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中国艾滋病影像学研究现状与临床应用
艾滋病,即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被称为21世纪的新瘟疫,中国艾滋病形势总体处于低流行,但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呈高流行态势,防治形势依然严峻。艾滋病被列为我国重大传染病之一,截至2015年1月31日,全国报告现存活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即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508 864例,死亡160 288例。现存活HIV感染者日302 498例,艾滋病患者206 366例。
近30年,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医学新观点、新理论的诞生,引领着医学诊疗技术的发展,也代表着医学诊治的前沿水平。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在诊疗过程中担负着重要角色,对艾滋病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提供佐证,更好的临床转化和艾滋病患者群体的整体受益。对人类健康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HIV感染机体靶向损伤免疫系统导致机体免疫低下,常出现HIV相关的组织器官损伤及艾滋病相关多种病原体感染及相关肿瘤性病变;艾滋病相关疾病是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艾滋病相关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正确及时诊断是延长患者生命和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近年来,医学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HIV/AIDS相关疾病的诊疗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起到重要的证据链作用。在传统形态影像学的基础上发展到今天功能影像学及分子影像学为临床提供了大量的诊断信息,渴求实现对病变的定位、定量、定性的精准影像诊断,达到个体化治疗的目标。
1.艾滋病影像学的定义 艾滋病影像学研究内容包括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因免疫失衡而伴发的相关疾病,为基于其病理基础的影像学特征和演变规律的新领域。
2.艾滋病影像学研究的必要性 艾滋病相关性疾病是一个全身性疾病,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患者的生命延长,艾滋病相关性疾病发病率增加,由其初单一病原体感染发展为多病原体感染,相关性肿瘤发病率上升。人们往往对艾滋病相关性疾病的特殊性及复杂性认识不足,诊断不明确,导致临床盲目用药,缺乏合理性,延误患者诊断和治疗时机,最终导致死亡。放射科医师应该普及艾滋病相关疾病谱系及影像学知识,做好艾滋病临床前期的诊断;甚至可以结合艾滋病影像学特征逆向推断患者是否为HIV感染者的可能性,建议进行HIV检测,对隐匿HIV感染者的临床诊断是非常有意义的,也有外科患者手术前免疫学检测发现HIV阳性而改变治疗方案。因此,医学影像学检查对艾滋病相关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艾滋病影像学研究的最新认识 我国艾滋病患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传染病专科医院或部分地区的基层医院,由于历史原因其医疗水平和医疗条件总体较差,临床及放射科医师对艾滋病影像学知识缺乏认识及深入的研究。在大型综合性医院一般缺乏对艾滋病的预防及诊疗知识的普及,往往在手术前或特殊检查前常规化验检查时才发现HIV阳性,再重新对影像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意识到影像诊断疾病谱中没有艾滋病影像学知识的概念,导致漏诊、误诊。这就要求我们在影像鉴别诊断疾病谱中要扩展思维;在患者不知道感染HIV或不愿告知医生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影像检查进行逆向推理,建议对疑似HIV/ AIDS患者行临床HIV检测是有必要的。因此,将艾滋病影像学的现有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对推广个性化治疗及合理使用抗生素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艾滋病患者生活质量接近正常人,很少因艾滋病相关性疾病而致死。这对艾滋病相关疾病的正确认识和有效预防及正确诊断有密切关系。我们认为,艾滋病患者的治疗是两步棋,一是抗HIV;二是艾滋病相关性疾病的治疗。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别主次,优化方案才是科学的、全面的、严谨的。因此,倡导普及艾滋病影像学知识,进行早期诊断,疗效评估,从而降低艾滋病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及致死率才是当务之急。
