胞浆内颗粒。

内皮细胞膜允许O2和CO2 通过,超小通道(直径0.2~0.4nm)允许水自由通过,小分子和大分子溶质均不能自由通过。这些超小通道本质为一种25kDa 的膜蛋白。对水和小分子溶质来说,跨毛细血管交换的主要途径是内皮细胞间裂隙,即通常所指的“小通道”,其直径为4~6nm。内皮细胞间裂隙最宽部分约15~20nm。电镜显示有三种直径大小不同的裂隙。内皮细胞表面的连续处有不规则的分支带,这些分支带偶然会中断,其断面的宽度约为6~8nm。水和白蛋白大小以下的溶质,能通过这些连接带及中断的连接带之间的间隙,而那些半径大于5nm 的溶质,则难以通过。大分子溶质主要通过直径为25nm 的大通道被动转运,这些大通道可能仍为内皮细胞间裂隙,在每30 000 个小通道中有一个大通道。

Rippe和Stelin提出了选择通透性三孔模型:①跨细胞通道(直径<1.0nm),为一种超小通道,其实质为水孔蛋白,只允许水自由通过;②小通道(直径4~6nm),大约占孔道总面积的90%~93%,限制血浆蛋白质自由通过;③大通道(直径>20nm),占孔道总面积的5%~7%,可允许大分子溶质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