4.艾滋病影像学的复杂性 随着HAART治疗的推进,艾滋病患者生命延长,HIV感染的组织器官损伤进行加重,因免疫进行降低而发生的多病原体感染导致病理基础多元化、影像学表现复杂化,艾滋病影像学特点如下:①在艾滋病的整个发病过程中,多为一个系统或器官发生相关疾病为主,很少侵犯多个系统,但随着HAART的推进,患者生命延长但会出现多系统损伤和感染;艾滋病相关肿瘤发生增多。②伴随机体免疫水平的变化可能发生相对应的病原体感染和相关性肿瘤。③由于艾滋病患者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承受的疾病同时可包括HIV感染组织器官损伤;艾滋病相关疾病(感染、肿瘤);艾滋病患者随着年龄增加而发生的自然性发病,以及HIV感染者发病前所患病变与发病后新增病变的复杂关系。④HAART治疗前与治疗后的艾滋病相关疾病谱及影像学表现演变特征。⑤基于艾滋病临床分期的影像学特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利于确定干预方案的靶向性和实效性和针对性。
5.艾滋病相关疾病影像学的分型 依据艾滋病相关疾病变起源及性质可分为:①HIV本身所致的病变;②机会性感染;③相关性肿瘤。
依据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发病部位及发病率拟分为:①神经型;②呼吸型;③眼病型(眼眶、眼底);④肝胆型;⑤胃肠型;⑥心血管型;⑦骨骼肌肉型;⑧皮肤型。
6.艾滋病相关疾病影像学技术的临床应用 CT、MRI可对艾滋病相关神经系统、肝胆及骨骼肌肉病变部位、大小和范围、数量作出诊断,结合免疫学指标或病理分析做出定性诊断,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所致脑炎、结核、弓形虫脓肿、淋巴瘤。DR和CT对心血管、呼吸系统相关疾病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如肺结核、真菌性肺炎、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原虫(弓形虫)性肺炎、卡波西肉瘤等病变,结合实验室指标及活检易诊断。检眼镜及血管荧光造影(FFA)可对艾滋病眼底病变的部位、范围做出定位诊断,结合实验室指标可做出定性诊断。胃肠镜及钡餐造影对胃肠型相关的真菌性炎症,溃疡、结核、相关性淋巴瘤、卡波西肉瘤结合活检明确诊断。
功能CT、MR影像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基于能谱CT水基图反映病变组织水含量的增加,从而对不同病灶进行分析,也可通过水含量的散点图、直方图及能谱曲线对病变与病变组织以及不同病变之间进行差异评估。基于磁共振DWI弥散及波谱特征反映了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如细胞的肿胀、破坏,细胞核的异形改变,细胞的通透性出现异常,引起扩散程度与正常组织不同对艾滋病相关肿瘤的良恶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MR波谱显示Cr升高、NAA减低,则提示为感染性病变的信息;也可通过对肿瘤囊实变部分、瘤周水肿部分的区分,以及对脑实质ADC值、Cho/Cr、NAA/Cr、NAA/Cho等代谢比率的测定,实现功能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效果的评估。PWI可对艾滋病脑病的微血管内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评估;DTI的FA值及ADC值反映神经传导功能的能力。MR类PET(WB-DWI)可以对艾滋病患者全身淋巴结形态及功能评估;明确艾滋病相关恶性肿瘤的原发灶及转移灶;也可以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分子影像学技术的临床应用:PET-CT及PET-MR的特异性探针可以同时反映病灶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形态结构,同步达到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并给出治疗参考方案,明显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及治疗方案的合理性。同时对艾滋病相关脑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前期分子影像生物标记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以期实现临床前期认知障碍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而逆转的目的。
7.艾滋病影像学研究成果 系统总结了艾滋病相关疾病谱系,梳理了无创影像学诊断路径;揭示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影像学特征及病理机制、规律性、复杂性;系统阐释了艾滋病相关疾病的影像学理论体系;采用多模态功能分子影像学技术在艾滋病相关神经疾病的新应用;建立临床应用基础研究数据库平台,基于数据库平台总结制定了艾滋病影像学诊断技术规范及应用指南。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专家肯定,在国内外广泛推广应用。
8.医学影像新技术应用未来发展 随着影像检查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艾滋病相关疾病的认识更加客观、深入,越来越明晰其发病基础;未来的影像学技术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更加备受重视;总的发展趋势以多模态影像学技术融合、靶向对比剂与影像学技术的融合为主;向着影像技术无创化、信息综合化、诊断精准化的临床前期分子影像学诊断目标发展。就如同Breast Coil和Dyna CAD对乳腺疾病的诊断和穿刺治疗更加准确和人性化。这是功能影像学和解剖形态影像学完美结合的精品,是目前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倡导,必将对艾滋病精准医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